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主题探析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理论都贯穿着一定的主题,所谓理论主题,是对某一理论总体内容的抽象概括,就是这一理论的中心思想、核心内容,也就是回答“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理论主题是否明确,是判断一个理论能否真正成为理论的根本标准。从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都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系统阐发。
  一、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从理论创造上看,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宝贵探索,主要体现在一些理论观点上。
  (1)社会主义建设要解放生产力。什么是社会主义,该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对此积极探索过。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毛泽东强调,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也无法提高。
  (2)社会主义建设要善于学习。毛泽东首先强调的是党员干部的学习,通过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模范作用,引导其他阶层群众学习新知识。用知识、技术建设社会主义,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
  (3)社会主义建设要注重节约,节约也是发展。节约,一方面包括经济节约,一方面也包括人口节约,即节育。通过有计划的节育来减少经济物质消耗,从而达到经济发展目的。在毛泽东那里,注重节约、勤俭建国成为了一个精神品格。
  (4)社会主义建设要注重比例,搞好综合平衡。毛泽东强调:“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平衡有三种,一是农业内部的平衡,二是工业内部的平衡,三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为有了综合平衡,才能有群众路线。
  (5)社会主义建设要发展民主。“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在毛泽东看来,民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它能够造成有纪律和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气氛的建设局面。这种局面对于国家克服困难,使党经受住考险,从而促进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6)社会主义建设要促进文化繁荣。对如何发展科学、艺术和文化,实现其繁荣,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和“两为”方向,强调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7)社会主义建设要继承性地发展,又要超越性地发展。毛泽东认为,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继承前人、前代的生产力、资金、材料和经验的基础上把社会发展推向前进。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8)社会主义建设是阶段性的长期发展过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论断,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的思想。他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四个现代化,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尤其是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
  以上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观点,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宝贵探索,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准备。但囿于时代和历史,毛泽东思想只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了初步探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其理论主题的系统阐发
  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理论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最新成果,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不断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1.邓小平理论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
  邓小平理论既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又深化和发展了这些思想,是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的、关键性的理论。
  (1)正確认识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理论上对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清楚,实践上就难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甚至可能本末倒置。邓小平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只有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了完整的科学概括,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近代历史证明,除了代表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之外,没有一个政党有能力肩负起缔造新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任。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认为,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中国搞社会主义,是谁也动摇不了的。我们搞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富裕发达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经过深刻思考和科学研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判断。在邓小平看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强民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是改革的社会主义、开放的社会主义。它既对内改革,即改革不合理的体制,又对外开放,即对世界开放,积极吸纳先进思想和有益信息,用于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强调:“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过程中趋利避害。”这种“打交道”也就是要加强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和文化交往。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根据唯物史观,邓小平指出:“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大有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建设都要全面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此,理论界作了科学论证:“物质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事实判断,而精神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价值判断。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本质要求,所以两者是一件事情的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又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执政方位新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体现了对党执政方位的整体认识。就是说,我们党要继续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党,不只是体现在党内团结和党员的意志力方面,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上。这些方面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现实地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新要求。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要完成好、解决好这些课题,就要求全党提高“学习能力、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这些能力建设问题后来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得到了更具体、深入的阐述。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新体系。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群众始终是党的生存、发展最可依赖的“生命线”、“大靠山”。没有群众,就没有党;没有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没有党的前进和胜利。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直接就是夯實党的执政基础。要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就要增强党的群众基础,扩大党的社会基础。而做到“三个代表”,就能最大程度地汲取民智、发挥民力,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掘社会资源。这样,就能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升了社会发展标准新水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把做到“三个代表”作为己任,把它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一个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协调而全面的发展。做到“三个代表”,实质就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整合起来,把考察社会发展的标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三个代表”把经济社会发展诸个领域统一成完整的系统,使先进的政党、先进的理论和社会及人的全面发展互相中介并统一起来。正如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我们党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向新阶段。
  3.科学发展观直接升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
  科学发展观是以“科学发展”概念命名的创新性理论成果,这个成果全面升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
  (1)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科学而全面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这两大方面的协调而全面的发展。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以及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把以人为本确立为解放人、成就人、发展人的基本原则,把以人为本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統一起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人为本”概念得到新的解释,形成新的价值内涵,并被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谓“核心”,是指以人为本成为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核心,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南。
  4.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系统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握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重大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在于理论、道路、制度的统一。社会主义有理论、运动、制度三方面的含义,在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总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因此这三方面含义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过程就体现了这一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为理论源泉和理论核心,同时根据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呈现出新的中国形态。习近平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2014年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了一个崭新论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与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党的领导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力量,二是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三是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要前提。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三个倡导”“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三严三实”“一带一路”“和谐世界”等基本范畴、重大战略和理论观点。这些创新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从而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主题的重要意义
  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主题及其差异,有利于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有利于发挥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指导作用,有利于理论创新。
  1.从理论主题上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就理论主题而言,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两大理论成果主题又有明显的区别,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关于革命的理论,其理论主题主要是“怎样革命”。毛泽东思想中有一些正确和比较正确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和思想认识,但“一是属于思想火花性质,即没有形成明确的理念,也没有完整的表述;二是从来没有将其作为制定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不具实践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同毛泽东思想的革命主题有明显的区别。
  2.理論主题的不断深化将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方向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义各国在建设期间都曾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误。像中国改革开放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左”倾错误,都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实践,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避免了大的挫折和失误,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新的实践使理论主题进一步展开,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过程中,使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3.围绕理论主题进行理论创新的辩证法启示
  紧紧围绕理论主题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既体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但又不是以教条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以开放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这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所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紧跟时代的步伐,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求,又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8)[M].北京:人民出版社.
  [3]鄧小平.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
  [4]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5]卢肖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5(5):43.
  责任编辑魏家坚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经济与教育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成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习计算机的知识也是当今教育的重点,因此计算机语言VB的教学改革也成为教育部门的关注重点,文章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方法及其考核方式三方面对计算机语言VB的教学进行改革。  VB为Visual Basic的缩写,是一种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语言,其学习难度容易,为计算机中重要的语言编程。因为学习计算机语言VB,能够让学生了解面向对象
为进一步加强宝山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队伍建设,3月21日,宝山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通讯员队伍宣告成立。来自区各机关、医院、学校和派出所等单位百余名通讯员参加了成立大会。
近日,美国研究人员推出一款取名为“Three”的新式netbook电脑机器人。该机器人的底盘结构为两个滑动轮胎,而轮胎的中间连接部分则负责承载netbook电脑,整个设计结构简单而且十
摘 要:文章分析了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开展的必要性,从建立精细化、标准化的目标管理体系,量化管理指标,加强监督管理,提升馆员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开展策略,对于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精细化管理讲究在每一个细节管理方面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力图做到最好,强调管理的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
文中对AC-161型和AC-201型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进行了调整,并通过室内试验和实体工程进行验证。
如今,建筑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挡风遮雨设施,它们已经开始引领一些时尚潮流,不信,你看那些——
摘 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对于保护民族文化、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的今天,关于传统文化的存续问题也随之而来,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遗产保护  
培养学生的过程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技能、学习态度、学习品格、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则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業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
1 资料葡萄胎系胎盘绒毛膜组织形成的大小不等的水泡,相互间有细蒂相连,形成囊形葡萄状,其中无胎儿及胎盘的称完全性葡萄胎,如果还存有部分胎盘的称部分性葡萄胎.如果水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