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怡平:历史也应该是她故事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0rx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纪录片主创者、旅行作家与摄影师彭怡平,当年在台大历史系读书时,就疑惑:为什么“历史”的英文是“history(his story,他的故事)”,而非“her story(她的故事)”?
  之后的游历让这疑问越来越尖锐。她开始用镜头记录一个个“她的故事”,立志为痛苦着、纠结着、追寻着、幸福着的女性勾勒人生群像。
  一开始,镜头就在诉说自由灵魂
  看到彭怡平摄影作品的人,第一印象就是“她不仅仅在追求美”。
  刚健、凝聚、粗朴自然的风范,好像把被摄者灵魂拎出来的强悍。这种风格,带有法国自由艺术家的特质,酝酿自彭怡平在巴黎学习和工作的18年。
  早在她还是台大学生时,凭借聪颖天资,她学会了德文、法文、日文、拉丁文,正期待出国深造。一次,她应邀去台北一家咖啡馆做客,尝到了店主自制的苹果派、苹果鸡尾酒。
  店主是留法画家。他说,在法国,一只苹果,就能凭借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幻化成300余种料理。可想而知,那个国度的文化深奥莫测。
  彭怡平对法国文化的独立思考、自在表达心向往之。一毕业,她就背起行囊,从台湾眷村走向法国巴黎。
  彭怡平的留学生涯刚开始,台湾一家媒体要找人写一组“巴黎印象”的文章。她的文章角度新颖、观点独到,从上千份征稿中脱颖而出。
  《商业周刊》的编辑看中她的才华,约她写书。
  这本《隐藏的美味》讲的是法国饮食文化,是彭怡平的处女作,也是她第一次尝试“以拍纪录片的方式写书”。用一幅影像讲一个故事,让照片主人公的过去、现在、将来,让他的所思所想、瞬间情绪,都浓缩在一次生活定格中。
  她更忙了。专攻电影的她,不仅涉足剧本创作、纪录片拍摄,还广泛涉猎日本、法国文化的深度研究,经常在国内外知名艺廊举办摄影展。
  因为不断关注他人的生活状态,她的视野从浅表走向深邃,人生也积淀出智慧。
  妈妈自杀,让她发誓要了解女性
  十几年前,彭怡平在日本游学时,目睹了社会对女性司空见惯的歧视与制约。年轻女子被教导只要上短期大学,只要当前台小姐和女秘书,终生理想就是找有钱且靠得住的丈夫,做家庭主妇了此一生。
  日本女性的身心被束缚在各种社会符号里。彭怡平决定用直击人心的影像,表达出她们说不出的丰富。
  她上路了。从1998年到2005年,彭怡平一直在外拍摄、游历。这时,老家传来噩耗:母亲因忧郁症自杀未遂,成了植物人。
  彭怡平痛彻心腑,作为女儿,她都不了解母亲的挣扎,罔论其他?
  在外人眼里,母亲活得风平浪静,家境殷实,丈夫写得一手好书法,脾气温和,孩子也有出息。可事实上,母亲一生都不快乐,从没有机会实践梦想。
  其中,当然有个人原因,但迫使她走上寂寂长途的,也是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框范。在一个视无条件牺牲为美德的社会里,有多少女性像母亲一样强颜欢笑,为了家人牺牲了自己?
  女人的沉默是否能换得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彭怡平渴望去拍摄“有倔强灵魂的女性”,说出她们的不安、不平、不满与不甘,让周围人理解她们,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至2007年,彭怡平游历超过40个国家,她出版的摄影书,记述了12个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国度的女性故事。书名就叫《她的故事》。
  从穿着纱丽投身社会运动的印度女星,到荷兰养老院中的独居老妇,从红灯区里的人权捍卫者,到深信爱情的俄罗斯“结婚狂”,再到终生饱受怀孕梦魇的犹太女子,彭怡平像一个雕刻家,用镜头,将世界女性群像塑造出来。
  用镜头把她们释放,成为蝴蝶
  深入现实,彭怡平发现与想象有不小出入。
  俄罗斯女人看重爱情和婚姻,但不认为幸福维系在“一个好男人”身上。不少单身的俄罗斯祖母都打扮俏丽,思想开放。
  法国人的婚姻相对短暂,但法国女性非常懂得文学艺术,并勇于展示自己身体的魅力。
  在韩国,类似野蛮女友的偶像剧颠覆了僵尸般的妇道教条,让女性勇于表现自我。
  埃及是率先喊出“女性有受教育、不戴头巾与离婚自由”的伊斯兰国家,她们一直没有停止,现在依旧举办各种“不戴头巾”的舞会与茶聚,抗争继续在进行。
  荷兰、泰国的女性幸福指数较高,宽容的社会环境,让她们更易悦纳自己,与自身弱点和平共处……
  彭怡平审视着各国女人的神态、举止、穿着,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她们多在“扮演”某种言不由衷的角色。照这个样子,拍摄她们美化过的状态,实在没意思,需要通过“撞击”的方式走近她们。
  彭怡平说,不自觉的“扮演”,就像人囚禁在茧子里。拍摄前,她得用一些出其不意的方式,“让她们破茧而出”。
  2007年,为了拍摄荷兰在红灯区工作的女性,她在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连住了几个星期。为接触那些橱窗里的女子, 她的脑袋不知被啤酒罐砸过多少回,才终于让被摄者敞开心扉。
  她来到某信息中心,想方设法与创办者玛丽斯卡·马鸠见面。玛丽斯卡说,仅在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就有来自50余个国家的女性,每个人都有一段辛酸往事。才36岁的玛丽斯卡看上去已饱经风霜。1994年,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她创立了这个信息中心,独自苦撑了十几年。她希望借由这个组织,帮助女性身体从业者维护权益、保护自己。
  临别,玛丽斯卡提到对未来的期望,“请给我们更多的尊重,我们也是人。”虽然玛丽斯卡选择了一条异常崎岖的路,却勇于承担后果,并将其转化为积极、正面的能量。彭怡平很敬佩这样的女性。
  彭怡平的镜头中,也有很多阳光女性。比如52岁的泰国克伦族女子玛楠。彭怡平之所以将镜头对准她,不仅因为她脖子上足足套了17圈亮灿灿的铜圈,重达2公斤,还因为她博学多闻,会说多国语言。
  玛楠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有个好吃懒做的丈夫,还生了一样游手好闲的儿子。但幸运的是,她从没有埋没自己的才能。20年前,她开始学习多国语言,为了不依靠翻译,就能为游客服务。10年前,玛楠学习木雕,向游客售卖自己夸张诙谐的木雕作品。她还学习吉他弹唱,加入为游人表演的队伍。她像太阳一样,照耀整个家族,为侄女儿们树立了自爱自强的榜样。当彭怡平找到她,说明来意,她立即取出口红、胭脂与梳子,悉心打扮。为的是“完美展现克伦族女子的美”。
  在火车上,一位独饮伏特加的俄罗斯少妇告诉彭怡平,她计划远行数千里,到开罗和心爱的男人结婚;一位新加坡的印度裔妇女称,自己老公愿做居家“煮夫”,这在印度绝对不可思议……
  彭怡平说, 这些都是她追寻的——还原女性真实的样貌。在她眼里,女人都是蝴蝶,生而拥有绚烂的翅膀。尽管身处的环境把她们束缚了,但只要有觉悟的可能,总会破茧而出。
  摄影,打开了被蒙蔽的“第三只眼”
  有意思的是,出版了这么多摄影图书的彭怡平,摄影完全是自学的。
  上大学时,她用当家教赚的钱买了第一台相机。她玩街拍,拍完后挑出满意底片,送到学校暗房冲洗。
  第一张照片,是一个小女孩从台大校园一个陡坡小巷子里,雀跃跑下来的镜头。被彭怡平抓拍到之后,竟被她的比利时女老师收藏。老师说,台湾人的活力与勇气,他们对女孩寄予的某种期待,都洋溢在这个镜头里。彭怡平自此走上摄影路。
  游走世界的过程中,她意识到,摄影对她来说,就像原创音乐一样迷人,“拍照时,我灌注了所有情感和思考,拍摄的流畅性就像旋律,布满脑海。也就是在这时,我才按动快门。”
  彭怡平形容说,平时,她的“第三只眼睛”仿佛被不干胶覆盖住,遇到感兴趣的事物,不干胶就会自动脱落。这就是拍摄的最佳时机。
  她不轻易按快门,有的照片等了15年,才有把握捕捉到女主人公的霎那灵魂展现。比如《她的故事》中的每一帧影像,她都做足访谈工作,结合对拍摄对象几十年故事的了解,以及对她们状态的反省与思考,然后透过特殊场景来浓缩。
  因此,小说家看过她的照片,能写一部小说,音乐家能谱写一部音乐剧,画家能画出女主人公的前世今生。也就是说,这些照片富有延展性,展现了个体的隐忍、彷徨、痛楚与坚定。而彭怡平本人,也从这绵密、持久的观察中,活出了人生的意义。
  彭怡平的短发被大风掠起,此刻,她如一只逆风飞翔的蝴蝶,翱翔在自由的天空。她最骄傲的一件事,是“提醒我的拍摄者,她们每个人都有翅翼——完全可以飞得更高”。
  (图片由CFP提供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其他文献
我们最恐惧的,恰恰可能隐藏着生命中最关键的答案。  恐惧提醒你,什么是最重要的  27歲的Joe是湖南人,只身一人在广州工作,女友在老家。两人的关系日趋冷淡,现在已岌岌可危。  Joe小时候从不怕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胆子越来越小。每晚睡觉前,他不仅要仔细地关好门窗,还要锁紧卧室的门。他知道这完全是一种自我安慰,但若不这样,他会心神不宁,不能安心入睡。并且,他在半夜去卫生间时,如果看到自己的影
期刊
2002年老屋拆迁后,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个小家庭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从祖宅飞了出来,撒向南京的不同角落。82岁的奶奶由儿子们安排,买了一楼两居室的小套独自生活。虽然自从爷爷去世后奶奶已独自生活了多年,但那时祖宅还在,儿孙们就住在身边。如今,奶奶开始了真正的独居生活。  那是一个老旧小区,紧邻秦淮河,外围环境好,却没有物业,也没有多年的邻居,我们多少有些担心奶奶到这个新环境能否适应。  不久后的春节
期刊
从此,她的世界只有他  多年后,席琳·迪翁还清楚地记得与雷尼·安杰利的初见。  那天,母亲带着12岁的她应约来见著名音乐人雷尼。办公室的门打开了,成堆的奖杯和明星唱片映入眼帘,一个穿着棕色西装的中年男人站在窗边,他有点忧郁。尽管空气里弥漫着清新和好闻的气味,可这个第一次来到蒙特利尔的魁北克姑娘还是感到“一股巨大的担忧涌上了心头”。  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巨星,妈妈寄给雷尼的唱带,他听过了吗?他会喜欢
期刊
2016年8月3日,天津北辰区发生一起血案:弟媳将嫂子从五楼阳台残忍推下,导致对方当场身亡。而引发此悲剧的,是一句谎言,一笔虚拟存款。但背后拷问的,却是人性与孝道……  公公编织临终谎言  2013年9月,家住天津北辰区的陈炳仁肺部癌细胞已经扩散,医生预言只能活一个月。比陈炳仁更悲痛的是老伴韩巧云,老两口相濡以沫四十二年,即将阴阳两隔。韩巧云看着形销骨立的老伴,喃喃自语:“你走了,我怎么办?”  
期刊
孩子的古筝出了问题,我打电话给琴行,让他们派人过来调一下。琴行答应了,我就到楼下等,两小时过去了不见人来。再打电话,琴行说:“你这人咋这样着急呢,不是在路上吗?”我忍不住发怒了,失态了,都忘了旁边小槐树下,收废品的老牛在干活。  眼镜有啤酒瓶底厚的老牛,黑马脸,瘦高个,看人眼睛眯着。他一边捆纸壳,一边龇着牙笑,“一般忽悠人的都说在路上,其实还在家。”我和老牛不见外,他收到有点价值的旧书,都会直接送
期刊
借钱遭轻视,翻身后狂炫耀  杨丽出生于天津大邱庄一个农民家庭,2005年,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她与同班同学、男友邓福回到天津找工作。邓福和杨丽同龄,也是天津人。杨丽应聘到一家酒店做接待员,邓福进入一家房地产中介做销售。经过四年打拼,两人攒了十多万元,决定买套二手房当婚房。  2009年3月的一天,邓福发现有套房子性价比很高,120平方米的三居室,装修高档还送全套家具家电。房主急于卖房,价
期刊
当在校大学生吴风及一干务工者遭刑拘时,还闹不明白自己为何被抓。  办案民警告诉他们:明知服务的场所存在卖淫活动,仍然为其经营提供便利,已涉嫌触犯协助组织卖淫罪。他们如梦方醒:无知让自己糊里糊涂地犯了罪。  吴风今年19岁,家在杭州农村,因父母长期患病,家境贫寒。高中毕业,吴风考上了上海的重点大学,在当地可算凤毛麟角,乡亲们自发捐助,让他如愿跨入大学。  2016年1月,放寒假回乡,吴风念及家里困难
期刊
互扮富二代  2014年10月,北京某皮革贸易公司翻译范少斌临时客串司机,送副总孟泽去与女友高雪约会。时年27岁的范少斌是山东人,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2013年6月,范少斌硕士毕业后来到北京做翻译,月薪4000元。到了目的地,范少斌透过车窗,瞥见了银杏树下亭亭玉立的高雪。从孟泽那里,范少斌早已了解到高雪显赫的家庭背景:高家父母都是浙江建材行业大老板,资产过亿。范少斌不由多看了高雪几眼,对孟泽的羡
期刊
人们印象中的诗人,往往是浪漫有情调或是个性突出、神采飞扬的人,但王小妮不同,她的诗如同她的人:朴素纯粹,从容有耐力。  她的丈夫徐敬亚说,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倾听者。而纵观她写作的这数十年,都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如同记录一般地写作。诗人的倾听姿态一直延续到她的教师生涯,在海南教课的八年,她写了两本《上课记》,关注的是每一个平凡的学生、每一件细微的小事。有人问她为什么总是关注那些慢而小的隐秘事物,她
期刊
在30年的护理岗位上,她以赤诚的情怀和无言的行动,努力实现“服务病人、满意病人、感动病人”的誓言。她,就是南医大二附院妇儿科护士长兼产科护士长褚志平。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近五年来,褚志平的手机号码通过不同渠道向社会公布,每周一次的妇保所与卫生所课堂、114118台、QQ群、网络论坛等。褚志平的手机每隔一会就会响起,大多是孕妇的咨询,她在电话中一一耐心指导。这样的电话,每天有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