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研究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nimm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分析民族音乐、民间文学等民间文艺高校传承的必要性,从《民族音乐》《民间文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传承的良好课堂氛围和进行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几个方面来探究民间文艺在高校传承的路径,从而思考民间文艺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人文素养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音乐 民间文学 民间文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传承
  在物质文化兴盛的当下,非物质文化却日益凋敝和流失;影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为主体的消费文化成为时尚,以民族音乐、民间文学等民族传统文化则处于边缘地位而发展濒危。民族音乐、民间文学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主要内容。因此,高校的《民族音乐》《民间文学》课程应该承担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
  一、“非遗”高校传承的必要性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强化民族认同感,《民族音乐》《民间文学》课程理应在高校课堂给当代大学生以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在全球化、信息化的21世纪,文艺在世界交流互动中有“趋同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只有各民族保持文艺传统的特色,才能丰富人类文化的样态。
  首先,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民间文艺作品数量繁多,样式众多,它忠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民族的精神,全面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史。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到歌谣、民歌,都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生活愿景和中华民族精神,保留着形成民族品性的文化原生态。我国的民间文艺是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生态环境下的精神产物,集中体现了农耕文化的“和为贵”“天人合一”“协和万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这些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审美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依存的前提,是维系民族认同感的精神脐带。
  民间文艺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宝库中最主要的宝藏。民间文艺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代代流传、不断创新的杰作,成为数千年来人民的精神家园,对塑造民族精神和审美创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现代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民间文艺生存空间的挤压。现代文化生态环境下,生存竞争加剧,急功近利的物质化功利化明显,都市文化的消费时尚和视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如电视、电影、网游等)不断地挤压精神空间,导致精神家园不断地萎缩。民间文艺的生存和发展就日益维艰。“根据联合国文件的规定,‘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对象主要指濒危的民间文化。”而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是民间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为此,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发展是我们中华民族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
  基于民间文艺所包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意蕴和现代生存困境的分析,高校的《民族音乐》《民间文学》课程应秉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来传承民间文艺的流脉,使其得以香火传承。因此,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承继、民族精神家园守护的重要途径。
  二、“非遗”高校传承的路径
  如今的文艺作品都是大量复制和快速传播的,该如何承传具有地域性的民间文艺?地方高校如何利用《民族音乐》《民间文学》等课程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呢?
  (一)“非遗”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
  《民族音乐》《民间文学》不仅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也作为高校的人文通识课程,不能死守教材的理论知识的讲授,更主要的是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更新。
  如前所述,民间文艺全面地反映了民族发展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所以,在做好课程理论储备的前提下,任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开发“非遗”相关课程资源,一是要广泛涉猎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重大问题的民间文艺,比如,华夏民族的龙图腾的传说,“年”的故事等,“它们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所有子民彼此认同的标志”,这种包含情感内涵的文化不是消费文化能比拟的。并对反映同一话题的各种民间文艺样式进行选择和组合,以便课堂上给予大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传统文化侵染。
  二是进行田野采录和整理。因为民间文艺的地域性特点,所以,任课教师对地方高校所在地的民间文艺进行田野采录和整理,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传统。我们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地处重庆市合川区,可以利用地缘之便,对重庆的各种民间文艺进行搜集,尤其是已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艺,例如,川江号子、巴南区的木洞山歌、巴南区和万盛区的吹打、秀山民歌、酉阳民歌、九龙坡区的“走马镇民间故事”、南岸区的“广阳镇民间故事”、巫溪的“炎帝神农传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酉阳古歌”等等。
  三是要不断创新和拓宽“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式。目前,我们将课程资源开发与课堂活动结合起来,采用了课堂“曲艺传唱”、“山歌、民歌大比拼”、“故事擂台上”、“传说人人说”等形式;在田野搜集与学习后举行“民族音乐”系列展示活动,如“吹打”专场音乐会;“非遗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等。这不仅传承了民间文艺,丰富了课程资源、活跃了课堂,开辟了第二课堂。此外,我们还以课题申报的方式,加强对“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的经济和时间投入。
  (二)创造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
  首先,营造民主、轻松愉快的传承“非遗”的课堂。民间文艺具有活态流传性,如果不流传,它就会丧失生命活力。所以,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和来自不同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带着各自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曲艺、民歌“开口说”“开口唱”,形成中华民族的“民间文艺”交汇的活态课堂。
  民间文艺的传播方式是“现场”传播,课堂上就让学生通过“说”“唱”“演”,现场流传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我们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励大学生用进行说唱展演,同时以课程加分或课程考核的方式鼓励学生对其他学生说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进行“复述”,对民歌、山歌、民间曲艺进行“翻唱”,然后叫“原版”学生进行评价。这个过程,虽然不能诞生“非遗”传承者,毕竟“诞生于农耕文化语境中的民间故事在其特定的场域里发挥着原生态服务民众的功能, 有听众市场的讲述情境造就了故事家的诞生。”但是,我们发现,教育主体积极参与“说唱”“展演”,激发了其学习民间文艺的兴趣和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和精神的愉悦,而且促使了其对各种“非遗”(民间文艺)样式进行自觉的横向传承。   其次,邀请重庆“非遗”传承人来高校进行展演传唱,进行“现场传承”。民间文艺的“传承应该还是人和文化展演空间的传承。”我们认为,只要高校教育持续创造民间文艺传承的人文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设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流变空间,营造互动交流的故事讲述情境和唱演的氛围,“非遗”的保护、发展就会以活态流传的方式持续下去。
  (三)加强对重庆民间文艺的研究
  地方高校利用科学研究的优势,加强对高校所在地的民间文艺进行研究。一是因为田野调查方便,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二是有利于地域文化的研究,以使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与繁荣地域经济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对地方民间文艺的研究,首先要从民间文艺的产生、发展、变迁和演化过程进行纵向研究,以对其进行宏观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探究。其次,从民间文艺的文学本体进行研究,如审美特征、类型归属等层面入手进行研究。再次,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研究民间文艺,这样就可以关注与民间文艺密切相关的当地社会生活、文化生态的研究,以解释不同地域和不同族群民俗现象、文化现象的异同。
  当前比较重要的是对保护、传承民间文艺的策略进行研究。由于孕育民间文艺的文化语境已经和正在被现代化“风蚀”,民间文艺不能仅仅停留于“留声”的保护性策略,而要采取活态的“传声”策略和路径。可以将“非遗”与重庆富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建构文化旅游景观。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其中秀山民歌就是一大亮点。再如,重庆三峡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区,这里“流传着有许多民间故事,几乎每一个景观都有神话传说,这些民间故事和景观传说,超越时空界线在历代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经久不衰……丰富和深化了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构成了三峡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重庆民间文艺的研究及其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和开发“非遗”课程资源,也有利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从而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
  三、“非遗”高校传承的重要性
  民间文艺(“非遗”)既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精神的源泉。当代大学生将是实现伟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高校的“非遗”传承可以利用民间文艺对其进行民俗风情和历史教育,也可以对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正能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振奋团结、和平、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发扬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
  民间文艺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态,影响和烛照着中华民族一代代人民的精神生活。民间文艺发挥着娱乐和教化作用、宣传鼓动作用、组织协调作用的文化生态一去不复还。在现代化的当下,民间文艺属于“草根文化”,具有平民化特点,具有民主、平等的特征,具有强烈的生活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因此,高校“非遗”的流传,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通过对民间文艺的学习和传承,让大学生感受民间文艺学特有的审美习惯、审美特征和审美风采,不断提升其民间文艺的审美鉴赏能力。
  总之,地方高校对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充分认识到了民间文艺这种活态文艺的文化价值、流传特征及其在高校传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进行了“非遗”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考和探究了民间文艺高校传承的实现路径。希望藉此让世代相传的“古老”的民间文艺继续现代流传,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流脉源远流长。
  基金项目: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DLA110302)子课题《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音乐类)高校传承研究》,课题编号:FY3D008。
  参考文献:
  [1]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序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志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民间故事的传承发展策略探究——以“谭振山民间故事”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4]田世政.长江三峡旅游文化中的附会现象初探[J].三峡学刊,1997,(02).
其他文献
幸福金寨
期刊
摘要:《死与净化》是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代表作之一,从标题上来看,这是一部具有哲理性内容的标题音乐,但它又完全可以当作一首无标题音乐来听,其音乐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一个经历病痛折磨的人在弥留之际回顾往昔的奋斗历程,当生命结束那一刻,他的灵魂离开躯体,得到净化升华”。  关键词:《死与净化》 理查斯特劳斯 交响诗  交响诗也称“音诗”,它是一种由弗朗茨·李斯特首创的具有戏剧性、抒情性的单乐章管弦乐体裁
期刊
摘要:肖邦《b小调谐谑曲》Op.20是一部内涵深刻而丰富的作品。文章从乐曲的写作背景着手,分析了其曲式结构、情感内涵和演奏技术,揭示了这首以“谐谑曲”体裁写成的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性与戏剧性。  关键词:谐谑曲 哲理性 戏剧性  b小调谐谑曲Op.20写于1831年,是肖邦得知华沙爆发反沙俄武装起义之后写成的,在音乐中迸发了从未有过的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是“在艺术领域里属于最强有力的反抗的呼喊和爱国
期刊
摘要:巴洛克音乐,也称为“古乐”。是指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兴起,且在古典主义音乐形成之前所流行的西方艺术音乐类型,其时代也称为“通奏低音时代”其风格年代划分,大约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其音乐特点是极为富丽堂皇,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律动强烈,旋律精致优美。它特别强调人类不同情感的表达,以及充满张力戏剧性的对比。即使从现在的审美观点来看,它的很多艺术手法都是大胆及超前的。  
期刊
摘要:润腔是我国民族声乐中对唱腔的美化、装饰和润饰的方法。民歌和戏曲音乐在演唱时所使用的润腔都有自身的特色,漫瀚调民歌中善用滑音、颤音、嗖音等,而单弦牌子曲中讲究唱腔与唱词的和谐统一。本文通过对两首曲子进行记谱来比较它们各自润腔的特征。  关键词:单弦牌子曲 漫瀚调 润腔 比较  “润腔”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特有的现象,也是中国民族声乐和戏曲演唱时的一种技法,它的产生与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生活实践、语
期刊
摘要:地方高校作为传播和弘扬本土传统音乐的载体,将本土传统音乐引入地方高校课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因此本文以平武虎牙藏族民歌为例,阐述笔者对虎牙藏族民歌运用于地方高校课堂的构想。  关键词:地方高校 本土传统音乐 虎牙藏族民歌  本土传统音乐不仅是当地音乐文化的真实写照,还是当地人们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集中体出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地域特色。地方高校做为传播和弘扬本土传统音乐
期刊
摘要:女高音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音乐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艺术歌曲,是西方的一种声乐艺术载体,对于不同风俗、不同地区的艺术歌曲,其艺术特征、创作特点、演唱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以刘聪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演唱处理为对象,全面分析了刘聪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和艺术特色,同时文章以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为例,分析了女高音声乐作品的演唱处理方式。  关键词:女高音 声乐作品 创作特点 演唱处理 《鸟儿
期刊
摘要:政府的文化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群众文化,而群众文化工作在政府和基层群众之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及社区百姓进行文艺活动辅导、文艺活动培训、组织文艺演出活动及文艺创作,其中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音乐创作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都需要创造良好的音乐元素,而要想使群众文艺活动具有更好地进步与发展空间,则需要对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音
期刊
摘要:歌曲的处理,可以使学生对歌曲的认知与情感得到提升,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唱出歌曲的情感,不再平淡的唱歌。当学生无法表达歌曲作品的内涵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适当的处理,而声音是抒发情感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通过歌唱表达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该做出怎样的引导,才能做到符合小学的儿童教学的特点呢?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歌曲处理 训练方法 情感的演绎 曲式分
期刊
摘要:雪域高原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科学、有效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西藏歌舞 保护 传承 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是不同民族与不同地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走向未来的人文根基和力量源泉,反映了每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