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用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中国古诗《关雎》的原文与英译文进行分析,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原文的重点和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检验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方面的实际操作性。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 翻译 《关雎》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国内外许多翻译名家将我国古代诗篇译成英文,但就中国古诗的翻译标准而言,仍然是见仁见智。
翻译家许渊冲指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而“三美”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
黄俊雄则对上述标准提出质疑,同时提出了另一种衡量的标准,即“体、神、表”的检验模式。
黄国文提出了“形式对等”的方法。
以上标准谁是谁非,仍是翻译界争论的问题。本文运用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经验纯理功能,对《关雎》一诗进行分析,希望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翻译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功能语法理论对古诗翻译的指导作用。
二 经验功能简介
功能语法代表人Halliday认为语言有三大功能:A、概念功能(把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的事情说出来,对某些人物、动作、事件、状态有所陈述)。B、人际功能(表现、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C、成文功能(用语言来组织信息)。经验纯理功能是功能语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经验功能是由多个语义系统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及物性系统。它的作用是把人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若干个过程表达出来,并指明过程所涉及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按照Halliday的观点,人们思想中要反映的客观世界可分为六个过程,而过程的发生涉及到参与者角色和环境成分。及物性系统中的六个过程是: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三 《关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许渊冲、辜正坤、宾纳和威利(以下简称许译、辜译、宾译和威译)等人的《关雎》一诗的译文来加以分析。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译文过程分析
以下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四种英译文。
许译(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此句为行为过程,由are cooing体现,行为者(参与者)由a pair of turtledoves体现,环境成分由by riverside体现。
辜译(Hark! The ospreys merrily call, On the islet off the river shore):此句为行为过程,用call体现过程,用the ospreys体现行为者,环境成分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方式,用merrily体现,另一个是地点用on the islet off the river shore表示。
威译(“fair, fair”,cry the ospreys, 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此句也是行为过程,作者用cry表示行为过程,用the ospreys表示行为者,环境成分由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体现。
宾译(On the river-island—The ospreys are echoing us;):与上面三种译文不同,此句用物质过程,过程形式由are echoing体现,动作者由the ospreys体现,目标用us表示,用on the river-island来表示环境成分。
(1)过程类型与参与者
从过程类型看,四种译文中有三种(辜正坤、许渊冲和威利)采用与原文过程类型相同的过程,即行为过程,一种采用物质过程(宾纳)。与原诗比较,我觉得行为过程符合原诗的意义。
四种译文的过程体现形式各异,有coo(许译),call(辜译),cry(威译)和echo(宾译)。coo是象声词,表示“鸽子、鸟等‘咕咕’地叫”;call和cry均可表“鸟、兽和动物等的鸣叫、吼叫”;echo指“(地方)发回声”、“(指声音)被传回”。根据原诗的意义我们觉得许渊冲使用的象声词coo比call、cry和echo更能恰当地表达原诗的意义,让人感到“鸟儿戏水”的生动场面。
与其他三人所采用过程类型不同,宾纳采用的是物质过程,所以涉及到的参与者有两个,一个是动作者用the ospreys体现,另一个是目标,用us体现。实际上,原文中并没有“我们”这一参与者,显然这是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添加的,这一点与原文不符。另外,该译文用echo体现过程,也让人难以理解其意,如果我们将这一句回译过来,则成为“雎鸠的鸣叫声在河之洲向我们回荡”,意思与原文相去甚远。
四种译文过程的参与者都是“雎鸠”,体现形式有两种,即许渊冲用a pair of turtledoves表示,辜正坤、威利和宾纳都用the ospreys表示。从字面看turtledove意思为“斑鸠”,osprey意思为“鸬鹚”。对于雎鸠,《辞源》这样解释:“雎鸠:水鸟名。俗称鱼鹰。”《尔雅·释鸟》:“雎鸠,王鸠。”相传雌雄有定偶。并引用晋朝郭璞的观点:“雎鸠: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辞海》对雎鸠的解释与《辞源》基本相同,即认为雎鸠是水鸟名,俗称鱼鹰。《辞源》对鸬鹚所下的定义为:“鸬鹚:亦称‘水老鸭’、‘鱼鹰’。栖息河川、湖沼和海滨,善潜水,捕食鱼类。”
由此可见,“雎鸠=鱼鹰=鸬鹚”,也就是说,雎鸠就是鸬鹚。我们再看《辞源》对斑鸠所下的定义:“斑鸠,鸠鸽类,栖于平原和山地的树林间。食浆果及种子等。”据此,我认为诗中的雎鸠应该是生活在水边的水鸟,即“鸬鹚”,而不是生活在山林中的“斑鸠”。
许多人认为该诗是一首爱情诗,描写一个男子爱上一个采荇菜的姑娘,追求她,想和她结婚。其中暗含男女之间互相爱慕、情深意切的真实爱情。因为中国传统对“爱”含蓄表达的文化特征,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是通过一对水鸟、花草等来表示情谊真挚之意。根此我们认为用ospreys表示雎鸠,符合这首诗的意义,与这首诗的爱情主题很协调。
(2)环境成分
在原诗中,“在河之洲”是环境成分,四种译文也全译成环境成分,但表现形式各不相同:by riverside(许译),on the islet off the river shore(辜译),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威译)和on the river-island(宾译)。原文中的“洲”指“水中的陆地”或“水中凸出水面的部分陆地”。“在河之洲”表示“河流中的陆地”,也可叫“岛”。所以我们认为许渊冲采用的“by riverside(在河边),背离了原文的意思。另外三种译文在形式上大致相同,其主要不同在于对“洲”一词的翻译上。辜正坤用island(岛屿)”,威利和宾纳都用islet(小岛),根据原文意义威利和宾纳的译文比较恰当。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译文过程分析
以下是《关雎》一诗的后两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四种译文。
许译(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此句是物质过程,由is wooing体现,a good young man是动作者,a fair maiden是目标。与原文对比,可以看出,原作是关系过程,译作是物质过程,原作中“窈窕淑女”是“修饰语+中心词”(modifier+head)构成的名词词组,译作用“中心词+修饰语”结构,形式大致相同,但意义不同。
另外,原作中该词组是载体,译者作则成了“目标”。原作中“君子好逑”是一个由“修饰语+中心词”构成的名词词组,即“君子好”是修饰语,“逑”是中心词,一起构成属性,表示一种状态,译作中没有属性,“君子”一词成了动作者;原作是静态意义,译作变成了动态意义。如果将这一句回译就成为“一个好青年正在追求他喜爱的好姑娘”,不论是形式还是意义均与原文有很大的差异。
辜译(The girl is lovely and slenderly tall,Whom the gentleman would adore.):虽然该译文采用了与原文相同的关系过程,但其载体与属性的表达方式背离原文。该句的载体用the girl体现(whom the gentleman would adore是一个嵌入句,作the girl的后置定语),属性采用lovely and slenderly tall体现。实际上该句运用意译法,不拘泥于原诗的对应形式,不照顾句、词的长短和次序,把原文中内隐的成分变成文字,表现了“窈窕淑女”和“君子好逑”的完整意义。美中不足的是“君子”被翻译成“the gentleman”,有点不妥。根据许渊冲的观点,“淑女”和“君子”不应该是贵族,贵族是不会亲自到河边来采集荇菜的,所以应该是平民男女,我们同意他的这一观点。那么用the gentleman表示“君子”不太合适。
宾译(Where is the pure-hearted girl, To be our princess?):该译文也用关系过程,用is体现。但该句与原文句法完全不同,原文是陈述句,译文是特殊疑问句,原文的载体是一个“修饰语+中心词”的名词词组,而译文用“修饰语+中心词+后置修饰语”的形式体现,增大了原文的信息量,与原文不符。另外,该句中的属性用表示环境成份的where体现,所以该句回译过来则成为“作我们公主的好姑娘在哪里?”其意义完全背离了原文。
威译(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 Fit bride for our lord.):该译文也是关系过程,但句法结构颠倒,用一个全部倒装句表示。参与者用this noble lady表示,fit bride for our lord 是lady的同位语。属性用lovely 表示。如前所述,lord一词无法表达原文中“君子”一词的意义。
综上所述,后两行诗的四种译文,有三种采用了与原文相同的过程类型(辜译、威译和宾译),一种采用了物质过程(许译)。对于载体“窈窕淑女”的翻译,除宾纳一人的译文形式基本与原文相同之外,其他三人均采用了意译方法。关于属性“君子好逑”的译文,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而言,威利的译文比较符合原文意义。
中心词“女”的译文有三种体现形式,许渊冲用maiden体现,辜正坤和宾纳用girl体现,威利用lady体现,这三种形式各有特色。“君子”一词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许渊冲用a young man,辜正坤用the gentleman,威利用lord,宾纳的译文中没有出现表示“君子”一词的对应英译文,与原文对照,许渊冲所采用的young man更符合原文意义。对于“逑”一词的体现形式也不相同,宾纳用“princess”体现,威利用bride体现,许渊冲和辜正坤的译文中没有出现 “逑”的译文,应该说威利采用的bride比较贴切地表达华夏民族中“逑”这一名词的内涵和外延意义。
四 结语
本文以功能语言学中的经验纯理功能为理论依据,对《关雎》一诗的英译文作了初步的分析,目的是想用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分析诗歌及其英译文,使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古诗翻译的方法,也是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尝试,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2] 黄俊雄:《“忠、优、美”翻译原则和“体”、“神”“表”平衡模式暨汉诗英译实例分析与评估》,《中国翻译》,2004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杨春霞,女,1962—,陕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教学法,工作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 翻译 《关雎》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国内外许多翻译名家将我国古代诗篇译成英文,但就中国古诗的翻译标准而言,仍然是见仁见智。
翻译家许渊冲指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而“三美”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
黄俊雄则对上述标准提出质疑,同时提出了另一种衡量的标准,即“体、神、表”的检验模式。
黄国文提出了“形式对等”的方法。
以上标准谁是谁非,仍是翻译界争论的问题。本文运用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经验纯理功能,对《关雎》一诗进行分析,希望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翻译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功能语法理论对古诗翻译的指导作用。
二 经验功能简介
功能语法代表人Halliday认为语言有三大功能:A、概念功能(把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的事情说出来,对某些人物、动作、事件、状态有所陈述)。B、人际功能(表现、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C、成文功能(用语言来组织信息)。经验纯理功能是功能语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经验功能是由多个语义系统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及物性系统。它的作用是把人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若干个过程表达出来,并指明过程所涉及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按照Halliday的观点,人们思想中要反映的客观世界可分为六个过程,而过程的发生涉及到参与者角色和环境成分。及物性系统中的六个过程是: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三 《关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许渊冲、辜正坤、宾纳和威利(以下简称许译、辜译、宾译和威译)等人的《关雎》一诗的译文来加以分析。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译文过程分析
以下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四种英译文。
许译(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此句为行为过程,由are cooing体现,行为者(参与者)由a pair of turtledoves体现,环境成分由by riverside体现。
辜译(Hark! The ospreys merrily call, On the islet off the river shore):此句为行为过程,用call体现过程,用the ospreys体现行为者,环境成分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方式,用merrily体现,另一个是地点用on the islet off the river shore表示。
威译(“fair, fair”,cry the ospreys, 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此句也是行为过程,作者用cry表示行为过程,用the ospreys表示行为者,环境成分由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体现。
宾译(On the river-island—The ospreys are echoing us;):与上面三种译文不同,此句用物质过程,过程形式由are echoing体现,动作者由the ospreys体现,目标用us表示,用on the river-island来表示环境成分。
(1)过程类型与参与者
从过程类型看,四种译文中有三种(辜正坤、许渊冲和威利)采用与原文过程类型相同的过程,即行为过程,一种采用物质过程(宾纳)。与原诗比较,我觉得行为过程符合原诗的意义。
四种译文的过程体现形式各异,有coo(许译),call(辜译),cry(威译)和echo(宾译)。coo是象声词,表示“鸽子、鸟等‘咕咕’地叫”;call和cry均可表“鸟、兽和动物等的鸣叫、吼叫”;echo指“(地方)发回声”、“(指声音)被传回”。根据原诗的意义我们觉得许渊冲使用的象声词coo比call、cry和echo更能恰当地表达原诗的意义,让人感到“鸟儿戏水”的生动场面。
与其他三人所采用过程类型不同,宾纳采用的是物质过程,所以涉及到的参与者有两个,一个是动作者用the ospreys体现,另一个是目标,用us体现。实际上,原文中并没有“我们”这一参与者,显然这是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添加的,这一点与原文不符。另外,该译文用echo体现过程,也让人难以理解其意,如果我们将这一句回译过来,则成为“雎鸠的鸣叫声在河之洲向我们回荡”,意思与原文相去甚远。
四种译文过程的参与者都是“雎鸠”,体现形式有两种,即许渊冲用a pair of turtledoves表示,辜正坤、威利和宾纳都用the ospreys表示。从字面看turtledove意思为“斑鸠”,osprey意思为“鸬鹚”。对于雎鸠,《辞源》这样解释:“雎鸠:水鸟名。俗称鱼鹰。”《尔雅·释鸟》:“雎鸠,王鸠。”相传雌雄有定偶。并引用晋朝郭璞的观点:“雎鸠: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辞海》对雎鸠的解释与《辞源》基本相同,即认为雎鸠是水鸟名,俗称鱼鹰。《辞源》对鸬鹚所下的定义为:“鸬鹚:亦称‘水老鸭’、‘鱼鹰’。栖息河川、湖沼和海滨,善潜水,捕食鱼类。”
由此可见,“雎鸠=鱼鹰=鸬鹚”,也就是说,雎鸠就是鸬鹚。我们再看《辞源》对斑鸠所下的定义:“斑鸠,鸠鸽类,栖于平原和山地的树林间。食浆果及种子等。”据此,我认为诗中的雎鸠应该是生活在水边的水鸟,即“鸬鹚”,而不是生活在山林中的“斑鸠”。
许多人认为该诗是一首爱情诗,描写一个男子爱上一个采荇菜的姑娘,追求她,想和她结婚。其中暗含男女之间互相爱慕、情深意切的真实爱情。因为中国传统对“爱”含蓄表达的文化特征,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是通过一对水鸟、花草等来表示情谊真挚之意。根此我们认为用ospreys表示雎鸠,符合这首诗的意义,与这首诗的爱情主题很协调。
(2)环境成分
在原诗中,“在河之洲”是环境成分,四种译文也全译成环境成分,但表现形式各不相同:by riverside(许译),on the islet off the river shore(辜译),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威译)和on the river-island(宾译)。原文中的“洲”指“水中的陆地”或“水中凸出水面的部分陆地”。“在河之洲”表示“河流中的陆地”,也可叫“岛”。所以我们认为许渊冲采用的“by riverside(在河边),背离了原文的意思。另外三种译文在形式上大致相同,其主要不同在于对“洲”一词的翻译上。辜正坤用island(岛屿)”,威利和宾纳都用islet(小岛),根据原文意义威利和宾纳的译文比较恰当。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译文过程分析
以下是《关雎》一诗的后两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四种译文。
许译(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此句是物质过程,由is wooing体现,a good young man是动作者,a fair maiden是目标。与原文对比,可以看出,原作是关系过程,译作是物质过程,原作中“窈窕淑女”是“修饰语+中心词”(modifier+head)构成的名词词组,译作用“中心词+修饰语”结构,形式大致相同,但意义不同。
另外,原作中该词组是载体,译者作则成了“目标”。原作中“君子好逑”是一个由“修饰语+中心词”构成的名词词组,即“君子好”是修饰语,“逑”是中心词,一起构成属性,表示一种状态,译作中没有属性,“君子”一词成了动作者;原作是静态意义,译作变成了动态意义。如果将这一句回译就成为“一个好青年正在追求他喜爱的好姑娘”,不论是形式还是意义均与原文有很大的差异。
辜译(The girl is lovely and slenderly tall,Whom the gentleman would adore.):虽然该译文采用了与原文相同的关系过程,但其载体与属性的表达方式背离原文。该句的载体用the girl体现(whom the gentleman would adore是一个嵌入句,作the girl的后置定语),属性采用lovely and slenderly tall体现。实际上该句运用意译法,不拘泥于原诗的对应形式,不照顾句、词的长短和次序,把原文中内隐的成分变成文字,表现了“窈窕淑女”和“君子好逑”的完整意义。美中不足的是“君子”被翻译成“the gentleman”,有点不妥。根据许渊冲的观点,“淑女”和“君子”不应该是贵族,贵族是不会亲自到河边来采集荇菜的,所以应该是平民男女,我们同意他的这一观点。那么用the gentleman表示“君子”不太合适。
宾译(Where is the pure-hearted girl, To be our princess?):该译文也用关系过程,用is体现。但该句与原文句法完全不同,原文是陈述句,译文是特殊疑问句,原文的载体是一个“修饰语+中心词”的名词词组,而译文用“修饰语+中心词+后置修饰语”的形式体现,增大了原文的信息量,与原文不符。另外,该句中的属性用表示环境成份的where体现,所以该句回译过来则成为“作我们公主的好姑娘在哪里?”其意义完全背离了原文。
威译(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 Fit bride for our lord.):该译文也是关系过程,但句法结构颠倒,用一个全部倒装句表示。参与者用this noble lady表示,fit bride for our lord 是lady的同位语。属性用lovely 表示。如前所述,lord一词无法表达原文中“君子”一词的意义。
综上所述,后两行诗的四种译文,有三种采用了与原文相同的过程类型(辜译、威译和宾译),一种采用了物质过程(许译)。对于载体“窈窕淑女”的翻译,除宾纳一人的译文形式基本与原文相同之外,其他三人均采用了意译方法。关于属性“君子好逑”的译文,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而言,威利的译文比较符合原文意义。
中心词“女”的译文有三种体现形式,许渊冲用maiden体现,辜正坤和宾纳用girl体现,威利用lady体现,这三种形式各有特色。“君子”一词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许渊冲用a young man,辜正坤用the gentleman,威利用lord,宾纳的译文中没有出现表示“君子”一词的对应英译文,与原文对照,许渊冲所采用的young man更符合原文意义。对于“逑”一词的体现形式也不相同,宾纳用“princess”体现,威利用bride体现,许渊冲和辜正坤的译文中没有出现 “逑”的译文,应该说威利采用的bride比较贴切地表达华夏民族中“逑”这一名词的内涵和外延意义。
四 结语
本文以功能语言学中的经验纯理功能为理论依据,对《关雎》一诗的英译文作了初步的分析,目的是想用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分析诗歌及其英译文,使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古诗翻译的方法,也是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尝试,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2] 黄俊雄:《“忠、优、美”翻译原则和“体”、“神”“表”平衡模式暨汉诗英译实例分析与评估》,《中国翻译》,2004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杨春霞,女,1962—,陕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教学法,工作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