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能力重在培养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str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中,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题目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以及题目中所提供的已知条件和待求的结果,为顺利解题作好充分准备.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物理难学,也有学习用功的学生在每次考试时成绩不理想,总能听到学生把自己失分的原因归结为粗心大意、看错题目等等.其实除了有时因运算出错失误,但大多数原因应当还是学生审题出错,没有较强的审题能力.
  笔者通过长期观察,大致总结出了学生审题出错的原因有如下五点:一是不能静下心来认真读题,看题如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不看已知量和待求量,盲目做题;二是惧怕读题,尤其是字数较多的信息题,有的学生一看就晕,看了就头痛,胡乱答题;三是读题抓不住要领,不能有效地筛选信息,更发现不了隐含信息;四是带思维定势读题,不关注题目中信息的变更,导致越熟悉的题越容易出错;五是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转换,不能将文字或图像信息有效结合并转换成相应的物理情景、物理语言和物理模型.解题是从审题开始,迅速、准确地读懂题意是解题的良好开端.学生审题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需要关注的永恒课题.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1培养审题能力,强化示范教学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做到.在审题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例题教学的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对例题做好精选和研究,为示范做好平台.在解题示范时,要从思维逻辑上给学生讲解解题的思路,不要落在问题答案的获得上.让学生从解题方法和步骤入手,深入分析题意,弄清题目的要求和条件,发现问题的本质,不要带着思维定势看题.通过例题示范教学,使知识点与题型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还可以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同时让学生学会排除问题中的干扰信息、迷惑条件或设置的思维障碍、思考歧路,通过优化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消化、存储、提取和应用,从而顺利解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示范的意义,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的审题能力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增强审题意识,克服浮躁心理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有不少同学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总是迫于作业过多的压力,把自己当成了做题的机器,草率读题;或者很多题目感觉是高频题,平时练多了,按思维定势答题,结果频繁出错.首先作为教师要对练习用的题目做到精挑细选,有针对性地适量地布置作业,避免题海战术.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不论时间有多紧,都要把题目看清楚,要边读题边思考,边思考边读题.要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需要求的结果,从题目本身去获取“怎样解这道题”的逻辑起点、推理目标以及沟通起点与目标之间联系的更多信息,这样才能确定从何处下手、向何方前进的信息与启示.越是时间紧,越要沉住气,仔细审题,理清思路,注重解题的正确率,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因此,学生审题意识和审题能力的提高,贵在平时解题练习中有意识地不断坚持和积累.
  3强化审题训练,注重方法指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不是老师讲好一道例题就能完成的.它包括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也涉及积极认真、全面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需要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反复训练和不断指导,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最终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
  3.1审题过程中指导学生咬文嚼字
  一道物理题目一般包括三种信息,即条件的信息、目标的信息和运算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的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需要我们反复品读和挖掘.
  3.1.1抓关键词,正确理解题意
  物理题目的叙述中,总有一些关键词语,或是一些限制性语言,或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运动状态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等.如“光滑”、“刚好”、“匀速”、“完全”、“缓慢”、“平衡”等,这些关键词语隐含着实质性的物理现象、模型和过程,是我们解题的重要信息.比如“刚好、恰好”这些字眼往往涉及临界问题;“匀速、静止、缓慢”往往告诉我们物体所处的状态;“光滑、轻小物体、忽略空气阻力、不计热量损失”给出了一些理想化的模型;“物体悬浮或漂浮”表示物体所受浮力等于重力;“家庭电路”给出了导体所在电路电压为220 V等等.在读题过程中,如果我们对这些信息视而不见,轻者导致审题走样,重则解题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笔.
  3.1.2明确所求,采取逆向思维
  中考物理试题中有些题信息量小,粗读题目感觉已知条件十分有限,不知如何着手.此时应抓住所求量,联想相关的物理公式,确定已知量和待求量的关系,从惯常的顺向思维定势中摆脱出来,采取逆向思维,使题目迎刃而解.
  例1有一块冰漂浮在一杯浓盐水中(冰的密度小于浓盐水的密度),如果冰块全部熔化后,液面将
  A.上升B.下降C.不变D.无法判定
  解析从题中待求量来看,要知道液面的升降,实际是要比较冰熔化前排开浓盐水的体积V排和冰熔化后变成水的体积V水,若V水V排,则液面上升;若V水=V排,则液面不变.V水、V排不能确定,则无法判断,要准确判断,必须求出V水和V排.
  先求V水.根据冰熔化成水的质量不变,即
  m水=m冰,
  ρ水V水=ρ冰V冰,
  得V水=ρ冰V冰/ρ水,
  再求V排,因为冰块漂浮在浓盐水的液面上,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即F浮=G冰,
  ρ盐水gV排=ρ冰gV冰,
  得V排=ρ冰V冰/ρ盐水.
  比较上述结果,V水>V排,冰熔化后液面上升,则答案应选A.   应用逆向思维解题,思路清晰,且能准确判断各种选择题及其他类型题的答案.同时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1.3排除干扰,捕获有效信息
  中考命题专家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在题目中设置一些干扰信息和陷阱,诱使考生上当.这就要求我们在审题时,能从众多数据、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来.
  例2一个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50 m处的速度是6 m/s,16 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7.5 m/s,则整个赛跑过程中他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多少?
  解析该题中干扰的因素是50 m处的速度和到达终点时的速度.只要我们明确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就能排除干扰,找出有用信息.
  3.2审题过程中指导学生解读图像
  物理图像是数与形结合的产物,是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体现.它是运用数学的“形”载着物理的“质”,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语言”.纵观近年来各地中考物理命题,正确分析图像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考题逐年上升,并且知识覆盖面越来越广,新颖题型层出不穷.在审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会解读图像,做到点、线、面结合,图文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例3如图1甲所示,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取四个不同阻值时,可以得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四组对应的值.这四组对应的值在图1乙的U-I坐标中分别用a、b、c、d四个点表示(坐标原点表示的电压值和电流值均为零).由这四个点作出的U-I图像为一条直线,延长直线交纵轴(U轴)于E点,交横轴(I轴)于F点,若电源电压为U0,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0.据此分析:
  (1)E点表示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各为多少?此时电路处于什么状态?
  (2)F点表示的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各为多少?此时电路处于什么状态?
  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分析清楚电路结构和读懂U-I图像中E、F两点的纵、横坐标分别代表的物理意义.由图1乙分析知:E点表示电流为0 A,电压表取电源可以提供的最大值;F点表示电流表取电路中电流可以达到的最大值,电压值为0 V.由图1甲分析知,在S闭合时,R1与R2串联,电压表测R1两端的电压.若串联电路中电流为零,说明电路为断路,这时电压表测电源电压,即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U0.故E点表示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为U0,电路为断路;由于R0与R1串联,只有当R1取0 Ω时,电路中电流最大,这时电路中只有R0工作.R1相当于一根直导线,故IF=U0/R0,电压表示数为0 V.
  由此例题的解析过程来看,要运用函数图像正确的分析、解答物理问题,首先必须“会看”、即弄清纵、横轴所代表的物理量,认识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其次是“会用”,即运用已知的物理图像,抓住物理量的变化关系,对照题目条件及有关物理定律和定理阐述有关的物理问题;甚至有些题还要“会画”,就是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将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用不同的图像画出来或根据画出的图像来综合分析有关问题.因此学会解读图像也是审题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3.3审题过程中指导学生处理信息
  信息题是中考的重要题型之一,这类题具有情景新(如关系社会科技热点)、题干较长、表述抽象、干扰因素多等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根据问题建立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物理规律和方法的能力.这是对学生审题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最大挑战.审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耐心阅题,找清前因后果,从题设中获取有用信息,转换成熟悉的物理模型,形成解题思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训练,使学生熟悉该类题型,树立信心.
  3.3.1通过审题,明确知识范围
  在明白试题已知条件和要求的情况下,确定试题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判断它是属于力学部分还是电学部分?是力学中的阿基米德原理还是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然后对症下药.
  3.3.2通过审题,实现模型建构
  物理学中有很多的物理模型,近年来,以模型构建为情境的物理试题在各地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并成为试题中的亮点.其实实际物理问题往往是由理想化模型加上问题所特有的条件构成.因此,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审题过程中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摒弃次要的条件,抓住主要的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简洁处理,构建物理模型,再选择与模型相对应的物理规律,然后找到题目特有的条件,最后算出结果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4人的心脏每跳一次大约输送8×10-5 m3的血液,正常人血压(可看作心脏压送血液的压强)的平均值约为1.5×104 Pa,心跳约每分钟70次.据此请你估测心脏平均功率约为W.
  解析可将心脏每一次推动输送的那部分血液视为一长为L,横截面积为S的液柱,血液柱受到心脏的推力为F,每次心脏推动液柱前进的距离也为L.由压强公式P=F/S可知,心脏每推动血液一次做的功为W=FL=PSL=PV,V即为心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的体积.则心脏的平均功率为
  P=W t=PV t=1.5×104 Pa×8×10-5 m3 60 s/70
  =1.4 W.
  本题表面上看是一个关于医学内容的问题,似乎无从下手.在审题和解题过程中,可以积极将原问题转换成我们所熟悉的问题来解决,即通过认真读题后,把实际问题加工改造成相关的物理模型来处理,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培养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力的形成、发展,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有所提高.只有通过教师精心的示范教学,通过精选习题的有序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才会有长足的进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培养,使会审题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一种良好习惯.
其他文献
中学物理实验创新改进是一门物理艺术,笔者认为对于物理教师而言,是一种向往,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如图1所示.  由于客观原因存在,如实验室经费有限,学校实验室器材按教科书配备,更新不及时,部分实验器材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等,对于大多数学校的物理老师可能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烦恼.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精神,发挥自身能动性,利用生活中物品制作和改进实验器材,优化实验教学手段和方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扬州大学附中浙江 扬州225002)    众所周知,利用对称法解题,可以免去许多繁杂的数学计算,使问题的物理实质得以清晰的展现,还可以训练学生平面几何知识与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笔者在几道对称例题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以上的优点,还真真切切的感知到对称时不同的美.  1对称轴的变换,带来平面视觉的美  例如图1所示,MN和PQ是两块光滑挡板,两板平行放置,板间距离为d=0.15 m,A、C是M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物理实验也逐渐向探究性转变,虽然探究性实验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但是如果组织不好,就会收到不好的效果.那么,怎样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及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组织好探究实验的教学呢?下面来谈谈笔者对探究-熔化与凝固实验探究的点滴体会.  1竭尽全力准备器材  在熔化与凝固实验中,笔者按班上人数把探究实验分10组,其中2组做蜡的熔化探究,其余探究海波的熔化,每组准备好铁架
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反映到物理教学上就是实验设备严重不足或老化,同时由于学校领导和物理教师主观意识淡漠,对实验重视不够,导致物理实验课的上课率很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这种状况可以简要概括为:课标很强调、学生很需要、仪器不配套.  针对以上状况,县研究室决定召开物理教师实验技能培训,把黑龙江省2013年4月份组织的初中物理教师的实验培训班上的课件在我们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叶澜教授在《教育概论》中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想而知,没有反思的教学是低效的,它将无助于我们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师的发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平时备课时,我们常常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认为这样的设计学生应该掌握了,这样去分析问题学生应该能够理解了,这样去设计实验学生应该熟知原理了,殊不知,从成年人的角度、以教师的水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