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豹卿缋事思想大略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free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豹卿(保庆),浙江杭州人。祖籍海宁盐官镇。1930年生于南京,1949年冬求学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系,1951年至1957年参军供职于沈阳空军某部,1957年至1962年毕业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科,1962年至1996年在杭州王星记扇厂设计室工作直至退休,2011年7月16日逝世。出版《豹卿写趣》(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朱豹卿捐赠作品集》(浙江美术馆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朱豹卿先生的绘画艺术沿袭中国文人的写意传统,早年得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教诲,然后沿潘天寿、余任天、黄宾虹、齐白石上溯八大、青藤,着力于笔墨精神,重人品修养。其作品呈现出简淡空灵、生涩古拙的审美意趣。可视为浙派花鸟画高古一脉的体现,为其发展寓于了更大的可能性。
  朱豹卿先生深谙文人画之要义,故于笔耕之余力主自修,潜心研究哲学、人生、艺术等诸多方面,颇有心得感悟。陈子庄曾提到内在修养对于画家的重要性:“学画要深究哲学。初成‘画家’,后来要脱离画家,否则,最终只是画匠,最多‘巨匠’而已。不学哲学则不能振拔,将永陷魔窟之中。画到穷时,要能闭关两三年,从思想上省悟,画还会变。这样常常自省,就能不断提高境界。”
  绘事本为心声,必先了解作者之趣味、性情、观念及思想,方可知其艺术本源。今从先生平日言谈、笔记中窥探其一二,以作规模之大约。
  一、人生之态度
  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言:“古来画者,多重人品学问,不汲汲于名利,进德修业,明其道不计其功。虽其生平身安淡泊,寂寂无闻,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朱豹卿先生正是一位长期恪守寂寞之道,基本不被外界干扰,生活基本处于“隐”状态的画家,被称之为“画隐”。他在纷扰的社会中一直保持清静,世间的名利似乎与他无关。表面上看是寂寞,实则是一种修行,一种态度。吕凤子在《美育与美术制作》演讲时说:“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有不少感觉敏锐的人宁于木石居、鹿豕游而不与入伍,去而歌咏自然,摹写自然。我们与其责备这些自然诗人、画家,舍弃对社会应付的责任为不义,或不敢正视现实为不勇,不如说这些人还有点人样子、人气息,而不失为一个有心人。……所以美育才有实施可能。”
  诗人画家的“歌咏自然,摹写自然”,就是用心于自修、陶冶性灵、参悟自然本源的途径。
  面对书画市场的诱惑,先生坦然若定,曾对学生说:出不出名,卖不卖钱,这是社会的选择?你学国画就不要想到去卖钱,如果这样想,那你还是不画画的好,别的行档更赚钱。画画,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开心就好。至于卖钱的事,哪天社会的审美和你的画相吻合了,那你就卖几张,千万不要去适应社会的审美!宾虹老在1923年上海《民国日报》上也曾提及:“画者未得名与不获利,非画之咎;而急于求名与利,实画之害。非惟求名与利为画者之害,而既得名与利,其为害于画者为尤甚。”
  外界及现实世界对人的诱惑之大无处不在,先生则态度镇定、纯真,进而言以利弊,不改初衷。
  先生对名利之所能如此从容坦然,一方面基于简淡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则更是出于对艺术的真诚。平日对佛、道两家思想关注颇多,研读周易、禅宗、诸子百家等经典,同时对民国以来国学大师的言论非常热衷。先生通过不断“内观”的方式,来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从而达到人生的高度。画面也常呈现禅境,题画多有“观自在”“即性是佛”“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之类的佛语。
  二、追摹之境界
  对于观照人生的本源问题,其实是人与世界接触,因层次之不同,产生的不同境界。朱豹卿对人生的态度出于何种识辨和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此句中第一境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第二境言明自修的苦行,坚定不移,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第三境犹如佛家之语,观照自我,以自醒而至清静无为的自由境界。
  弘一法师认为人生有三个境界:一是物质的,二是艺术的,三是宗教的。第一境界是现实的生活,以物质为目的;第二境界包括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的范畴,是以陶冶性情为主;第三境界完全上升为精神方面,直指生命的本源。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提到5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而介于学术境界与宗教境界之间还存在艺术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
  艺术境界化实景为虚境,喻形象为象征,净化心灵。
  3位学人在对境界的不同阐述中都指出人生由低向高,由物质向精神演化形态。此等感受在朱豹卿先生的《冥思偶录》作了一段记录:“古人云:‘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高处又在何处?说不清楚,这高出就是梦想中的自由,‘大自在’‘大自由’无挂碍、忘我状态的自由,最后是化解了自己这个肉体束缚进入无我状态的自由,这可能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人是不会停止这种追求的。“画”就有此妙用,故宗炳说画“畅神而已”,别无他求,自我陶醉而已。”
  这种以自问自答的疑问方式,让观者更觉先生的妙悟和坚定,这是一种由学术、艺术境界向宗教境界转换时心境的述说,可窥见其通过研习绘画,物我二者不断相融,不断超越自我,回归到本心,犹如庄周梦蝶的化境,参悟人生的真谛。
  三、画道之思辩
  1.画学精神
  朱豹卿说:“在大方向上,我是有掌握的,画画的意义在精神层面,无关实在物质。”而画学之境取决于人生的精神之境。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论》中即有:“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中国画又以“能”“妙”“神”“逸”四品断高下,其中以逸品为最高。唐朱景玄的《益州名童绿》对逸品进一步加以说明:“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皆模。由于意表,故目之日逸格尔。”
  “逸”有隐遁超逸之意,朱豹卿一生以寂寞为修行,以“隐”为生存之道,以达人生之高度,在绘画中自然渗透了对“逸”品格的追求。其审美价值受道家崇高自然的思想影响,尚玄远清淡,体现了老庄玄学精神,是超世俗的精神境界的艺术体现,通过摹写造化表现主体人格彰显。
  在朱豹卿的绘画中,“逸”是以一种虚静简淡之美传达出来。“虚静”是作为“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宁静状态的追求显示了其对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而切入艺术境界的体验。他曾如此描述:“不修之修乃为真修,沉浸在一种氛围和状态中,是遍一切时一切处的,又是不即不离、不紧不松的虚灵状态,即持着又不持着的一种轻松流动活泼的状态,效果必然最佳,书画修为更应如此。”
  豹卿先生认为画是一种以技而至道的表现形式,目的在于“道”,以无为而为成无用之用,妙用则全在画者自身,给人以内心的愉快、满足、激情、慰藉,是人生的最高享受。庄子曰:“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可见无为的思想,是一种对道的追寻。
  2.取法乎上
  朱豹卿对中国画艺术的思想观念,首先反应在中国画的取法方面。他认为学习中国画一定要向大师看齐,要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学不好也不会太差。假如学习一般的,打一个折扣就没有了。《易经》曾提及:“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也是传统文人画在提升品格上的一种入手方法,以借其力。
  从朱豹卿的书画作品看,早期主要师法潘天寿,以气格、构图上借鉴为主,对齐白石、吴昌硕侧重于情趣的观照和笔墨的学习;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上追八大、青藤、黄宾虹,旁参余任天、陈子庄,同时还收到西方现代构成方式的影响。这一时期受黄宾虹影响极大,将山水的皴、擦法大量运用到花鸟画创作中,使人耳目一新,也是朱豹卿先生绘画风格的特性所在;2000年以后主要着力于笔墨方面的提高,用笔日趋老辣,又很沉着,施墨古拙苍茫。书法方面于徐生翁、王蘧常、弘一法师、李可染、黄宾虹等多有涉及。
  很明显,朱豹卿先生把传统水墨大写意一路作为自己的方向。水墨大写意滥觞于两宋,明末以后大家辈出,20世纪四大家都是大写意方面的高手,朱豹卿对他们的师法的同时非常注重自身的感受和观点,以思辨的方式逐步形成自己的一系列理论基础。现引录部分他对各家的看法:“齐白石,此时(中期)的临摹更多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自我的语言比较多,在认识上也逐渐从开始的崇拜到后来的理性分析。吴昌硕的绘画对我也有影响,他的用笔很有气势,笔力雄强,构图和色彩都很有特点。徐青藤的画作中的情思和才学不是临摹的方式可以学到的。八大山人,仍然能感觉到他那气势的雄强,这种东西是无法临摹,也没办法学习的,我觉得学学八大的气氛就够了。”
  3.文人画核心
  朱豹卿的绘画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一脉。所谓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出文人思想的绘画,其基本特点在于诗画一律,诗为画魂。此论肇于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便成为文人画的核心内容,以比兴手法,托物以言志,寄托情思的方式表达悠远深邃的意境。后经历代沿革,洎清代已逐步形成包含以诗书画印为基础的综合艺术体系。朱豹卿先生对文人画所构建的这四个方面见解尤为精妙:国画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不是诗书画印四者的那种简单。它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诗一面是画,两刃相合成为画这把锋利的剑器。一面是以诗化的神韵转换所有欲表现之对象(内容),一面又以书法的意味,即以有书味、有书意的点线来表现形象,是互为作用的自我言说。这种绘画语言是举世无双的,其核心是诗书画融合为一。诗、书是画的两翼,其重要性如剑之利刃这把剑最大的妙用就是“自由”。他用分析、互动、交感、包容、化合的来看待四者之间的关系。
  文人画以诗化的神韵为对象之根本,以书法的韵律为手段,最终达到内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书法在中国画艺术中具有外在表现和内质联系的双重性。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宋赵希鹄:“善书者必善画,善画必能书,书画其实一事尔。”(赵孟頫《秀石疏林图》题诗)都说明了绘画和书法关系密切。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是最早明确提出书画同源的原理和实际方法,其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分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明董其昌也如是说到:“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为之,树如勾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而在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分解,文人画艺术日益远离的时代,书法在绘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越来越不受重视,朱豹卿对此作出了自己的看法:“书法为何如此重要?不这样不可以吗?问得好!答案很简单:不可以又可以,可不可以只有相对的意义。对于中国画来说,书法是及其重要的,不可缺少,可以说就是中国画的‘命门’。因为书法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但它对于‘画’来说就不重要了,完全可以抛弃,因为画的方法是多样的,任何方法都可以完成一幅好画。只是成不了中国画,如此而已。”
  他认为书法是中国画界定的标杆,又是关键所在。可以说在书法上的成就很多程度上决定了绘画的高度,近百年画坛大家无不如此,吴昌硕引石鼓文笔意入花鸟画,倔强劲健、大气磅礴;黄宾虹借金文、小篆之法,喻刚健于自然山川;齐白石的篆书使其花鸟画纵横天真;张大干运用魏碑体势张扬山水的气势和格局……
  在文人画中从书法逐步演化出更具表现力的,也更宽泛的笔墨概念,作为表现手法方面的主要中介,其抽象性的审美意识一直是中国画艺术极具特色的一章。对于笔墨的认识,通常停留在技术层面甚至是材料的概念,朱豹卿则更侧重笔墨精神的角度,认同笔墨“千古不移”的道理,笔墨是中国画的本质所在,不能抛弃和否定。笔墨不仅是一套固定的技法,但所谓纯粹的“技法”,其实是不存在的,它是一种文化,是汉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以技艺对待笔墨是永远不可能触及到笔墨内涵和精髓,因而说笔墨是又无法。中国画的笔墨是具有独立的审美意识的。   4,中西绘画取向
  20世纪初引发的新文化运动,主张西学东渐,对传统中国画产生了巨大影响。上世纪50年代初期,改造中国画的声音越来越高,苏联现实主义绘画传到中国,艺术教育基本以西方教育体系为基础,在美术教育观点上认为“素描是造型的基础”。当时身为浙江美院院长,也是浙派花鸟画的领军人物潘天寿提出了“中西艺术拉开距离”的论题,朱豹卿作为潘老的嫡传弟子,延续了这种看法:“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从固守国粹到反传统,在到反思传统,尽管出现了许多混乱和曲折,但没有必要对此忧虑和恐慌,一切都很正常,相反,这一切是再生的现象,高潮就要涌现。中西文化应该交流,这是进步,但必须独立。”
  他没有否认西画对于中国画产生的积极因素,但不能乱了阵脚,要有立足点。对于素描问题上则毫不留情,“素描就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站在西方的角度,而对中国画而言素描就是一剂“毒药”。这无疑是对后学者的告诫。
  5.学习路径
  朱豹卿经过不断的向中国画传统大家研究进取而充实自己,明确方向,是因个性倾向的不同而有所偏爱的结果,更是艺术家风格化的关键所在。但是所取法的对象越是大师,个性越鲜明,也更容易被束缚,关键在于怎么学习,方法尤为重要。他以外求和内修两方面简单的描述了学习的整个过程:“学习的开始是外求,因为自己似乎一无所有,需要向别人学习、向大师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向社会人生学习,绕了一个圈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原点),原来最重要的不是外求,外在的东西太多了,越多越乱,越乱越眩,更是内求于己,向自己学习就足够了,那才是真正的学。外在的东西学过了就要立即抛弃,越干净越好,以便找回自己。很遗憾很多人都在密林里迷失,永远找不到自己,只能永远做别人的影子,戴着别人的假面具了此枯燥乏味的一生。”
  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几乎是每个从事绘画的人都不可或缺的学习过程,所谓“外师造化”,吸收他人的经验,参照自然万物来充实自己,但是能否绕了一个圈后又回到原点,倒不是所有画家可以达到的,也就是常说的“中得心源”,回归到本心。朱豹卿提及的“向自己学习”“外在的东西学过了就要立即抛弃,越干净越好”,是如何寻找自我(本我)的精辟之言,以此为基,个性才能张扬。
  在学习过程当中,他非常强调学画的人必须学会思考、辨识,由于道不同,歧路太多,容易迷失方向,关键在于判断,依据辨识来进行取舍。绘画是使画者的真和善来表现美,真、善、美是人本心的要求,是由内而发,非外物所持。只有以本心、天心去看,才可能攀登到自由境界。
  画家最直接表达自己心灵的手段不外乎创作本身,当笔墨在素纸上挥洒交融时反映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在观察外物之后,加以想象创造出艺术形象,表达其感受,但这种感受并非是现象的罗列,而是直觉。朱豹卿认为艺术的直觉很重要,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第一念,解释为开本见知,是你的真心流露,本来面目,是最真切,最纯粹的,艺术要表现的第一念,是不想而得,也非偶然,是平素观察、构思的积累在这一瞬间被触发出来。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于直觉概念的内涵有十分丰富的论述:“人类两眼视线所集而致其研究者也有三层次:先着眼研究者在外界物质,其所用的是理智;次则着眼研究者在内界生命,其所用的是直觉。再其次则着眼研究者将在无生本体,其所用的是现量。”
  当然只靠直觉是不够的,画家还需要形成自己的一些知识结构,如何运用所掌握的相关认知是至关重要的,体现出艺术家的整体素养。朱豹卿对此有两个方面的经验之谈,道出其中门道。“一是关系。所有物质的和精神的都是在一个时空中作为整体存在,无法分割独立,从内到外都相互联系,所谓动一发而及全身,这种联系即是关系,比实体还重要。关系就是智慧,也是能力。二是转换。事物之间的关系通常表现为流动、变化的”。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曾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类变”,其中可分为事物本身的演化和物与物之间的转变两种。同时朱先生又进一步的阐述了形、意间的内在关联:“在绘画中‘形’演化为‘意’‘意’凝化为‘物’,妙不可言,是最不容易体会和把握的,必须抓住这个环节,否则毫无意义。关系和转换两者相同,也不同,相同的是它们都不是实体,属于中介,是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虚处、抓不着看不见的奥妙处。”
  结语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豹卿先生远离尘寰,内修其心,外参造化。志用于天地自然之境,寝馈于六法楮墨之学,笃信好学,死守善道。缋画之思想,迁想妙得,渗溢哲学之辨析,人生之体悟,多以佛家“圆妙”、老庄“无为”的玄境以及禅宗的“参悟”为基石,结合文人画传统的学养、格调诸多因素建构起自身的思维体系。平日所感凝为笔墨,疏逸雅厚,去刚狠霸悍之气;沉着静寂,无靡柔造作之纤。论丹青之体,涉及意境、取法、中西、笔墨等,虽只言片语,然皆具慧眼,见解独到,蕴含哲理,意味深长。陈师曾《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所谓:“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所谓感情移入,近世美学家所推论,视为重要者,盖此之谓也欤?”
  朱豹卿先生是通过读书、思考来攀登艺术的高峰,以所感所悟来超越自己的心灵,延续了文人画的写意传统,寓修道于技艺,画图所摄皆由思想而生,而思想的魅力在于穿越时空、照彻世俗。
其他文献
商业银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从审计监督的角度,对行长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确认和评价的一种审计制度。其在防控风险、帮助高管人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青藏高原大气降水中δ~18Ο与取样温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温度大于等于7.3℃时,沱沱河降水量效应显著;当温度大于等于8.3℃时,西宁降水量效应显著.取样站δ~(18)Ο低温度、降水量的相关关系随温度、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说明相关关系在不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是不同的.
书法之于我来说是是一个家族的梦想,也是一份文化的延续。  我祖籍金坛,曾祖父王直卿是晚清秀才,民国宿儒。伯祖父王维克是著名翻译家,但丁《神曲》翻译者,同是还是教育家,是华罗庚的启蒙老师。叔祖父王教人为美籍《机设计专家,到了我祖父和父亲这一辈,虽未有大成,却始终秉持礼仪传家、诗书育人的家风,对我的影响至深。我7岁随父学习书法后,唐楷人手先学习柳、颜、欧经典楷书碑帖,后习行书主攻《圣教序》《兰亭序》,
本文着重探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已确立的14个土纲中,有6种呈现出规则性连续分布,还可以划分出干旱、干润和湿润三大系列的土壤,其它8种构成地域性
通过近500多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冬温距平序列,分析了我国近500多年来的冷暖波动趋势,并与全球的冷暖波动进行了比较.还分析了近500多年来不同冷暖时期我国旱涝分区状况的差异,结果发现:我国旱涝分区在冷的或暖的时期差异很大.冷的时期,旱涝区向南摆动;暖的时期,旱涝区向北摆动.
自从上了崔永元的《小崔说事》,大刚越来越有名了,现在的他依然风雨无阻地为患者咨询京城名医,免费提供医疗信息服务。“大刚模式”是一种民间自发行为,默默地为医疗公益事业做着
2012年10月26日,中国金融会计学会2012年第二次秘书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司巡视员、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副秘书长李忠林主持。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流动性的话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事实表明,在压力情况下,即使是资本充足的银行,也会发生严重的流动性问题。2010年11月获得首尔峰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Ⅲ作为
在今年的E3大展上,EIDOS对外公布了开发中的著名电脑实时战术游戏“盟军敢死队”系列的最新作《盟军敢死队3:目标柏林》的最新资料和部分游戏画面,实际上在去年的E3有关这款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