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通州。居住着一个三代同堂的特殊家庭:今年76岁的美国退休老人吉姆(Jim)和他的同龄妻子劳伦(Lorene),还有他们40余岁的女儿朱迪(Judy),老人领养的墨西哥弃儿8岁的艾比(Abby),原本靠捡拾废品为生的中国流浪汉20岁的聋哑人Lzzic。如今,这几个不同民族、血缘的人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温馨和谐之家,并以他们微薄之力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在当地创办起了一家颇具影响力的“纽带中英文图书馆”,这是一个为英语爱好者服务的公益图书馆。其实从2006年起,吉姆和劳伦就在通州义务办起了英语角,曾有上万人次跟两位老人学习英语。做的尽管都是平凡公益事,但吉姆一家人却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中美友谊搭建起了一座桥梁。2009年,北京市民政局隆重举行了“北京市社区志愿服务者颁奖仪式”。会上吉姆获得了终身荣誉奖,成为了惟一的一名外籍获奖人士。
“美味包子”让他决定留在中国
1989年,负责设备保养工作的吉姆从美国出发,经过一番周折来到了山西大同。吉姆曾是一位战斗机飞行员,从部队复员后,供职于数家公司,从事机械装卸、维修、人员培训等工作。在中国,工作之余,吉姆很喜欢骑上自行车到处遛弯儿,切身体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然而,刚到山西时,天天吃土豆、玉米粥的生活让这个美国工程师很不习惯。那段时间,他食欲不振。在这时,同事给他送来了自家做的大肉包子,馅全是好肉,包子皮软软的,热乎乎的,咬一口又软又香;还有一种豆腐包子,有一点点的辣味,但口感胜似汉堡包,吉姆认为这是自己一生中吃到的最好吃的包子了,于是他胃口大开。同事们轮流给他送来了各式各样的包子,逢年过节,吉姆收到最多的礼物就是包子,这让他感受到中国人的淳朴和友好。不久吉姆还爱上了羊肉串、炸酱面,也渐渐地喜欢上了中国。吉姆幽默地说,是中国那美味的包子诱惑住了自己。让他作出了长久留在中国的决定。
劳伦是美国一家医院的专业护士长,她在丈夫吉姆的鼓动下,也移居到中国。2006年,两位老人还把女儿和收养的外孙女都接到了中国。这一年,他们搬迁到北京通州。
“我的公益心完全根植在中国大众自觉的公益行为土壤中”
在“北京市社区志愿服务者颁奖仪式”上,北京市有关领导对吉姆作出了高度评价:“多年来,吉姆总是身体力行地为社会公益事业奉献价值,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不愧为北京市社区志愿服务者学习的楷模。”对于这一评价,吉姆觉得受之有愧,他谦虚地说:“我的公益心完全根植在中国大众自觉的公益行为土壤中。”
来到中国,吉姆有个重大的发现,3月5日那天,神州大地到处都有志愿者服务活动点,“学雷锋助人为乐”的旗帜随处可见。当了解了雷锋的事迹后,吉姆立即踊跃地加入到学雷锋的行列之中。
吉姆有个朋友长年累月都在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人免费修理自行车、电动车,吉姆曾问他:你这样做有何求?朋友回答道:能多为他人做些公益事,自己得到的是无限的快乐,很值得!吉姆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以快乐的心态作为动力去尽量帮助别人,成了吉姆的一个生活准则。他常常用自己从事了50多年维修工作积累下来的经验,不计报酬地为广大用户修理各种大型设备。
1994年初,吉姆携妻子劳伦开始走上了漫长的志愿者之路,这一年他俩来到了广西一个偏僻山区做教育实验学校的志愿者。那个学校位于距离南宁市308公里的小村子里,当时村子很穷,公路刚刚修好,还没有通自来水,全村只有150口人。“你在那么偏远的地方,能搞什么教育?那里的人只会喝酒、打架,你连他们的话都听不懂,怎么去教?”不少好心的中國朋友提醒他。但吉姆和劳伦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刚开始上课时,全是没上过学的女孩,而且听不懂普通话,只会讲当地的壮话,吉姆又听不懂壮话,只会说普通话,开始几天他俩可真吃尽了苦头。可就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吉姆夫妻俩坚持义务教育当地学生11年。期间,劳伦还获取了中国教师资格证书。“非常不容易,非常了不起!”广西教育厅的领导提起此事,充满了敬佩之情。
现在中国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边远山区的教育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吉姆夫妻俩感到很欣慰,因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融入了他们辛勤的汗水。
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急需外语志愿者,帮助市民提高外语口语水平,吉姆的志愿服务工作又开始了新的历程。
2006年初,通州外事办翁主任向吉姆透露了打算创办“通州英语角”的想法,吉姆立刻表态说:“这个想法好,能够帮助更多英语爱好者共同交流学习经验,支持奥运,我和劳伦一定鼎力相助。”从此,在通州西海子公园英语角,吉姆和劳伦又成为了义务外教志愿者。
春去秋来,英语角从西海子公园搬到通州东部的人才市场,再到西门麦当劳,人们总是能看到这对美国夫妇的身影。两位老人用执著和爱心,感动着英语角,感动着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位姓谭的年轻医生开始只会说简单的单词。吉姆把很多单词写在纸上,教他用法。这位医生似乎很受鼓励,每次来,英语听说能力都有进步。不久,他就能流畅地用英语交流了。护士出身的劳伦非常细心。总是想办法照顾所有来英语角的人,她还时常买一些英文的少儿读物,送给来英语角学习的孩子们。英语角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吉姆和劳伦便把开办英语角的频率从每周1次调整为3次。
长久的坚守和爱的付出,使两位老人成了通州最受欢迎的外国人,很多人特意从老远的地方赶来,为的是见一见这两位老人。
自然而然地,人们把吉姆与劳伦称为通州外语角的形象大使,他们的女儿朱迪,也毫不犹豫地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外教志愿者。
爱心在特殊家庭里荡漾
了解吉姆家庭的人,无不称赞这是一个爱心荡漾的家庭。8岁的艾比,活泼、可爱。艾比是朱迪领养的第三个孩子。艾比的生母是墨西哥人,遭遇侵害后生下了她,生母无力抚养,请求好人收养艾比。朱迪那时候已经收养了两个男孩,而自己也40多岁了,再抚养艾比,她自己也感觉吃力。这时劳伦明确表态说:“上帝既然把她送给我们,这就意味着她属于这个家庭,朱迪,我们可以帮助你。”就这样,在老太太的坚持下,女儿收养了艾比,从此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深爱着小艾比。
艾比一直跟她的生母有联系,每年她的生母都会来看看艾比。朱迪认为:孩子有权利知道她应该知道的事情。
这个爱心荡漾的家庭,并不富裕,甚至有时还很困难。吉姆和劳伦虽然有退休金,但是朱迪没有工作,因为拿的是探亲签证,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花很多钱去香港补签证。他们在美国的亲戚会定期寄钱过来,但吉姆一家也经常遇到窘迫的经济状况,在他们最穷的时候,全家只剩下十几块钱。
吉姆过75岁生日那天,朱迪甚至没有多余的钱去 买胡萝卜做蛋糕给父亲过生日,外孙女艾比只好画了张画送给外公,庆祝全家团聚在中国。
Lzzic英文的意思是“总是笑呵呵的人”,这是朱迪给起的名字。Lzzic天生聋哑,被遗弃,谁也不知道他从哪来,他是谁,他的家在哪,因为他是一个流浪汉。通州西门麦当劳是他的常住地,别人吃剩的汉堡包什么的是他赖以生存的食粮。
英语角搬到西门麦当劳之后,吉姆认识了Lzzic。那时的Lzzic特别暴躁,因为经常遭受别人的欺辱,他行为乖戾,毫无礼貌可言。但是吉姆发现,Lzzic并非一无是处,他自己有一辆自行车。经常满大街捡垃圾卖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吉姆和朱迪总是像对待正常人那样热情地跟他打招呼,拍拍他的肩膀,握握他的手。这些小举动可能是Lzzic一生都难以受到的礼遇。他尽管聋哑,却并非无情无义。从此,Lzzic被这老外一家改变了。每次英语角活动的时候,他会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看吉姆与人交流,眼神也由野蛮变得柔和,有了光彩。
后来,吉姆让Lzzic搬到家里来共同生活。开始,他住在吉姆家的阳台上,他们给他铺了床垫,营造出一个不错的环境。天冷以后,他们干脆要他住进屋里。Lzzic有他们家的钥匙,每天8点出门工作,捡垃圾、卖钱,晚上8点左右按时回家吃饭。
吉姆一家把Lzzic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着,朱迪说:“以前没有人教过他这些,他是一个很棒的男孩,他需要的仅仅是一份关心和尊重。”
而Lzzic也在一点点地懂得回报,吃东西的时候让老人先吃,每天从外面捡一些东西回家,多数是被人扔掉的旧衣服,Lzzie总会郑重其事地分配这些收获。有一次,Lzzic捡回来一条牛仔裙,他比画了半天,指定这条裙子给劳伦。劳伦套上身试了试,果然非常合适。Lzzic笑得特别灿烂,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特别有成就感。朱迪说,Lzzie捡回来给他们穿的衣服,已经足以开一家二手服装店了。
这就样,三个不同民族、三种不同血缘的人用爱心组成了一个幸福和谐的大家庭。
一家三代人圆了图书馆公益梦
在很早以前,吉姆就一直有个梦想。开一家公益图书馆,自己管理着图书,看着人们进进出出,在这儿享受阅读(用他的话,叫enjoying reading)。
要实现这个梦想,面前横亘了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然而为了圆这个图书馆之梦,困难再大,吉姆一家人和当地几个志愿者也愿意去试试。
第一步是找地方,很多人嫌麻烦,不愿意多事,他们也记不清找了多少人、多少部门。
2009年11月份,他们终于租下了一个停产印刷厂办公楼的3间房。尽管场地不大,但是吉姆他们很满意,自己粉刷墙面、清理地板、购置二手家具,经过1个多月的忙碌,图书馆终于创建起来了。
“纽带中英文图书馆”(New Generation Foreign Language Library)的名字是朱迪取的,她希望这个图书馆能像“纽带”一样,连接起中国和外国的文化。吉姆也开心地说:“新时代的年轻人,能有机会用开放和健康的心态来看待、欣赏其他文化。其他优秀的文化跟中华民族文化是一样的,都是人类文明之花,我们可以分享不同,共享相同。”社区居委会书记李建敏来到图书馆,把一幅带有“家”字的工艺画送给吉姆一家,朱迪立刻把它挂在墙上。李建敏说,吉姆一家为社区、为中外民间的交流付出了很多,希望他们在社区里有家的感觉。
2009年12月25日圣诞夜,图书馆举行了开馆仪式,同时策划了一个圣诞捐书活动。人们把小小的图书馆挤得水泄不通,那天,近40人捐书,共募集到600多本书。从圣诞节那天开馆后,捐书的人络绎不绝。“虽然我们不能称之为百分之百的图书馆,它仍然是一个好的开始,非常好的开始,我们将看着它长大。”吉姆说。
每天下午两点到晚上九点是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周六下午两点播放英文电影,在图书馆一个小房间内有幕布和投影设备。幕布是朱迪从地摊上花15元买的一块白布,效果还不错。周四、周六晚上7点开始,是市民英语角,前来学习的人每次都把小小的教室挤满了,吉姆一家人和图书馆的志愿者作为老师。
艾比每天都會来到图书馆,和爷爷、奶奶、妈妈一起整理书籍,打扫卫生。小家伙说,她的愿望就是把图书馆办得像市图书馆一样大、一样有那么多书。而Lzzic也把图书馆作为了自己的一个新家,常常在图书馆干一点力所能及的活。没事的时候就在图书馆安静地打个盹儿。吉姆一家三代人终于圆了图书馆公益梦。
“美味包子”让他决定留在中国
1989年,负责设备保养工作的吉姆从美国出发,经过一番周折来到了山西大同。吉姆曾是一位战斗机飞行员,从部队复员后,供职于数家公司,从事机械装卸、维修、人员培训等工作。在中国,工作之余,吉姆很喜欢骑上自行车到处遛弯儿,切身体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然而,刚到山西时,天天吃土豆、玉米粥的生活让这个美国工程师很不习惯。那段时间,他食欲不振。在这时,同事给他送来了自家做的大肉包子,馅全是好肉,包子皮软软的,热乎乎的,咬一口又软又香;还有一种豆腐包子,有一点点的辣味,但口感胜似汉堡包,吉姆认为这是自己一生中吃到的最好吃的包子了,于是他胃口大开。同事们轮流给他送来了各式各样的包子,逢年过节,吉姆收到最多的礼物就是包子,这让他感受到中国人的淳朴和友好。不久吉姆还爱上了羊肉串、炸酱面,也渐渐地喜欢上了中国。吉姆幽默地说,是中国那美味的包子诱惑住了自己。让他作出了长久留在中国的决定。
劳伦是美国一家医院的专业护士长,她在丈夫吉姆的鼓动下,也移居到中国。2006年,两位老人还把女儿和收养的外孙女都接到了中国。这一年,他们搬迁到北京通州。
“我的公益心完全根植在中国大众自觉的公益行为土壤中”
在“北京市社区志愿服务者颁奖仪式”上,北京市有关领导对吉姆作出了高度评价:“多年来,吉姆总是身体力行地为社会公益事业奉献价值,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不愧为北京市社区志愿服务者学习的楷模。”对于这一评价,吉姆觉得受之有愧,他谦虚地说:“我的公益心完全根植在中国大众自觉的公益行为土壤中。”
来到中国,吉姆有个重大的发现,3月5日那天,神州大地到处都有志愿者服务活动点,“学雷锋助人为乐”的旗帜随处可见。当了解了雷锋的事迹后,吉姆立即踊跃地加入到学雷锋的行列之中。
吉姆有个朋友长年累月都在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人免费修理自行车、电动车,吉姆曾问他:你这样做有何求?朋友回答道:能多为他人做些公益事,自己得到的是无限的快乐,很值得!吉姆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以快乐的心态作为动力去尽量帮助别人,成了吉姆的一个生活准则。他常常用自己从事了50多年维修工作积累下来的经验,不计报酬地为广大用户修理各种大型设备。
1994年初,吉姆携妻子劳伦开始走上了漫长的志愿者之路,这一年他俩来到了广西一个偏僻山区做教育实验学校的志愿者。那个学校位于距离南宁市308公里的小村子里,当时村子很穷,公路刚刚修好,还没有通自来水,全村只有150口人。“你在那么偏远的地方,能搞什么教育?那里的人只会喝酒、打架,你连他们的话都听不懂,怎么去教?”不少好心的中國朋友提醒他。但吉姆和劳伦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刚开始上课时,全是没上过学的女孩,而且听不懂普通话,只会讲当地的壮话,吉姆又听不懂壮话,只会说普通话,开始几天他俩可真吃尽了苦头。可就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吉姆夫妻俩坚持义务教育当地学生11年。期间,劳伦还获取了中国教师资格证书。“非常不容易,非常了不起!”广西教育厅的领导提起此事,充满了敬佩之情。
现在中国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边远山区的教育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吉姆夫妻俩感到很欣慰,因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融入了他们辛勤的汗水。
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急需外语志愿者,帮助市民提高外语口语水平,吉姆的志愿服务工作又开始了新的历程。
2006年初,通州外事办翁主任向吉姆透露了打算创办“通州英语角”的想法,吉姆立刻表态说:“这个想法好,能够帮助更多英语爱好者共同交流学习经验,支持奥运,我和劳伦一定鼎力相助。”从此,在通州西海子公园英语角,吉姆和劳伦又成为了义务外教志愿者。
春去秋来,英语角从西海子公园搬到通州东部的人才市场,再到西门麦当劳,人们总是能看到这对美国夫妇的身影。两位老人用执著和爱心,感动着英语角,感动着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位姓谭的年轻医生开始只会说简单的单词。吉姆把很多单词写在纸上,教他用法。这位医生似乎很受鼓励,每次来,英语听说能力都有进步。不久,他就能流畅地用英语交流了。护士出身的劳伦非常细心。总是想办法照顾所有来英语角的人,她还时常买一些英文的少儿读物,送给来英语角学习的孩子们。英语角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吉姆和劳伦便把开办英语角的频率从每周1次调整为3次。
长久的坚守和爱的付出,使两位老人成了通州最受欢迎的外国人,很多人特意从老远的地方赶来,为的是见一见这两位老人。
自然而然地,人们把吉姆与劳伦称为通州外语角的形象大使,他们的女儿朱迪,也毫不犹豫地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外教志愿者。
爱心在特殊家庭里荡漾
了解吉姆家庭的人,无不称赞这是一个爱心荡漾的家庭。8岁的艾比,活泼、可爱。艾比是朱迪领养的第三个孩子。艾比的生母是墨西哥人,遭遇侵害后生下了她,生母无力抚养,请求好人收养艾比。朱迪那时候已经收养了两个男孩,而自己也40多岁了,再抚养艾比,她自己也感觉吃力。这时劳伦明确表态说:“上帝既然把她送给我们,这就意味着她属于这个家庭,朱迪,我们可以帮助你。”就这样,在老太太的坚持下,女儿收养了艾比,从此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深爱着小艾比。
艾比一直跟她的生母有联系,每年她的生母都会来看看艾比。朱迪认为:孩子有权利知道她应该知道的事情。
这个爱心荡漾的家庭,并不富裕,甚至有时还很困难。吉姆和劳伦虽然有退休金,但是朱迪没有工作,因为拿的是探亲签证,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花很多钱去香港补签证。他们在美国的亲戚会定期寄钱过来,但吉姆一家也经常遇到窘迫的经济状况,在他们最穷的时候,全家只剩下十几块钱。
吉姆过75岁生日那天,朱迪甚至没有多余的钱去 买胡萝卜做蛋糕给父亲过生日,外孙女艾比只好画了张画送给外公,庆祝全家团聚在中国。
Lzzic英文的意思是“总是笑呵呵的人”,这是朱迪给起的名字。Lzzic天生聋哑,被遗弃,谁也不知道他从哪来,他是谁,他的家在哪,因为他是一个流浪汉。通州西门麦当劳是他的常住地,别人吃剩的汉堡包什么的是他赖以生存的食粮。
英语角搬到西门麦当劳之后,吉姆认识了Lzzic。那时的Lzzic特别暴躁,因为经常遭受别人的欺辱,他行为乖戾,毫无礼貌可言。但是吉姆发现,Lzzic并非一无是处,他自己有一辆自行车。经常满大街捡垃圾卖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吉姆和朱迪总是像对待正常人那样热情地跟他打招呼,拍拍他的肩膀,握握他的手。这些小举动可能是Lzzic一生都难以受到的礼遇。他尽管聋哑,却并非无情无义。从此,Lzzic被这老外一家改变了。每次英语角活动的时候,他会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看吉姆与人交流,眼神也由野蛮变得柔和,有了光彩。
后来,吉姆让Lzzic搬到家里来共同生活。开始,他住在吉姆家的阳台上,他们给他铺了床垫,营造出一个不错的环境。天冷以后,他们干脆要他住进屋里。Lzzic有他们家的钥匙,每天8点出门工作,捡垃圾、卖钱,晚上8点左右按时回家吃饭。
吉姆一家把Lzzic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着,朱迪说:“以前没有人教过他这些,他是一个很棒的男孩,他需要的仅仅是一份关心和尊重。”
而Lzzic也在一点点地懂得回报,吃东西的时候让老人先吃,每天从外面捡一些东西回家,多数是被人扔掉的旧衣服,Lzzie总会郑重其事地分配这些收获。有一次,Lzzic捡回来一条牛仔裙,他比画了半天,指定这条裙子给劳伦。劳伦套上身试了试,果然非常合适。Lzzic笑得特别灿烂,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特别有成就感。朱迪说,Lzzie捡回来给他们穿的衣服,已经足以开一家二手服装店了。
这就样,三个不同民族、三种不同血缘的人用爱心组成了一个幸福和谐的大家庭。
一家三代人圆了图书馆公益梦
在很早以前,吉姆就一直有个梦想。开一家公益图书馆,自己管理着图书,看着人们进进出出,在这儿享受阅读(用他的话,叫enjoying reading)。
要实现这个梦想,面前横亘了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然而为了圆这个图书馆之梦,困难再大,吉姆一家人和当地几个志愿者也愿意去试试。
第一步是找地方,很多人嫌麻烦,不愿意多事,他们也记不清找了多少人、多少部门。
2009年11月份,他们终于租下了一个停产印刷厂办公楼的3间房。尽管场地不大,但是吉姆他们很满意,自己粉刷墙面、清理地板、购置二手家具,经过1个多月的忙碌,图书馆终于创建起来了。
“纽带中英文图书馆”(New Generation Foreign Language Library)的名字是朱迪取的,她希望这个图书馆能像“纽带”一样,连接起中国和外国的文化。吉姆也开心地说:“新时代的年轻人,能有机会用开放和健康的心态来看待、欣赏其他文化。其他优秀的文化跟中华民族文化是一样的,都是人类文明之花,我们可以分享不同,共享相同。”社区居委会书记李建敏来到图书馆,把一幅带有“家”字的工艺画送给吉姆一家,朱迪立刻把它挂在墙上。李建敏说,吉姆一家为社区、为中外民间的交流付出了很多,希望他们在社区里有家的感觉。
2009年12月25日圣诞夜,图书馆举行了开馆仪式,同时策划了一个圣诞捐书活动。人们把小小的图书馆挤得水泄不通,那天,近40人捐书,共募集到600多本书。从圣诞节那天开馆后,捐书的人络绎不绝。“虽然我们不能称之为百分之百的图书馆,它仍然是一个好的开始,非常好的开始,我们将看着它长大。”吉姆说。
每天下午两点到晚上九点是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周六下午两点播放英文电影,在图书馆一个小房间内有幕布和投影设备。幕布是朱迪从地摊上花15元买的一块白布,效果还不错。周四、周六晚上7点开始,是市民英语角,前来学习的人每次都把小小的教室挤满了,吉姆一家人和图书馆的志愿者作为老师。
艾比每天都會来到图书馆,和爷爷、奶奶、妈妈一起整理书籍,打扫卫生。小家伙说,她的愿望就是把图书馆办得像市图书馆一样大、一样有那么多书。而Lzzic也把图书馆作为了自己的一个新家,常常在图书馆干一点力所能及的活。没事的时候就在图书馆安静地打个盹儿。吉姆一家三代人终于圆了图书馆公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