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与心育

来源 :中国教师与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sansa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重点解决的是人的社会倾向性问题,即“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心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心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尽管德育与心育在教育的侧重点与内容方面不尽相同,但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弄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实践上如何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一、 德育与心育的最终目标一致
  心育的最终目标是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健康的人格不仅心理和谐发展、富于创造性,还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定向行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发展的人,均是社会化较好的人。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同时具有个体性功能,理想的德育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格外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可见,德育与心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均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形成健康的个性。
  二、 心育是基础,德育是导向
  德育是教育者将外在的社会思想言行规范转变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精神财富,形成个人的性格特质,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即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品德的形成,就其基本的心理过程来说,是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过程。从知到行并不是一种直线运动,而是要经过复杂的中间环节,必须有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参与。因此,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知、情、意、行均是心理因素,如果德育忽视研究学生这些心理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转化关系,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从这个角度看,心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育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确定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学生社会化进程。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证明,重视心育,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如深圳实验学校的德育工作比较突出,效果较好,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制定并实施一整套德育系列方案,既重视政治方向、道德品质教育,也注重心理教育。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心理行为指导课,进行心理咨询、性格测试、心理测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以德育引导心育,使心育服务于德育,二者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 既重视德育,又重视心育
  在我们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德育越来越显得重要,加强德育,可以振兴民族精神,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但在重视德育的前提下,不可忽视心育。因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心理健康。
  心理分析学家将自我人格分为三级:本我、自我与超我。所谓“本我”,即寻求自私欲望的满足。“自我”可视为面对现实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使自己预测一种行为的结果,以求达成目标。而“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部分,即所谓的“良心”,它决定是与非,追求完美而不是快乐。一个超我过强的人会时刻有内疚的体验,并以令人难以忍受的“圣洁”方式待人处事,这样的人不仅自己生活得不快乐,而且人际关系也不会和谐。健康的人格应是“本我”“自我”“超我”三种成分的影响相互平衡。德育的目标之一是使人摆脱“自我中心”状态,培养学生理性的利他行为。可有时,一个客观上乐于助人的人,其心理可能是不大健康的,因为他助人的动机是源自内心某种强迫性的需要或缺乏安全感,这样的人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一个整天“讨好”别人的人是不可能有大的作为的。可见,在教育学生时如果过于重视德育而忽视心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
  四、 教师要善于从心育的角度教育学生
  学生的行为问题与品德有关,也与人格发展有关,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面对学生的行为问题,教师与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教师认为最严重的,往往是品德上有缺点的行为,如违反课堂纪律,破坏公共秩序,不合乎道德标准的行为等。而心理卫生工作者从人格发展的观点出发,更重视情绪的稳定与行为的适应,如害羞、沉默、不好社交等,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心理上的困难比不守校规、向外攻击等过失行为更难于矫正。教师与心理卫生工作者关注点的不同,与他们工作上所负责任的不同有关,教师的任务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较好地适应社会的人,而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工作,乃是帮助心理方面有困难的个人,解除痛苦,恢复常态。因此,后者更关心个人的健康,而前者比较重视公共的福利。在当今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品德发展,还要善于从心育的角度去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实事上,学校中相当部分学生的行为问题在开始时主要是心理问题,因未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而转化为品德问题,如一个在课上喜欢出洋相的学生,在其内心深处可能是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如果教师在课上课下多关心这样的学生,其不良行为就会大大减少。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两类处境不利的学生,一类是攻击性强的学生。富于侵略性的学生引发了成年人的惩罚,日益严重的惩罚反过来又会加剧孩子的侵略性。另一类是退让的、绝对服从的学生。他们虽然受到比较温和的待遇,但往往被忽视,其真正的需要依然未获得满足。
  教师要认识到,转变一个人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特别是如果教师没有精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革新,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心理与品德发展良好的人,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导致表面性的操作,而且教育者会错误的相信,他已做了某种有意义的事情。然而事实上,许多所谓的变化仅仅是一些表面文章,只要行为模式本身未得到矫正,则一切都是无价值的。
  转变学生需要教师对人性的乐观的态度,要了解学生特定心理形成的原因,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技巧,要具备乐于助人和耐心的好品质。简言之,凡是乐于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的教师肯定会有所收获,这种收获不仅表现为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还表现为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要善于创造富有探究的氛围,而富有探究的氛围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有着共生关系。如果教师教学能从这样的角度出发。那么数学课堂将会成为学生们喜爱的课堂,成为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他们将因此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课堂也将因此而生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能力;学习兴趣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explore and improve int
期刊
【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生的文化、政治素养,充实和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素质,为专业教学支撑和服务,培养学生能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内涵,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  【关键词】中职语文;与专业结合 ;实用性 ;学生主体  Analysis on the method of Chines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iu Yu  【Ab
期刊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课堂教
期刊
【摘要】在教学中教授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提高记忆能力,扩充词汇量是十分重要的,词汇量决定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笔者从偏远地区高中学生识记单词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学经验,从指导记忆方法着手,寻求提高偏远地区高中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偏远地区高中; 记忆单词; 记忆方法; 提高记忆能力  How to make remote areas of poor students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其
期刊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口头禅,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将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相对陈旧,学生缺乏系统的语
期刊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达尔文在总结自己时就说过:就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激发兴趣,决非是通过某一节课或某一次谈话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教师创造条件,抓住机遇,运用多种方法,多渠道、多途径地激发学生兴趣。首先是充分利用教材为激发学
期刊
新课程的指引让语文课堂逐渐活跃丰富了起来。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比如课前预习,课中自学、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当堂练习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有的学校为了强力推进新课程,还规定了一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或半10分钟,或20分钟不等,多了,则不被允许,这些措施,在课堂改革推行之初也是有一定成效的。然而,随之也出现了一个十分突出也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时间让学生干什
期刊
【摘要】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老师最关注的话题。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作文教学形式,希望能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理念: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