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等。关于元宵节的狂欢庆典受到咱厝人的推崇,显示了咱厝人独特的审美个性和乐活的人生态度。本文从透视元宵节: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和探究元宵节:提高学生的美学认识两方面研究元宵节民俗文化。
【关键词】元宵节;咱厝人;乐活;美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盛誉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宋元时代的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涨潮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咱厝——泉州有着包容万象的文化形式,咱厝人有着宽容乐观的情怀。
一、透视元宵节: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
对咱厝人来说,元宵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俗语说:“只有闹过了元宵,吃了元宵丸,才算是完完整整地过了年。”因而元宵节又称“小年”“小正月”。“踩街闹元宵”“花灯展”“戏曲五朵金花”等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如今,传统的、现代的、艺术的、时尚的元素在这个全民欢庆的节日里碰撞着,上演着一场名副其实的“闽南民俗嘉年华”。
团团圆圆上元丸,琳琅满目美食节。泉州人过节总离不开特色美食。元宵又称“袁消”,俗名“汤圆”。煮熟的汤圆白白胖胖,热气腾腾,包裹着甜蜜,芝麻、花生、冬瓜糖等做成的馅,在你咬开第一口后瞬间攫住你的味蕾,令你唇齿留香。“吃四个四喜临门,吃八个八面玲珑,吃十个十全十美……”咱厝人总能想出一些法子让吃汤圆这个简单的行为蕴含朴素的乐活美学。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传播海内外,形成声势浩大的元宵美食节。
花灯无逾泉州盛,烟花还是泉州美。咱厝每年的元宵节“灯展”是不容错过的盛会。在这灯似海人如潮的狂欢之夜里,万人空巷,摩肩接踵,多少人陶醉在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艺术气氛和美的陶冶里。2015年羊年元宵节,700多盏泉州花灯分四个展区精彩亮相。天上烟花如锦,地面鞭炮齐鸣,灯如白昼,真正一座“光明之城”。民间“游街灯”“送灯(丁)”“出灯(丁)”,放焰火等活动寄托了咱厝人多少欢乐的期待。
五朵金花古朴典雅,传统活动精彩纷呈。梨园剧场天天爆满,高甲戏团卖力演出,缠绵优美的南音咏唱出盛唐的经典,惟妙惟肖的木偶戏表演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由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打城戏喜庆元宵。令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活动:“猜灯谜”“舞狮”“舞龙”“火鼎公火鼎婆”“拍胸舞”等,无不演绎着咱厝人的精彩,传播着元宵节乐活的美学。
时尚活动庆海丝,动态文化秀文都。和全国各地的元宵节一样,咱厝也会举办独具地方特色的“元宵节晚会”,海丝元素、惠女风情大胆地秀出文都的风采。咱厝人的“书画展”“图片展”“邮票展”“名碑拓本展”“木雕展”“陶瓷展”等让你目不暇接。
以丰富的文化体验去触动学生写作的情思是有效的作文指导方法。民俗节日文化视界与学生文化体验视界的融合,促使学生透视元宵节这个窗口,超越生活视界,到达美学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寻求学生的“共情”点,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
二、探究元宵节:提高学生的美学认识
我国自古以来描绘元宵节的动人诗篇不胜枚举。
隋炀帝《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音乐、灯光、焰火、明月、春风、美人,种种美景惊艳元宵节。唐代李商隐《诗曰》“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华丽的笔调写尽元宵佳节的繁华与热闹。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灯光、烟火、豪车、凤箫、明月,一夜龙腾凤舞,热闹非凡。笑语、暗香、美人,众里寻他千百度,幸好,转身遇到心中的佳人!明代唐寅《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情景交融,良辰美景在元宵。金末元初的元好问《京都元夕》“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游人穿着华丽,妆容华贵,儿童看着灯火玩闹嬉戏,诗人也在游人欢乐的笑语之中。清代董舜民《元夜踏灯》“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元夜踏灯乐,千种姿态低回,万般心情沉醉。
元宵节文化美学不仅藏在文人的诗词里,还藏在老百姓的民谣和动人的传说里。
咱厝人的闽南歌谣里有首《元宵月正圆》“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元宵节寄托着老百姓骨肉团聚的美好期待,元宵节的滋味就是久别重逢的喜乐,叶落归根的渴盼。这份深厚的人文情思和美学意蕴值得我们发扬,用更多优秀的文学创作去唤醒这份心灵的美好情感。
探究元宵节,提高学生的美学认识有利于涵养学生的审美人格,丰富学生作文的意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不独元宵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从春节到清明、端午,再到七夕节、中元节、中秋、重阳,又到下元节、冬至、腊八节、除夕,每个节日都是人们的乐活节。
通过透视咱厝人元宵节的文化体验,探究咱厝人元宵节的文化意义,学生的美学体验得到丰富,美学认识得到提高,美学人格得到完善,对民族的认同和自信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管士光.唐诗宋词精选[M].北京:大象出版社,2012.
[3]宋长青.品读泉州[M].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张秋婷,本科,中学一级教师。
(编辑:陈岑)
【关键词】元宵节;咱厝人;乐活;美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盛誉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宋元时代的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涨潮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咱厝——泉州有着包容万象的文化形式,咱厝人有着宽容乐观的情怀。
一、透视元宵节: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
对咱厝人来说,元宵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俗语说:“只有闹过了元宵,吃了元宵丸,才算是完完整整地过了年。”因而元宵节又称“小年”“小正月”。“踩街闹元宵”“花灯展”“戏曲五朵金花”等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如今,传统的、现代的、艺术的、时尚的元素在这个全民欢庆的节日里碰撞着,上演着一场名副其实的“闽南民俗嘉年华”。
团团圆圆上元丸,琳琅满目美食节。泉州人过节总离不开特色美食。元宵又称“袁消”,俗名“汤圆”。煮熟的汤圆白白胖胖,热气腾腾,包裹着甜蜜,芝麻、花生、冬瓜糖等做成的馅,在你咬开第一口后瞬间攫住你的味蕾,令你唇齿留香。“吃四个四喜临门,吃八个八面玲珑,吃十个十全十美……”咱厝人总能想出一些法子让吃汤圆这个简单的行为蕴含朴素的乐活美学。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传播海内外,形成声势浩大的元宵美食节。
花灯无逾泉州盛,烟花还是泉州美。咱厝每年的元宵节“灯展”是不容错过的盛会。在这灯似海人如潮的狂欢之夜里,万人空巷,摩肩接踵,多少人陶醉在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艺术气氛和美的陶冶里。2015年羊年元宵节,700多盏泉州花灯分四个展区精彩亮相。天上烟花如锦,地面鞭炮齐鸣,灯如白昼,真正一座“光明之城”。民间“游街灯”“送灯(丁)”“出灯(丁)”,放焰火等活动寄托了咱厝人多少欢乐的期待。
五朵金花古朴典雅,传统活动精彩纷呈。梨园剧场天天爆满,高甲戏团卖力演出,缠绵优美的南音咏唱出盛唐的经典,惟妙惟肖的木偶戏表演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由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打城戏喜庆元宵。令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活动:“猜灯谜”“舞狮”“舞龙”“火鼎公火鼎婆”“拍胸舞”等,无不演绎着咱厝人的精彩,传播着元宵节乐活的美学。
时尚活动庆海丝,动态文化秀文都。和全国各地的元宵节一样,咱厝也会举办独具地方特色的“元宵节晚会”,海丝元素、惠女风情大胆地秀出文都的风采。咱厝人的“书画展”“图片展”“邮票展”“名碑拓本展”“木雕展”“陶瓷展”等让你目不暇接。
以丰富的文化体验去触动学生写作的情思是有效的作文指导方法。民俗节日文化视界与学生文化体验视界的融合,促使学生透视元宵节这个窗口,超越生活视界,到达美学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寻求学生的“共情”点,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
二、探究元宵节:提高学生的美学认识
我国自古以来描绘元宵节的动人诗篇不胜枚举。
隋炀帝《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音乐、灯光、焰火、明月、春风、美人,种种美景惊艳元宵节。唐代李商隐《诗曰》“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华丽的笔调写尽元宵佳节的繁华与热闹。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灯光、烟火、豪车、凤箫、明月,一夜龙腾凤舞,热闹非凡。笑语、暗香、美人,众里寻他千百度,幸好,转身遇到心中的佳人!明代唐寅《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情景交融,良辰美景在元宵。金末元初的元好问《京都元夕》“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游人穿着华丽,妆容华贵,儿童看着灯火玩闹嬉戏,诗人也在游人欢乐的笑语之中。清代董舜民《元夜踏灯》“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元夜踏灯乐,千种姿态低回,万般心情沉醉。
元宵节文化美学不仅藏在文人的诗词里,还藏在老百姓的民谣和动人的传说里。
咱厝人的闽南歌谣里有首《元宵月正圆》“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元宵节寄托着老百姓骨肉团聚的美好期待,元宵节的滋味就是久别重逢的喜乐,叶落归根的渴盼。这份深厚的人文情思和美学意蕴值得我们发扬,用更多优秀的文学创作去唤醒这份心灵的美好情感。
探究元宵节,提高学生的美学认识有利于涵养学生的审美人格,丰富学生作文的意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不独元宵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从春节到清明、端午,再到七夕节、中元节、中秋、重阳,又到下元节、冬至、腊八节、除夕,每个节日都是人们的乐活节。
通过透视咱厝人元宵节的文化体验,探究咱厝人元宵节的文化意义,学生的美学体验得到丰富,美学认识得到提高,美学人格得到完善,对民族的认同和自信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管士光.唐诗宋词精选[M].北京:大象出版社,2012.
[3]宋长青.品读泉州[M].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张秋婷,本科,中学一级教师。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