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级?考级!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xin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孩子考级了吗?
  你孩子学琴几年,考几级了?
  我们家孩子学了4年,已经考7级了。
  谁谁谁谁家的孩子才12岁已经钢琴10级了。
  考级!——每个学琴的孩子都会遇到的问题。
  考级的两个“有利”
  考级有利于增加琴童间的交流

  长时间上一对一个别授课的孩子,与其他学琴、教琴者缺少交流。没有交流,家长就很难了解自己孩子学琴到底处于什么水平。从这个角度看,考级为学琴的孩子与家长提供了一种交流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学琴的进程与水平,这也是器乐考级最直接的意义。
  考级有利于短期内提高琴童的学习能力
  考级,也是一种考试,为了应对考级,孩子会加大练习的强度,练习的效率也就比较高。
  学琴就好像一次看不见目的地的旅程,一首乐曲学完接着学另一首乐曲,克服了一个技术难点,又要面对新的。对孩子来说,学琴缺少阶段性,又没有紧张与放松的周期,这种状态容易让孩子在学琴过程中产生懈怠感。考级可以有效地提供这种学习的阶段感。在考级的压力下孩子全力以赴地紧张准备,可以培养孩子设定目标、追求成功的良好心态。通过考级可以使孩子体会到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获得成功的快乐,有清楚的进步阶段感。
  考级的两个“不要”
  不要把考级当成学琴的唯一目的

  当孩子通过适度的努力就能通过考试时,家长才让孩子参加考级,否则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学琴的积极性。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更高的级别而拔苗助长。孩子明明只有四级的水平,家长硬要孩子参加六级考试。还有些教学机构以琴童的级别制订授课费,在利益驱动下,琴行会鼓励琴童不断地参加考级,尽快提高琴童的级别,收取更高的授课费。
  某些教学机构喜欢以琴童“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就能达到几级考级水平”作为自己的广告,为了达到这些直接利益,这类教学机构的辅导老师会花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针对考级曲目对琴童进行反复训练。长时间针对同一曲目的训练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学琴变得异常枯燥,让孩子对学琴彻底失去了兴趣和动力。
  家长试想一下,任何人,如果在一年的时间里只练习两首考级曲目,即使只有5级的水准,但花上一年的时间练8级的曲目,再怎么样也考得过。这不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总结,而是自欺欺人。
   不要把考级当成衡量孩子学琴水平的唯一标准
  学琴已经够辛苦了,每天要花至少1小时去练琴,还要面对这样那样的技术性难题。如果孩子在考级过程中再被判定“不合格”或“合格”,没有达到预期的“良好”或“优秀”,孩子心里的挫败感会愈加强烈。考级的结果对他们那本来就存在的退缩心理,无疑是雪上加霜。对失败的承受力,不是在多次的失败中培养起来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比如,孩子的自我预设、孩子的个性化心理等因素。
  因此,家长不要把考级的结果当成衡量孩子学琴水平的唯一标准,让孩子了解他目前所达到的程度和将要努力的空间就足够了。
  考级的准备
  一般来说,5级以下的考试曲目用两个月的时间来准备足够了,6级以上的曲目需要三个月的准备时间,演奏级曲目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准备。那种花半年以上时间只准备考级曲目的方式,都把孩子练傻了。
  考级前到底要准备什么?
  1.技能的准备
  考级主要是考查孩子演奏技巧的规范性、正规的演奏方法、整首曲目的流畅性等。以钢琴考级为例,手型、奏法、指法、触键、踏板的运用,手指的颗粒性、弹奏的流畅性、音色的控制等都是要考查的内容。
  2.音乐表现的准备
  国家级考级机构设置的考级非常注重考查孩子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能力,在演奏中具体表现为对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音乐风格的把握;准确表现各种细致的音乐术语及表情记号;对乐曲的结构划分有较清晰的认识等。
  3.心理上的准备
  只要是考试,孩子就会紧张,除非孩子年纪太小,小到对考试没有任何概念,不过,就算是5岁的孩子参加考级还是会有心理上的小波动。
  家长在平时要多创造机会鼓励孩子在众人面前演奏,尽量排除孩子的心理顾虑。另外,要让孩子将注意力倾注在音乐上,而不是考虑考级的成绩,全身心的投入不仅可以提高音乐表现力,同时也能缓解紧张情绪。
  我们建议家长不妨在考级的前几天,在家里进行模拟考试。由家人充当考官,从进门、鞠躬到完整地背谱演奏,完全按照考试时的场景来做。孩子每完成一次,不管完成的质量好坏,家长都要及时给予鼓励,不管他演奏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家长都不要打断。等演出结束后,再引导孩子自己总结演奏中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
  实例:琴童姜姜 琴龄3年
  姜姜学琴不到1年时,妈妈就急于安排她参加考级。我们认为孩子才5岁半,实在太小,独自进入陌生环境未必能发挥好,建议再过1年直接考2级。
  但姜姜妈妈有自己的坚持,她认为学了一段时间就应该通过考级验证学习效果,并且让孩子早早体会考级这种社会活动,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
  既然家长坚持,也只能配合,帮姜姜安排好考级曲目,练习了1个月以后,姜姜走进了考场。
  拉到一半,姜姜忘谱了。
  考级没通过。
  这个结果让姜姜妈妈很受打击,她觉得人家小孩考级都能顺利通过,怎么我们家小孩就这么差呢?
  家长自己感到很挫败,也不敢把没有通过的结果告诉姜姜。过了一段时间,我安排姜姜练习考级曲目,她站在那里满脸不高兴,“我考级没过,不会拉这个。”
  家长以为自己隐瞒得很好,其实孩子早已从你的脸上读出了蛛丝马迹。
  我们告诉姜姜,“考级就跟幼儿园广播操比赛一样,不是人人都会拿第一,没考过又有什么关系呢?明年我们直接考2级,比拿到1级的小朋友更厉害。重要的是你要好好练习,只有努力才能超过其他小朋友。”
  听我这么说,姜姜才打起精神积极练琴。
  给琴童家长的提醒:
  你一定要记住,考级不是为培养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它仅仅是孩子学琴程度的一种证明。
  家长无需把考级看得太重,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以考级证明自己的能力即可。一味攀比,只能给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增添负担。
  作者简介:
  袁泉(袁来爸爸):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教师、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西洋管弦专业硕士。这一生,他的职业、专业、兴趣、特长都是那一样——音乐。
  于佳(袁来妈妈):芜湖市电视台编导、芜湖市作协副主席,育儿专栏作家。
其他文献
简单的快乐
期刊
主人公:豆丁儿(4岁)  班主任:米米老师  生活老师:齐老师  地点:晨星幼儿园  今天,米米老师跟大家说,下周五就要去春游了,还给我们一张纸条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什么叫春游我不知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能出去玩喽!老师说,每个小朋友可以带一个小背包,里面放一瓶水和一点零食。真是太棒啦!  周末,爸爸妈妈带我去超市,准备春游要带的东西,我可真是太高兴了。跑到零食区,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拿,可是妈
期刊
3~4岁的孩子常常会要求爸爸妈妈给他反复读同一本书,不少爸爸妈妈感觉很无聊,疲于应付。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语言敏感期,大人不但不要厌烦,还要为他高兴才是!而且,运用一些好的方法,绝对会让你们摆脱乏味,让反复阅读也变得趣味盎然!  放下书本讲故事  一遍又一遍读同一个故事,这是孩子学习语言时特别自然的需要,对这样的需要,我们当然应该尽力满足。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得像复读机一样,做无数次的机械
期刊
《好心的大爷,帮帮忙!》  这是一本中世界历史题材的小戏合集。剧中主角全是儿童,有骑士的孩子、牧羊女、铁匠、吹玻璃工、磨坊主的孩子、商人的孩子、乞丐等等,一共23个角色,交织出一幅中世纪儿童生活的拼图,通过这些孩子在中世纪的真实生活遭遇,反映当时的历史现实。  《绘本版西顿动物记》  “绘本版西顿动物记”系列由《狼王罗伯》、《公鹿的脚印》、《松鼠的冒险》、《我的爱犬宾戈》、《小浣熊阿奇亚》、《熊山
期刊
夜莺宝宝有一副婉转明亮的好嗓音,它也很爱美哦!我们就一起来给它们装饰一下羽毛,让夜莺宝宝看起来更漂亮吧!
期刊
心理学家认为对婴儿进行识字训练有着对大脑留下记忆痕迹的作用。但是,父母应当本着亲切和蔼的态度,自然而然的原则去进行,使之变得具有游戏性质,绝不可强求。  ——北京大学婴儿心理学家孟昭兰教授  关于孩子早认字利与弊的辩论一直在持续,不管是专家还是家长,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让孩子“早”识字不好,揠苗助长,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我的看法是:进行这样的辩论必须设定前提:什么是“早”?“早”的时间定位标准是多
期刊
兴趣培养绝不是报个兴趣班这么简单  每当家长捕捉到孩子兴趣的萌芽,立马就想着要大力培养,生怕错失良机。不过在行动之前,我们先来说说究竟该如何发掘、培养孩子的兴趣?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需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兴趣,二是孩子。  首先,什么是兴趣?  孩子都有颗纯粹的心灵,他会自然而然地去接近他感到有意思的事,无需他人的鼓励、引诱或监督,他都会花时间投入其中,从中感受到的乐趣就是支持他投入的动力——这就是
期刊
主人公:小豆丁(4岁)  地点:晨星幼儿园  今天外面下着雨,妈妈和我起床都晚了,外婆精心准备的早餐来不及吃了。妈妈帮我梳洗换装好之后,从桌上抓了一瓶牛奶就带我出门了。关上门的时候,外婆在后面喊我们:“早饭不吃了啊!”“反正待会到了幼儿园还有点心吃,不会饿着的。”说这话的时候,妈妈和我已经飞一样地下了楼。  “吱——”一转眼,车子到了幼儿园。  晨检过后,我和妈妈一起看了看今天的餐点。哇,今天中午
期刊
飘洋过海结婚已经6年有余,这6年里,虽然和洋公公洋婆婆相隔两地居住(他们在美国,我们在韩国),但彼此之间的来往还是很密切。尤其是有了威廉宝贝以后,除了逢年过节的探望、平时Skype上的问候,我的公公婆婆更是在威廉2岁时来我家帮了我2个月,这在洋婆婆里可不多见。有了这2个多月的“亲密接触”, 我深深体会到在帮媳妇带孩子上,洋婆婆和中国婆婆(或外婆)还真有点“天壤之别”。  区别之一:特别“看得过去”
期刊
一次意外的借书经历  最近,女儿小贝上图书馆成瘾了,前两天特地跑来问我:“为什么我们这么长时间没去图书馆啦?”我很心虚,咱们就读家里的书不行吗?不过念在小贝读书勤快的份上,多跑几趟也行。  可是这一次,小贝要借的书让妈妈有些头疼:她要借的是苏斯博士的ABC字母书,虽说苏斯博士的书是孩子的大爱,可是小贝两年前就开始看这些字母书了,就26个字母,还有什么好看的?无奈小贝坚持,可怜巴巴地跟妈妈说:“妈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