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着法子节水,想着法子储水,排着队伍买水……为了喝上一口水,玉环百姓使出了浑身解数。长期缺水,已严重影响了玉环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的生活质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无论是“改水工程”还是“引水工程”,只要跟饮用水有关,玉环县人大常委会都紧盯不放,并就此展开持续监督。
一拧开水龙头,水就能哗哗地从水管里流出来,这是玉环县海山乡大岙村村民万昌德的梦。如今,梦终成真。自从村里改水后,万昌德和全村800多村民,也像城里人一样,喝上了放心的自来水。
跟万昌德一样,海岛玉环的30万群众,也都终于结束了看天喝水的日子。哪怕是在2009年春节前后,全国遭遇了罕见的旱情,玉环百姓也没再为喝不上水发愁过。
玉环百姓心里都明白,这种“水荒,人不慌”的日子来之不易。而这巨大变化的背后,离不开玉环县人大常委会对饮用水安全工作的持续监督。
全县用水全面告急!
2005年阳春三月,春意融融,海岛玉环却是喊渴声一片。
正常库容量为550万立方米的里墩水库,干涸。正常库容量为270万立方米的龙溪水库,蓄水量仅13万立方米。全县17座饮用水小型水库已基本见底,全部蓄水量仅152万立方米,蓄水率仅8.3%。全县居民用水全面告急!
在玉环,“节约用水”不用老师教,洗完脸的水用来洗脚,洗完脚之后,再用来拖地或者冲马桶。在缺水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这么干,谁若浪费水就会被人诟病。
而且,为了应急,每家每户都有各自的储水高招。在玉环,很多居民都会在楼顶安一个大不锈钢水桶,大概可以装一吨水左右,平时有自来水的时候,就用小水泵将水抽到水桶里,以备不时之需。林立的水塔,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刺眼,它已成为玉环每个住宅小区房顶的独特“风景”。
排队领水,也是玉环大街小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坎门振兴社区,常有数百名居民排着几十米长的队伍,拎着大桶小桶、脸盆水罐在等消防车来送水。这样的场景,当地百姓早已司空见惯。
无水可用,一旱就渴,全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6,紧张的用水情况已成了制约玉环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成了台州市、玉环县人代会期间代表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2005年初的台州市人代会上,就有代表提出,玉环是个资源性重度缺水地区,属于“内不足”,要想彻底 “解渴”,必须实施“外引水”。
该建议引起了台州市、玉环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在台州市的统一规划下,玉环县政府开始实施境外引水工程,决定从台州市黄岩区的长潭水库引水。对这项备受关注的民生工程,玉环县人大常委会也十分重视,先后曾3次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进行视察。
2007年3月,因为数月无雨,玉环双庙、玉潭等7座小(一)型水库均已见底, 全县用水再次全面告急,县政府紧急安排财政资金向温州买水,居民生活用水只能实行隔两日供水。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荒,当月6日,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柏青带队,组织了30多位人大代表对境外引水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视察。
代表们发现,根据台州二期供水工程的实施方案,黄岩长潭水将先送到位于路桥的台州水厂,然后横贯温岭境内到玉环,整个引水工程70%的工作量需在温岭市组织实施,困难不少,尤其是异地征地拆迁、政策处理问题。也正因为这个问题,引水工程的最大输水隧洞2号隧洞还曾一度被迫停工,3号隧洞也曾在施工中受阻挠,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
针对这一突出问题,视察组要求县政府以及工程建设指挥部积极争取温岭方面和台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根据代表视察意见,县政府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台州市政府的支持。最后,3号隧洞的施工受阻挠问题,由台州市的分管副市长出面进行了协调;被迫停工的2号隧洞的出洞口,也在温岭市公安、城建及所在地乡镇100多名工作人员的维持下,顺利地复工了。
农村“改水”又成另一焦点
一旦成功实现“外引水”,将有效缓解玉环百姓的缺水之急。
但有一个问题,也引起了玉环县人大常委会的关注。玉环农村居民的主要供水方式是由镇乡、村级供水站集中或分散供水,全县149个村庄未通正规水厂的自来水,而且部分村庄、社区管网老化,在输水过程中极易造成二次污染。
那有水了,又该如何送到住户家里,并确保家家户户都能喝上洁净的自来水?从2005年开始,督促政府实施农村改水工程,也成了玉环县人大常委会连续几年来的重要监督议题。其间,更是经历了政府相关报告被否决的波折。
2005年9月,玉环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的报告。
“很多村居没通自来水,仍然在喝井水,但淺层地下水水质已被严重污染,细菌总数、化学耗氧量等指标不同程度超标,根本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常委会组成人员苏为敦说。
“近年来我县出现了几百例急性肠道传染病,可能就跟饮用水不卫生有关。农村改水已经成为当前我县最大的民生问题,它不仅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也关系着社会稳定。”许火云委员更是直接提出了改水要求。
审议现场,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农村饮用水安全深表担忧,并提出了整改要求。根据会议审议情况,常委会作出审议意见书交县政府办理。
接到县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后,县政府立即成立了县农村改水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对楚门、海山水厂进行扩容,并对部分管网进行改造。
时隔数月,为了掌握全县农村改水工作的实际情况,县人大常委会又组织力量分别对山区、海岛渔村进行走访。结果,调查组发现,鸡山、海山两个海岛乡镇的群众用水基本仍以水井、池塘、水库供给为主,而且地下输水管线海水渗透严重,水质化验很多项指标达不到安全饮用的标准。
2006年1月,县人大常委会再次召开会议,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验收”。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票决办法,出席这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报告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最终,这一报告未获通过。它也成了玉环县人大常委会历史上第一个未获通过的报告。
会后,常委会相关工委又结合会议审议时提出的问题开展检查,并就常委会重点关注的改水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常委会的督促下,县政府又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并每年安排财政资金500万元用于农村改水工程建设,全力加快改水步伐,扩大农村安全饮水范围。
2006年10月12日,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九次会议,再次听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政府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工作,使报告最终在常委会会议上高票获得通过。同时,凭借着突出的改水成效,经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评定,玉环县还成了台州市唯一一个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示范县。
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玉环县的改水工程远没有结束,而且工程越靠后,任务越艰巨。为了支持和督促政府打好这场“攻坚战”,2007年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进行督查。结果,代表们在坎门办事处发现,由于海岛渔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后沙、坎门和海港3个社区的近万名群众都居住在海拔50米左右的丘陵高坡上,自来水送不上去,有时一个多月水龙头都出不了一滴水。在当地一位住户家里,代表们看到他家堂前屋后都堆满了用来贮水的瓶瓶罐罐。据他介绍,他每天都要雇小工去买水,水倒不贵,一元钱左右一大桶,但抬水费却要五六元。
如何破解高坡居民的飲水问题,又成了常委会关注的新问题。随后,县人大常委会再次向县政府提出了反馈意见,要求县政府加大高坡地区供水问题的解决力度。
2007年6月,县政府经过详细论证,决定通过建造中转水塔、二次提水的方式,使水往高处流,为高坡居民“解渴”。2007年11月26日,后沙、坎门和海港等3个社区开始正式供水,近万名居民告别靠天吃水、担水上山的历史,“水往高处流”也在当地成为了现实。
一场攻坚战,仍在进行中
2008年底,境外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奔流而来的长潭水润泽了千家万户,欢腾了海岛玉环。
截至2008年底,全县近30万居民终于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安全饮水人口比例提高到74%。
经过近4年的努力,玉环县饮用水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它离“到2010年解决全县95%村居(社区)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
为了使规划能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在近4年时间里,玉环县人大常委会的目光始终紧盯这项工作,每年都安排听取有关饮用水工作情况的汇报,大力推进了饮用水安全工作。
2009年9月,距离县政府“五年改水规划”期限只有一年时间,县人大常委会再次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的报告,对此项工作进行初步“验收”。
据了解,至2009年9月,饮水安全村新增99个,累计达253个,占全县村居(社区)总数的83.5%;新增饮水安全人口14.6万,累计达36.6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9.2%。
“近几年来,玉环的农村改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水往高处流’、‘远水变近水’、‘黄水变清水’等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逐步成为现实。”回首几年来的农村改水监督工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柏青不无感慨。
与此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还指出,现在是改水工作的扫尾阶段,也是难度最大的阶段,50个待改水村中大部分改水成本高,且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筹措资金困难,县政府要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扶持,根据各村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工程方案并尽快组织实施,确保农村改水任务如期完成。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饮水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县人大常委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加强跟踪监督,不仅使人民群众在水量上得到满足,在水质上也得到有效的保证,使这项惠民工程真正普惠于民,让全县群众都能喝上‘放心水’。”吴柏青如是说。
一拧开水龙头,水就能哗哗地从水管里流出来,这是玉环县海山乡大岙村村民万昌德的梦。如今,梦终成真。自从村里改水后,万昌德和全村800多村民,也像城里人一样,喝上了放心的自来水。
跟万昌德一样,海岛玉环的30万群众,也都终于结束了看天喝水的日子。哪怕是在2009年春节前后,全国遭遇了罕见的旱情,玉环百姓也没再为喝不上水发愁过。
玉环百姓心里都明白,这种“水荒,人不慌”的日子来之不易。而这巨大变化的背后,离不开玉环县人大常委会对饮用水安全工作的持续监督。
全县用水全面告急!
2005年阳春三月,春意融融,海岛玉环却是喊渴声一片。
正常库容量为550万立方米的里墩水库,干涸。正常库容量为270万立方米的龙溪水库,蓄水量仅13万立方米。全县17座饮用水小型水库已基本见底,全部蓄水量仅152万立方米,蓄水率仅8.3%。全县居民用水全面告急!
在玉环,“节约用水”不用老师教,洗完脸的水用来洗脚,洗完脚之后,再用来拖地或者冲马桶。在缺水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这么干,谁若浪费水就会被人诟病。
而且,为了应急,每家每户都有各自的储水高招。在玉环,很多居民都会在楼顶安一个大不锈钢水桶,大概可以装一吨水左右,平时有自来水的时候,就用小水泵将水抽到水桶里,以备不时之需。林立的水塔,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刺眼,它已成为玉环每个住宅小区房顶的独特“风景”。
排队领水,也是玉环大街小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坎门振兴社区,常有数百名居民排着几十米长的队伍,拎着大桶小桶、脸盆水罐在等消防车来送水。这样的场景,当地百姓早已司空见惯。
无水可用,一旱就渴,全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6,紧张的用水情况已成了制约玉环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成了台州市、玉环县人代会期间代表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2005年初的台州市人代会上,就有代表提出,玉环是个资源性重度缺水地区,属于“内不足”,要想彻底 “解渴”,必须实施“外引水”。
该建议引起了台州市、玉环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在台州市的统一规划下,玉环县政府开始实施境外引水工程,决定从台州市黄岩区的长潭水库引水。对这项备受关注的民生工程,玉环县人大常委会也十分重视,先后曾3次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进行视察。
2007年3月,因为数月无雨,玉环双庙、玉潭等7座小(一)型水库均已见底, 全县用水再次全面告急,县政府紧急安排财政资金向温州买水,居民生活用水只能实行隔两日供水。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荒,当月6日,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柏青带队,组织了30多位人大代表对境外引水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视察。
代表们发现,根据台州二期供水工程的实施方案,黄岩长潭水将先送到位于路桥的台州水厂,然后横贯温岭境内到玉环,整个引水工程70%的工作量需在温岭市组织实施,困难不少,尤其是异地征地拆迁、政策处理问题。也正因为这个问题,引水工程的最大输水隧洞2号隧洞还曾一度被迫停工,3号隧洞也曾在施工中受阻挠,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
针对这一突出问题,视察组要求县政府以及工程建设指挥部积极争取温岭方面和台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根据代表视察意见,县政府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台州市政府的支持。最后,3号隧洞的施工受阻挠问题,由台州市的分管副市长出面进行了协调;被迫停工的2号隧洞的出洞口,也在温岭市公安、城建及所在地乡镇100多名工作人员的维持下,顺利地复工了。
农村“改水”又成另一焦点
一旦成功实现“外引水”,将有效缓解玉环百姓的缺水之急。
但有一个问题,也引起了玉环县人大常委会的关注。玉环农村居民的主要供水方式是由镇乡、村级供水站集中或分散供水,全县149个村庄未通正规水厂的自来水,而且部分村庄、社区管网老化,在输水过程中极易造成二次污染。
那有水了,又该如何送到住户家里,并确保家家户户都能喝上洁净的自来水?从2005年开始,督促政府实施农村改水工程,也成了玉环县人大常委会连续几年来的重要监督议题。其间,更是经历了政府相关报告被否决的波折。
2005年9月,玉环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的报告。
“很多村居没通自来水,仍然在喝井水,但淺层地下水水质已被严重污染,细菌总数、化学耗氧量等指标不同程度超标,根本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常委会组成人员苏为敦说。
“近年来我县出现了几百例急性肠道传染病,可能就跟饮用水不卫生有关。农村改水已经成为当前我县最大的民生问题,它不仅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也关系着社会稳定。”许火云委员更是直接提出了改水要求。
审议现场,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农村饮用水安全深表担忧,并提出了整改要求。根据会议审议情况,常委会作出审议意见书交县政府办理。
接到县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后,县政府立即成立了县农村改水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对楚门、海山水厂进行扩容,并对部分管网进行改造。
时隔数月,为了掌握全县农村改水工作的实际情况,县人大常委会又组织力量分别对山区、海岛渔村进行走访。结果,调查组发现,鸡山、海山两个海岛乡镇的群众用水基本仍以水井、池塘、水库供给为主,而且地下输水管线海水渗透严重,水质化验很多项指标达不到安全饮用的标准。
2006年1月,县人大常委会再次召开会议,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验收”。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票决办法,出席这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报告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最终,这一报告未获通过。它也成了玉环县人大常委会历史上第一个未获通过的报告。
会后,常委会相关工委又结合会议审议时提出的问题开展检查,并就常委会重点关注的改水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常委会的督促下,县政府又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并每年安排财政资金500万元用于农村改水工程建设,全力加快改水步伐,扩大农村安全饮水范围。
2006年10月12日,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九次会议,再次听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政府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工作,使报告最终在常委会会议上高票获得通过。同时,凭借着突出的改水成效,经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评定,玉环县还成了台州市唯一一个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示范县。
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玉环县的改水工程远没有结束,而且工程越靠后,任务越艰巨。为了支持和督促政府打好这场“攻坚战”,2007年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进行督查。结果,代表们在坎门办事处发现,由于海岛渔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后沙、坎门和海港3个社区的近万名群众都居住在海拔50米左右的丘陵高坡上,自来水送不上去,有时一个多月水龙头都出不了一滴水。在当地一位住户家里,代表们看到他家堂前屋后都堆满了用来贮水的瓶瓶罐罐。据他介绍,他每天都要雇小工去买水,水倒不贵,一元钱左右一大桶,但抬水费却要五六元。
如何破解高坡居民的飲水问题,又成了常委会关注的新问题。随后,县人大常委会再次向县政府提出了反馈意见,要求县政府加大高坡地区供水问题的解决力度。
2007年6月,县政府经过详细论证,决定通过建造中转水塔、二次提水的方式,使水往高处流,为高坡居民“解渴”。2007年11月26日,后沙、坎门和海港等3个社区开始正式供水,近万名居民告别靠天吃水、担水上山的历史,“水往高处流”也在当地成为了现实。
一场攻坚战,仍在进行中
2008年底,境外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奔流而来的长潭水润泽了千家万户,欢腾了海岛玉环。
截至2008年底,全县近30万居民终于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安全饮水人口比例提高到74%。
经过近4年的努力,玉环县饮用水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它离“到2010年解决全县95%村居(社区)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
为了使规划能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在近4年时间里,玉环县人大常委会的目光始终紧盯这项工作,每年都安排听取有关饮用水工作情况的汇报,大力推进了饮用水安全工作。
2009年9月,距离县政府“五年改水规划”期限只有一年时间,县人大常委会再次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的报告,对此项工作进行初步“验收”。
据了解,至2009年9月,饮水安全村新增99个,累计达253个,占全县村居(社区)总数的83.5%;新增饮水安全人口14.6万,累计达36.6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9.2%。
“近几年来,玉环的农村改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水往高处流’、‘远水变近水’、‘黄水变清水’等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逐步成为现实。”回首几年来的农村改水监督工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柏青不无感慨。
与此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还指出,现在是改水工作的扫尾阶段,也是难度最大的阶段,50个待改水村中大部分改水成本高,且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筹措资金困难,县政府要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扶持,根据各村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工程方案并尽快组织实施,确保农村改水任务如期完成。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饮水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县人大常委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加强跟踪监督,不仅使人民群众在水量上得到满足,在水质上也得到有效的保证,使这项惠民工程真正普惠于民,让全县群众都能喝上‘放心水’。”吴柏青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