高校资助育人中 传统文化价值的可视化探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zhe1479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关乎社会的安定团结,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亦是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价值目标。文章重点关注传统文化对于贫困生健康发展的性格塑造作用与价值影响,着力强调当代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外部帮扶与自我完善的同等重要性,并以广西高校大学生蒋成的个人发展与成长历程为案例,深入阐述高校资助工作要重视物质帮扶与精神脱贫的协调,利用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改善贫困大学生群体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的现状,帮助学生完成“身、心、灵”的提升与蜕变,以期完善资助育人体制,真正实现物质帮扶与精神脱贫相统一。
   [关键词] 资助;传统文化;广西山歌;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6-0023-03    
  一、传统文化的精神育人价值
  教育部在《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健全学生资助制度。”[1]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必须强化资助育人理念,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坚持物质帮扶与精神脱贫统一,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时刻牢记时代任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约占在校大校生总人数的25%,特殊困难学生约占10%,按照这一比例,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规模接近960万人,因此,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同样也是高校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专门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这也就意味着高校资助工作需要更加全面地开展,充分关注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在资助工作开展中要贯彻物质帮扶与精神脱贫相统一的原则。
  实现精神脱贫,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熏陶是必不可少的。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歌谣的艺术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字里行间也浓缩着人间的喜怒哀乐,同时作为一个巨大的文化载体,其也体现了当地的民间智慧,一句“饭养身来歌养心”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同时,山歌的内容极其丰富,它可以反映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当时的民俗风情,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同时可以称之为:“人民的各种信仰、家庭与民族历史的储存处”。
  传统文化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对学生心灵的滋养。日常生活中,广西人民通过山歌来抒发情感,表达心声,娱乐性是山歌的本质属性,它不仅能够起到消愁解闷、令人感到精神愉悦、解除疲劳等作用,还具有“寓教于乐”的效果,还能让人从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山歌同样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在缺少教育的年代,山歌就是贫困学子的“人生教科书”,从孩提时代的“摇篮曲”到现在的日常歌曲等,人民的生活无不受到了山歌极大的影响,山歌文化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启蒙作用,他们从山歌里面接收到的知识同样是多方面的:历史、文化、劳动、生活、传统美德、爱情婚姻、家庭关系、审美情趣等,虽算不上系统全面,但也包含了许多书本里学不到的宝贵知识,这些对于贫困学生性格的形成以及个人成长成才所起到的良好作用也是无法估量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传播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大量网络俗信息为迎合广大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而忽视了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全,对于国家、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认识欠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文化心理教育相对薄弱,精神引导不足同时民族信仰不够坚定,缺少文化自信,也正是因為正确的文化引导相对缺乏,从而增加了育人环境的复杂性。在这种背景下,想要做到物质帮扶与精神脱贫相统一,重点在于利用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继而摆脱精神贫困,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文化育人与资助育人的有效融合
  “现行的以救济性资助为主要内容的资助政策模式,较好地满足了贫困生最基础的物质需求,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但实际上,贫困生急需解决的不仅是物质需求的问题,还包括心理等方面的个人发展问题。一定程度上,因经济困难引发的贫困生心理调适上的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贫困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资助育人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在物质生活上帮助贫困生,更应该秉承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健康成长的初心与要求。
  新时期新形势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十九大报告的要求,不断创新、努力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将做好精准扶贫和学生贫困认定相结合,将学生资助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发展内涵式资助。因此,在经济方面资助学生的同时,应更注重引导贫困生坚守初心、自立自强,努力开拓进取,提升自身素质修养。在经济贫困的情况下,精神的力量同样能发挥强大的作用,引领人们走得更高、更远。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在“90后”山歌王——蒋成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高校资助文化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案例。
  (一)守初心——自立自强
  1999年,蒋成出生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乔利乡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放牛娃,但他受到当地壮族传统文化活动的影响,从7岁开始接触山歌,从小耳濡目染。2014年,因受到“李双黄”精彩对歌视频的感染,对山歌的兴趣大增,后顺利拜广西著名山歌手、广西山歌学会副会长黄月霜为师,他在师父指导下,及时改正自身缺点和不足,得到更专业的指导,在山歌编唱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他一方面继续加强学习即兴编歌的硬功夫;另一方面积极参加活动、博采众长,坚持积累临场经验,歌手们都称之为山歌“小王子”。2016年2月,在“壮欢之乡”马坪镇2016年新春广西歌王擂台赛中被广西壮欢山歌总会授予了“广西歌王”称号并颁发四星级王冠,这是他真正意义上正式被认定为歌王,也意味着他将在山歌的路上越走越远。2017年4月,他参加广西山歌“王中王”擂台大赛,荣获“广西山歌‘王中王’”荣誉称号,自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广西山歌王”。在山歌活动中,他积极学习老一辈歌手在编词方面的技巧,从前辈身上汲取传统山歌的精髓,活学活用,既继承了传统山歌,又积极创新山歌唱法。他利用在学校所学习到的知识,巧妙地结合赋比兴,将山歌演绎得淋漓尽致。   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深感所学有限,原有的知识已不足以实现他再攀高峰的梦想,他时刻谨记师父黄月霜的谆谆教诲:“又要读书把歌唱,争取样样占鳌头。”2018年9月,蒋成因表现优秀考入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入学后接受了更专业的学习与指导。新生代“歌王”相较老一辈歌手有着更高的文化素养,具备一定的山歌演唱专业理论基础,在跟上时代步伐的同时,也更好地在表演中引入了时代特色元素,引发了当代年轻人的共鸣,这种新生力量的注入也让山歌这一文化形式更好地“走出去、传下来”。
  出身普通农村家庭的他,虽然爸妈只是普通的农民,但他秉承自立自强的品格,在校期间从不主动申请任何助学金,而是主动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更多时候他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山歌活动,挣取一定的经费作为学习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2019年5月,因他的自立自强以及在山歌上的突出表现,《广西民族报》特别为他做了一期专访,题为《一个90后壮乡‘歌王’的‘王者荣耀’》。
  (二)持恒心——知行合一
  在课余活动中,蒋成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内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参加各类线上、线下正能量的山歌活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不断开阔眼界,锻炼自身能力,加强自身专业修养,让自己全面发展。
  1.为祖国庆生,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他积极参与各类线下活动,9月30日,在举国上下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参加了广西文联、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与贺州市鐘山县委、政府联合主办的2019“八桂民俗盛典·钟山歌会”系列活动。在活动中以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与新农村建设为编唱主题,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指示精神。在2018年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8周年,他参加了南宁市博物馆山歌文化展演,跟广大歌手共同庆祝广西68周年大庆。
  线上他也不甘落后,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发挥山歌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的凝聚力作用,他积极报名了由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山歌学会共同组织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我和我的祖国”山歌佳作网络评选活动。
  2.弘扬传统文化:“走出去、传下来”
  2017年在刘三姐镇龙洲岛开展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河池系列活动暨“广西宜州第八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广西山歌‘王中王’擂台大赛”中,活动聚集了来自广西各地,如百色、金秀、马山、天峨等各地歌手,同时汇聚了五湖四海的50名山歌歌手同台献技,活动热闹非常,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看,蒋成在活动中积极弘扬广西山歌传统文化,将广西的山歌文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并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山歌的学习中来,他在本次竞赛活动中亦是表现优秀,得到各位歌手及观众的好评。
  (三)强信心——学以致用
  作为艺术系民族山歌班的同学,蒋成身体力行地为践行传承传统文化做出努力。他经常与同学们参加各类商业巡演,积极宣传山歌传统文化,在歌唱中将山歌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与他同台演唱的还有许多如他一般热爱山歌的“90后”歌手。2018年8月1日,他参加了“同享太平日,共唱军民情”大地飞歌·2018大明山歌圩8月场活动,大明山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次活动通过精彩纷呈的歌圩氛围,携手壮乡父老乡亲,同庆建军节。歌王“小王子”蒋成也用他动人的歌声和深情的表演表达了壮乡人民与解放军的鱼水情深,向最可爱的人致敬,也温暖了广大民众的心窝。
  三、高校资助文化育人的启示
  (一)“身”的解放——以帮代助实现经济脱贫
  山歌的价值功能除了娱乐与教育外,还被新时代赋予了一定的经济功能。歌手们在工作之外参加山歌活动不仅可以娱乐,还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以补贴家用,每次参加正规活动,政府部门或主办单位都会给予一定的补贴与劳务费,用以弥补歌手被耽误的工作时间,同时可获得几百元的活动费,待遇相较而言比较可观。因此,当下的传统文化传承中也衍生出了一种生计方式的经济职能,这些歌手通过参加各种山歌活动以获得一定的活动经费与奖励,从而实现物质生活上的满足。
  在高校资助工作中,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衍生而来的经济职能,积极举办传统文化活动,鼓励广大贫困生积极参加,除活动中设立相关的奖项外,可为表现优秀的贫困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与辅助,培养学生的文艺细胞,进而代表学校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展示、传播得更远,在此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减少学生因获得资助而产生的自卑、消极情绪,更多的是鼓励学生以能力争取,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实现学生物质与生活上的脱贫,消除自身自卑心理,还能强化学生的自信与能力。
  (二)“心”的愉悦——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
  广西人素来以歌传情、以歌言志、以歌养心、以歌自娱、以歌育人。娱乐性作为广西山歌的本质属性,在生活中带给人们很大的乐趣,在经济高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中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情感与压力的途径,很好地解决了贫困学生的抑郁等心理症状。
  在资助工作中,经济帮扶能够提供的仅仅只是物质的补助,却很难满足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将传统文化艺术引入校园,一方面能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也能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平台去融入集体,同时切身感受祖国文化的力量,继而增强文化自信,逐渐向自立自强、积极阳光转变。
  (三)“灵”的升华——实现文化自信
  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文化艺术本身赋予参与者关于文化中包含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在人类生活的文化定向中,记忆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当代大学生存在一定的信仰缺失现象,将文化与资助育人深度结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能够勉励贫困生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提升大家的情感认同,[3]这对于增强贫困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学生个人自信,加强学生个性发展是资助文化育人的双脱贫工作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资助育人需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让广大贫困生在造血式脱贫中成长成才,努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堵文静,盛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1):235-236.
  [2]丁绍家.从“扶困”到“扶智”、“扶志”: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创新实践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8.
  [3]吴彦潮.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探究[J].智库时代,2018(24):51-53.
  (责任编辑:刘洁)
其他文献
[摘 要]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在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研究。结合电力行业背景特点以及电力行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通过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将科研项目与教学过程相融合、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等,促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并通过科教融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期刊
[摘 要] 高校日语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背景下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而将“四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则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日本概况”这门课程为例,结合中日两国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的具体情况,对如何有针对性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范畴进行探究,为今后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自2017年教育部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中提出明确要求以来,得到学界积极回应,成为思政课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梳理2017——2020年关于大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文献,在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技术进行定量研究基础上对具体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力求对“大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
期刊
[摘 要] 准确把握某地方高校本科生的学习倦怠状况,是提高某地方高校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前提。基于此,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J大学本科生学习倦怠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根据统计调查结果从社会、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对其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缓解学习倦怠的具体建议,以期能够为缓解某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习倦怠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地方高校;高校本科生;学习倦怠   [中图分类号]G641 [
期刊
纵观世界知名大学的发展之路,无不与本国的建设和发展同向同行、紧密联系,都有着契合国家战略发展的宏伟目标、办学理念,以及与之匹配的富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具体举措。  特色鲜明高校的典型代表——麻省理工学院,办学150余年来,始终以推进人类知识生产、解决世界难题、服务国家和人类社会为使命,在科技创新、国家安全等领域创造了一系列伟大发明,“麻省理工消失,美国安全堪忧”这一说法,足以说明其在服务国家战略需
期刊
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充分发挥服务区域发展的关键作用,坚持面向社会和市场开放办学,努力做到与社会发展对接合拍、同频共振,成为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特色鲜明高校在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着力在“特”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出实招,不断深化校地产学研合作,努力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引擎”,积淀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厚基础。  今年9
期刊
[摘 要] 以研究生培养目标为指导,针对传统研究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从主观和客观条件两方面论证了研究生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构建了“燃烧与污染排放控制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研究生翻转课堂教学的一些值得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翻转课堂;深度学习;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
期刊
[摘 要] 针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存在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普遍存在的重学术轻实践以及企业难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问题,结合新工科的建设要求,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方案、实践教学的新平台和新体系以及企业参与评价的校企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并制定了具体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进行
期刊
[摘 要]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应对高等教育竞争的有效对策,是增强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根本保障,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学生分散实习监督难等问题。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比较薄弱,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尚未形成,缺乏一支稳定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队伍。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为例,分析当前独
期刊
[摘 要] 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及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分析并总结出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并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完成项目为培养主线,以师徒制为培养模式,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依托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实践结果显示,该培养模式有助于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有助于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有助于提高教师授课的时效性,有助于提高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