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四平市职业教育中心德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该校对德育教育工作较为重视,教师授课水平较为优秀,德育考核标准还可以更灵活优化,学生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由此,以期能为我国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优化与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前言
学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实施的重要场所,应将知识与道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待,甚至成人比成材更加重要。中职学校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其特殊的社会认可度,生源组成情况,近年总体生源减少萎缩,德育教育环节一直较为薄弱等等客观存在原因,其德育教育在中职学校学生的成才教育中占有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精细明确,中职教育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出技能精,思想道德水平高的综合素质优秀的中职毕业人才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对于中职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应是全面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人格、社会道德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中职学校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本文通过对四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德育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掘出该校德育教育中较为突出的工作方式与其中的不足,以期为我国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四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三年制中专在校生,共240人;在校教师2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70份,回收270份,其中有效问卷268份,回收率99.26%,随后对有效问卷的每个问题的答案进行统计分析。
1.2.2 专家访谈法
就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方法等向该校德育工作突出的工作者进行访谈并总结。
1.2.3 数理统计法
应用excel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运用了百分率、平均值等多种运算方法,重复运算一些复杂的数据计算,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4 逻辑分析法
以调查的实际结果为依据,结合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综合分析四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德育教育现状情况,并利用逻辑分析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2 内容与分析
2.1 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态度情况
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喜爱程度往往能够对德育教育情况起到重要作用。由表1,、表2、表3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德育课程喜爱程度中,喜欢占比25%,不喜欢占比35.45%,可见,在学生中对德育教育这类课程,学生往往接受程度差,其中,中职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较差一部分因素,另外教师在进行德育课程中,应积极调动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德育课堂上,会认真听课的学生占比36.57%,偶尔听课的学生有32.46%,而不会认真听课的学生占比30.97%,说明德育课程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听课情况比例几乎相同,长此以往,德育教育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在对学生认为学校对德育工作重视程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态度积极的学生占94.40%,说明学校在德育教育建设方面工作做的比较到位,能够长期坚持德育教育工作。综上,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方面较有力,但学生对学校德育课程的喜爱程度还有待提高,这与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亦紧密相连,同时德育课程的灵活安排与德育教师的授课技能也密不可分。
2.2 中职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情况
2.2.1 学生在学校处理棘手问题情况
表现在:(1)人际交往困难。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生活习惯、个人爱好不愿因别人而改变,普遍反映难以找到知心朋友、在朋辈中找不到支持力量,感到内心很孤独。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遇到很多人际冲突的问题,同宿舍的同学因为习惯或个性的不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调查发现,有30.60%的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问题,8.58%的学生自我意识不完整。 (2)生活自理能力差。中职生虽然脱离了父母的束缚,但也陷入种种不安之中。环境的改变、管理制度的变化、老师朋友的不同使他们感觉原有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完全丧失主动性,被动上课,被动生活,失落、自卑的心理又使他们不能积极地调整自己。
2.2.2 学生心理素质不高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年龄和特殊性使他们很多人心理素质不高。调查发现,42.5%的学生存在学习障碍,这使学生逃课、旷课成为常事。 68.3%的学生缺乏生活目标,45%的学生缺乏意志力,半数以上的学生存在自卑、反叛和懒惰心理,这些都使得中职生承受压力能力不强,在恶劣的外压下容易导致心理畸形发展,造成终生遗憾。
3 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些对策
通过查找分析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如下:
3.1 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
对学生將来进入社会,更快、更好地在新环境中站稳脚跟,开始新的挑战,都是很有益处的。使中职生尽快适应中职生活的途径之一,是让他们尽快熟悉中职的环境,熟悉中职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避免在应对中出现心理问题。
3.2 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要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加强中职生的挫折教育,提高中职生的耐挫力,成为中职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首先,让中职生正确认识挫折,建立正确的挫折观。转变中职生的思想观念,使其从挫折中看到希望。其次,学校教育应充分尊重中职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让中职生有更多的愉快体验,尽快从挫折中摆脱出来。学校要尽可能减轻中职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避免给中职生成绩排名次,以及体罚或变相体罚中职生,倡导多主体评价、评价方法多元化,并关注个体差异。
3.3 实用为主,多种德育方式并用
多数学生选择中职学校都是因为中考落榜或者因为本身成绩不佳想早日学到技能进人社会,其理论知识基础都相对薄弱。为此,学校首先,应结合学生的现状,调整或整合各个专业的课程,本着“实用性”原则,降低原有课程的理论深度,减弱课程的学科体系性,以毕业够用,现在可用,将来能用为出发点,构建起涵盖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具有前瞻性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学以致用的专业课程,便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3.4 提升德育教师素质,以身立教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最为重要的学习对象,要首当其冲的以身作则,在德育教育方面加强自身学习和进步,不断推动学生进取,以身立教,影响学生。
4 小结
总之,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问题的出现是难免的,其形成是客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只有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才能解决德育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中职的德育教育逐步完善,才能全面提高德育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完美品格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黄文忠.广西中职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思政教育.2013-08:11 -14.
[2] 2008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教育部,2009-07- 17.
[3] 教职成[2004]14 号.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Z].教育部,2004- 10- 25.
[4] 崔乃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2.
[5] 陈疆.浅谈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J].成才之路,2007(33):40.
[6] 王乃英,刘逢祥,孙京亮.关于体育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5(1):84一85.
[7] 丁利荣.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音体美,2008(23):208一209.
[8] 王继强,王继娜.论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5).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前言
学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实施的重要场所,应将知识与道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待,甚至成人比成材更加重要。中职学校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其特殊的社会认可度,生源组成情况,近年总体生源减少萎缩,德育教育环节一直较为薄弱等等客观存在原因,其德育教育在中职学校学生的成才教育中占有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精细明确,中职教育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出技能精,思想道德水平高的综合素质优秀的中职毕业人才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对于中职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应是全面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人格、社会道德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中职学校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本文通过对四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德育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掘出该校德育教育中较为突出的工作方式与其中的不足,以期为我国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四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三年制中专在校生,共240人;在校教师2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70份,回收270份,其中有效问卷268份,回收率99.26%,随后对有效问卷的每个问题的答案进行统计分析。
1.2.2 专家访谈法
就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方法等向该校德育工作突出的工作者进行访谈并总结。
1.2.3 数理统计法
应用excel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运用了百分率、平均值等多种运算方法,重复运算一些复杂的数据计算,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4 逻辑分析法
以调查的实际结果为依据,结合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综合分析四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德育教育现状情况,并利用逻辑分析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2 内容与分析
2.1 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态度情况
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喜爱程度往往能够对德育教育情况起到重要作用。由表1,、表2、表3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德育课程喜爱程度中,喜欢占比25%,不喜欢占比35.45%,可见,在学生中对德育教育这类课程,学生往往接受程度差,其中,中职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较差一部分因素,另外教师在进行德育课程中,应积极调动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德育课堂上,会认真听课的学生占比36.57%,偶尔听课的学生有32.46%,而不会认真听课的学生占比30.97%,说明德育课程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听课情况比例几乎相同,长此以往,德育教育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在对学生认为学校对德育工作重视程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态度积极的学生占94.40%,说明学校在德育教育建设方面工作做的比较到位,能够长期坚持德育教育工作。综上,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方面较有力,但学生对学校德育课程的喜爱程度还有待提高,这与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亦紧密相连,同时德育课程的灵活安排与德育教师的授课技能也密不可分。
2.2 中职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情况
2.2.1 学生在学校处理棘手问题情况
表现在:(1)人际交往困难。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生活习惯、个人爱好不愿因别人而改变,普遍反映难以找到知心朋友、在朋辈中找不到支持力量,感到内心很孤独。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遇到很多人际冲突的问题,同宿舍的同学因为习惯或个性的不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调查发现,有30.60%的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问题,8.58%的学生自我意识不完整。 (2)生活自理能力差。中职生虽然脱离了父母的束缚,但也陷入种种不安之中。环境的改变、管理制度的变化、老师朋友的不同使他们感觉原有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完全丧失主动性,被动上课,被动生活,失落、自卑的心理又使他们不能积极地调整自己。
2.2.2 学生心理素质不高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年龄和特殊性使他们很多人心理素质不高。调查发现,42.5%的学生存在学习障碍,这使学生逃课、旷课成为常事。 68.3%的学生缺乏生活目标,45%的学生缺乏意志力,半数以上的学生存在自卑、反叛和懒惰心理,这些都使得中职生承受压力能力不强,在恶劣的外压下容易导致心理畸形发展,造成终生遗憾。
3 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些对策
通过查找分析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如下:
3.1 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
对学生將来进入社会,更快、更好地在新环境中站稳脚跟,开始新的挑战,都是很有益处的。使中职生尽快适应中职生活的途径之一,是让他们尽快熟悉中职的环境,熟悉中职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避免在应对中出现心理问题。
3.2 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要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加强中职生的挫折教育,提高中职生的耐挫力,成为中职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首先,让中职生正确认识挫折,建立正确的挫折观。转变中职生的思想观念,使其从挫折中看到希望。其次,学校教育应充分尊重中职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让中职生有更多的愉快体验,尽快从挫折中摆脱出来。学校要尽可能减轻中职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避免给中职生成绩排名次,以及体罚或变相体罚中职生,倡导多主体评价、评价方法多元化,并关注个体差异。
3.3 实用为主,多种德育方式并用
多数学生选择中职学校都是因为中考落榜或者因为本身成绩不佳想早日学到技能进人社会,其理论知识基础都相对薄弱。为此,学校首先,应结合学生的现状,调整或整合各个专业的课程,本着“实用性”原则,降低原有课程的理论深度,减弱课程的学科体系性,以毕业够用,现在可用,将来能用为出发点,构建起涵盖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具有前瞻性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学以致用的专业课程,便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3.4 提升德育教师素质,以身立教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最为重要的学习对象,要首当其冲的以身作则,在德育教育方面加强自身学习和进步,不断推动学生进取,以身立教,影响学生。
4 小结
总之,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问题的出现是难免的,其形成是客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只有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才能解决德育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中职的德育教育逐步完善,才能全面提高德育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完美品格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黄文忠.广西中职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思政教育.2013-08:11 -14.
[2] 2008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教育部,2009-07- 17.
[3] 教职成[2004]14 号.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Z].教育部,2004- 10- 25.
[4] 崔乃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2.
[5] 陈疆.浅谈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J].成才之路,2007(33):40.
[6] 王乃英,刘逢祥,孙京亮.关于体育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5(1):84一85.
[7] 丁利荣.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音体美,2008(23):208一209.
[8] 王继强,王继娜.论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