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最高的奖项之一,其获奖作品对社会及文学界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与茅盾文学奖同时产生的还有对获奖作品的文学批评,且多集中在作品思想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的批评,这种批评是一种精英立场上的批评。本文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为例,分析其文学消费价值及其当代文学构建价值,以便读者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文学消费;文学构建
《平凡的世界》创作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但受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作者仍然是在体制内部进行写作,真正的文学市场尚未形成。但受改革开放趋势的影响,作者可以不再像过去一样听命于体制,而是考虑读者的需求。最终的结果是《平凡的世界》不仅是获奖的主流经典,同时也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文化消费现象,其引发的意义就是我们必然思考的东西。
一、《平凡的世界》的文学消费价值
一般而言,文学作品的文学消费价值的形成得益于三个因素:一是文学作品存在潜在的畅销主题与结构;二是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心态相互契合;三是文学作品出现时机的契合。正是通过这三者的有机组合,最终形成了《平凡的世界》的文学消费价值。
首先是《平凡的世界》的潜在的畅销主题与结构。这本书主要描写的是陕北农村1975年至1985年这十年间的城乡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相关人物的命运的变化情况,反映改革开放年代农村、城市的思想变化情况。孙少安、孙少平一家的贫困及其为摆脱贫而作的种种努力在小说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及农民的生活面貌,使的与此处境相同的人都感同身受。另外对一号主人公孙少平的描述更是深入人心,描写其与农村老一辈农民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其内心的困惑、孤独、矛盾更是显而易见。
其次是《平凡的世界》与读者的心态相互契合。这本书以暖色调叙事风格进行描述,其叙述更是充满人情味、人情气息,其中流露的是对温情、亲情、友情的由衷赞美。作者将自己完全融化在整部作品中,与主人公休戚与共,拥有共同的命运。正是作者这种真挚、朴实的感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读者仿佛就置身在主人公面前,实现与主人公心态的契合。
最后是《平凡的世界》出现时机的契合。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众多知识青年的热情、理想被前所未有的激发出来,这也是当时社会的共同理想[1]。人的生存是需要希望的,当时知识青年之所以热爱文学,就是想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生存的希望,哪怕是一种幻觉。这种契合既是时代发展的契合,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契合。当时,现代派文学已经占领文坛,但路遥坚信现实主义文学仍会蓬勃发展,仍从读者的需求出发,坚信只有基于现实的作品才能满足读者的而需求。正是在主题结构、心态、时机上的契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最终实现了作品的文学消费价值。
二、《平凡的世界》的文学经典建构
文学经典的确立有赖于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要评价机制就是评奖。矛盾文学奖设立的初衷就是要将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与人民需求相结合,构建自己的经典观,尽管具体的实施细节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并未改变其初衷[2]。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平凡的世界》获奖表明它已经获得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其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也被构建为经典。
尽管如此,但对《平凡的世界》的批评就是指向其经典性,这也是茅盾文学奖不被文学史接纳的主要因素。从精英文学角度来看,经典必须具备永恒的价值,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内涵,即思、诗、史。首先是在意蕴上,应当具备时代背景,展现时代精神,体现丰富的时代内涵。其次是在艺术审美上,应渗透不可复制的艺术世界,能够提供前人未曾有的审美体验。最后在民族特色上,应当促进民族语言及民族文化的发展。
诚然,从这样的角度来判定《平凡的世界》,其与经典尚存在一定的距离,退而远之就是整个矛盾文学奖也缺少与之匹配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可以否定《平凡的世界》的经典性。文学并非仅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文学经典也是一种关系本体,其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具体说,经典主要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文学史,体现的是精英文学的价值;社会意识形态,体现的是主流文学的价值;读者需求,体现文学消费的价值。
诚然,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应当具备上述三个要素,但在特定的文学事实中,很少有作品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因此我们应当以辨证的态度看待这三个要素。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被构建为主流价值观的经典,同时作为畅销书,其文学消费价值也是其成为一种经典。卡尔维诺认为[3],经典一般都会产生特殊影响,或以难以忘记的方式留下印记,或以无意识状态存在记忆中,这也是《平凡的世界》经久不衰的心理原因。因此从社会影响力和文学消费角度来看,《平凡的世界》是真正的经典。从艺术标准和人类价值的角度看,《平凡的世界》本想成就真正的经典,但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其无法达到人性与艺术的永久魅力,因此其只能成为新时期的从社会到人生的未成完成经典。
三、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的经济枢纽发生转移,实现由作家向印刷者,再向书商,最终向出版商的转移。因此文学作品不再仅是具有美学意义的文学,而是承担着特定社会结构中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社会活动的结果。《平凡的世界》对文学经典的构建和文学价值的消费观,不仅具有文学的社会学意义,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文群.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重新审视[J].中文信息,2015(02):56-59
[2]范丽.从文学到影视--平凡的世界何以长盛不衰[J].电影评介,2015(8):98-100
[3]张惠玲.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建构[J].山花,2014(06):151-152.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文学消费;文学构建
《平凡的世界》创作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但受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作者仍然是在体制内部进行写作,真正的文学市场尚未形成。但受改革开放趋势的影响,作者可以不再像过去一样听命于体制,而是考虑读者的需求。最终的结果是《平凡的世界》不仅是获奖的主流经典,同时也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文化消费现象,其引发的意义就是我们必然思考的东西。
一、《平凡的世界》的文学消费价值
一般而言,文学作品的文学消费价值的形成得益于三个因素:一是文学作品存在潜在的畅销主题与结构;二是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心态相互契合;三是文学作品出现时机的契合。正是通过这三者的有机组合,最终形成了《平凡的世界》的文学消费价值。
首先是《平凡的世界》的潜在的畅销主题与结构。这本书主要描写的是陕北农村1975年至1985年这十年间的城乡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相关人物的命运的变化情况,反映改革开放年代农村、城市的思想变化情况。孙少安、孙少平一家的贫困及其为摆脱贫而作的种种努力在小说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及农民的生活面貌,使的与此处境相同的人都感同身受。另外对一号主人公孙少平的描述更是深入人心,描写其与农村老一辈农民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其内心的困惑、孤独、矛盾更是显而易见。
其次是《平凡的世界》与读者的心态相互契合。这本书以暖色调叙事风格进行描述,其叙述更是充满人情味、人情气息,其中流露的是对温情、亲情、友情的由衷赞美。作者将自己完全融化在整部作品中,与主人公休戚与共,拥有共同的命运。正是作者这种真挚、朴实的感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读者仿佛就置身在主人公面前,实现与主人公心态的契合。
最后是《平凡的世界》出现时机的契合。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众多知识青年的热情、理想被前所未有的激发出来,这也是当时社会的共同理想[1]。人的生存是需要希望的,当时知识青年之所以热爱文学,就是想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生存的希望,哪怕是一种幻觉。这种契合既是时代发展的契合,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契合。当时,现代派文学已经占领文坛,但路遥坚信现实主义文学仍会蓬勃发展,仍从读者的需求出发,坚信只有基于现实的作品才能满足读者的而需求。正是在主题结构、心态、时机上的契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最终实现了作品的文学消费价值。
二、《平凡的世界》的文学经典建构
文学经典的确立有赖于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要评价机制就是评奖。矛盾文学奖设立的初衷就是要将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与人民需求相结合,构建自己的经典观,尽管具体的实施细节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并未改变其初衷[2]。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平凡的世界》获奖表明它已经获得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其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也被构建为经典。
尽管如此,但对《平凡的世界》的批评就是指向其经典性,这也是茅盾文学奖不被文学史接纳的主要因素。从精英文学角度来看,经典必须具备永恒的价值,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内涵,即思、诗、史。首先是在意蕴上,应当具备时代背景,展现时代精神,体现丰富的时代内涵。其次是在艺术审美上,应渗透不可复制的艺术世界,能够提供前人未曾有的审美体验。最后在民族特色上,应当促进民族语言及民族文化的发展。
诚然,从这样的角度来判定《平凡的世界》,其与经典尚存在一定的距离,退而远之就是整个矛盾文学奖也缺少与之匹配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可以否定《平凡的世界》的经典性。文学并非仅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文学经典也是一种关系本体,其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具体说,经典主要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文学史,体现的是精英文学的价值;社会意识形态,体现的是主流文学的价值;读者需求,体现文学消费的价值。
诚然,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应当具备上述三个要素,但在特定的文学事实中,很少有作品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因此我们应当以辨证的态度看待这三个要素。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被构建为主流价值观的经典,同时作为畅销书,其文学消费价值也是其成为一种经典。卡尔维诺认为[3],经典一般都会产生特殊影响,或以难以忘记的方式留下印记,或以无意识状态存在记忆中,这也是《平凡的世界》经久不衰的心理原因。因此从社会影响力和文学消费角度来看,《平凡的世界》是真正的经典。从艺术标准和人类价值的角度看,《平凡的世界》本想成就真正的经典,但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其无法达到人性与艺术的永久魅力,因此其只能成为新时期的从社会到人生的未成完成经典。
三、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的经济枢纽发生转移,实现由作家向印刷者,再向书商,最终向出版商的转移。因此文学作品不再仅是具有美学意义的文学,而是承担着特定社会结构中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社会活动的结果。《平凡的世界》对文学经典的构建和文学价值的消费观,不仅具有文学的社会学意义,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文群.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重新审视[J].中文信息,2015(02):56-59
[2]范丽.从文学到影视--平凡的世界何以长盛不衰[J].电影评介,2015(8):98-100
[3]张惠玲.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建构[J].山花,2014(06):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