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强调“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这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要求我们教师要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悟数学,领悟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作者简介]曹芳(1979-),女,本科,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心小学一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学习要回归于学生的生活,要在学习中时时关注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经历了什么?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创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让数学学习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全身心地体验着这一切,现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思考与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问题——学现实的数学
建构主义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以此为出发点,则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例如,我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课始导入中,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兴奋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特别喜欢穿我的鞋子和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
生2:非常肥大。
生3:像裙子一样。
......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感到很好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
生2:爸爸会把我的衣服撑破的。
......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为什么穿不上?像这样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会更深入地知道爸爸为什么不穿你的衣服。
“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颇具人情味的问题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实际就在我们身边,“一不小心”就会用到它。
二、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建构——学有意义的数学
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为此,建构主义教学论把“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其“灵魂”。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鉴于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
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计算”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购物付款时“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题:“六·一”节,小明的妈妈带了136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了99元一套精装本的《上下五千年》,作为送给小明的节日礼物,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讨论该题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再用36元加上找回的1元钱”,而这恰恰就是“凑整简算”的思想,原先不易被同学们所理解的“思想”由于其生活经验的支撑得以主动建构。又如,“年、月、日”的教学,教学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年、月、日的许多经验,以此为起点,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个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组内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待小组汇报时,一年有12个月,月又分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二月的天数等知识都已被同学们所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1998年至2005年来2月份的天数让学生作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四年一闰,以及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又被同学们所发现。
学习是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而利用学生先前生活经验的学习则显得更积极、更主动,也更富有意义。
三、应用生活现实,体现价值——学有用的数学
书读多了,不会运用等于没学。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就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又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就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后请学生估算一下我们学校大约占地多少公顷。在同学生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
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态。我想,如此的教学效果是在教室内闭门造车所远远达不到的。
总之,让学生回归生活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切实学到终身有用的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作者简介]曹芳(1979-),女,本科,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心小学一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学习要回归于学生的生活,要在学习中时时关注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经历了什么?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创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让数学学习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全身心地体验着这一切,现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思考与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问题——学现实的数学
建构主义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以此为出发点,则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例如,我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课始导入中,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兴奋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特别喜欢穿我的鞋子和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
生2:非常肥大。
生3:像裙子一样。
......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感到很好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
生2:爸爸会把我的衣服撑破的。
......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为什么穿不上?像这样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会更深入地知道爸爸为什么不穿你的衣服。
“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颇具人情味的问题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实际就在我们身边,“一不小心”就会用到它。
二、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建构——学有意义的数学
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为此,建构主义教学论把“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其“灵魂”。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鉴于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
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计算”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购物付款时“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题:“六·一”节,小明的妈妈带了136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了99元一套精装本的《上下五千年》,作为送给小明的节日礼物,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讨论该题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再用36元加上找回的1元钱”,而这恰恰就是“凑整简算”的思想,原先不易被同学们所理解的“思想”由于其生活经验的支撑得以主动建构。又如,“年、月、日”的教学,教学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年、月、日的许多经验,以此为起点,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个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组内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待小组汇报时,一年有12个月,月又分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二月的天数等知识都已被同学们所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1998年至2005年来2月份的天数让学生作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四年一闰,以及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又被同学们所发现。
学习是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而利用学生先前生活经验的学习则显得更积极、更主动,也更富有意义。
三、应用生活现实,体现价值——学有用的数学
书读多了,不会运用等于没学。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就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又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就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后请学生估算一下我们学校大约占地多少公顷。在同学生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
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态。我想,如此的教学效果是在教室内闭门造车所远远达不到的。
总之,让学生回归生活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切实学到终身有用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