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合花》为例谈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品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e041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柳先生传》有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介绍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三国志·诸葛亮传》有言:“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说的是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朱子读书法》有言:“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而”,说明朱熹喜欢“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这三人都是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学问大家,在读书方法上却各有偏好.我们也可以对不同的读书方法有所偏好,但不能因为这偏好而对其它读书方法产生偏见,而要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选择合适的读书方法.
其他文献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指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美文中有钟离毓秀的自然造化之美,也有歌咏山水篇章的审美与心灵之美.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山美、水美的景色之美的教学,还要加强对文学审美和思想情怀的文美的引导.
期刊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以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为起点,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培养审美感悟能力.学者罗森布兰提出:“理解性阅读,指的是读者的阅读目的是获取信息,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可量化的知识学习.审美性阅读则指阅读过程中读者因文本而产生的情意和感受,是很个人化的,讲究质感的.”审美性阅读十分适合用于文学鉴赏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大家掌握各种鉴赏作品的方法,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水平.
期刊
《不求甚解》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文,也是马南邨先生针对大众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杂文.杂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虽然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但是要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依然具有挑战性.
期刊
《祝福》是小说集《彷徨》的首篇作品,创作于1927年,真实而深刻还原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面貌,辛亥革命虽然成功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未被完全摧毁,底层人民仍然受到封建礼教以及宗法观念之束缚.这一时期的鲁迅从辛亥革命成功的狂喜中转入对革命的失望以及怀疑,从他将小说集命名为《彷徨》就可以看出鲁迅当时的内心世界.
期刊
谈及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人们总会想到诗词歌赋,总会想到唐诗宋词.无论是从体裁上来看,还是从时代上来看,诗词总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延续着文脉的载体.在感受古诗词文学价值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这些作品也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通过这些作品去感悟作者是如何知人论世的,然后再跳出作者的视角,形成属于自己的、同时又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观点,应当是对这些经典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目标.
期刊
韩愈的《师说》是继《劝学》之后,高中文言文谈论教育的篇目,又加之是论说类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很有难度.如何对该篇文章进行教学设计,成为许多高中语文老师思考的课题.笔者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其它优秀的案例,对本课进行了“低起点”教学设计.本着先言后文的理念,对《师说》进行后现代主义解构式的教程设计及课程安排.
期刊
对话,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个体或方面基于平等展开的交流,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展开对话式教学是对新课改要求的深入贯彻与落实,打破了传统灌输式、被动接受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赏析文本语言艺术、鼓励学生个性解读和动态发展,能够实现良好教学效果.
期刊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短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描述着祖国的壮阔山河,体现了作者浓厚的文学气息及思想沉淀,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但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丰富的情感体验,思想价值观尚未成熟,因此初中语文诗词鉴赏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深刻体会到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学习兴趣比较低,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期刊
一直以来,古典诗歌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重点是因为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语文课本中占据了较大的篇幅,且仍有上升趋势;难点是因为古典诗歌产生和传唱的年代距今已有千百年历史,巨大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代沟给中学生阅读、朗诵、欣赏古典诗歌带来了诸多问题.
期刊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七言长篇歌行,常常被后来人赞誉为“孤篇压全唐”,概因张若虚流传至今的诗篇唯有两首,这篇《春江花月夜》以写景、抒情、说理三方面的高意境、高成就,几乎力压全唐诗人.然而,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常常有学生对此说法表示不解:盛唐诗人群星璀璨,论想象之雄奇有李白,论情调深远有杜甫,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维……在这些诗作大家的面前,张若虚仅凭《春江花月夜》一篇,如何当此美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