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准确评价潍坊市及各县区生态环境质量,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从空间格局、环境特性等方面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系统评价,给出潍坊市生态环境变化驱动力分析,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及建议。评价结果为:潍坊市整体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5.71,生态环境状况属于良等级,植被覆盖度较高,生态多样性较丰富,适合人类生存;各县区生态环境状况均属于良等级,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临朐最好,其次为青州、诸城。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指标 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1-0306-03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生态环境退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它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而且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评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动态变化而形成的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是资源开发利用、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合理评价,可以客观地认识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退化,对政府部门合理制定区域规划和经济发展方针,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潍坊市2013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价,主要评价潍坊市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情况,并进行潍坊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寻求改善和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方法和途径,为潍坊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1、研究区域概况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位于沿海和内陆的过渡交界地带,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大陆型,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潍坊市辖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个市辖区,临朐、昌乐2个县,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6个县级市,陆域面积503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4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0公里。区域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山区丘陵,中部为平原,北部是沿海滩涂,山区、平原、滩涂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8.7%、57.7%、和13.6%。
2、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
本文采用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对潍坊市及县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它将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决策问题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做出决策。层次分析法又是一种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方法,它根据各类指标及各类指标诸因子在环境中的相对重要性,经过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等步骤,分别计算出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根据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选取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5个指数,根据各个指数及其分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权重来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进行评价。其权重构成关系如图1。
3、生态环境现状
潍坊市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类型现状数据是对3幅2013年landsat8遥感影像采用ERDAS 与ARCGIS 9.2软件进行几何纠正、遥感解译、矢量化得出的数据。土地退化数据、水资源(主要包括河流长度、湖库(近海)面积、水资源量等)、环境质量数据分别来源于国土、水利及环保相关部门的监测或统计结果。
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解译工作采用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二级分类系统完成。潍坊市土地覆盖/利用状况遥感监测结果见表1,潍坊市土地利用/覆盖空间分布图见图2。
2013年潍坊市土地总面积为1596499公顷,其中耕地1064703公顷,占总面积的66.69%;林地76922公顷,占4.82%;草地71823公顷,占4.5%;水域68518公顷,占4.3%;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10174公顷,占19.42%;其它土地4358公顷,占0.27%。
4、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结果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2。
在对潍坊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按行政区划对潍坊中心城区、安丘市、寿光市、昌邑市、青州市、高密市、诸城市、昌乐县、临朐县及潍坊市进行评价。2013年潍坊市及县区各指数见表3,2013年潍坊市各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见表4。
由表3可知2013年,临朐县生物丰度指数最高,生物多樣性相对丰富,潍坊城区生物多样性相对贫乏;临朐县植被覆盖的程度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其次为青州市与诸城市,植被覆盖状况较好,潍坊城区植被覆盖状况较差;潍坊市城区水资源量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反映出在市域范围内河流、水域和水资源量的区域差异较大;土地退化指数区域差异较大,青州市受侵蚀的程度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土地退化现象突出,昌邑市土地退化现象较轻。
由表4可知,2013年潍坊市整体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5.71,生态环境状况属于良等级,即植被覆盖度较高,生态多样性较丰富,适合人类生存;各县区生态环境状况均属于良等级,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临朐最好,其次为青州、诸城(表5)。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2012到2013年间,潍坊市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稍微降低,生物丰度指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增长,由此可以看出2012-2013年间潍坊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略有变好,总体属于“良”级别,适合人类生存。
5、潍坊市生态环境变化驱动力分析
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力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1)自然因素方面
主要体现在2013年潍坊市生物丰富度比2012年有所增加,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
(2)人为因素
主要体现在2013年以来潍坊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产业,支持公益林营造和管护,提出了要切实加强林地保护和林木采伐管理,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因此2013年潍坊市环境质量较2012年略有变好。
6、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1)加快绿化建设,努力开展退耕还林、矿山修复、园林及城市道路绿化、城市森林建设和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及湿地的保护,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加强对山区林地开发利用的管制,严格禁止开发,防止山体和植被受到人为破坏;对其他区域加强城市森林建设、河湖沿岸及道路两侧绿化及生态修复建设,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和绿化覆盖率,维系区域生物多样性。
(2)加强水体生境保护,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强化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管理,着重加强湿地及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有效防止湿地及河流受到侵占,保证城市水域面积。
(3)实现矿山绿化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矿区土壤瘠薄,持水性差,生物生产力低,在矿山绿化建设中,要尊重实际,选择适应本地环境条件,又能与区域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相适应的树种。如选用油茶,杉木等经济树种,实现矿山绿化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在干旱瘠薄的土地条件下栽植以马尾松、柏木、刺槐为主的先锋生态树种,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态产业,以增强生态功能。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照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
[2] 《重庆市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对策建议》《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4月)雷波、周谐、吴亚坤、 张丽.
[3]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评价指数,《中国环境科学》徐涵秋.
[4]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指标 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1-0306-03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生态环境退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它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而且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评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动态变化而形成的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是资源开发利用、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合理评价,可以客观地认识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退化,对政府部门合理制定区域规划和经济发展方针,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潍坊市2013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价,主要评价潍坊市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情况,并进行潍坊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寻求改善和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方法和途径,为潍坊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1、研究区域概况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位于沿海和内陆的过渡交界地带,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大陆型,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潍坊市辖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个市辖区,临朐、昌乐2个县,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6个县级市,陆域面积503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4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0公里。区域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山区丘陵,中部为平原,北部是沿海滩涂,山区、平原、滩涂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8.7%、57.7%、和13.6%。
2、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
本文采用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对潍坊市及县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它将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决策问题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做出决策。层次分析法又是一种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方法,它根据各类指标及各类指标诸因子在环境中的相对重要性,经过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等步骤,分别计算出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根据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选取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5个指数,根据各个指数及其分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权重来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进行评价。其权重构成关系如图1。
3、生态环境现状
潍坊市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类型现状数据是对3幅2013年landsat8遥感影像采用ERDAS 与ARCGIS 9.2软件进行几何纠正、遥感解译、矢量化得出的数据。土地退化数据、水资源(主要包括河流长度、湖库(近海)面积、水资源量等)、环境质量数据分别来源于国土、水利及环保相关部门的监测或统计结果。
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解译工作采用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二级分类系统完成。潍坊市土地覆盖/利用状况遥感监测结果见表1,潍坊市土地利用/覆盖空间分布图见图2。
2013年潍坊市土地总面积为1596499公顷,其中耕地1064703公顷,占总面积的66.69%;林地76922公顷,占4.82%;草地71823公顷,占4.5%;水域68518公顷,占4.3%;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10174公顷,占19.42%;其它土地4358公顷,占0.27%。
4、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结果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2。
在对潍坊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按行政区划对潍坊中心城区、安丘市、寿光市、昌邑市、青州市、高密市、诸城市、昌乐县、临朐县及潍坊市进行评价。2013年潍坊市及县区各指数见表3,2013年潍坊市各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见表4。
由表3可知2013年,临朐县生物丰度指数最高,生物多樣性相对丰富,潍坊城区生物多样性相对贫乏;临朐县植被覆盖的程度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其次为青州市与诸城市,植被覆盖状况较好,潍坊城区植被覆盖状况较差;潍坊市城区水资源量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反映出在市域范围内河流、水域和水资源量的区域差异较大;土地退化指数区域差异较大,青州市受侵蚀的程度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土地退化现象突出,昌邑市土地退化现象较轻。
由表4可知,2013年潍坊市整体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5.71,生态环境状况属于良等级,即植被覆盖度较高,生态多样性较丰富,适合人类生存;各县区生态环境状况均属于良等级,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临朐最好,其次为青州、诸城(表5)。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2012到2013年间,潍坊市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稍微降低,生物丰度指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增长,由此可以看出2012-2013年间潍坊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略有变好,总体属于“良”级别,适合人类生存。
5、潍坊市生态环境变化驱动力分析
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力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1)自然因素方面
主要体现在2013年潍坊市生物丰富度比2012年有所增加,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
(2)人为因素
主要体现在2013年以来潍坊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产业,支持公益林营造和管护,提出了要切实加强林地保护和林木采伐管理,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因此2013年潍坊市环境质量较2012年略有变好。
6、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1)加快绿化建设,努力开展退耕还林、矿山修复、园林及城市道路绿化、城市森林建设和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及湿地的保护,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加强对山区林地开发利用的管制,严格禁止开发,防止山体和植被受到人为破坏;对其他区域加强城市森林建设、河湖沿岸及道路两侧绿化及生态修复建设,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和绿化覆盖率,维系区域生物多样性。
(2)加强水体生境保护,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强化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管理,着重加强湿地及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有效防止湿地及河流受到侵占,保证城市水域面积。
(3)实现矿山绿化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矿区土壤瘠薄,持水性差,生物生产力低,在矿山绿化建设中,要尊重实际,选择适应本地环境条件,又能与区域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相适应的树种。如选用油茶,杉木等经济树种,实现矿山绿化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在干旱瘠薄的土地条件下栽植以马尾松、柏木、刺槐为主的先锋生态树种,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态产业,以增强生态功能。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照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
[2] 《重庆市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对策建议》《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4月)雷波、周谐、吴亚坤、 张丽.
[3]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评价指数,《中国环境科学》徐涵秋.
[4]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