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禾”的前世今生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anffv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百姓开门七件事,头一件就是柴。柴禾与粮食一样,是村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近来,常见报刊上写“柴禾”为“柴火”,谬也。禾,方音读huo,柴禾,是做饭和生火取暖所用树木、柴草的统称,因用以烧火,故错为柴火。



  “是穷还是阔,先看柴禾垛”,柴禾的多少和柴垛的大小往往是衡量一个家庭贫富与否的重要标志。房前屋后,家家堆着柴禾垛。麦秸、高粱秸、蜀黍秸、豆秸,凡能烧火的物件,都收拢在一起,有的在上面加些遮盖,讲究的人家泥上一个顶子,防止雨雪浸泡,腐败变质。给姑娘介绍婆家,女方第一次登门到男方家相亲,除了“相”房屋和粮食,还要相一相男方家的柴禾垛。“是勤还是懒,看看柴禾垛准走不了眼”。屋旁有个大柴垛,相亲的成功率就会很高,因为这样的人家必定勤劳朴实,家底殷实。
  柴禾也有优劣之分。树根、树枝等属于最好的柴禾,泛称劈柴。生产队或家里刨了树,树疙瘩没有太大用处,烧火却是上佳的材料。小一点的树枝、树根,自家的斧头就能解决,大的树疙瘩要请“专业人员”劈开。当时,有走街串巷劈柴人,他们有开山斧等专业工具,三下五除二就能把一个榆木疙瘩劈成可以烧火做饭的小块劈柴。忙活一上午,也就收个一块多钱,赶上饭时,就再管个饭。烧劈柴是一件痛快的事,过年蒸馒头或炸丸子,在风箱的吹动下,火焰红里带黄,甚至白亮,非常纯净,犀利而有力。
  第二个层次的柴禾有棉花柴、豆秸、玉蜀黍棒槌等。烧火以豆秸為上品,易燃,耐烧,好填,所以有“煮豆燃豆萁”之说。芝麻秸尤为好烧,且有一股香味儿,但太少,做不了两顿饭。生产队剥棒槌从不记工分,报酬就是剥完的玉米芯,谁搓的归谁。
  第三个层次的柴禾是麦秸、玉蜀黍秸、红薯秧、树叶、杂草之类。扫回家的树叶杂草和玉蜀黍秸,便胡乱堆在胡同里的墙根底下。待用时,先从旁边捡一根长棍子朝柴堆里敲几下,里面常会蹿出一两个黑家伙,非狗即猪,或嚎叫或哼哼着不情愿地离去。这情形一般发生在冬天,狗和猪多不是自家的,却把柴禾堆当成了安乐窝。抱柴禾时要非常小心,避免弄上猪粪。红薯产量高,种植面积大。红薯秧子禁不住霜打,霜降过后,一地鲜绿的叶子、秧子变成一堆黑乎乎、黏糊糊散发着难闻气味的柴禾,也有贫穷的村人卷干红薯叶当烟抽。
  柴禾垛里也发生过很多浪漫的故事。农村有偷偷谈恋爱的、相好的,趁放电影等大人、家人放松警惕和监管之机,便藏到柴禾垛后偷偷相会。早晨起来,有的人没有洗刷,也有的头发上还带着麦秸,便有人笑话说昨天晚上钻柴禾垛了。
  放学回家,只要看见屋顶上升起炊烟,心里便多了几分踏实、几分温馨的暖意。那时,厨屋里总是烟气腾腾,柴禾产生的缓慢蠕动的浓烟,是平民生活的象征:琐屑、艰难、顽强,更有些力不从心。回到家,就跑进厨屋帮母亲拉风箱,顺带着烧块红薯。乡人爱惜柴禾,带着灰垢烧火浪费柴禾。过一阵父亲就把那口大锅搬出来,倒扣地上,戗戗锅底,就会掉下一层厚厚的灰。笑话哪个人黑,就说人家是从锅底下扒拉出来的。从厨屋出来,常是灰头土脸,头发上都是草,所以农村的姑娘叫柴禾妞。遇到连阴天,柴禾很潮湿,做饭时,股股浓烟冒出来,屋里的奶奶、母亲常会一声接一声地咳嗽。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城里很多单位分了楼房,有些从农村随迁到城里的农村妇女很不适应城市的生活,觉得用电、用气太贵,这么多柴禾不烧太浪费了,也出过很多笑话。一位聊师政治系师兄,分到汶上一中教书,别人介绍了县工会副主席年轻漂亮的女儿做朋友。认识不到两天,女孩喊着他到家里吃顿饭,没多想,便去了。家在四层,进门一看,客厅里垒了一个灶台,支着一口大锅,主席夫人正烧火做饭。师兄当场就被惊住了。我当年在省委二宿舍分了房,也听邻居讲过一则轶事。一领导干部家属分房子时坚决要一层的房子,因为有个大院子。到老家找来人,在院子里垒了一口大锅,篷了个棚子,烧火、做饭、蒸馒头。别说别人了,前些年,每当看到有人家装修之后,把一堆堆的旧窗框、家具等木柴整堆地扔在垃圾桶跟前,我也动过拾柴禾的念头。
  近年来,乡人们已用上液化气、煤气、天然气等先进燃具,拾柴禾已逐渐成为历史。开始几年,他们还保留着原来的习惯,家家的院里院外,都堆着一堆堆的柴禾。也许他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劈柴的斧头也早已找不到了,家里没有了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他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似乎它们就是家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墙根码放着柴禾,院角垛着草垛,中间停着马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他們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它让乡人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慢慢地,上面就爬满了丝瓜、豆角秧,长满了杂草,颜色渐渐发黑,成了麻雀、刺猬、老鼠和虫子们的乐园。即便那些最珍贵、粗大的树干树枝,也慢慢朽掉了。
  前些年,每到收获时节,农人便将秸秆付之一炬,引发环境污染。为禁烧秸秆,各级领导虽三令五申,但屡禁不止。无奈之余,各地下死命令:辖区凡有起火点,主要官员就地免职。这才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当年视为宝贝的柴禾竟然落到如此地步,真是难以想象。
其他文献
雪花在窗外轻轻拂扬,  晚祷的钟声长长地鸣响。  屋子已經打扫完好,  餐桌上的筵席香气荡漾。  漫游的人们,只有稀少的幾个,  从幽暗的道路走向门廊。  两侧的树木吮吸着寒露,  在  自然的恩惠中闪着金光,  漫游者静静地跨进,  门槛已把痛苦挡在远方。  在澄明耀眼的光明照耀中,  是美酒和面包的碰撞。中
期刊
编辑部到底是啥样的?编辑们是见天儿严肃板脸的学究还是能说会唱的段子手?来来,快坐下,听小编唠唠嗑。  “2”生活  孔雀鱼  作为“小鲜肉”一枚,梦龙童鞋有个不可言说的“痛”——相亲的姑娘连成排,就是没有一个对眼的。某日午后,编辑部同仁正对相亲市场朝“钱”看的现象大发感慨,半睡状态还在奋“键”狂书的梦龙君(板子备注:此为梦龙君专属特技,可睡觉写作改稿三不误)突然幽幽地说:“咳,就我的相亲经验来说,
期刊
年轻时天造地设的一对,因琐事分手,各自经历种种情感波折,临近臃肿不堪的中年,却因女人遭遇车祸而复合。婚后,女人问老公,为何之前并没有那么迫切想与自己在一起?男人说:“是这场车祸让我觉得再不抓住你,这辈子就没希望了。”  这是火锅老师创作《倾车之恋》的缘起。4月22日晚上,世界读书日前夕,在大明湖畔的幸福公社,午后版编辑部有幸邀请到了该书的作者、文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我们的专栏作家火锅,
期刊
朋友圈说,2016年11月14日21时52分将出现本世纪以来最接近地球的满月。朋友圈还说,下次再见到这么圆这么亮这么大的月亮是18年以后。掐指一算,18年以后,我64岁,身边人老李68岁。  快40岁才认识老李。  老李比我先一年进京。1988年夏天,他从西安分配过来,他妹在北医读大五,学医的多上一年。他经常来看她,直到她毕业。北医和我们学校挨着,可惜啊,我晚来了一个暑假,没碰到他。  1989年
期刊
“中国的男人像女人。”  我在旅途中,碰到个瑞典姑娘这么告诉我。因为她觉得中国男人虽然开始有钱,并开始注重言行举止,但是骨子里,不尊重人,不绅士。  姑娘的话让我很没面子、很尴尬。可是后来细细琢磨,发觉如果说屌丝是起点、绅士是终点的话,那么大多数中国男人,确实只能算是刚刚脱贫。在涵养和素质的大道上,我们还有很長的路要走。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伪绅士。  一切“伪”的东西都最具有迷惑性:男人们打
期刊
我的一个朋友,年初被招到一个编剧工作室,结果去了两天,她就蔫了。  一个同事的导师是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另一个同事拿了三个硕士学位;就连新来的实习生,比她小7岁,却阅片量惊人。  于是她越来越焦虑了,晚上回家焦虑得什么都做不了,连电视都看不进去,朋友圈也没有心思刷,全副身心都拿来焦虑了。  你是不是像她一样,很焦虑?觉得什么都来不及了?  别人8年前就买了房子,你来不及了;别人炒股赚了300万,你
期刊
终于留起了披肩发。  对茉茉来说,走到这一步,还真的很不容易。  我是说,在所有关于修理头发、挑选衣服、打扮漂亮……所有这些洋溢着浓浓女人味的事情上,很久以来我都是笨拙,且羞怯的。甚至,会常常不知所措地站在shopping mall的门口,望着里面流光溢彩的世界满眼恍惚,几番鼓起勇气最终还是未可,只会赶紧躲到熟识的书店里,自欺欺人。  好丢人啊!  就像第一次到达大城市望着ATM机发呆的乡下舅公。
期刊
“石头层层不见山,路途短短走不完,雷声隆隆不见雨,雪花纷纷不觉寒”,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守在我老家屋角的石磨。在30多年前的乡村,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我对这个老石磨,是既喜欢,又讨厌。  说喜欢它,是因为它最忙的时候,要么是欢欢喜喜的春节,要么是热热闹闹的祭祖月。祭祖的时候,我们要用石磨把新米磨成米粉,和着五花肉,做成一碗又一碗的“渣糊子肉”,即粉蒸肉。还有,我们要把头一天泡好的大米连同浸泡的水,
期刊
前情提要:  1.爆破犯作案前总会通知警方。  第一题:  济南 石晓龙  爆破犯根本就没想炸天机阁,扬言要炸天机阁,只是虚晃一枪。爆破犯通过每次埋放炸弹后通知警方的举动,让警方对他的声明深信不疑。再加上天机阁的重要性,使得警方把所有拆弹专家都调去了天机阁。这样,无论爆破犯的真实目标是哪,他都可以从容安排了,因为根本没有多余的拆弹专家能够赶来了。  台儿庄 张星灵  这里爆破犯的目的是最关键的。他
期刊
我姐刚结婚的时候和老公吵了一大架,原因很简单。他们计划家庭出游,要去的人有我姐姐,我姐夫,我姐夫的弟弟兩口子,还有公公婆婆。在出游一周前,我姐姐就问到底去哪里。我姐夫说,不知道啊,让我弟弟他们决定就好了。我姐说也行吧。一直到当天,要出门的当天才告诉她,要去崇明(上海附近)。我姐姐想说,崇明,我上学的时候去过200遍 ,根本不想去。我姐夫第一次劝说,算了,太远的话,老人也不方便。我姐想,行吧,就当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