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小说《玉梨魂》之情爱观念初探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a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鸳鸯蝴蝶派文学(以下简称鸳蝴派)发端于20世纪初叶,是一个以趣味主义为旨归的通俗文学流派。徐枕亚的骈文小说《玉梨魂》1912年在上海《民权报》连载之后,大受欢迎,成为鸳蝴派的开山之作。
  《玉梨魂》故事的核心是家庭教师何梦霞与寡妇白梨影之间的恋情。小说继承并发展了旧式才子佳人小说的传统,着意渲染青年男女爱情的纯洁与痛苦,在不过度拂逆旧礼教的自抑风范中,体现作家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作为一部通俗言情小说,《玉梨魂》的出现具有特殊的文化语境与时代背景,它并未像新文学那样站在改造国民性、反帝反封建的立场上对社会潮流进行引导,而是迎合当时的潮流、适应国民的审美趣味、注重传统文化心理的积淀,因而从特定的角度反映出民国初年国人的情爱观念。
  一、“妇无二适之文”的礼教规范与两心相知的恋爱追求
  “寡妇是否可以再婚”曾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被热烈讨论的问题,而作家徐枕亚在小说中却从未逾越“妇无二适之文”的礼教规范。在何梦霞与白梨影恋情发展的过程中,何梦霞始终把“寡妇不可再婚”视为天经地义的原则,他拒绝与白梨影的小姑崔筠倩结婚,不愿背弃与梨影之间的爱情,宁愿终生独身,甚至殉情而死,却不曾产生过迎娶梨影的想法。
  白梨影在写给何梦霞的信中,把彼此的相知相爱期许为“碧落黄泉,会当相见”;在现实中,她也力图将二人的深情转化为“先生”与“女弟”的关系。后来,她耗费心思撮合何梦霞与崔筠倩的婚事,显然是把自己不能再嫁何梦霞视为不可动摇的前提。
  可见,小说的男女主人公都把“妇无二适之文”奉为至高无上、必须遵从的礼教规范,而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在这一原则立场上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丝毫的质疑与批判。
  与此同时,作家又承袭了明清以来才子佳人恋情抒写的故事模式。白梨影是一位二十余岁“缟裳练裙,亭亭玉立,不施脂粉,而丰致娟秀,态度幽闲”的“绝世佳人”,并且是多才有德的女子,“其抚孤足与画狄之欧阳媲美,其敏慧又足与咏絮之道韫抗衡”。梨影的才貌德行完全符合明清以来文人才子们对女性的期待,她年轻守寡、佳人薄命的境遇又足以激发落魄文人悲感共通的怜惜之心。
  传统的通俗小说往往只把女性当作释放情欲的对象,在礼法与情欲的权衡之中,构建偏于捍卫礼法或偏于认同情欲的故事模式。至清代,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作已经冲破了这种浅薄的故事模式,开始追求两性心灵相知的恋爱境界,表达具有现代人文特质的情爱观念。《玉梨魂》对情的细致描写,正是这一情爱观念的反映。
  不过,为了舒缓礼教规训的巨大压力,作家在肯定情的同时,刻意否定欲。小说强调“梨娘固非文君,梦霞亦非司马,两人之相感出于情,而非根于欲”,“梨娘系出大家,今为孀妇,非荡检逾闲者可比”,作家难以正视男女之爱中情与欲不可彻底割裂的人性特质,试图以“发乎情止乎礼”来调和道德冲突,从而建立起才子佳人恋爱的道德优越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
  二、对生命的敏感与男性阴柔气质
  《玉梨魂》是带有自叙传色彩的,其中充溢着文人才子怜惜生命的敏锐感受。何梦霞自诩为“青陵恨人”,因个人命运不济而别有一番伤心怀抱,小说把他怜花惜花、脆弱敏感的阴柔气质发挥到了极致。小说的第一章《葬花》,写何梦霞见窗外梨花因狂风吹打而零落,于是“径返室中,荷锄携囊而出。一路殷勤收拾,盛之于囊。且行且扫,且扫且哭”,又“至假山石畔,寻得净土一方。锄之成窖,旋以花囊纳诸其中”,在梨花冢前“招花魂而哭”,哭罢,“四围皆梦霞泪痕,点点滴滴,沁入泥中,粘成一片”。
  何梦霞在怜花葬花之时,脸上一片“愁惨凄苦之色”,不断感叹自己“身世之萍飘絮荡”,“与此花如出一辙”,几乎把零落的梨花当作了自我生命的象征。怜惜梨花既是一种审美的敏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敏感,作家把是否具有审美的品位、是否能够反观自我的生命感受作为有情与无情的衡量标准,认为“世之多情人,无不钟情于花月”,不爱花的人便是“无情之俗物”,所以何梦霞因其怜花葬花、自怜自惜的敏感而成为“情人和愁人”的典型。
  中国古典文学素有赞赏男性阴柔气质的传统,《西厢记》中的张君瑞、《儿女英雄传》中的安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都是例证,这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身份的认同并不单纯依赖于阳刚气质,比气质更重要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何梦霞怜花惜花的生命敏感与阴柔之气源于他对自己低阶层社会处境的不平,这与白梨影青春丧偶的自怜自惜并行不悖。何、白二人的行为方式和精神气质具有同质性,虽然这种气质不具备与社会相对抗的激情,却也蕴含着改变现实状况的动力。因此可以说何梦霞与白梨影爱情的基础是同心同命的相互认同,对两性精神共鸣的注重是民国初年情爱观念较之过往有所进步的一大表征。
  三、忠贞之情与正统家庭观
  信义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男性的生活领域中,男女之情属于私情,男性的信义观念主要指向君臣之忠义、民族之大义、朋友之情谊,较少指向男女之间的私情。《玉梨魂》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信义观念指向男性对女性的忠贞之情。在何梦霞与白梨影的文字交往中,何梦霞不断地表白自己的忠贞不渝,小说第十章《情耗》中何梦霞以书信的形式向白梨影表明心迹:“无论今日女界中,如卿者不能再遇,即有之,仆亦不肯钟情于二。既不得卿,宁终鳏耳。生既无缘,宁速死耳。”作家把男性對情感的忠贞写到了极致。
  何梦霞的忠贞主要向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是不能割断与白梨影的情爱。他们二人彼此关怀、相知相惜,其深情厚谊难以割舍,这表明《玉梨魂》的情爱观念已经超越肤浅的风流艳遇的层次,具有了“情爱必须真诚专注”的现代人文主义立场。其次是传统信义观念的内在规约。“死生事小,唯此呕心啮血之誓言,当保存于天长地久而不可销灭。”作家以信义内涵赋予男性的忠贞之情,让男性恪守对女性的誓言,这是对传统道德中信义观念的继承。同时,在传统道德领域中,男女之“义”往往被单一地界定为女性对男性的牺牲奉献与忠诚,而《玉梨魂》却刻意强调男性对女性的忠贞,这几乎可以视为是对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传统伦理思想的颠覆,因此《玉梨魂》轻生死、重情义的情爱观又体现出既继承传统又颠覆传统的双重特质。
  《玉梨魂》所讲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婚恋伦理故事,何梦霞的忠贞之情固然有力地颠覆了苛求女性从一而终却宽容男性移情别恋的封建男权伦理,然而这并不代表作家已经全盘否定了儒家的正统观念。
  小说中的白梨影不计自己的情感痛苦,以儒家中庸思想批评何梦霞“惜情多而不能自制,致有太过之弊,过犹不及”,主张节制情感,并一再规劝他“男大当婚”,又将小姑崔筠倩介绍给他,撮合二人成婚,以寻求家庭幸福。对于白梨影这种宣扬正统的儒家家庭观的立场,作家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并未过多指责。这是因为白梨影的劝婚,其内涵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从正统的男性责任出发,推重“夫妇居室,人之大伦”,期盼何梦霞不要因爱情而放弃传宗接代的责任,避免他被社会排斥,成为“名教之罪人”;二是从人生幸福的角度出发,反对何梦霞孤身不娶、抛弃人伦之乐,认为“天下不乏佳人,家庭自多乐境”,不必做“绝世之独夫”。
  白梨影为何梦霞的未来生活谋划,既有帮助他构建现实人生幸福的正面意义,也有在遵从旧的社会文化规则的基础上维护正统家庭观念的保守性。作家既赞赏何梦霞矢志不渝的忠贞之情,又认可白梨影宣扬正统家庭观的伦理话语,这就在小说文本之间形成了两种思想并存的张力。
  骈文小说《玉梨魂》虽然是一部通俗文学作品,但其情爱观念上的复调性与多元性,使得它具备了由传统思想向现代思想转型的特质,表现出可贵的人权观念和人道主义情怀,这是它在思想性上超越一般的通俗言情小说、拥有广大读者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作品中描写了高加林面对人生种种矛盾时所做出的选择,以及和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巧珍、家境好有文化的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故事。善良的巧珍在小说中被德顺老汉认为拥有像金子一样的心,而高加林却没有珍惜,失去了可爱的巧珍,刺伤了巧珍的心。本文浅析了路遥笔下巧珍的人物形象。  一、《人生》内容简介  《人生》是以改革开放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的中篇小说,讲述了男主人公高加林事业、爱
期刊
阳光正好,风亦凉爽,借着午后的时光,放飞那一抹思念,任由心底的柔软蔓延。时光的隧道悠远且深邃,定格在那年—你的笑,你的刚毅,你的温和,你的英俊,从此定格了我的想念。此时借着空闲,借着特殊的日子,我多想跟你聊聊天,聊聊我们,也聊聊你,聊聊我们相距几十年的光阴。  那年,你40岁,我14岁;你正处于人生辉煌期,而我還是懵懂少年。大我26岁的你,教会了我吃饭,教会了我走路,教会了我练舞,你说小时候的我太
期刊
只要乡思一动,便想起那条清澈的小河—林家岩水库,想起儿时伙伴,想起在河水里嬉闹的欢乐。  多么令人眷恋的小河哟,站在河边满眼的水光和荡漾的清波,丝丝清凉的水汽摩挲着脸庞,轻绕着腰间,呼吸这样的空气常使人无比畅快。河底下布满了晶莹的小石头和滑溜溜的大石头,还有蚌壳、田螺。泡在水里时而会有一两条游得飞快的小鱼撞在身上,又痛又痒,这是一种专往石头底下钻的小鱼。在浅水处,我们常拿鹅卵石追逐它们,当小鱼惊慌
期刊
在中国美学的表达中,意境是非常重要的考察范畴。意境作为中国美学作品中独有的一种审美,它代表的是一种民族性和区域性的审美形态。我国自古以来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十分重视对意境美的表达,那种塑造能力和影响力经久不衰,是历经了千年仍跃然纸上的风景。意境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美的表达,文人墨客赞赏它,美学大师丰富它,意境经常作为一种模糊的、难以言喻的美学表达形式出现,但实际上,意境的构成、呈现与最终的反映都有迹
期刊
翻阅这些年写的日记,我唏嘘不已。走了这么长的路,回头一看,兜兜转转几十年,我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生活的地方。  有时,在夜色渐浓的晚上,听着火车渐行渐远的鸣笛声,看着朦胧的街灯,我会突然产生一种年华如水的感觉,觉得自己会随着火车的急速行驶而迅速变老。一眨眼就是20年,我成了四十出头的男人,有了美丽的妻子和幼小的女儿,在一个小小的城市里做着一份不起眼的工作—教书。我的妻子用心经营着一家头皮养护店,为那些
期刊
才子佳人小说发端于唐传奇,宋元以来的话本小说多为世俗青年的婚恋爱情故事,到明末清初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流派,并走向顶峰。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多是叙述才子佳人以诗为媒介,才色相慕,私订终身,中经豪门权贵为恶构隙,历经波折,男中三元而团圆的故事。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官吏形象众多,品行各异,他们或手握权势,仗势欺人,或正直清廉,机智聪慧。作者往往通过对比等艺术手法刻画官吏形象,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此衬
期刊
那天中午,父亲打来电话支支吾吾了老半天才对我说:“娃,要不你把手边工作放一放,回家一趟?你妈病了。”  我以为母亲只是轻微的咳嗽,就没往心里去,父亲又说了一遍我才紧张起来。当时我是从椅子上弹起来握紧电话追问母亲病情的。  從小我是在母亲身边长大的。由于父亲在乡里上班,家里所有农活儿都落在母亲身上。记忆中的母亲从来没生过病,风里来雨里去,干起农活儿来像小伙子一样。  记得那年秋天,收割完稻谷就开始冬
期刊
刘慈欣在《科幻世界》的访谈中讲述过自己的创作理念:“在想象世界中展示宇宙的科学美。”《乡村教师》全篇故事很简单: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身患绝症,在弥留之际却依旧坚持给孩子上课。如果故事到此结束的话,可能只会引起读者短暂的感动,过不了多久就忘记了这个故事。但是刘慈欣突然引入了外星文明的故事,把教师的故事放置在宇宙这个大背景之下:地球处于宇宙中另外两个文明的战场之中,出于宇宙文明的义务,外星文明对地球所在
期刊
西奥多·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而他的作品《嘉莉妹妹》也成为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农村姑娘嘉莉为了寻找幸福的生活独自去芝加哥打拼,后来走投无路,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贞操,最终凭借著绝美的容貌和出色的歌喉成为纽约红极一时的明星。嘉莉妹妹终于不用再依附于任何人,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揭示嘉莉的成长历程。  一、《嘉莉妹妹》的写作背景
期刊
年,一个归家的情结。  几年的漂泊,让回家过年成了最大的渴望。  “回来吧!在家里什么都有的。何况你兄弟今年也回来的,你们兄弟俩也好好聚一聚。”母亲在电话那头说道,只听得父亲也在旁边说着同样的话。  此时的我,心弦绷紧了,回家过年,满脑子“回家过年”的念头填满心间。  东莞长安的街头到处是为回家而匆匆忙忙地扛着行李的人,大包小裹,挤挤攘攘。在外面漂泊这么久,那些包的分量仿佛就是最好的收获。  行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