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引领·指导

来源 :山西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电视台2019主持人大赛在万众瞩目中落下帷幕。一场场堪称“高手过招、神仙打架”的精彩展示让人酣畅淋漓、意犹未尽,一句句出自评委的点评金句更是令人醍醐灌顶、荡气回肠。作为点评专家的董卿,温文尔雅、端庄大方、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每一句点评都透露出真挚细腻的情感,每一个观点都洋溢着睿智的思想光芒,既有高度又有温度,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董卿高瞻远瞩的引领中感悟教研员应具备的洞察力和研判力


  纵观董卿的点评,时时处处透露出作为媒体人的使命、责任与担当。新闻类决赛“我是主持人”结束,董卿这样说:“在未来漫长的职业生涯当中,我们每天都要思考一个问题:我在为谁说话,在说些什么,怎么去说话?主持人一定不仅仅是会说话的人,我们是有服务对象的,是有社会使命的。我们的目的是,如何能够真正成为这个新时代立德、立功、立言的一个好的发声人。其实每一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表现出了最优秀的一面。这届大赛的主题是‘奋斗有我,为梦发声’。追逐梦想的道路没有一条是平坦的,只有那些不畏艰难,能够不懈地沿着陡峭的山路去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加油!”寥寥数语,真诚中不乏温馨,祝福中满满的正能量。
  感慨之余,思绪万千。确实,任何职业都有其使命和责任,需要用行动去诠释、去担当、去落实。此时,不由得想到了自己身边那个活跃在教育领域的特殊群体———教研员。教研员是中国特色教研制度的特有产物,从20世纪50年代教研员登上历史发展的舞台,到省、市、县、校多级教研室的完善和教研员力量的充实壮大,目前全国已有专职教研员十万余人。教研员在教育领域扮演着多种角色。教研员是教育政策和教育方针的传递者、执行者和落实者。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但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让广大教师真正领会精神并付诸实践,作为“二传手”的教研员责无旁贷。也正是这群有扎实学识、有丰富经验、有钻研品质、有教育情懷的教研员,为中国不同阶段的教育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研员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博闻强记,具有超强的学习力。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是每一位教研员的基本任务。新时代、新课程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教师之师”的教研员,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忙于培训、听课、评课、活动,要有持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让学习成为自己的工作常态。学习古今中外知名教育家的理论,了解当今教育教学的真谛,深剖教育发展动向,积极探索工作的新角度、新方法、新途径、新策略,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学法。要把学习资料拿在手头、放在案头、记在心头,虽做不到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要博采众长、百花争艳。
  目光犀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教研员作为教育工作中一个特殊群体,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全面了解国内外教育变革,研究其背后的教育思想和内涵,以及教育家的独到见解。看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立场及思维方式等也要与时俱进、日益更新,以适应教育变革的趋势和社会的需求。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政策、指令和法规要内化精髓、把握要义、准确理解和正确解读,并与本地教育教学现状紧密结合,引导广大教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教育政策的传播者,最大限度发挥和利用政策的引领作用。
  审时度势,具有科学的研判力。教研员要有战略眼光,能认清当下我国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形势、遇到的问题、凸显的矛盾,能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对问题作出科学研判,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本地教育教学改革献计献策。对于专业学科的改革和走向要准确把握,把学科具体问题放在大教育背景下加以审视,并做出科学研判,既基于学科,又不拘泥于学科,能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寻求解决学科问题的最佳方案和途径。

从董卿深中肯綮的点评中感悟教研员的研究力和指导力


  精准的抓点、精练的语言、精彩的表现,董卿的点评时时展现出一名优秀媒体人的深厚专业素养。当一名选手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己与身为医生的父亲对于不同职业的相同坚守娓娓道来时,董卿赞赏道:“我觉得你的3分钟陈述很有文艺范,就像一种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把两个人物的命运线、两条情节线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故事里。”同时也给了非常中肯的建议:“在说一些关键字和句的时候,一定要突出,比如说最后我们看到那张照片,那位是我的父亲,在他边上的那位就是我。你应该非常强调,那就是我。你的表达有个特别好的地方,是你很有对象感。你在有了自己评判态度的同时,还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一名好的主持人,除了态度、温度、速度之外,还有一个角度。主持人说的这个主持稿,它就是一篇小文章。写文章立意是最重要的。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一切的一切,最后我们都要听出你在说什么意思,这才是最重要的。”董卿的点评肯定优点热情洋溢、直奔重点,同时指出不足温情委婉、一针见血。
  欣赏中不乏享受,佩服中频频思考。思维的敏捷、视角的独特、语言的精练,展示的是一个媒体人的情怀、担当,是一个媒体人对事物敏锐的洞悉能力和高超的专业素养。作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除了对教育政策的研究解读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科的引领者、教师专业发展的指路人,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理性思维,具有深入的研究力。深入研究是教研员的立业之本。教研员做研究要有宏观的视野、多元的角度、开放的思维和娴熟的技能,不仅要与广大教师同教共研,更需要融汇百家之言,自成一家之说。能立足当前教育前沿,抓住教育的热点焦点,以课堂教学小研究为切入点,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研究内容可为课程、教法、学法、课堂等,从如何实现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如何将教材内化为教案转化为教学、如何在课堂上做到教与学的有机整合等问题入手,深入研究,巧觅佳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
  切中要害,具有精准的指导力。“专业指导”是教研员的必备技能,教研员要夯实专业底蕴,锤炼扎实功底,设计组织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从主题确定、目标制定、主体分工、方法选择、流程设计、动态调控,到整个活动的效果评价等,都要精心策划、周密部署,能与教师产生共鸣,激发教师的思考。能把握课程理念,从基础教育学科的特点、性质、功能出发,善于运用评价手段,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指导,帮助教师改善教学行为、改良教法学法,做教育教学的领路人。

从董卿循循善诱的指导中感悟教研员的示范力和管理力


  董卿的点评不是为评而评,而是不断引导选手在专业领域快速成长。一位选手在“家乡的骄傲”环节,说了家乡烟台的苹果好吃,而且红火,但未能说出苹果让家乡骄傲的地方。对此,董卿一步步引导他发现自己的问题:“它为什么好吃?是土壤、阳光还是其他自然条件?它好吃到什么程度?是销到了全国全世界多少个地方?它给农民、给城市带来了什么变化?”能说出这些问题,才能表达出“骄傲”这个主题。短短几句话,深入浅出,却给予了选手准确的思考方向,令人茅塞顿开。
  且赏且学,且思且行。作为新闻媒体人的前辈,董卿没有居高临下,没有空洞说教,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精准施策,令人豁然。这也正是一个优秀教研员指导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技高一筹,具有扎实的示范力。“教不研则太浅,研不教则太空。”作为游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行者,教研员如若只注重教学理论的研究,虽能准确把握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但长期脱离一线,只研不教,对基层教师的指导就会脱离教学实际。因此,教研员要常讲“下水课”,植根于课堂、以身示范,真切体会教师的教学甘苦,感受学生的认知实际。拥有宽广的眼界和厚实的功底,才能找准教学指导的关键。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差距,树立在教师中的威信,不仅会做理论的“导师”,更会做实践的“演员”。
  担当作为,具有卓越的管理力。教育的竞争最终是教师软实力的竞争。提升区域内学科教师的整体素养是教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常规教研中要注重学科团队建设,及时发现教学典型,帮扶培养,给予锻炼展示的机会,并让典型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教研员作为教师学术互补的“伙伴”,没有行政特权,人性化的管理更需要教研员的智慧与艺术,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人;要做好教育机关、教研室、学校与教师本人的协调、交流与沟通,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带动教师工作的热情,提升教师教科研的水平,甘做教师成长路上的铺路石。
  点评过程中,董卿出口成章,金句频出,红遍网络。在即兴论述环节,针对一位选手的评述,董卿这样说:“伤害与被伤害,有时候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在毁灭自己,即便你占了优势,也不可能是为所欲为的。一切都在追求一种平衡,健康在于平衡,發展在于平衡,对抗有时候也需要平衡。这个画面展示的就不仅仅是人和熊的关系了,可以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失去了平衡,那么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董卿类似的金句还有“我觉得这是多么让人心酸的一种内心的渴望呀,真的不要让我们的关系近在咫尺,却是咫尺天涯”“医生是在看人的病,记者是在看病的人”,言简意赅、句句经典。
  一路追随、一路欣赏,享受其中、思考频现。主持人大赛中董卿的角色与教研员的角色何其相似———国家政策的传播者、专业领域的引领者、青年成长的指导者……职业的高标准对我们提出了高要求,董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做出了示范。我们也应该像新闻媒体人那样,拥有“坚实的脚力、明亮的眼力、睿智的脑力和深耕的笔力”,以传承、创新、弘扬为宗旨,以责任、担当、引领为己任,以博大的情怀和高超的专业素养在独特的领域独领风骚,在漫漫教研路上潜心修行、厚积薄发,怀揣梦想、笃定前行!
  (作者单位:晋城市城区教科局)
其他文献
绿枝春意闹,学子喜归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各学段学生基本上都回归了校园。教学从“云”端又回到线下,一时可能会暴露出许多问题。那么,学生复学后会出现哪些问题?教师又该如何做好线上线下的有效衔接呢?这需要教师未雨绸缪,提前备课和做好预案。一问:学生返校后如何有效疏导心理不适  现象:超长版假期、疫情的阴霾、长期居家在线学习,会引发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重回学校线下学习,学生心理难免不适。如:沉
期刊
水有源,树有根。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乡土,那片温暖的土地,叫家乡。家乡是故土,是我们的根。  根,是我们成长的源泉!教育,首先要做有根的教育!  乡土文化是“根”的教育,乡土教材是对“根”的探索。寻根、育根、扎根,用乡土教材打亮孩子们的人生底色,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源头活水,让孩子们在未来无论走向哪里,都是一个有根的人。寻根  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暖暖,沁县故县镇向升小学教学楼门口的台阶上,一群孩子
期刊
基础教育改革的持久深入,激发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享誉三晋的山西省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正散发着自己独有的朝气与魅力。  山西省实验小学又名太原市杏花岭区新道街小学,始建于1936年,1956年更名为新道街小学,1989年被山西省政府正式命名为山西省实验小学。发展中的省实验小学,拥有教职工200余名、学生3000余名,特级教师和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区教学能手占全校教师总数的80%以上。近年来
期刊
全省少年儿童线上过“六一”  “六一”,是孩子的节日,更是少年儿童接受政治启蒙的重要节点。疫情防控期间,山西省少工委原创12节“云”队课,帮助40余万一年级小学生线上接受队前教育,带领300万少先队员重温少先队知识,从源头上培养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针对部分居住偏远,因网络、设备制约,线上学习存在困难的孩子,省少工委特别推出“红领巾一起戴”活动,承诺“翻山越岭,只为少先队里有你”,组织少先
期刊
4月29日下午,太原市教育局召开2020年全市教育工作暨全市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会议。今年,太原市教育局除了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校长职级制改革、“县管校聘”“局管校聘”管理改革、时代新人思政课改革、引导和规范民办学校发展、完善教师激励机制、“管办评”分离改革等7项重点改革外,还将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工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程等“九大工程”上持续发力,开创太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到202
期刊
中考加试理化实验操作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实验教学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太原市组织开展中考加试实验操作工作日渐成熟,已取得良好效果和广泛认可。实践表明,只有对考场各方面、考试各环节进行严密组织、规范管理,才能对考场进行全方位掌控,进而有效保障考试的顺利进行
期刊
【基本案情】  原告肖某某与被告李某系某小学五年级七班学生。某日上午上科学课时,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去室外操场进行聚积光能科学实验。在去操场途中,原告肖某某与被告李某等几位同学自行去玩双杠,被告李某用双脚夹住原告肖某某的双腿,将原告摔倒在地,致使原告右尺桡骨骨折。被告李某的家长认为,自己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已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应当由学校对发生在校园里的安全事故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肖某某与
期刊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2020年,注定会刻进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2020年,注定是一个写满爱意的年份。这一年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难忘经历,让我们拥有了敢爱的勇气、真爱的豪气、大爱的霸气。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用我们教师的努力换得学生的进步,那便应该是教育之爱的最好传递。“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让全国师生在屏幕前完成了这份独特的“爱之链”。  居家上网课期间,每天白天的时间都被塞得满
期刊
安全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常常一件小事就会引发“蝴蝶效应”,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舆情事件。因此,如何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成为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长期的学校安全工作实践,我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总结为排查、研判、防控、应对、善后、考核等六个环节。做好安全管理这六个环节的工作,才能筑牢學校安全管理的基石,截断安全事故发生的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对学生的评价激励已成为教师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学生的优势,为其创造自我展示的舞台,使其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正确、科学、合理地激励评价学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一、语言性评价  1.肯定赞扬式。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渴望被人赏识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教师倾听他们的回答,欣赏他们的表现,赞扬他们的行为;需要教师用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