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作为新的教学理念深入广大教师内心,外显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上。然而正如许多事物会过犹不
及,矫枉过正,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有作秀的“锈点”。
一.课堂讨论。现在有一种倾向是:课堂讨论似乎成了新课改的标志性环节。于是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广泛参与
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而是追求形式上的讨论,认为凡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都要让学生讨论才能解决问题。感知课文、提出问题要讨论;精读课文、深入文本要讨论;乃至总结课文、课文拓展也来个讨论。这样做的结果是形成了新的教学“八股”,减弱了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使得讨论成为了课堂表演的新套路,虽然课堂气氛活跃甚至吵闹,学生自主性强甚至七嘴八舌,但教学效率可能要大打折扣。
二.合作学习。有一位老师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当学生听完朗读录音了解文章内容后,就让学生们前后四人一组,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并对文章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于是教室里响起一片嘈杂声,几分钟过去了,有的小组几个人争着在说,但谁也听不清楚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学生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基本上只是做了看客和听客,发现老师注意到自己时,他们就附和着说几句,后来,声音没有了。这看似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权利,但由于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提出的问题也有些空泛,导致大多数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教师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要根据分工内容的难易、多少、性质的需要确立分工对象,引导学生意识到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职责,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中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课堂互动。按照新课程理念,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能否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学生参与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就达到了活动的目的。于是课本剧表演、音乐欣赏、书画展示屡见不鲜,课堂讨论面红耳赤,课堂气氛自不必说。从表象上看,新课程提倡的互动理论体现得淋漓尽致,愉悦了学生的身心,不过只要你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有些课堂是经不住推敲的。这种纯粹为了活动而活动,只能算是一种假动。
四.课件展示。多媒体课件作为现有条件下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直观、快捷,在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受到老师们的普遍欢迎,也是展现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和运用能力的一个方面。但是在使用過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课件过多导致教学容量增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件放映如同放电影,学生来不及观察、思考便一晃而过,更说不上深层次的探究了。教师成了多媒体课件播放“才艺大比拼”的参赛选手,学生成了欣赏表演的观众“拉拉队”,听课者成为“跳跳娃”的评委。(二).课件过于“花哨”,画面色彩斑斓。稍有心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外界强烈刺激发生转移。课件过花,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观赏性强的画面上,对教学内容注意力就会减弱,这种喧宾夺主反而影响教学效果。(三).课件内容过于具体,这就会限制学生思考认识问题的空间,妨碍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课件需用则用,不需则不用,不要让形式主义累死人。
五.赏识教育。比如一节语文课,上课伊始,教师说:“同学们,这节课你想学到什么?”学生像炸开锅似的,说什么的都有,教师也不置可否,还不断地加以表扬:“你们真是好学上进的学生!”不管学生发言的情况怎样,是正确还是错误,是精彩还是平庸,教师也只是说:“你说得很好!”“说得还不错!”“非常有道理”等等。虽然这种表扬鼓励表面上体现教师对学生独特体验和见解的尊重,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如果不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教师在课堂中一律都是“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那么岂不是给学生造成回答得“对与不对一个样”、“好与不好一个样”的假象。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就没有意义了。
王兴和,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及,矫枉过正,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有作秀的“锈点”。
一.课堂讨论。现在有一种倾向是:课堂讨论似乎成了新课改的标志性环节。于是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广泛参与
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而是追求形式上的讨论,认为凡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都要让学生讨论才能解决问题。感知课文、提出问题要讨论;精读课文、深入文本要讨论;乃至总结课文、课文拓展也来个讨论。这样做的结果是形成了新的教学“八股”,减弱了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使得讨论成为了课堂表演的新套路,虽然课堂气氛活跃甚至吵闹,学生自主性强甚至七嘴八舌,但教学效率可能要大打折扣。
二.合作学习。有一位老师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当学生听完朗读录音了解文章内容后,就让学生们前后四人一组,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并对文章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于是教室里响起一片嘈杂声,几分钟过去了,有的小组几个人争着在说,但谁也听不清楚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学生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基本上只是做了看客和听客,发现老师注意到自己时,他们就附和着说几句,后来,声音没有了。这看似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权利,但由于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提出的问题也有些空泛,导致大多数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教师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要根据分工内容的难易、多少、性质的需要确立分工对象,引导学生意识到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职责,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中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课堂互动。按照新课程理念,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能否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学生参与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就达到了活动的目的。于是课本剧表演、音乐欣赏、书画展示屡见不鲜,课堂讨论面红耳赤,课堂气氛自不必说。从表象上看,新课程提倡的互动理论体现得淋漓尽致,愉悦了学生的身心,不过只要你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有些课堂是经不住推敲的。这种纯粹为了活动而活动,只能算是一种假动。
四.课件展示。多媒体课件作为现有条件下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直观、快捷,在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受到老师们的普遍欢迎,也是展现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和运用能力的一个方面。但是在使用過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课件过多导致教学容量增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件放映如同放电影,学生来不及观察、思考便一晃而过,更说不上深层次的探究了。教师成了多媒体课件播放“才艺大比拼”的参赛选手,学生成了欣赏表演的观众“拉拉队”,听课者成为“跳跳娃”的评委。(二).课件过于“花哨”,画面色彩斑斓。稍有心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外界强烈刺激发生转移。课件过花,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观赏性强的画面上,对教学内容注意力就会减弱,这种喧宾夺主反而影响教学效果。(三).课件内容过于具体,这就会限制学生思考认识问题的空间,妨碍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课件需用则用,不需则不用,不要让形式主义累死人。
五.赏识教育。比如一节语文课,上课伊始,教师说:“同学们,这节课你想学到什么?”学生像炸开锅似的,说什么的都有,教师也不置可否,还不断地加以表扬:“你们真是好学上进的学生!”不管学生发言的情况怎样,是正确还是错误,是精彩还是平庸,教师也只是说:“你说得很好!”“说得还不错!”“非常有道理”等等。虽然这种表扬鼓励表面上体现教师对学生独特体验和见解的尊重,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如果不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教师在课堂中一律都是“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那么岂不是给学生造成回答得“对与不对一个样”、“好与不好一个样”的假象。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就没有意义了。
王兴和,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