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了,你有秋裤羽绒服,植物咋办?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至过后,迎来了更为寒冷的一二月。好在笔者(一木吃货小分队)早用了一整年的美食给自己囤积了厚厚的脂肪来抵御寒冷,如果再能围着火炉子烤个小火,烧个红薯,煮杯热茶,那是冬天才有的惬意。
  在人类历史上,面对寒冷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惬意。在百万年的进化中,人类皮肤因为散热需要脱下厚重的毛发系统,却又为了获取空间和食物不得不又穿上了各种兽皮,征战更北或者更高的寒冷之地。直到近百年间在各种科技的加持下,吃饱喝足的人类才真正踏上了南北极和各大洲的高山之巅。
  面对寒冷的挑战人类尚且艰难,植物又谈何容易!为了争夺阳光和养分,许多植物也早在数亿年前便踏上了向寒冷地区、南北极圈或者高山,不断进击的旅程。
  南北极和地球上各大陆的许多高山区域,因为温度、水分等条件使得几乎没有多少树木能够生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低矮灌木草丛和大量地衣苔藓组成的植被,苔原也因此得名。在地球的表面有着近2500万平方千米被极地苔原所覆盖,这是地球上真正的最为酷寒之地。
  在向极地大陆生存挺进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挑战的困难是低温,一方面低温会冻伤植物的细胞组织,另一方面它会阻碍植物生理代谢的进程。
  对于极地植物来说,它们恐惧的不是冬天的冰寒,而是夏天低温带来的刻骨铭心。
  冬季冰霜期,植物会降低体内含水量,增加抗冻蛋白,全面进入休眠状态,挺一挺冬天就过去了。
  春季是它们的生长期,也是生存挑战的开始。极地区域日均温度很少能超过13-18℃,经常徘徊在5-8℃之间。如格陵兰岛最温暖的区域,在最温暖的月份平均温度依旧低于10℃,而一年平均只有2-6个月均温高于零度。还要面临时常光顾的倒春寒,因此每一种保暖增温的措施对于极地植物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即使只是很小的温度上升,也能在植物争分夺秒的生长季节起到关键作用,从而获得生存发展的生机。为了抵抗低温,极地植物进化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实用的策略。
  在这里,长得高,可能会活不下去
  多数苔原植物身高不超过6-8厘米,头顶上的冷风不容易吹进来,在相对低矮的地表微生境中有相对较高较稳定的温度,保障生长进程能够快速开展。
  科学家发现挪威虎耳草Saxifraga oppositifolia在它2米上空中温度只有0.5℃,而在1厘米的地表温度可达3.5℃。而在数朵花的花苞之间,温度可达6℃。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一些植物利用环境条件如深藏在灌丛或者石缝中,可以使得局部温度差异达到近22℃。
  在低矮的地表,懂得盖被子也是重要的技巧
  许多植物在萌发时将自己藏在多年死亡掉落的老叶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寒冷对植物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有的时候面临突如其来的低温寒流,冰雪形成的天然冰壳也是重要的保温层,就像北极爱斯基摩人的冰屋,可以很大程度上隔绝极端低温带来的影响。
  秋裤好,极寒地区的植物都知道
  同许多动物一样,如果很多的个体挤在一起,并且全身披满绒毛和长毛无疑是很好的保暖策略。这在极地植物中十分常见。这些绒毛不仅仅保护植物度过寒冬,在开花结果期间也起到关键作用,保证花和果实一类重要的繁殖器官加速成熟且不受冻害。
  植物追着太阳跑,像不像南方的你想贴近“小太阳”的样子
  极地植物的开花温度常比生长发育的要求更高,一些物种开花需要的最低温度在摄氏3-8℃之间,而大量绽放需要5-12℃的气温。为了追踪温暖的阳光,一些植物花瓣构成如太阳灶一样的反射镜形状,每日随着太阳在天空的位置而转动花的方向,这就是极地植物中著名的“太阳灶类”植物。研究显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将温度提高10℃左右,比较著名的北极植物就有山地仙女木木Dryas integrifolia和北极罂粟Papaver radicatum。
  利用颜色也是极地植物不会错过的招数。一些花朵的温度会随着颜色变深相应提高,相比于浅色花,一些深色花将温度提升4.2℃。温度的增加可以加速花的成长发育,也能显著提高传粉效率,激励那些追寻温暖的昆虫为其传粉。在高山环境地区,各类深色甚至近黑的花也不少见。
  没有生长在温室的命,那就自己造一个温室
  除了利用颜色来提高温度,利用花瓣结构来实现增温也是绝佳的办法。和孔明灯或者热气球的原理类似,许多极地高山植物花瓣会形成钟状的结构,热量在花内被有效汇集,像一个暖暖的灯笼吸引昆虫拜访。
  “白天是酷暑,夜晚是严冬”是低纬度高海拔的极地环境的真实写照,这里,阳光辐射并不奢侈,因此许多温室植物孕育而生。没能生在温室环境中,那就自己“造”一个。
  最为著名的塔黄Rheum nobile就是温室植物的代表,植物的平均高度达到1.5米。塔黄淡黄色半透明苞片包裹其中的总状花序,起到温棚的保温作用,内部花序温度比外部可高出10℃左右,是吸引一些昆虫约会、进食甚至传宗接代的重要场所,当然昆虫们也给它回馈了传粉。
  牺牲小部分,保全大局,低温下活下去更重要
  在大自然中莲座状结构可不止是几何美感,还藏着植物应对环境的智慧,这在一些旱生的多肉植物和高山极地植物中尤为多见。
  生长在非洲高山的千里木属Dendrosenecio和半边莲属Lobelia植物是著名的大莲座叶丛代表,在长期进化下适应了非洲的高山寒冷气候。不同于南北极的低矮苔原植物,它们没有极端低温和冻土层等因素困扰,植株可达数米高。
  夜间急剧下降的低温是这些植物首要面临的问题。巨大的莲座叶可以相互折叠形成类似于卷心菜的形状,保护卷叶内部的花芽不会受到夜间低温的伤害,一些物种甚至还会在入夜后叶片向内卷曲进一步隔绝冷空气。此外,卷心菜的构造,使得植物即使外部的结构被破坏死掉,也能保护内部的茎叶不被冻伤。部分这类高山植物卷叶还会分泌粘性液体,利用液体的比热要大于空气散热较慢的特点,保护了对于低温侵害十分敏感的花芽。在這些保护措施下即使外面气温低于零度,植物内部气温依旧能够保证达到2℃以上。   能利用环境固然好,自身能抗寒才能活得好
  对于能够生活在极地仙境美景的植物而言,除了高强的各套“外功”,更需要平实无华且又实用有效的“内功”。
  极地植物通过调节体内高的渗透压,在快速降温时钙离子快速地汇入细胞液来抵御低温带来的破坏,如宽叶柳兰Epilobium latifolium会在花期突然遇到-3℃的低温,不过在解冻后,却安然无恙。一些北极生长的灌木种类在生长期还能耐受-8℃的低温。
  地衣类植物可以通过调控抗冻蛋白和体内的渗透压控制来解决低温下的防寒和生理生化活动。如一些叶状地衣可以脱水至50%依旧能够高效地进行呼吸作用,还有些可在光照度很低的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
  在极地苔原区域,一年生植物很少,多年生的宿根草本和低矮灌丛比较多。一年生植物犹如月光族的生活模式不适合极地严酷之地,没有能量和资源的存储和积累,几个月内必须完成开花结果,这对一年生植物来说太难了。
  而多年生植物懂得将能量不断存储累积在根茎并形成庞大的储能组织,营养物质的积累周期可长达数年,在开花结果和度过漫长冬日时提供足够的资源。
  地衣在低纬度高山上区域同样也是先驱者和领航者,在高海拔寒冷、干燥、强辐射的环境中,而一些地衣如鳞茶渍属Squamarina,,茶渍属Lecanora,鳞型衣属Gypsoplaca, 红盘衣属Ophioparma,地茶属Thamnolia,金丝属Lethariella等在超过6000米的海拔依旧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为了适应极端高寒干旱的环境所换来的是十分缓慢的生长速度,稍快的如雀石蕊Cladonia stellaris每年的生长有3.4毫米,慢的一些如生长在加拿大北部的大奴湖的地图衣Rhizocarpon geographicum每年平均的增长仅有0.15毫米,你在极地的野外看到一块巴掌大的地衣可能就有上千年的岁数。
  对于生长在北极圈的植物来说还得面对阳光辐射不足的挑战。在北纬75度以上的区域,一年中有着3个月几乎不见阳光的日子。迫使这些植物进化出了各种更加高效的资源利用技巧。如一些北极植物的叶绿素比例相比同类群高山植物的更高,能够在生长期进行更高的呼吸率和光合作用率,并将能量快速转化为糖和油脂类进行存储。一些羊胡子草通过中空的茎秆能够存储大量的二氧化碳,其中部分能够被再次利用参与光合作用,使得能量利用效率增加,让一些禾草类植物能够在苔原快速增长并占据优势。(PS:不提南极是因为南极洲只有2种维管束植物)
  花儿为什么这么艳?花为悦己者容
  无论极地植物自己适应力多强,在极地活得多精彩,有本事繁衍生息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短暂的夏天只有4-6个月时间,它们必须完成生长、开花和结果的使命。留给它们开花的时间短暂而又繁忙,还可能面临大家同时开花争夺有限传粉昆虫的麻烦。为了在短短数月内获得这些虫子的注意和青睐,争夺为数不多的熊峰、蛾子、蝴蝶和蚊蝇类等传粉昆虫,许多植物投其所好,用昆虫喜欢的鲜艳色彩组成了美丽壮观的花海,这种现象在水肥条件比较丰富的水湿环境尤为突出。
  在争夺传粉昆虫的争夺战中,为了吸引到昆虫的注意力,花往往需要长得更高和更大,因此许多极地植物在开花上的投入和付出都是极为奢侈的,花型常远远超过了本身植株的大小。每一次开花能否吸引传粉昆虫的青睐我们不知道,但却是大自然造化的奇迹和留给人类最美的自然礼物之一。
  温暖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貌似是植物生存繁衍的乐土,却也同样是竞争激烈的生存战场,一些植物不得不将视野纷纷投向极寒之地这类不那么友好的生存空间。至少那里没有太多的竞争者,只需找到策略去面对寒冷严酷的生存条件。
  生命从来都不会很容易,但没有條件也要创造条件,生命就是有这样的魄力。
其他文献
亚圣孟子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古老东方的哲理带着圣者的思想穿越时空延绵而来。中国窗之于建筑,如同双眸之于人体,看得见万物,窥得见内心。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眼睛寻找着光明。情人眼里看到的东施跟西施宛若双生花。园林花窗却恰似米芾、赵孟頫的眼睛,凝视或回眸皆是徐徐展开的臻美画轴。  姑苏城内怡园分隔东西两园的是一道粉墙,六方漏窗,图案各各不同,犹如深闺女儿门扇那一挂
期刊
大家好,我是小胶质细胞,英文名microglia,家住大脑和脊髓,我是个吃货。  你问我大脑里能有啥好吃的?  可多了,我平常吃些死亡细胞的碎片,加工错了的没用的蛋白质,遇到有细菌入侵的时候我也会吃细菌。  除了这些,我平常还有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吃”记忆。这不,我前几天吃记忆的时候被人类科学家抓个正着,还被拍了照,甚至还被录了像。就是下面这几张照片,A、B、C这三张图里面绿色的就是我,红色的sy
期刊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俄罗斯更辽阔,也没有任何一条铁路比西伯利亚铁路更漫长。时至今日,俄罗斯这个国度在很多人眼里仍旧充满梦幻和神秘气息,一如几百年前她初始的模样。这是一个任何旅行者都不应该错过的地方:无论是蔚蓝色的贝加尔圣海、万物有灵的森林草原,还是魅力张扬的西伯利亚城市、乌拉尔山的宝石传说和残酷历史,这一切的一切,都等待着你踏上一班西伯利亚快车,来一睹她最最真实的风采……  海参崴:铁路的尽头,海的
期刊
为了监测神经活动进而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机制,科学家们研发了不少高大上的“武器”。  近日,《美国化学会志》期刊报道了一项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可用近红外光激发的电压荧光纳米探针,并用它成功监测了斑马鱼和小鼠脑中神经元膜电位的动态变化。活体监测时,这种新“武器”表现不俗。  设计电压敏感探针一直是个技术难关  群体神经元活动的在体监测是揭示神经系统功能机制的关键。目前,神经元钙离子荧光成像是
期刊
40年间,一道绿色屏障在青海湖北岸延伸。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不动摇,依托环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从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等方面入手,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山青、水净、河畅、景美的生态宜居新海晏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  虽然已是寒冬腊月,但是在海晏县克土治沙点,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樟子松、青海云杉等常绿植物;青杨、乌柳、沙棘、柠条等乔灌木
期刊
世界上身体最长的动物是什么?你可能会想到体长三十多米的海洋巨无霸——蓝鲸,但最近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的管水母长度达到惊人的45米,其也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动物。管水母是由许多有独立动物生命特征的个体组成的群居动物,因此它也让科学家开始怀疑,之前对生命个体的定义是否需要修改。  最近,来自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域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生物,而它也被這些科学家称为世界上最长的动物。当时,“F
期刊
武陵山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是我国三大地形阶梯中的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带,它东临两湖,西通巴蜀,北连关中,南达两广,是中国各民族南来北往的重要纽带。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2300多万人,少数民族1100多万人。但是区内山峦叠嶂,峡谷幽深,山奇大,谷奇深,历史上闭塞落后,成为几大经济板块勾连的“肠梗阻”。  新时代武陵的美,美在“
期刊
近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由美国科研团队撰写的论文,称极端降雨会激活深层岩浆运动、改变火山活动性,2018年的基拉韦厄火山大规模喷发,很可能就是由这种极端降雨触发的。  提到基拉韦厄火山大喷发,至今还有不少人心存余悸。2018年4月末到8月初,位于夏威夷岛东南的基拉韦厄火山出现了此前至少200年内最大的喷发。在此期间,这座火山喷出地表的岩浆总量足以装满32万个奥运会标准游泳池,滚
期刊
来势汹汹的蝗虫大军  2020年刚刚起了个头,就有两件大事足以让一整个国家陷入危难,一个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另一个就是“沙漠蝗虫入侵”。非洲索马里就因为来势汹汹的沙漠蝗虫大军,在2月2日宣布了“全国紧急状态”。  沙漠蝗虫因为其快速的迁移和繁殖能力,被誉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迁飞行害虫之一。根据估算,占地一平方千米的蝗虫群大约有四千万只之多,一天就可吃掉近3.5万人的口粮。而且它们繁殖能力极强,每繁
期刊
人们常声称自己喜欢动物,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喜欢只是针对部分动物:那些毛茸茸的,看起来很可爱的哺乳动物或鸟类。  其他一些动物,比如长着6条腿的昆虫,就不那么讨人喜欢了。尤其是当看到一张图里有很多只虫子的时候,一些朋友头皮发麻,甚至想要举报……  虽然有些昆虫并不怎么讨人喜欢,还时常带给人们惊吓。但如果地球上真的没有昆虫了会怎么样呢?(当然,就不用买杀虫剂了。)  今天谈论这个再合适不过了。  昆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