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财政”该到期了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ang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病人,医生们曾采用“放血”的方式以清除病患身体的毒液。实际上,这样的操作模式反而会增加病痛,推进死亡的进程。
  幸运的是,医生已经醒悟了,他们不再相信“放血”的方式能给病人带来任何益处。而不幸的是,经济决策者们却一意孤行。
  打破经济的血管造成的不单是当前的痛苦,更会侵蚀美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命脉。
  
  紧缩财政有用吗?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欧洲和美国一贯主张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他们眼里,紧缩开支并减少赤字就能使国家恢复信心,以此加快经济复苏的进程。于是,财政紧缩被堂而皇之地加以运用。
  在欧洲,不仅是诸如希腊和爱尔兰等陷入危机的国家削减开支,甚至连那些实力较强的其他欧洲国家,也将较为温和的财政紧缩政策摆上了台面。在美国,联邦政府曾于2009年实施的温和刺激政策已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各地方政府对财政预算的削减计划。
  总之,美国的经济政策已经向欧洲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看齐。
  奇怪的是,民众的信心并未因政府削减开支而有丝毫增加。企业和消费者更关心的是客户和就业问题,而非政府财政。因为当下的状况是:经济增长似乎出现停滞,而大西洋两岸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但是,已经有人对此表示歉意。他们说,我们难道不应该侧重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吗?而在此过程中,短时间内的痛苦在所难免。
  事实上,答案是否定的。经济增长更需要实体经济支撑,而不是对十年之后经济腾飞的畅想。
  不管怎样,如今的境况已经毫无疑问地揭示着一条逻辑:侧重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之后,如今已经第四个年头面临经济困境,而经济增长前景的受挫也已经开始浮现。
  
  失业仍然是大问题
  
  那么,现在美国制造业的基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美国制造业每年能以2%或3%的速度增长。但是,面对持续疲软的经济,制造业的产能一直缩减,而非增加。根据美联储的测算,与2007年12月相比,当前美国制造业的产能比那时降低了几近5%。
  这并非好的迹象,换句话说,如果经济复苏真正开始,美国经济将将遇到更大的制约和增长瓶颈。而该后果的始作俑者就是“预算削减”,这种对经济放血的方式不单影响经济短期发展,更会殃及未来的经济增长。
  更重要的是,制造业产能下降仅仅是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开端。类似的产能下降状况还可能发生在服务业——不幸的是,这一幕早已有人看见。
  由于目前的长期失业率正处于经济大萧条以来的最高水平,越来越多的民众面临着失业风险。
  毫无疑问,公开削减财政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就是教育行业。无论怎样,解雇数十万教师对于学生的未来而言,并非一个好的途径。
  
  现在应该增加支出
  
  事实上,政策的决策者如果将财政紧缩政策影响经济发展未来的事实,同美国较低的国债利率相结合起来考虑,不难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即使纯粹从财政政策的角度分析,预算紧缩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因为未来较低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财政收入降低。
  那么,政策决策者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答案很简单,我们需要推动经济增长,并非大张旗鼓地宣扬未来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而是在当下就采取行动。
  眼下,美国政府需要做的不是缩减财政开支,而是增加这一支出。其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美联储及其他国家的央行,积极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对于这一观点,已经不仅仅限于经济学家的表态,谷歌公司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等企业界的领袖人物也表达对此观点的认同。同样地变相认同也发生在美国国债市场,在如此低利率的情况下购买美国国债,实际上也是通过另类方式希望美联储能采取扩张性政策。
  坦白来说,很多决策者实际上也明白这个道理。
  如奥巴马总统推出的促进就业计划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迈步。而美联储及央行的董事会成员也已经开始呼吁,实施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各种政策,只可惜,欧洲央行的官员似乎没有位列其中。
  而那些拥有更大权利的政策决策者们更需要明白:他们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做了很多无用功,现在,这些人更需要在政策上做出最快的转变。
  让决策者们做出反应并非易事,而在他们完全醒悟之前,美国经济还将继续疲软。
   (肖妤婧译)
其他文献
2011年9月16日`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评级公告,将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的主体评级及其短融(11海龙CP01)的债项评级分别降至为A-和A-2级,主体评级展望为负面,因其基本面恶化。这是短融市场上首次出现评级从A-1下调至A-2级别的现象,也是中国债券市场今年以来首例主体信用评级遭调降事件,而由A+直降至A-更是极其罕见。  债券评级的下调,最主要也是最明显的影响是该类债券收益率的较大幅度的
期刊
市场已经估定希腊违约的可能性几乎达到100%(好吧,实际是91%),而且本周末各种交易圈都在疯传希腊将会违约。当然,希腊已经发出三次否认。这让我想起英国20世纪80年代的情景喜剧《是的,首相》中的一句台词:“在任何事情被官方否定之前,千万不要相信那是真的。”    现在只是危机的开始    德国预定其本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将会遭受50%的损失。债券分析公司Egan-Jones的总经理Sean Egan
期刊
2011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共完成469起并购交易,披露价格的416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277.79亿美元;并购案例数同比增长61.2%,并购金额增长高达91.1%。  据Wind显示,在全部2106家上市公司中,金融行业高管人均年薪高达134万元,与非金融业同值相比,以其7倍之高的“钱”景在各行业中再拔头筹。  就是这样一个“钱”途无限的行业却被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幸:虽然中国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
期刊
欧洲银行流动性告急!  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扩散波及至欧洲银行业,使得欧洲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加剧。  为解决这一困境,欧洲央行9月15日发布公告称,它将在未来三个月内联合美联储、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及瑞士央行分三次向欧洲银行业注入美元流动性,以帮助欧洲银行业渡过难关。  对此,前美联储经济学家、长江商学院教授周春生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表示,这是为了应对欧债危机而做的共同努力。因欧债危机持续恶
期刊
转眼,大商所焦炭期货已运行了5个多月,然而,受大合约及新品种因素的影响,上市初期投资者的炒新热情正在逐渐淡去。5月下旬之后,焦炭的成交量和持仓量便逐步萎缩。而目前从现期货市场来看,这种尴尬情况很可能将持续下去。  从焦炭的产品属性而言,其整体性偏弱,价格浮动经常受制于上下游的双重压制,比较憋屈。  焦炭的上游是煤炭开采,下游是钢材生产,“煤企强势,钢厂也强势,焦炭就是两头受夹的三明治”,某接近焦企
期刊
日本书法家宇野雪村曾讲过这样一段往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带团到中国旅行,在北京琉璃厂,他们用完所带的现金后,店长拿出一方价格2元的田黄。身无分文的他跑回北京饭店取钱后付了那2元钱。  不足40年,这方2元的田黄现在市场价至少值100万元。  事实上,日本确确实实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进口”着中国藏品。  现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中国经济的带动下,直冲云霄,而日本经济的下行使得更多的日本藏家
期刊
欧洲一体化过程一直以来都充满波澜。早前,欧洲货币机制就曾解体,引发金融危机。两轮危机同样面临如何维持固定汇率体系的挑战,而德国在两轮危机之中强势与不愿妥协的表现,也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德实力增强打破内部力量均衡    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爆发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德国实力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1990年,两德统一是欧洲汇率机制危机爆发的催化剂。由于东德与西德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西
期刊
当全球都在为欧债国家遭遇流动性瓶颈而四处奔忙的时候,中国却日益凸显钱“多”的苦恼。  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近两位数的增长,然而一个不能不令人担心的事实是,货币供应的速度,却上涨得更快。以现在的速度下去,今年底M2/GDP(广义货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达到1.9倍的历史新高,并不是不可能之事。  9月21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估计,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国
期刊
日前,五大央行(欧洲央行、美联储、瑞士央行、日本央行和英国央行) 联手为欧洲银行业注入美元流动性的举动并未将“欧债危机”熄灭。法国银行业被调降级、意大利也难逃厄运,甚至连德国企业西门子都开始不相信“自家”银行,并将其巨额资金从法国某家银行转至欧洲央行账下。  在日益深重的危机面前,市场越来越将目光聚焦在手握大笔资金的“金砖”国家身上。而拥有全球最高外汇储备的中国,更是被寄予厚望。中国央行披露,截至
期刊
面对当前股市跌跌不休,如果你相信价值投资,还记得巴菲特总在“血流成河”的时候买入一家好公司,而不去理睬第二天这只股票是否下跌,那么,还是静下心来发现一些好公司吧。  最近一位从事电信运营的朋友说,在往年的运营商集采中,室内缆并未大规模进入集采阵营,但今年由于运营商工作的重点是“光纤到户”,随着光纤入户提速,室内缆市场规模有望翻番,成为光纤光缆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而烽火通信(600498.SH)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