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既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指明了方向,也很好诠释了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和战略地位。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前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退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农民私人为投资主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快速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本文就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 发展 ; 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75-02
引言: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化载体和重要标志。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的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机械化最终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水平上。农业机械化生产通过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组织和个人,运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等全过程作业服务,实现了现代装备、人员、技术的集成运用。农业机械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是先进农业技术运用的重要载体。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高效收获等现代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通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借助机械的动力、精准度和速度才能实现。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生产手段依然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迫切需要发展机械化生产,促进生物、工程、信息、环境等技术的集成化,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
2)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不管是人均耕地多的美国、加拿大,还是小规模经营的日本、韩国,他们所走的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率先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从而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节水灌溉、设施农业、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通过机械高精度的动力和速度才能达到。农业机械突破了人畜力所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率的限制,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代替了人畜力在耕、耙、播、收、植保、排灌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繁重劳作,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缩短了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变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3)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农业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在北方主要小麦产区,由于联合收获机替代了劳动力,近些年在“三夏”农忙季节,已经看不到农民工“返乡潮”,做到了“人不回、田不荒、粮食安全进粮仓”。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可以解决特色农业发展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开展只有机械才能进行的分级、贮藏、加工等作业,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和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增值增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2 国内农机业的优势
1) 我国农机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机遇期:一是农机化促进法在2004年出台;二是农机化行政编制增加;三是农机化的国家项目增加。农机化促进法涵盖了农机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制订原则是“淡化管理,立足促进”。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挖掘机、装载机和吊装设备等农村工程机械需求量成倍地增长;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使得保护性耕作机具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和节水设备在各地示范项目的带动下需求不断增长。
2) 建立了从科研、开发、制造到销售、服务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产品服务对象涵盖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的整个农业领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情况不同,我国农机产品门类复杂、品种多。到目前为止,我国已能生产 14 大类、95 小类、3000 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对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同时,建立了包括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三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整机生产和配套件生产企业组成的生产体系、企业与农机销售公司结合的销售与服务体系以及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与企业结合的推广示范体系。
3) 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近年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同时,国内一些大型农机企业,不断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为了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在中国举办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
3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1.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国外农机业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智能化、自动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在采用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 而且提高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场上的相对优势。我国农机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缩小与农业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国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农机装备才不会占领我国市场,也不会使我国农机行业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 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打下了基础。 在研发产品时,应使产品和高科技兼容,并在农机智能化上下功夫。通过优化设计驾驶室、驾驶座、方向动力控制、空调装置等减轻机手的劳动强度,加大操作的舒适性。同时,应加大控制系统的科技含量,使机手通过仪表装置随时了解农机的生产、安全状况,从而使农机产品发挥最大效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于拖拉机产品上,实现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系统(RS),高精度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等与拖拉机产品的有机结合。
2. 大力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
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坚持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鼓励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加快提高组织化程度。要强化政策扶持,培育壮大服务主体,稳步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安全”的服务。
3.全面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满足农机化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为根本目标,努力打造依法规范、综合配套、便捷高效、机制灵活、保障有力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从五个方面建立健全促进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一要落实政策法规、完善服务体系,二要争取资金投入、改善服务条件,三要创新运行机制、激发服务活力,四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五要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重点加快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农机质量监督服务、农机安全监理服务、农机教育培训服务、农机化信息服务等五个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良好的公共服务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4.坚持市场引导,推动产业化经营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机具利用率为手段,积极组织、引导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以跨区作业为主要形式的作业服务,满足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范围、作业领域不断扩展,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作业环节由机收向机耕、机播、机插、植保、秸秆还田等发展,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拓展;服务范围由产中的作业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承包经营、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等作业模式不断创新,带动了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配件供应等产业的发展,大大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市场化、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产业化,逐渐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生产为中心的产业链条。
结束语
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最终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水平上。农业机械化生产通过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组织和个人,运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等全过程作业服务,实现了现代装备、人员、技术的集成运用。农业机械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是先进农业技术运用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农民的迫切愿望、时代的强烈要求和历史的客观必然。
参考文献
[1]刘聚才,刘兴旺.甘肃省农机化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农机科技推广.2011(04)
[2]李清明.2007年山东农机化十件大事[J].山东农机化.2008(01)
[3]张宝文.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展望[J].农机科技推广.2007(1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 发展 ; 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75-02
引言: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化载体和重要标志。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的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机械化最终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水平上。农业机械化生产通过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组织和个人,运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等全过程作业服务,实现了现代装备、人员、技术的集成运用。农业机械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是先进农业技术运用的重要载体。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高效收获等现代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通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借助机械的动力、精准度和速度才能实现。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生产手段依然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迫切需要发展机械化生产,促进生物、工程、信息、环境等技术的集成化,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
2)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不管是人均耕地多的美国、加拿大,还是小规模经营的日本、韩国,他们所走的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率先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从而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节水灌溉、设施农业、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通过机械高精度的动力和速度才能达到。农业机械突破了人畜力所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率的限制,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代替了人畜力在耕、耙、播、收、植保、排灌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繁重劳作,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缩短了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变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3)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农业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在北方主要小麦产区,由于联合收获机替代了劳动力,近些年在“三夏”农忙季节,已经看不到农民工“返乡潮”,做到了“人不回、田不荒、粮食安全进粮仓”。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可以解决特色农业发展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开展只有机械才能进行的分级、贮藏、加工等作业,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和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增值增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2 国内农机业的优势
1) 我国农机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机遇期:一是农机化促进法在2004年出台;二是农机化行政编制增加;三是农机化的国家项目增加。农机化促进法涵盖了农机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制订原则是“淡化管理,立足促进”。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挖掘机、装载机和吊装设备等农村工程机械需求量成倍地增长;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使得保护性耕作机具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和节水设备在各地示范项目的带动下需求不断增长。
2) 建立了从科研、开发、制造到销售、服务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产品服务对象涵盖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的整个农业领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情况不同,我国农机产品门类复杂、品种多。到目前为止,我国已能生产 14 大类、95 小类、3000 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对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同时,建立了包括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三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整机生产和配套件生产企业组成的生产体系、企业与农机销售公司结合的销售与服务体系以及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与企业结合的推广示范体系。
3) 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近年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同时,国内一些大型农机企业,不断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为了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在中国举办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
3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1.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国外农机业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智能化、自动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在采用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 而且提高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场上的相对优势。我国农机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缩小与农业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国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农机装备才不会占领我国市场,也不会使我国农机行业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 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打下了基础。 在研发产品时,应使产品和高科技兼容,并在农机智能化上下功夫。通过优化设计驾驶室、驾驶座、方向动力控制、空调装置等减轻机手的劳动强度,加大操作的舒适性。同时,应加大控制系统的科技含量,使机手通过仪表装置随时了解农机的生产、安全状况,从而使农机产品发挥最大效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于拖拉机产品上,实现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系统(RS),高精度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等与拖拉机产品的有机结合。
2. 大力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
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坚持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鼓励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加快提高组织化程度。要强化政策扶持,培育壮大服务主体,稳步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安全”的服务。
3.全面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满足农机化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为根本目标,努力打造依法规范、综合配套、便捷高效、机制灵活、保障有力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从五个方面建立健全促进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一要落实政策法规、完善服务体系,二要争取资金投入、改善服务条件,三要创新运行机制、激发服务活力,四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五要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重点加快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农机质量监督服务、农机安全监理服务、农机教育培训服务、农机化信息服务等五个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良好的公共服务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4.坚持市场引导,推动产业化经营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机具利用率为手段,积极组织、引导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以跨区作业为主要形式的作业服务,满足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范围、作业领域不断扩展,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作业环节由机收向机耕、机播、机插、植保、秸秆还田等发展,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拓展;服务范围由产中的作业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承包经营、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等作业模式不断创新,带动了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配件供应等产业的发展,大大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市场化、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产业化,逐渐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生产为中心的产业链条。
结束语
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最终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水平上。农业机械化生产通过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组织和个人,运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等全过程作业服务,实现了现代装备、人员、技术的集成运用。农业机械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是先进农业技术运用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农民的迫切愿望、时代的强烈要求和历史的客观必然。
参考文献
[1]刘聚才,刘兴旺.甘肃省农机化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农机科技推广.2011(04)
[2]李清明.2007年山东农机化十件大事[J].山东农机化.2008(01)
[3]张宝文.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展望[J].农机科技推广.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