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男权话语误读了的两性世界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oqy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8 年,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提出:一个理想的人,他或她的大脑应该是雌雄同体的。意思是说完美的两性应彼此吸取智慧和思想,从而克服各自的弱点走向完整。近百年来,世界女性为了在人的意义上取得两性平等付出无数努力。近百年后的今天,有一种堪称新意识形态的东西,包装着堂而皇之的男权话语,再一次把女人打回原地,使之成为男人附属的“半人”。“他”的“话语”说:身体(青春期的)是女人在这个世界生存的唯一资本,女人只能、只有靠身体(青春期的)向男权统治的世界,具体说就是向掌握资源(金钱、权利、名利等)的男人换取所谓幸福。女人的事业就是做女人……这就是这部题目本身就充满性别鄙视意味的《因为女人》一书的全部思想。该书让人看到,我们眼前这座由男人和女人构成的时代大厦,无论从颜色还是气味上都发生着令人恐惧、愤怒甚至羞耻的变异。它不由让人怀疑:到底是我们的时代大厦本身出了问题还是作者专门喜欢从臭水沟、化粪池的视角为大厦取景。
  
  一、误读:两性相逢淫至上
  
   《因为女人》是个发生在校园内外的故事。一间女生宿舍住着以柳依依为主角的几个女生。在这几个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看不到对知识学业的努力追求,看不到对国事家事天下事的关心,她们的日常谈话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如何将自己包装出手,傍上一个有钱或不远的将来很快就会有钱的“潜力股”男人。在这里,处女被嘲笑,“姑娘”变成骂人的词语,三十岁就是所有做女人的末日。堪称柳依依精神导师的闺房朋友苗小慧同学,毫不含糊地接过曾想包养柳依依而未遂的薛经理,老练地周转在几个男人的床上。其风月业务的娴熟程度比专门从业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故事初期,柳依依被当作纯情少女来赞美,她一心打算用自己的处女身从阳光男孩夏伟凯那里换取一生的幸福,没想到夏不但提前要求自己预支,两人关系中还很快出现了第三、第四个女生。之后柳依依先后交往有郭博士、小孙、阿裴、秦一星、毛国军、黄健等男人,他们和她的交往无一例外的皆从性开始。这其中,苗小慧和同事阿雨的故事又一再重复着作者的讲故事的方式,那就是男女相逢必从淫开始。
   淫并无可厚非。天地阴阳,人有男女。阴阳交合方有生生不息之万物世界。古今中外写淫之书亦非少。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为何而淫就是个问题了,否则他就不是人了。《红楼梦》亦可谓一淫书。但曹雪芹在对秦可卿的判词中说了一个值得人深思的观点:“情天情海幻情深, 情既相逢必主淫。”彼此有情相逢才可淫,情到深处才有淫。柳依依的第一个男人夏,是因为偶尔在图书馆发现柳把椅子放回原位的动作显得很有教养,一时起了尝一把这种有教养女生味道的心,才对柳发起攻势;秦一星打算包养柳,是因为染了头发的柳依依走起路来“腰一扭一扭在倾诉似的,腰下面的身段真的有表情似的,在打招呼似的”。至于其他,就连这点身体的情调都没了,两人的故事一开始就直奔性。柳依依从一个女学生发展到随便发生一夜情,最终被包养,这一精神、肉体堕落的逻辑暂且不提,在该书所有两性生淫的故事中,没有一个是因情而淫的。在这些无情而淫的所谓男女身上,读者看到的是肉既相逢必主淫,钱既相逢必主淫。而且,这些如旋涡般将柳依依卷进去的男人一个比一个有理,越来越有理,他们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男人。到了秦一星这个中年男人那里,这理由则“升华”为“让我来照顾你吧!”
   纷繁生活,芸芸众生,男女故事有无数不同的版本,为何到了作者这里就剩下淫而且是无情之淫呢?这让人迷惑,这到底是男人的理还是我们这个病态社会的理?作者以貌似无可辩驳的男权话语支撑着整个故事,以片面、单一、狭隘的视角观照生活,难道就是想告诉读者当下社会是个男权社会,男女交往只有淫为上这个主题了?这看似大大抬高了男人,实质上却大大降低了男人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和人格意义。警幻仙子对宝玉说:“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文艺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当男人连人都不是的时候,他又何以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男人呢?即使是男人也不过是只知皮肤淫滥之蠢物么!
  
  二、误读:两性性格及冲突简单模式化
  
   在这套男人哲学指导下,小说叙述的男女人物性格及男女之间的冲突一律简单模式化,甚至人物尤其是男人们的语言及说话方式都大同小异,毫无艺术构思可言。小说故事及细节至始至终案例般重复,无非是说,这是个男人的世界,女人想得到幸福就必须趁自己身体的青春期吸引一个成功男人,然后守住他。这是女人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事业。但男人关注的只是女人年轻的肉体而且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所以女人天生是失败的等等这样一个简单的所谓思想。这就使整个作品叙述虚假,人物扁平,故事结构简陋,思路简单,思想低迷而腐朽。
   小说被男权思想模式化后的众多男女按性别分为两群即可。男的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从广告人、销售员到记者、台长,还有那些淫乱派对上没明晰姓名的,无一不是“只知皮肤淫滥之蠢物”。他们说话都是一个调调,比如喜欢重复,诸如:“当然,当然”,“你好,你好”,再如“唉,我要是没结婚就好了”,等等,全是一副油嘴滑舌、急不可耐的流氓嘴脸。包括所谓阳光男孩研究生夏伟凯也是如此。这就虚假到让人怀疑作者认知体会生活的深度,怀疑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是否我们眼前的世界。郭博士一开始似乎没那么赤裸地表白自己的性要求,但他在乎的也不过是柳依依是否处女。宋旭升本应是柳依依最应珍惜的一个好男人好丈夫,但这时的柳依依已经完全被包养生活腐蚀了灵魂和肉体,她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推理丈夫,最终把宋推向她(其实也就是作者本人)认为的男人理所当然的路上去。
   人物形象的虚假同样表现在女性群里。大学生苗小慧的言谈举止比烟花柳巷的女子还老练,几年后的柳依依也历练得和苗小慧不差上下。同事阿雨不过是又一个苗小慧,在柳眼里的阿雨还是个傍人傍得不如苗小慧“成功”的倒霉蛋。这些女人样貌有别可都有一颗同样的“心”,那就是挖空心思傍大款,傍不到大款傍小款也不错。她们以各自的所谓青春肉体在男人欲望的海洋中和自己的命运不断博弈再博弈,直到人老珠黄、筋疲力尽。她们全不追问自己作为“人”的生存意义,如果女人的意义只在于身体青春年少,那么她一生的意义又如何建立?这样的人生观不过是千百年来一个普通妓女的人生观,而作者把这样的思想框架一相情愿地套放在当代青年主流的大学生身上,如何不让人感到难以相信地虚假。《金瓶梅》里的女人们也都是日夜绕着男人琢磨着男人过日子的,但她们不只形象有别、性格亦是各有千秋。如潘金莲淫荡毒辣,李瓶儿则温婉淡泊。因为除了男人,她们还各自按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要求“做人”。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图景。
   该小说没有一个哪怕稍有亮点和高度的人物。被男权话语简化定格后的人物性格几乎没有变化,有变化也是越变越糟。小说所有的男女人物都是向下走的。柳依依所交往的每一个男人最终都会出现第三者,甚或是第四者第五者这样一个性链条。没有一个人扪心追问过生命的价值或生活的意义。按照小说的男权逻辑,男人天生如此,男人只有不断追逐新鲜女人才有意义,这是上帝赋予男人的特权,而女人也只有不断偷人生活才充实。《废都》里的庄之蝶也在女人中享有令人眼花的优势,但他每每从女人处回来还有巨大的生命虚无感。而《因为女人》里的系列男性,忙乱地游走在女人中,无一不快乐如在污泥潭里打滚的猪。历尽沧桑的柳依依始终没有或者不愿意在家庭、事业等一个当代健康女性的生命轨道中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支撑点,最后竟想以搞网恋填补空虚的生活。显然,当她找不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生存意义的时候,等待她的当然只有做女人的败局。
  
  三、误读:男女都是“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指出现代社会的人多是“单向度的”人。他认为现代文明在科学、艺术、哲学、日常思维、政治体制、经济等各方面都是单向度的,因而造成“单向度的人”。而发达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别的,因此个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求。人们失去的“第二向度”是什么呢?就是否定性和批判性原则,即把现存的世界同哲学的准则所揭示的真实世界相对照的习惯。哲学的准则能使我们理解自由、美、理性、生活享受等等的真正性质。
   该小说整个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单向度思想框架上。小说中的所有男女没有一个能对自己的言行有哪怕一丁点的反思,也就是“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求”;没有一个人愿意把“现存的世界同哲学的准则所揭示的真实世界相对照”;没有一个人肯思考“自由、美、理性、生活享受等等的真正性质”。他们和她们还全都振振有辞,因为男人,因为女人,仅此而已。没有约会的女生被嘲笑,有思考的阿雨被嘲笑。柳依依对一夜性,对包养生活在矫情地拒绝中安然接受,她追求的所谓幸福不过就是有点钱花,能消费品牌衣服和化妆品,有个滋润的小日子,这就是她选择身心堕落的天大理由。包养者开始厌倦并急于把她出手时说:“有人承担你的命运了,我就放心了。”这个成了硕士研究生的柳依依竟然也不会问一句:我的命运为何一定要别人承担?竟然还陶醉在这个男人令人作呕的虚假温情里。
   作者之所以把小说的所有人物都叙述成这种单向度的人,除了并不新鲜的男权思想外,还有个我们当下这个病态社会形成的病态的日常思维或日常哲学。那就是所谓成功者的神话,每个人都想成为成功者,不成功的人是要被大家嘲笑的,具体到日常生活,那就是成功的人至少要过上有房有车的中上层生活;另外一种就是金钱至上的原则,什么都拿金钱来衡量,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每个人都琢磨如何把自己手头的资源(包括女人的青春期的肉体)转换为以钱为代表的利益。竞争万能、市场万能,这些几乎成为很多人不加考虑就认同的东西,成为流行于全社会的“常识”,沉潜在很多人的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中,几乎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一开始貌似纯情的柳依依也不过是计划着以青春的身体投入成功者或潜在成功者的婚姻市场,以便保障自己一生可过上中上层的生活。到后来她几乎和苗小慧一样默认了“笑贫不笑娼”的日常哲学。而对于男人,哪怕是蒙着“让我来照顾你”遮羞布的秦一星,不也把他来要柳依依一次大约要花二三百元的代价计算得清清楚楚?他们或她们唯一的警醒就是:抓紧,抓紧,韶华易逝,青春不再,让我们一起在这肮脏的泥潭里快乐地打滚,因为我的钱闲着也是闲着,你的身体闲着也是闲着呀!小说人物各个都认可“笑贫不笑娼”,这该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日常哲学啊!整个故事中没有一个人出来问:这些正确吗?人类历史从来就如此吗?当下的两性世界全是这样吗?小说也许想通过他的故事给世人警示,但故事中的整个人物群体振振有辞,他们理直气壮地给堕落一个简单低级又极容易被读者认可的理由。试问如此故事又如何能有警世之用?也许柳依依有反思,但她的反思无非是一边享受着包养者为她提供的酸牛奶和苹果,一边对着窗外橘子树上的最后一只橘子感慨着青春的短暂。这无疑是一个不用多大想象力就可看见的令人恶心的矫情又滑稽的画面。这些正是该小说匍匐于地立不起来的一个致命的弱点。
   雌雄同体的大脑才是一个人应具有的正常的大脑,这里蕴藏着作为一个人所有的尊严、人格、价值和意义。而《因为女人》给读者的男女形象不过只是个“半人”。作为一个教授作家,也许他对社会不健康现象的思考是深度的,遗憾的是他的作品选取性别的角度,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表面、单一、片面的人世图景,给不健康的病态的世界一个看似颠扑不破(上帝在男人那一边)的理由。其实,他不过打捞了时代大海漂浮的垃圾而忽视了水面下汹涌有力的暗流。由此,我们不得不对所谓新意识形态左右整个社会的强大力量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恐惧。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谈到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人们自然地会把他与“炮轰”中国当代文学联系起来。2006年底暴发的“垃圾论”事件,不仅使这位从前在中国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的知名汉学家成为了媒体“大红人”,由“顾彬现象”引发的一系列争论也成为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件盛事。浏览了国内对顾彬的相关报道与评论,发现印象式批评居多,多数是话题评论,能集中、深入讨论顾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文章,除了少数学者对《
期刊
改编使一部小说由书页变成了电视剧,这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延迟修复”和“不同合作”的关系。近期热播的23集电视连续剧《岁月》改编自畅销小说《沧浪之水》,编剧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的删改。在我看来,原著在被改编后供给大众欣赏,这可以视作对小说内涵的一种“修复”,而这样的重新理解是建立在—个全新的媒介之上的,所以,它的阐述方式本身已经被融入了另个时空当中。虽然对原作也有保留部分,但是已包含了新的创造在内
期刊
100年前,周立波同志诞生在湖南益阳这块曾经养育过无数英才俊彦的土地上。时光之水冲刷着人们的记忆,但荡涤不了人们对先辈的思念。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缅怀这位文学界的前辈、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杰出的文学家。  周立波同志离开我们数十年后,家乡人民仍然深情地怀念他,是因为他杰出的成就、伟大的精神、可贵的品德令人永志难忘,他留下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使后人永远受益,他身上体现的湖湘文化的精
期刊
在《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中,黄永玉用文学的方式与他的角色们一道在作品中获得一种力量和解放。在他的笔下那些陈年往事再次被激活,那些被他重新注入生命的小人物焕发出强大的精神能量。他赋予了那些看起来极其平常的事件以较高的价值和较深的涵义,他打破了小说的常规写法,以一个画家的才情提供给人们极其奢华的审美享受。在这篇小说中,可感性高度强化。他将司空见惯的语言和经验通过变形、扭曲的处理,把读者的审美主体意识调
期刊
一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文学编辑的职业读者,我的阅读视野和兴趣所在都十分狭窄,对于当下十分红火的一些著名作家和时尚作家的代表作品我都不大涉猎,所知甚少,可说是一个十足的圈外“文学白丁”。然而,阎真先生则是我很关注的一位具有文化修养、现实情怀和善于思考的严肃作家,对其寄予了深切的希望和期待,但也存在隐忧和遗憾。以我个人浅薄的学养和主观的视觉来看,与他的处女作《曾在天涯》这部新锐长篇小说比
期刊
一    写戏难,写主旋律的戏更难,而要写好知识分子题材的主旋律戏,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在2010年初夏于广州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期间,我恰恰观摩了一台写知识分子题材的主旋律戏——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已入选文化部“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该剧以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交大西迁内地,投身于西部开发建设这一史实为背景精心创作。全剧以孟冰茜教授一
期刊
随着近年来周立波研究热潮的再度兴起,众多学者逐渐将研究的目光投向这位曾经一度沉寂,然而却魅力依然的湖南乡土文学作家,这对于湖湘文学的研究,乃至湖湘文化的研究来说,都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一、观测社会政治的民间视角    题材,一直是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领域中的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尽管不能说题材决定艺术的价值,但在题材的选择上,确实能够考量出作家的创作功力。因为在我们看来,题材选择本身,就是作家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文学领域的“宏大叙事”成为当代中国作家、批评家严正消解的对象。尽管从词源学上讲,“宏大叙事”在西方历史哲学和文化理论中并非单纯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伴生物,而主要是指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知识思想界所构建的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性主义神话,如总体性、同一性、共识、普遍性等一切被人们反复言说而并不对其自身合法性加以论证的“大叙述”,但在当代中国文学思想界,至少是从文学学术界的使用情
期刊
“文学湘军五少将”指的是湖南省近几年来崭露头角的五位70年代出生的作家,他们分别是谢宗玉、马笑泉、沈念、田耳和于怀岸。这个称号非常有气魄,让我们感到千军万马就在身后。拿破仑说,不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湖南的作家更加豪迈,一上来就要当将军,就自信我们就是将军的料。我以为这就是湖南人的性格。不过我对这个称号也有一些不满足,因为这个称号尽管让我们看到文学湘军的自信心,尽管证明了文学湘军的后继有人,但
期刊
周立波是一位颇受评论界与学术界关注的作家,但关注主要集中在他中后期的文学活动和创作业绩方面,相对而言,对他1930年代早期的文学活动重视不够,缺乏专门的深入研究。1980年代,吴肇荣、胡光凡等人发表过几篇文章,探讨了他早期的文学思想和创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实际上,作为周立波文学生涯相对独立的一个阶段,他早期的文学建树是突出的,尤其表现在丰富的文学思想方面。    一、形象与具体: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