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校门的故事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_2036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的大学是开放的,开放到学校的校园乃至建筑,都已经成为所在城镇或者乡村的一部分。因此,很多大学既没有围墙也没有校门,更别提能见到国内高校那种气势恢宏的大门了。如我过去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学校与所在的大学城连为一体,学校连个大门都没有,不得不借助于过街天桥或者其他建筑来书写校名。当然,也有些古老的大学如我现在所在的哈佛大学(以及其他一些常青藤盟校如哥伦比亚大学和布朗大学等),则是有围墙和校门的,只不过这些校门的功用更多是用于行人和车辆的通行,而不是为了安全保卫,因此也就不会定时关门上锁,而其中有些校门甚至就是个通道,并无可以开关的大门。就我所知,除了如每年的毕业典礼或者迎新晚会等重大活动外,这些大学的大门,通常全都是敞开的。
  哈佛最古老的校园就是哈佛园(Harvard Yard)了。哈佛园并不大,在最早的时候,占地不到2英亩,后来慢慢扩展,到1835年的时候,大体上有了今天的规模。哈佛园无疑是哈佛的历史中心,更是学术重心和管理重镇。这里坐落着本科生的宿舍、威德纳图书馆、拉蒙特图书馆,矗立着高大挺拔的纪念教堂,除了教学楼和教师之家(Faculty Club)外,哈佛校长、本科生学院院长、文理学院院长等的办公楼都在这里。
  现在,这个芳草如茵的古老校园占地面积22.4英亩,早已身处现代社会四通八达的道路之中,分别被麻州大道(Massachusetts Avenue)、剑桥大街(Cambridge Street)、百老汇大道(Broadway)和昆西街(Quincy Street)等街道所包围。因此,校园的四周就有了深红色的砖墙和铁栏杆,使得这个古老的校园成了喧闹世界中的一片净土。
  其实,据记载,最开始的时候,哈佛这块古老的校园也是没有围墙的,当人们在1889年开始圈地并树立起了一座校门时,还曾遭到了很多人的同声谴责,认为用石墩和铁栏杆把大学围起来有悖于这所大学早期的清教徒传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墙越建越长,同时,由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人们也为这些围墙开设了更多的关口,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见到的校门。
  那么,哈佛园究竟有多少校门?由于
  计算方法不一样(比如是否把过去存在过而后来消失的大门算在内等),人们所说的数据也不太确定,但就最新资料来说,至少应该有25个大小不同的校门。这些校门上大都有一个数字,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说,由于篇幅所限,我在这里只讲三个令我印象最深的小故事。
  第一个是约翰斯顿大门(Johnston Gate)。这是哈佛园的第一所校门,她建成的时候显得孤苦伶仃,因为四周的围墙和其他大门都还没有建成呢。这个校门所在的位置,是自17世纪以来哈佛园的主要通道,因此,该大门的建立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哈佛的“正门”。其身后的左右两侧,就是哈佛校园中最古老的两栋大楼:麻州大楼(Massachusetts Hall)和哈佛大楼(Harvard Hall)。
  这座校门有一个主大门,两侧还有两个小门。大门所以命名为“约翰斯顿”,是为了纪念哈佛1855届的本科生塞缪尔·约翰斯顿(Samuel Johnston),他捐赠了1万美元修建此门。这位来自芝加哥的学生,后来成为了一位大资本家,于1886年去世。
  这座大门由波士顿的一家建筑公司负责设计,其造型风格属于殖民复兴时期的产物,后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哈佛的建筑,都沿用了这样的风格。使用多彩的纹路和富有颜色的砖块等,后来成为了哈佛大部分建筑物的标准风格。大门上端有两块饰板,镌刻着哈佛最早的建校记录。
  自建设至今,每年的五六月间,前来参加毕业典礼的校外官员都要从约翰斯顿大门进入,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而每年八九月间新生入校时,这个平时关闭的大门也会向新生及其父母亲友开放,车辆鱼贯而入时,似乎别有一种象征意义。
  第二个是艾略特大门(Eliot Gate)。该校门由哈佛1908毕业生捐建,为的是纪念哈佛历史上担任校长时间最长——长达40年之久(1869-1909)——的查尔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1834-1926)而设立的。该门左后侧的校园内矗立着爱默生大楼(Emerson Hall),正面则面向昆西街17号——一直到1971年,这里都是校长的居所之处。
  我个人以为,艾略特所倡导的大学应该提倡人文教育,并在世纪之交把哈佛大学建设成了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算得上是他对哈佛以及美国高等教育的最大贡献。因此,学生们在大门的左侧上方镌刻着:以此纪念查尔斯·艾略特,1908届学生捐赠;而右侧上方的饰板上,则是从一本艾略特传记中摘取的一句话:他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开辟了前行的道路;他的一些遗产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第三个是戴克斯特大门(Dexter Gate),面朝麻州大道,正对着并不属于哈佛大学的“哈佛书店”。该门也被称为“1890年大门”,由沃特·戴克斯特夫人为了悼念她的儿子——1890届的毕业生塞缪尔·戴克斯特(Samuel Dexter)而捐建,因为塞缪尔于1894年不幸去世。该门于1901年建成。
  在这个校门内外的拱形上方,分别镌刻着时任校长艾略特的两句名言,读后令人难忘。第一句话刻在大门的外面,上书:“踏入校门,增长智慧。”第二句话,则刻在大门的里面,“迈出校门,尽心尽力报效祖国与人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普利策奖得主、建筑学批评家卡敏(Blair Kamin)在2012年到哈佛之后,被哈佛的校门所吸引。他为诸如这些校门上的数字意味着什么、谁支付建立校门的费用、它们建立的原因何在等问题所吸引。于是,在他的倡导之下,他与一些同事为本科生开设了一门课程,专门研究这些校门。他们动员学生去观察这些校门、研究其历史,到档案馆去查找这些校门背后的故事。到2013年,其研究成果出来了,他们出版了一本电子书,题目为《哈佛园的校门》(The Gates of Harvard Yard),涵盖了各个校门的历史、设计与现状。
  其实我们在谈论哈佛校园“大门”的时候,仔细想想,这些门实在算不上是“大”门,而不过是“小门”而已。现如今,哈佛园的校门早已成为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校园风景的一部分。来去匆匆的人们,或许并没有去关注和留意这些日常的古建筑,但它们却在默默无闻中述说着哈佛的历史与传说……
其他文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诗歌阅读热潮:席慕蓉、汪国真、洛湃的诗作受到青少年的热烈欢迎,席慕蓉的三本诗集由花城出版社印了200多万册;
你们想象不出,这是一个多么无趣的时代。  我朝四周看,看见人人都在忙碌,脸上挂着疲惫、贪婪或无奈,眼中没有兴趣的光芒。  我看见老人们一脸天真,聚集在公园里做儿童操和跳集体舞,孩子们却满脸沧桑,从早到晚被关在校内的教室里和校外的屋中做无穷的功课。  我看见学者们繁忙地出席各种名目的论坛和会议,在会上互选为大师,使这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有了空前热闹的学术气氛。我看见出版商和媒体亲密联盟,适时制造出一批又
施用作物秸秆,常因碳氮比较宽,引起土壤微生物与作物苗期争夺土壤中无机氮的矛盾。本文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秸秆还田添加不同量的氮素,以冬小麦的产量、株高、分蘖数、叶片中叶  
建设农村生态家园,减少排放污染,优化环境卫生,大力推广使用新型能源是当务之急,修建沼气池是国家对能源调控的一项重要措施。一个10立方米沼气池每年可生产350立方米的沼气,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梅市哲学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马克思主义哲
一年多前,某次与浙江省衢州一中的余洋洲老师闲聊时听他提到了这位传奇少年:6岁学诗,读《史记》;12岁前已通读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涉及的所有篇章;13岁开始自学古体诗、汉赋的
“啊 ,奇妙的新世界……”莎士比亚 :《暴风雨》正像詹姆斯·西泽在《重建美洲》[1] 中所强调的 ,“全球化”这个词有时似乎是美国化或崇美主义的同义词 ,引起负面的想象。全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怎样发挥改造客观世界的功能?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在改造客观世界功能方面的异同比较,来促进对这一问题的
1我不刻薄已经很久了。何况还是刻薄一个相熟的人,何况中间还连着一些不错的友人,更何况还是关涉到这个人的私情。虽这刻薄是经他同意甚至邀请的,我还是颇费踌躇。还好,他的
希望能够像河流一样呼吸,风起云涌,潮起潮落,吞吐不息。 I hope to be able to breathe like a river, with surging winds, rising tides, and endless sur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