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年形成的应试教育观念,人们总习惯于“样板戏”,传统模式的教学桎梏教师的教学技能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内徘徊。在文化大繁荣的今天,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走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之路,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高素质的教师担当素质教育的领军人,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则呼唤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脱颖而出。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元 素质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
在人们生活的浩大一个圈子里,到处都有语文的元素存在。语文关系到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塑造我们的灵魂,催促思想观念的进步和发展。那么,语文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其实,在人类活动的范畴,语文功能的渗透,好似一株大树的根,串联着每一粒土壤,而那无数的土壤中,蕴涵着多种营养元素,深埋的根须,像千万只有形和无形的抓手,为根捕捉、提供丰富的养分。正所谓“语文——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我提倡,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多元化。
在过去的地方教育体制中,文本思想及慵懒的人性钳制着教师的创新思维,长期以来,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缺编,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年轻的语文教师一开始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由原来的雄心勃勃逐步变得慵懒,不喜欢读书,一看书要么头疼,要么就打瞌睡。谈到吃喝玩乐则精神抖擞,餐桌上推杯换盏三碗不过冈,麻将桌上慷慨激昂彻夜不寐。上课就只依靠一本语文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教鞭。由于慵懒,教学计划是瞎编的,教案是抄写的,都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教学课堂变成一滩死水,教学过程照本宣科。可见,教学模式的单一不只是体制的因素,也有教师自身的因素。外因是一种表象,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是教师自身。
看看今天的一个课时案例便知一二。
课时计划案例: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揠苗助长》一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什么是寓言?
师(代言):寓言就是通过学习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让人们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现在我们学习《揠苗助长》这则寓言。
师:(板书)揠苗助长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揠苗助长”。
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师(代言):“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ǎng”,不能读成“cháng”。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寓言。
二、学习课文,要求学生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
1、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大体内容。
2、学生再读课文,发现生字新词,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会听也是会读的一种方式。
4.结合课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分小组进行)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寓意。
1、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代言):课文写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为了使田里的禾苗快快长高,他揪住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2、体会人物思想及行为动态。
师:种田人怎么想?他怎么做?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生1:这个种田人迫切地想让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于是天天去看。
生2:由于性急,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后来他等不及了,就将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
生3:我从“巴望”、“焦急”两词语可以看出。
3、感悟寓意。
师:假如自己就是那个种田人,这种做法好不好?
生1:这种做法不好,很愚蠢、可笑。
生2:他费力而不讨好,忙碌了一天,不但累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而且还把禾苗都弄死了,最终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
师: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可否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1:心急吃不到热豆腐。
生2:不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尽干蠢事,把事情弄糟。
师(总结):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仅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努力的结果很可能与自己的主观愿望相悖。简而言之就叫“欲速则不达”。意思为: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七嘴八舌,生活应用。
师:用心努力为什么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生1:照那人的做法,种下地的庄稼,要不了一周时间就可以收获,今天的袁隆平爷爷就没有“世界粮食之父”的桂冠啦!
生2:古人都不读书,所以变得无知,尽干蠢事。
生3:他们不善于观察,不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
师(总结):庄稼本是按照自然规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自己生长的,如果把禾苗往高里拔,原本连接的茎被截断,它就失去了水份与营养,犹如婴儿离开了母乳,亦如鱼儿离开了水,无法生存下去。要想有好的收获,只有尊重自然规律,辛勤地劳动,任何投机取巧的做法都没有好结果的。
四、回顾全文、加以巩固。
1、全体读课文。
2、再说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略)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把预设的问题范围圈起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答案中把学生的思维一股脑儿“筐”进去。学生按老师设定的“标准”回答问题,学生跳不出老师计划的“怪圈”,富有思想个性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成了笼中鸟,成了套中人,这样的计划课堂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
在多年形成的应试教育理念中,人们总习惯于“样板戏”(比如宣传、推广“x x 教学法”之类的“先进经验”)的形式来让大家共同学习,抛出一个课题让大家一起探讨,大多数的教师屈从于问题的研究,自己就不去生产问题来反思,长期的被计划形成了怠惰,教育思想逐渐僵化,讲台上重复昨天的故事,穿新鞋走老路,找不到自己的角色,教学趋向“一元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各地教育资源的差距正在缩小,资源配置逐渐达到均衡,学校硬件设施基本健全。大量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教师编制趋向合理,国家以“绩效工资”作杠杆,鼓励有能力的老师积极进取。那么,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通过一轮又一轮的继续教育培训,必须转变观念,高屋建瓴,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技能,革除陈旧的教育观念,用科学的育人方法面对现在的学生。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对各学科课程进行改革,目的是搞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在考试制度方面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对人才的肯定和评价进行多维度的综合量化和考核,客观地概定人才潜在的能力。
我们倡导语文教学多元化,这里的“多元”不是乱教,更不是无缰的野马,想怎么跑就怎么跑。教材是教学的依托,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通过教育专家严格审编的,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是顺应科学发展观的。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刻阐述了我国的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有生命力和号召力,发展才能引领中国文化前进。应该提倡多种教材百花齐放,以课本为载体,内容的丰富性,使得我国民族的多元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教师是多元文化的领航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和教学技能,要终生学习。若是不对教师搞继续教育培训,我们只会坐吃山空,就会黔驴技穷。“吃老本”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更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生于忧患,才有对源头活水来的渴求。
语文教材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它是教学多元化的一个例证,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带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然而,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感到乏力,引领学生“走马灯”似地飘然而过,这样的老师应当感知自身能力的匮缺。此时此刻,可以试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每天花了多少时间在读书上?写了几篇与自己身份相称的好文章?是否写得一手好字?自己的“德”与“行”是否博得学生、同行的尊重?为什么一个上肢残缺的人能用脚在钢琴上弹奏出优美的旋律、写得一篇好字,而自己肢全智健却平庸无奇?
祖国丰富的多元的文化呼唤语文教学的多元发展,教学的多元发展则呼唤具有真才实学的语文教师。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博而精专,使自己具备渊博的学识、浩瀚的思维空间和丰富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一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应当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标杆,勤于科研,躬于实践,以渊博的知识武装自己,以高尚的人格影响人,以精湛的技能带动人,以优秀的成果信服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元 素质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
在人们生活的浩大一个圈子里,到处都有语文的元素存在。语文关系到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塑造我们的灵魂,催促思想观念的进步和发展。那么,语文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其实,在人类活动的范畴,语文功能的渗透,好似一株大树的根,串联着每一粒土壤,而那无数的土壤中,蕴涵着多种营养元素,深埋的根须,像千万只有形和无形的抓手,为根捕捉、提供丰富的养分。正所谓“语文——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我提倡,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多元化。
在过去的地方教育体制中,文本思想及慵懒的人性钳制着教师的创新思维,长期以来,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缺编,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年轻的语文教师一开始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由原来的雄心勃勃逐步变得慵懒,不喜欢读书,一看书要么头疼,要么就打瞌睡。谈到吃喝玩乐则精神抖擞,餐桌上推杯换盏三碗不过冈,麻将桌上慷慨激昂彻夜不寐。上课就只依靠一本语文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教鞭。由于慵懒,教学计划是瞎编的,教案是抄写的,都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教学课堂变成一滩死水,教学过程照本宣科。可见,教学模式的单一不只是体制的因素,也有教师自身的因素。外因是一种表象,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是教师自身。
看看今天的一个课时案例便知一二。
课时计划案例: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揠苗助长》一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什么是寓言?
师(代言):寓言就是通过学习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让人们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现在我们学习《揠苗助长》这则寓言。
师:(板书)揠苗助长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揠苗助长”。
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师(代言):“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ǎng”,不能读成“cháng”。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寓言。
二、学习课文,要求学生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
1、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大体内容。
2、学生再读课文,发现生字新词,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会听也是会读的一种方式。
4.结合课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分小组进行)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寓意。
1、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代言):课文写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为了使田里的禾苗快快长高,他揪住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2、体会人物思想及行为动态。
师:种田人怎么想?他怎么做?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生1:这个种田人迫切地想让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于是天天去看。
生2:由于性急,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后来他等不及了,就将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
生3:我从“巴望”、“焦急”两词语可以看出。
3、感悟寓意。
师:假如自己就是那个种田人,这种做法好不好?
生1:这种做法不好,很愚蠢、可笑。
生2:他费力而不讨好,忙碌了一天,不但累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而且还把禾苗都弄死了,最终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
师: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可否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1:心急吃不到热豆腐。
生2:不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尽干蠢事,把事情弄糟。
师(总结):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仅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努力的结果很可能与自己的主观愿望相悖。简而言之就叫“欲速则不达”。意思为: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七嘴八舌,生活应用。
师:用心努力为什么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生1:照那人的做法,种下地的庄稼,要不了一周时间就可以收获,今天的袁隆平爷爷就没有“世界粮食之父”的桂冠啦!
生2:古人都不读书,所以变得无知,尽干蠢事。
生3:他们不善于观察,不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
师(总结):庄稼本是按照自然规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自己生长的,如果把禾苗往高里拔,原本连接的茎被截断,它就失去了水份与营养,犹如婴儿离开了母乳,亦如鱼儿离开了水,无法生存下去。要想有好的收获,只有尊重自然规律,辛勤地劳动,任何投机取巧的做法都没有好结果的。
四、回顾全文、加以巩固。
1、全体读课文。
2、再说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略)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把预设的问题范围圈起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答案中把学生的思维一股脑儿“筐”进去。学生按老师设定的“标准”回答问题,学生跳不出老师计划的“怪圈”,富有思想个性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成了笼中鸟,成了套中人,这样的计划课堂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
在多年形成的应试教育理念中,人们总习惯于“样板戏”(比如宣传、推广“x x 教学法”之类的“先进经验”)的形式来让大家共同学习,抛出一个课题让大家一起探讨,大多数的教师屈从于问题的研究,自己就不去生产问题来反思,长期的被计划形成了怠惰,教育思想逐渐僵化,讲台上重复昨天的故事,穿新鞋走老路,找不到自己的角色,教学趋向“一元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各地教育资源的差距正在缩小,资源配置逐渐达到均衡,学校硬件设施基本健全。大量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教师编制趋向合理,国家以“绩效工资”作杠杆,鼓励有能力的老师积极进取。那么,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通过一轮又一轮的继续教育培训,必须转变观念,高屋建瓴,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技能,革除陈旧的教育观念,用科学的育人方法面对现在的学生。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对各学科课程进行改革,目的是搞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在考试制度方面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对人才的肯定和评价进行多维度的综合量化和考核,客观地概定人才潜在的能力。
我们倡导语文教学多元化,这里的“多元”不是乱教,更不是无缰的野马,想怎么跑就怎么跑。教材是教学的依托,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通过教育专家严格审编的,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是顺应科学发展观的。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刻阐述了我国的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有生命力和号召力,发展才能引领中国文化前进。应该提倡多种教材百花齐放,以课本为载体,内容的丰富性,使得我国民族的多元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教师是多元文化的领航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和教学技能,要终生学习。若是不对教师搞继续教育培训,我们只会坐吃山空,就会黔驴技穷。“吃老本”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更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生于忧患,才有对源头活水来的渴求。
语文教材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它是教学多元化的一个例证,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带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然而,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感到乏力,引领学生“走马灯”似地飘然而过,这样的老师应当感知自身能力的匮缺。此时此刻,可以试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每天花了多少时间在读书上?写了几篇与自己身份相称的好文章?是否写得一手好字?自己的“德”与“行”是否博得学生、同行的尊重?为什么一个上肢残缺的人能用脚在钢琴上弹奏出优美的旋律、写得一篇好字,而自己肢全智健却平庸无奇?
祖国丰富的多元的文化呼唤语文教学的多元发展,教学的多元发展则呼唤具有真才实学的语文教师。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博而精专,使自己具备渊博的学识、浩瀚的思维空间和丰富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一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应当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标杆,勤于科研,躬于实践,以渊博的知识武装自己,以高尚的人格影响人,以精湛的技能带动人,以优秀的成果信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