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块墓碑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的暮春,包裹在驱不散的寒气中。可烈士陵园里的苍松翠柏,在迟来的春意中,不经意地焕发了新绿。我在一排排墓碑中走动,读着一个个陌生的名字,为他们永远19或20岁的韶华远去而心颤。
  记得刚当兵那会儿,我每年都要到烈士陵园去一两次。以后进了大城市,因为家和工作所累,不知不觉去得少了,后来干脆不去了。那年,上级让我退役休息,我不知怎么想到要去一趟烈士陵园。一定要去!我心里说。
  我知道,每一个烈士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座陵园都蕴藏着一部厚厚的书。我来了,就要走近他们,哪怕能拾到一枚锈蚀的弹壳。春阳暖照,紫气东来,我漫无目的地在碑丛中走动。
  这时我发现,有位瘦高个儿的老人也在碑丛中走着,走得很慢。不,与其说是走,不如说他是挨个儿看,看着石碑上的每一个名字,时而点头,时而默立。那边有棵柏树,他走过去,靠在树上喘口气。是的,他太累了,也许他太激动,喘口气会让他好受些。
  这时我发现,他径直扑到柏树旁的那排墓碑前,一座一座地抚摩着。他压根儿不看碑上面的名字和文字,只是抚摩,就像在拥抱和抚摩久别重逢的亲人;他一边抚摩还一边喃喃自语,是在和亲人诉说久别的思念,或是在共同回忆往昔的风云?我不知道,我只是呆傻地立于远处,目睹这感人的场面。
  片刻之后,老人从肩上的挎包里取出一瓶白酒,一只酒杯。他斟满酒杯,洒在一座墓碑前;再斟满一杯,洒在另一座碑前。就这么一杯一杯,一座一座,不知他洒了多少杯酒,祭奠了多少座碑。我看到,他把瓶里剩下的最后一杯酒自个儿喝了,喝得那么潇洒,那么豪爽。也许那最后一杯酒原本属于他的,他把属于自己的这杯酒“吱”地一声喝了下去。喝完,他把杯底冲众墓碑亮了一下,仿佛在说:诸位,难得一聚,咱们谁也甭客气!
  老人又靠在树上喘了口气,似乎完成这一切对他来说是那样的艰难。一会儿,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包香烟,一盒火柴。他把香烟一支一支地点燃;点燃一支就放到一块墓碑上。于是接受香烟的墓碑,顿时扬起一缕缕的烟,充满了活性与生气。青烟袅娜温婉,融入浩渺无垠的苍穹,给这宁静的寝园平添了几分肃穆和神圣。
  这次我数清了,老人一共点燃了11支香烟;11支香烟分别躺在11座墓碑上燃烧。老人从挎包里取出一块塑料布,铺在树下;这才放下疲惫的身子,坐着靠在树上,就像远行的跋涉者走到了一个既定目标,放松一下自己。他喘了一口气,又喘了几口气,忙着点燃一支香烟,自个儿抽起来,赶紧加入这个行列,加入这个集体。于是,生者和死者,一共12个人,坐在一起喝酒,抽烟,谈天说地,笑语欢声,情谊融融,心心相印。
  然而我分明看到,老人什么也没说。除了抽烟,他一直抿着嘴,只是眼睛始终没离开这11块碑。烟抽得很慢,生怕自己的烟会比别人抽得快。面对眼前的碑群,老人脸上平静得波澜不兴,没有激动,没有痛苦,没有祈祷,没有誓言,更没有眼泪;只有平淡而悠然的沉默,让人觉得沉默似乎有某种含义。他时而把目光长久地定在某一块碑上,时而合上眼,让目光穿透幽深的时空隧道,去寻找遥远的梦。也许那儿有他们生命与生命相托的故事,也许有12颗心跳动的旋律,也许还有鲜为人知的隐秘和风情,也许……
  于是以后每年的这一天,我都要到陵园来,每次都能见到这位老人,见到那难忘的一幕。
  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有一天我再次来到了陵园。我来得很早,陵园的门刚开我就进去了。初春的太阳出来得晚,可刚一露头又缩了回去,只给人留下一片朦胧的光。我在陵园转了一圈儿,就找到了那棵柏树,找到了那排墓碑。我找来几根树枝,把墓碑周围打扫干净,等待老人来祭奠,来完成他那套特别的仪式。
  初春的时光跑得很快,一个上午过去了,还没见老人的身影。我等着,静静地等着。我坚信他会来的。然而,太阳已经西沉,陵园过早地笼罩着暮霭,可我仍没有犹豫,坚持要等下去。这时,一个工作人员过来问我在等谁,我窘迫得不知如何回答,因为我从没问过那老人的姓名。瞅一眼这排墓碑,瞅一眼我打扫干净的这片土地,他似乎一切都明白了。在等刘大爷?没错。他自问自答,他来不了啦。我冲他大声问:“为什么?”他说:“50年,他来了49次,他累了。这一次,他直接找他的战友去了。”
  据中年汉子说,老人在凭吊战友途中倒下。在解放这座城市时,他所在的班的战友们相约,无论谁能活下来,无论他在天涯海角,每年都得来看望一次战友。全班11名同志在这次战役中牺牲,他虽然负了伤,但毕竟活了下来。他记住战友们的话,每年暮春这一天,都要从千里之外的南方辗转来到这里,与那些曾经和他生死相依的战友相聚,年复一年,从未中断。
  我的心不觉一阵颤动。古人说,一诺千金。瞬间相约,终生承诺,他为这诺言扎扎实实实践了一辈子。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早已成为历史,当我回眸硝烟散尽的历史深处,竟然走近了这么一位老人。
  咦,眼前的墓碑怎么多了一块?我知道了,那是他的墓碑——假如他真有墓碑的话,也不可能安放在这里。我——一个退役的老兵,禁不住抬起右手,向那第12块墓碑敬最后一个军礼!
其他文献
中央积极推动的对外开放和地方竞争促成的经济改革,无意中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言,两者缺一不可    无庸讳言,计划经济是极具诱惑力的。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苏联和50年代的中国,计划经济的倡导者们就向人们描述了一幅计划经济的美妙图景:发达的经济、公正的分配、没有穷人的共同富裕、没有阶级矛盾的和谐社会他们承诺,只要实施计划经济,天堂就将驾临人间。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诺言并没
期刊
制订规划的官员也是人,他们既有可能缺乏知识与远见,也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公共或他人的利益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当一项资源被大量浪费的时候,产权不清是首当其冲的原因。“公地悲剧”就是典型的一例。所谓“公地悲剧”,举例来说,就是一群牧民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每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只羊以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很多,再增加羊的数目,可能使草场的质量下降,但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他仍然
期刊
中国汽车产业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十年后再次出笼,不知道发改委是想加快还是阻止中国汽车工业发展    200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内容主要涉及在产能过剩情况下,如何加快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其中又以控制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异地建设分厂的内容最为引人注目。    汽车产能过剩了吗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通知》的主基
期刊
叶存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弱女子,最近成了媒体追踪的焦点人物。在广州市当局不顾舆论抗议,悍然封杀电动自行车之后,叶存环公开站出来跟广州市政府叫板,一纸诉状,把收缴其坐骑的番禺交警告上了法庭。叶存环此举,当然首先是捍卫她自己的利益,但毋庸质疑,客观上也是为广州市数十万电动自行车消费者讨公道,为整个电动自行车行业讨公道。以弱女之身而抗衡强大的公权力,逆流而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英勇其悲壮令人感佩。  
期刊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利用外资之间出现了联动发展、相互影响的新局面    2006年,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统计数字表明:  2006年1月至11月,大陆共批准台资项目3319项,合同台资97.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9.3亿美元。截至2006年11月,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71414项,合同台资金额994.2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437.2亿美元。  整个2006年,有关台资北上、台资西
期刊
2006年11月28日上午,我们选出的四位代表向国家信访局递交了万人签名的《意见书》,请求广州市暂缓执行禁电通告,召开听证会,商议广州电动车更妥当的管理办法。  从那时算起,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一个多月中,我们广东电动车的维权渐渐走向失败。参与和支持维权的许多人,也渐渐散去。我们选出的代表和支持我们的一些人,被有关部门找来谈话,谈话过后,他们都只好不再参与此事了,忙着安排自己的后路。虽然律师仍
期刊
微软已经迷失方向,过度的创新把Vista变成了一个“系统安全性的粪堆”    资深IT评论员  2006年12月,微软的三大核心产品Windows Vista、Office System2007和Exchange Server2007在全球同时发布。其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更是吸引了全球IT界和计算机用户的眼球。  20年前,凭借Windows系列产品,微软一统PC桌面,打造了
期刊
明智的政府在制定管制政策的时候,会让不同群体的对话在公共决策平台上按照更为正规的程序进行,政府则更多地充当一个仲裁人    一百六十多年前,托克维尔在考察了民主制度在美国的运转状况之后说过这样一番话:  “如果民主国家的人没有权利和志趣为政治目的而结社,那末,他们的财富和知识虽然可以长期保全,但他们的独立却要遭到巨大的危险。而如果他们根本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结社的习惯,则文明本身就要受到威胁。一个
期刊
核算大学教育成本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降低大学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率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07年拟重新核定大学教育成本和调整学费标准的计划。消息一出,立刻触动了人们倍加敏感的神经,迅速成为公众和媒体热议的话题,也引起我们的思考。  重新核定教育成本,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高校收费问题吗?    重新核定培养成本  能否减轻家长负担    现在公众抱怨大学学费高,主要是学生家长觉得孩
期刊
“禁”与“罚”依然是各大城市电动自行车策略的主旋律,成为全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的最大敌人    “禁电”实施当日,是查罚最严的一天,广州街头仍行驶着不少电动车。一个小伙子坐在街边的修车铺里,等待师傅修理他的电单车。面对诧异的《新青年权衡》记者,小伙子一脸理所应当的表情说:“我当然还要骑,警察抓不到我的啦。”记者看到,他的电单车简陋破旧,显然骑驶年月已久。  广州市一纸禁令,宣告了电单车的死刑。政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