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平萨拉班德的悲伤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xijiuni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友友


罗斯特罗波维奇

  2018年11月11日,在巴黎凯旋门下的“无名烈士墓”旁,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的纪念仪式,出生于巴黎的大提琴家马友友现场演奏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五号《萨拉班德舞曲》。谈及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他面色凝重地说:“人在为希望而挣扎,很失落,很疲惫,但总有一些东西值得你去坚守。我们生活在一个让人感到支离破碎的时代,巴赫能让我们团结起来。”
  巴赫的这部大提琴组曲,结构严谨、精密,高度理性又平易近人,内涵深刻且情感绵密,被称为大提琴的“旧约圣经”。在《萨拉班德舞曲》里,巴赫使大提琴的搏动变幻为管风琴的吹鸣,他赋予这种舞曲压抑苦闷的情感诉求,从他以后,许多作曲家、演奏家都在《萨拉班德舞曲》中放入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悲切与顿挫。
  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就用了《萨拉班德舞曲》,曲中承载了多少个人与时代的悲悯。由此你会觉得,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他们会从先行者那里找到与自己生命的对应,以及灵魂相扣的地方,这正是音乐的要津所在。
  说到巴赫这部作品的发现,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1890年,在巴塞罗那一家旧乐谱店里,13岁的帕勃罗·卡萨尔斯正在书架下面漫无目的地翻寻旧乐谱。一个破旧的印本引起了他的注意,拂去上面的灰尘,仔细一看,是巴赫于1720年前后创作的6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他没有告诉别人,也没有打算马上演出。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每天练习这些曲子。直到25岁时,他才鼓起勇气第一次公开演奏其中的一首。又过了35年,他才在录音公司的不断催促之下录制了全套6首作品,从而使巴赫的这部险些失传的大作重见天日。


帕勃罗·卡萨尔斯

  卡萨尔斯90多岁时,有人请他选择一首他想演奏给全世界的曲子,他毫不犹豫地选了第五号曲,也就是《萨拉班德舞曲》。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他演奏过这部作品,紧迫、果断、有力,仿佛把时代的危机感带入了作品。曲终时分,一切似乎都已停顿。
  生长在和平年代的马友友则有不同风格的表达,他的演奏沉稳、徐缓、平静。卡萨尔斯用不到3分钟演奏的一个乐段,马友友用了4分钟,可见其风格的差异。
  这组曲子是所有大提琴家的试金石。在生命的成熟阶段,他们都会尝试。每当危急时刻,大提琴家们都会带着巴赫的这组作品挺身而出。
  1989年11月的一天早晨,俄罗斯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在巴黎的家中听广播,得知许多东德人正在拆除柏林墙,便立刻决定赶去柏林。由于航班都已订满,他只好乘私人专机前往。他带着大提琴来到柏林,借了一把椅子,在柏林墙边拉起了《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的《阿勒曼德舞曲》。罗斯特罗波维奇端坐在椅子上,深情演奏,四周围满了人。一曲结束,旁边的人上前和他握手、拥抱。罗斯特罗波维奇说:“世界绝不该是冷战、热战、恐怖、死亡的世界,而应是大提琴的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世界,充满人情,充满爱和友谊。”


保罗·托特里埃

  法国大提琴家、作曲家保罗·托特里埃是卡萨尔斯的学生。他喜欢用比喻来阐释这部作品。有关《萨拉班德舞曲》,他描述说,起初色彩阴郁,接着在宁静的晨曦里,太阳放射出第一线光芒,随后逐渐明亮,终于灿烂辉煌。托特里埃出生于1914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那一年。他生在巴黎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个橱柜工匠,思想激进,年轻时喜欢政治辩论。受父亲影响,托特里埃关心时局,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希望世界上不要有战争。1955年,他毅然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以色列,住在一个集体农场,并创作了《犹太人交响曲》。他还写有另几首呼吁和平的歌曲——《为和平进军》《迎接和平》,并为联合国写了《伟大的旗帜》。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他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名誉教授来给中国学生讲课,希望用巴赫的音乐把和平与美好传递到显出活力的中国。
  施威策说:“巴赫是终结。一切都不过是流到他那里,没有什么从他那里流出。”但《萨拉班德舞曲》不是终结,从卡萨尔斯到罗斯特罗波维奇,还有保罗和马友友,薪尽火传,声息不断。当《萨拉班德舞曲》响起时,愿一切杀戮和战争停止,愿悲伤不再布满生民的雙眼。
  (世 路摘自新星出版社《不哀之歌》一书,本刊节选)
其他文献
明代的清官况钟是书吏出身,行文十分精练。  况钟曾用八个字说明了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朝鼓太陈旧了,礼部行文请造新的鼓,但对鼓的要求,大家都感到难以拟定措辞。  结果,难题被推到时任仪制司郎中况钟身上。  况钟毫不迟疑,填写了八个大字:“紧绷密钉,晴雨同声。”  同僚無不叹服。  (果 果摘自上海远东出版社《以戏代药》一书)
期刊
父亲和我在某个夏日的午后,去海边遗弃那只母猫。  父亲骑着自行车,我坐在后面,抱着裝猫的箱子。我们沿着夙川走到香栌园的海滩,将箱子放在防风林里,头也不回地匆忙回了家。  总之,父亲和我将猫放在香栌园的海滩,说了句“再见”,便骑车回家。下了车,我想着它怪可怜的,但也没办法,“哗啦”一声拉开玄关的门。没承想,明明刚扔掉的猫“喵喵”地叫着,竖起尾巴亲切地来迎接我们了。原来它抢在我们前头,早就到了家。  
期刊
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的系统动力学家德内拉·梅多斯在成名作《增长的极限》里说:“真正深刻且不同寻常的洞察力,来自观察‘系统’如何决定自己的行为。”  普通人会观察,优秀的人能洞察。普通人观察一只手表的外形,优秀的人洞察手表中几百个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普通人观察一次合作的形式,优秀的人洞察合作协议背后利益分配、风险转嫁的连接关系;普通人观察一支团队的人员,优秀的人洞察团队里责、权、利错综复杂的连接关
期刊
伍爾夫是一个独特的女人,有着独特的出身,以及独特的生平。  她说过,女人的理想是拥有一张自己的书桌和一间自己的房间。可她拥有不止一间房间,她还拥有至今未衰的文学名声。  她说,女人为什么要去支持男人的战争?因为战争只是男权的极端表现而已。她童年遭遇不幸,美丽的母亲过早去世,她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成年后,她拥有一家自己的出版社,拥有一个家,以及舒适的别墅。她的小说都在自家的出版社出版发行。她还是当年伦
期刊
可以用小说来安抚情绪吗?可以用诗集来减轻悲伤吗?可以用故事来救赎心灵吗?我们不应低估文学对浮躁心灵的治愈能力。文学也能成为灵丹妙药,用以缓解和治愈读者的伤痛。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家小书店不仅卖书,还能为读者开药。书的治愈力和书中的故事都在這家小店里得到印证。每本书都附有一份使用指南,详细介绍了这本书的“药用成分”,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这是一家摆满“药方”的书店,也是一家充满故事的药店。  焦虑、
期刊
我常去的花店的花贩,一直希望我买一盆重瓣水仙,说是最新的品种。  花贩是一个美丽秀雅的姑娘,她站在花店里就像她所卖的花里面的一朵。这是我的哲学之一:如果一个花販把自己照顾得像花一样细致美丽,那么她卖的花一定不会太坏。  我喜欢向如花的姑娘买花,向有书卷气的老板买书。我最喜欢菜市场卖菜的一个阿婆,她打扮得最整洁,笑起来温和自然,就像她摊位架子上的青菜。  可惜,这样的惊喜是不多的,所以我珍惜这样的缘
期刊
那是9月的一个傍晚,红彤彤的落日像一顶便帽,大海犹如披上了闪闪发光的斗篷。我倚在码头的栏杆上,并未注意到旁边的女孩,直到她开口说话。她的声音不大,一听便让人觉得她魅力非凡。她好像穿着一件风衣。  “我看见了一颗星星。”她说。  “是木星。”我答道。  “确定吗?”  “当然。”  直到现在,我一直都没有好好看她。我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天空。我转过身子,只见她长着一张漂亮的瘦脸蛋,周身沐浴在奇异的红
期刊
当你掬起一抔水,这是最后一抔流逝之水,亦是第一抔将临之水。它关乎此刻。  虚无,只能在时间与言辞里体现。它存在于时间轴上的过去与未来,而当下并没有它的立锥之地。因而,表現在言辞中,它意味着从不存在与毫无可能。毕竟,哪儿虚无,哪儿便是空无一物。  (心香一瓣摘自石油工业出版社《给生命一个浅浅的笑》一书)
期刊
钢琴家住在你家隔壁,他总是去遥远的地方,不常在家,你在想象里为那些城市的名字加上神奇的光環。有时候他会回来几个星期,回到祖国和家人中间。你知道他回来,并非因为看见他穿过街道,带着模糊的异乡人的神态与浓郁的艺术气息,而是傍晚的琴声告诉你的。  你沿着走廊走向那间房,隔着墙就是他的书房,你独自在黑暗里,被深深吸引,却不知为何。你听着那些恹恹的乐曲,如此浓烈的忧伤,呼唤你年幼的灵魂,对它说话,引它想起同
期刊
1.切实感受观众想要什么,而不是你想要表达什么。  《恐龙当家》描绘了智力得到充分进化的恐龙和傻乎乎的人类之间的故事。在撰写剧本时,皮克斯放弃了电影里刻画恐龙时一贯的粗糙外表,和充满野性、原始性的特征,而把故事聚焦在了恐龙细腻充沛的感情上,并通过恐龙与人跨物种的情感连接打动观众。  2.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直到结局也无法表现主题,那就重新写故事吧。  《玩具总动员4》最初的结局是:牧羊女跟随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