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上世纪60年代,刘三姐震撼中国,风靡东南亚。鲜明的民族形象,比兴民歌手法的继承,传统夸张、对仗、重词复句运用的创新,喜剧情节、诗歌韵味的典范,形成其文学剧本的艺术精华;彩调、桂剧、京剧的完美结合,山歌融入戏剧的首创,多种民间舞蹈的荟萃,打击乐器的巧用,电影艺术的升华,凝成其表现艺术的结晶。展现壮民族的优美形象,吻合人民大众的艺术审美共性,共鸣超时空、跨民族的人性情感,是其永恒的灵魂。
关键词:刘三姐;文学;艺术
1960年8月,刘三姐在北京公演,轰动北京,四进中南海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和叶剑英副主席题诗赞扬;此后,刘三姐在全国进行了362场巡回演出,观众达58万多人。成千上万的马来西亚人涌进新加坡看刘三姐;漫画家马骏花45万新加坡币买了一部刘三姐拷贝在新加坡放映,盈利200多万。盛况空前,这是中国文艺史上的今古奇观。刘三姐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一、壮民族形象的缩影
历史上的壮民族,是受压迫受剥削特别深重的民族,世世代代为生存而进行的抗争,铸成了壮民族特有的反抗精神,这种精神在刘三姐身上表现得非常率直。财主要霸占农民赖以生存的茶山时,她挺身而出,反抗掠夺;财主打手强抢猎人所获时,她大义凛然地抵住了打手;如此刚烈之性,出自一个绒毛鸭仔的小女子,更显反抗精神的淋漓尽致,连财主也称她是高山上的红辣椒。
刘三姐是经过壮族人民千百年不断滋养和塑造的结晶,饱含了壮民族特有的思想意志、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刘三姐这个人物形象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完美融合,是壮民族反抗阶级压迫和剥削,争取政治、经济和文化自由解放的理想化身,是壮民族正直、勇敢、智慧、善歌品质的缩影。
二、别具一格的情节设计
情节是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依托和途径,也是艺术魅力之所在。刘三姐全剧由霸山与反霸山、禁歌与反禁歌、逼婚与反逼婚三大矛盾构成戏剧冲突,这是农民与地主两大阶级生死存亡的搏斗,尖锐激烈,水火不容。然而,当三大矛盾发展激化到顶峰的时刻,却没有按暴力决断的常规逻辑来处理矛盾,而是以对歌的特殊方式来解决问题,把武力决斗化为歌场竞技。这种反常的情节设计,在常人是意料之外,在好歌民族,则在情理之中,恰好表现了独有的民族特色。
三、歌词积淀传统民族艺术精华
刘三姐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毛泽东主席抢救祖国民族文化遗产的号召下,全国性搜集民间文学的群众运动中挖掘出来的民族瑰宝。首创剧本是宜州克强中学校长邓昌龄,其后由柳州彩调剧团改编出刘三姐第三方案。编剧过程中,从民间搜集了340本民歌,加上群众口授,共搜集了182500多首山歌。剧本采用的山歌,就是从历史上千万个民间艺人、民间歌手积淀而来的这18万多首山歌中筛选出来,又经过现代编剧、导演再提炼创作后的艺术结晶,蕴含着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凝聚着现代艺术的渗透和创作,是一个民族连续数千年的规模恢弘的集体创作,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传统夸张手法的巧用,使刘三姐歌词更具特色。夸张对诗歌创作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古人云:诗言志。诗歌重在抒发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热烈情感,而这些有时非用夸张手法不足以表达。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篇6中说: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以语其真。意思是说:微妙的道理不容易说明白,即使用最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而具体的事物容易描写,用夸张的手法就能体现它的真相。
四、戏剧表演广集众家精髓
彩调刘三姐是有史以来首例将山歌融入戏剧,用戏剧来唱山歌的综合剧,全剧音乐、唱腔的设计,采取了以山歌曲调为主,以广西特有的民间彩调戏曲音乐为辅的创作原则,选取了曲调优美、历史悠久的柳州山歌石榴青的曲调作主题音乐,吸纳了桂林、南宁、百色等地优秀的民间音乐为辅助曲调,风格多样、民族情调浓郁、乡土色彩鲜明。在人物的唱腔中,哪里算是唱歌,哪里算是唱戏,都有明显区别。
凡是剧中以唱歌姿态出现的,如歌节上唱的,采茶时唱的,盘歌时唱的,对话时唱的,都属唱歌,使用的是优美的山歌曲调;凡是剧中特殊的叙事、对白、独白的地方,都属于唱戏,使用的就是戏剧曲调。当戏剧矛盾异常尖锐的时候,柔美的山歌曲调已不足以表现其强烈的内容和情感,就将山歌曲调与戏剧曲调融合使用,扬长避短。山歌曲调与戏剧曲调的有机结合,使刘三姐的音乐形象多姿多彩,表现力强劲多变、独特新颖,是我国戏剧史上的首创。
五、电影把表现艺术推向更高层面
电影刘三姐剧本由著名剧作家乔羽先生改编,源于戏剧,高于戏剧;乐曲由优秀民族音乐作曲家雷振邦先生谱写,将壮族与其他民族的音乐精华进行融合,曲调更优美动听,民族色彩更鲜明;影片由长影著名导演苏里先生执导,刘三姐由桂林市彩调剧团17岁的演员黄婉秋扮演,广西彩调剧团刘三姐扮演者傅锦华为其配唱,这是国内顶尖人才组合。电影不同于戏剧的是,环境、场景尽量使用外景、实景;演员的表演严格要求生活化、真实化;道具、化妆、服饰、音响、烟火、照明要求细节真实。
艺术审美是超民族、超国度、超时空的,刘三姐之所以一问世就震撼中外,经久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融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展现了壮民族的优美形象,吻合了人民大众的艺术审美共性,共鸣了超时空、跨民族的人性情感,以巨大的无穷的艺术魅力引发了人民自觉的永恒的热爱。
参考文献:
[1]南国奇葩更加艳丽[N].人民日报, 1961-9-19.
[2]谢式邱.壮族民间歌舞剧5刘三姐6重新上演[N].人民日报, 1978-2-4.
[3]张飙.刘三姐之梦[J].天津文学, 1989, (6).
作者简介:
何书兰,女,(1994~ )贵州遵义湄潭人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周礼文 , 男,(1992~)贵州毕节人 贵州大学 人民武装学院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关键词:刘三姐;文学;艺术
1960年8月,刘三姐在北京公演,轰动北京,四进中南海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和叶剑英副主席题诗赞扬;此后,刘三姐在全国进行了362场巡回演出,观众达58万多人。成千上万的马来西亚人涌进新加坡看刘三姐;漫画家马骏花45万新加坡币买了一部刘三姐拷贝在新加坡放映,盈利200多万。盛况空前,这是中国文艺史上的今古奇观。刘三姐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一、壮民族形象的缩影
历史上的壮民族,是受压迫受剥削特别深重的民族,世世代代为生存而进行的抗争,铸成了壮民族特有的反抗精神,这种精神在刘三姐身上表现得非常率直。财主要霸占农民赖以生存的茶山时,她挺身而出,反抗掠夺;财主打手强抢猎人所获时,她大义凛然地抵住了打手;如此刚烈之性,出自一个绒毛鸭仔的小女子,更显反抗精神的淋漓尽致,连财主也称她是高山上的红辣椒。
刘三姐是经过壮族人民千百年不断滋养和塑造的结晶,饱含了壮民族特有的思想意志、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刘三姐这个人物形象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完美融合,是壮民族反抗阶级压迫和剥削,争取政治、经济和文化自由解放的理想化身,是壮民族正直、勇敢、智慧、善歌品质的缩影。
二、别具一格的情节设计
情节是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依托和途径,也是艺术魅力之所在。刘三姐全剧由霸山与反霸山、禁歌与反禁歌、逼婚与反逼婚三大矛盾构成戏剧冲突,这是农民与地主两大阶级生死存亡的搏斗,尖锐激烈,水火不容。然而,当三大矛盾发展激化到顶峰的时刻,却没有按暴力决断的常规逻辑来处理矛盾,而是以对歌的特殊方式来解决问题,把武力决斗化为歌场竞技。这种反常的情节设计,在常人是意料之外,在好歌民族,则在情理之中,恰好表现了独有的民族特色。
三、歌词积淀传统民族艺术精华
刘三姐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毛泽东主席抢救祖国民族文化遗产的号召下,全国性搜集民间文学的群众运动中挖掘出来的民族瑰宝。首创剧本是宜州克强中学校长邓昌龄,其后由柳州彩调剧团改编出刘三姐第三方案。编剧过程中,从民间搜集了340本民歌,加上群众口授,共搜集了182500多首山歌。剧本采用的山歌,就是从历史上千万个民间艺人、民间歌手积淀而来的这18万多首山歌中筛选出来,又经过现代编剧、导演再提炼创作后的艺术结晶,蕴含着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凝聚着现代艺术的渗透和创作,是一个民族连续数千年的规模恢弘的集体创作,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传统夸张手法的巧用,使刘三姐歌词更具特色。夸张对诗歌创作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古人云:诗言志。诗歌重在抒发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热烈情感,而这些有时非用夸张手法不足以表达。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篇6中说: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以语其真。意思是说:微妙的道理不容易说明白,即使用最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而具体的事物容易描写,用夸张的手法就能体现它的真相。
四、戏剧表演广集众家精髓
彩调刘三姐是有史以来首例将山歌融入戏剧,用戏剧来唱山歌的综合剧,全剧音乐、唱腔的设计,采取了以山歌曲调为主,以广西特有的民间彩调戏曲音乐为辅的创作原则,选取了曲调优美、历史悠久的柳州山歌石榴青的曲调作主题音乐,吸纳了桂林、南宁、百色等地优秀的民间音乐为辅助曲调,风格多样、民族情调浓郁、乡土色彩鲜明。在人物的唱腔中,哪里算是唱歌,哪里算是唱戏,都有明显区别。
凡是剧中以唱歌姿态出现的,如歌节上唱的,采茶时唱的,盘歌时唱的,对话时唱的,都属唱歌,使用的是优美的山歌曲调;凡是剧中特殊的叙事、对白、独白的地方,都属于唱戏,使用的就是戏剧曲调。当戏剧矛盾异常尖锐的时候,柔美的山歌曲调已不足以表现其强烈的内容和情感,就将山歌曲调与戏剧曲调融合使用,扬长避短。山歌曲调与戏剧曲调的有机结合,使刘三姐的音乐形象多姿多彩,表现力强劲多变、独特新颖,是我国戏剧史上的首创。
五、电影把表现艺术推向更高层面
电影刘三姐剧本由著名剧作家乔羽先生改编,源于戏剧,高于戏剧;乐曲由优秀民族音乐作曲家雷振邦先生谱写,将壮族与其他民族的音乐精华进行融合,曲调更优美动听,民族色彩更鲜明;影片由长影著名导演苏里先生执导,刘三姐由桂林市彩调剧团17岁的演员黄婉秋扮演,广西彩调剧团刘三姐扮演者傅锦华为其配唱,这是国内顶尖人才组合。电影不同于戏剧的是,环境、场景尽量使用外景、实景;演员的表演严格要求生活化、真实化;道具、化妆、服饰、音响、烟火、照明要求细节真实。
艺术审美是超民族、超国度、超时空的,刘三姐之所以一问世就震撼中外,经久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融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展现了壮民族的优美形象,吻合了人民大众的艺术审美共性,共鸣了超时空、跨民族的人性情感,以巨大的无穷的艺术魅力引发了人民自觉的永恒的热爱。
参考文献:
[1]南国奇葩更加艳丽[N].人民日报, 1961-9-19.
[2]谢式邱.壮族民间歌舞剧5刘三姐6重新上演[N].人民日报, 1978-2-4.
[3]张飙.刘三姐之梦[J].天津文学, 1989, (6).
作者简介:
何书兰,女,(1994~ )贵州遵义湄潭人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周礼文 , 男,(1992~)贵州毕节人 贵州大学 人民武装学院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