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蛟龙号”研发成功为代表,我国重大深海技术装备研发也驶上了快车道。
2017年初夏的西太平洋,一条中国“蛟龙”的矫健身影,在世界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缓缓游弋。红白相间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海洋第38航次中,又一次顺利完成完成了在世界最深处的一潜。而这一潜,距离“蛟龙”号挑战7000米海试成功,仅有短短的5年。2012年6月,也是在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号下潜7062米,创下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而在今年这次试验应用性航次中,“蛟龙”号在10天内实现了5次大深度下潜,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其优异的性能和强悍的能力。
5年前“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的一潜,标志着中国载人深潜技术由此跃升世界前列,以“蛟龙”号研发成功为代表,我国重大深海技术装备研发也驶上了快车道。
“蛟龙探海”凸显技术能力
人类向海洋寻求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时代正在来临,深海技术装备无疑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蛟龙”号问世之前,世界上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仅有美国、日本、法國和俄罗斯。
我国海洋科考起步晚、底子薄,与之相伴的是研发能力的落后,深海装备长期依赖进口。2002年,科技部正式将7000米载人潜水器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潜水器本体、母船及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培训、应用体系等4个方面,在国内仅有6000米级载人深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100多家单位连续十余年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解决了7000米大深度耐压、密封、安全技术,可靠水声通信技术,深海复杂环境下精细作业技术等世界性难题,创建了我国载人潜水器深潜作业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由跟跑向领跑的跨越,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大国重器”。“蛟龙”号2012年实现7000米海试成功,让中国跻身世界载人深潜第一梯队。
今年6月2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包含4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3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由国家海洋局推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入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项目评选。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大深度技术、海底定点作业能力,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等等优势,在5年來的试验性应用阶段得到了充分验证,也为我国抢占国际深渊科学研究前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我国南海、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下潜,涵盖了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蛟龙”号实现了100%安全下潜,作业能力覆盖7000米以浅全球海洋面积99.8%的海域。自海上试验以来,蛟龙号共成功下潜152次,总航程超过8.6万海里。
深海装备走向“中国造”
“蛟龙”号下潜7062米,创下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自此,中国载人深潜跃升世界前列,也由此开启了我国重大深海技术装备研发的热潮。
从“九五”起,我国开始设立“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开始加快大型海洋装备的研发进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科技创新成为支撑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国土资源部则发布“十三五”规划,明确将着力突破深海探测的关键技术,向深海空间拓展。
一系列战略的实施,令重大深海技术装备“国产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近年来,我国浮力材料、深水电机、水密接插件、高压海水泵、机械手、水下灯和摄像机等海洋装备的国产化技术走向成熟。
在“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看来,“蛟龙”号的十年攻关,为我国深海技术装备研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储备,“随着重大深海技术装备不断涌现和投入使用,它的成果不是简单的一个点,而是变成了一条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胡震透露,我国已进入总装阶段的4500米载人作业潜水器,国产化率达92%至95%,验证了中国从原材料的制备到加工工艺的能力。随着后续应用发展,必将带动国内深海装备领域新材料、新装备的应用发展。
“群龙探海”不是梦
据悉,5年来,我国已初步建成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和“潜龙”号无人遥控潜水器为代表的“三龙”装备体系,中国重大深海技术装备走向谱系化,“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正一步步成真。
此外,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一个比“蛟龙”号深潜更为庞大、复杂,意义更为重大的工程——“蛟龙探海”工程正在酝酿之中。这一工程将对“十三五”及未来15年我国深海资源勘查、深海环境监测与利用、深海技术装备发展、深海规则制定等进行系统设计、统筹谋划和实施,届时将全面推动我国深海活动从“跟跑”向“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2017年初夏的西太平洋,一条中国“蛟龙”的矫健身影,在世界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缓缓游弋。红白相间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海洋第38航次中,又一次顺利完成完成了在世界最深处的一潜。而这一潜,距离“蛟龙”号挑战7000米海试成功,仅有短短的5年。2012年6月,也是在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号下潜7062米,创下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而在今年这次试验应用性航次中,“蛟龙”号在10天内实现了5次大深度下潜,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其优异的性能和强悍的能力。
5年前“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的一潜,标志着中国载人深潜技术由此跃升世界前列,以“蛟龙”号研发成功为代表,我国重大深海技术装备研发也驶上了快车道。
“蛟龙探海”凸显技术能力
人类向海洋寻求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时代正在来临,深海技术装备无疑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蛟龙”号问世之前,世界上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仅有美国、日本、法國和俄罗斯。
我国海洋科考起步晚、底子薄,与之相伴的是研发能力的落后,深海装备长期依赖进口。2002年,科技部正式将7000米载人潜水器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潜水器本体、母船及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培训、应用体系等4个方面,在国内仅有6000米级载人深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100多家单位连续十余年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解决了7000米大深度耐压、密封、安全技术,可靠水声通信技术,深海复杂环境下精细作业技术等世界性难题,创建了我国载人潜水器深潜作业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由跟跑向领跑的跨越,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大国重器”。“蛟龙”号2012年实现7000米海试成功,让中国跻身世界载人深潜第一梯队。
今年6月2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包含4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3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由国家海洋局推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入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项目评选。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大深度技术、海底定点作业能力,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等等优势,在5年來的试验性应用阶段得到了充分验证,也为我国抢占国际深渊科学研究前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我国南海、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下潜,涵盖了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蛟龙”号实现了100%安全下潜,作业能力覆盖7000米以浅全球海洋面积99.8%的海域。自海上试验以来,蛟龙号共成功下潜152次,总航程超过8.6万海里。
深海装备走向“中国造”
“蛟龙”号下潜7062米,创下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自此,中国载人深潜跃升世界前列,也由此开启了我国重大深海技术装备研发的热潮。
从“九五”起,我国开始设立“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开始加快大型海洋装备的研发进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科技创新成为支撑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国土资源部则发布“十三五”规划,明确将着力突破深海探测的关键技术,向深海空间拓展。
一系列战略的实施,令重大深海技术装备“国产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近年来,我国浮力材料、深水电机、水密接插件、高压海水泵、机械手、水下灯和摄像机等海洋装备的国产化技术走向成熟。
在“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看来,“蛟龙”号的十年攻关,为我国深海技术装备研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储备,“随着重大深海技术装备不断涌现和投入使用,它的成果不是简单的一个点,而是变成了一条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胡震透露,我国已进入总装阶段的4500米载人作业潜水器,国产化率达92%至95%,验证了中国从原材料的制备到加工工艺的能力。随着后续应用发展,必将带动国内深海装备领域新材料、新装备的应用发展。
“群龙探海”不是梦
据悉,5年来,我国已初步建成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和“潜龙”号无人遥控潜水器为代表的“三龙”装备体系,中国重大深海技术装备走向谱系化,“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正一步步成真。
此外,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一个比“蛟龙”号深潜更为庞大、复杂,意义更为重大的工程——“蛟龙探海”工程正在酝酿之中。这一工程将对“十三五”及未来15年我国深海资源勘查、深海环境监测与利用、深海技术装备发展、深海规则制定等进行系统设计、统筹谋划和实施,届时将全面推动我国深海活动从“跟跑”向“领跑”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