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MOOC 的迅速发展和“翻转课堂”的广泛使用,对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本文对比研究了MOOC、“翻转课堂”模式,包括其概念、特征、理论基础。其学术价值主要有丰富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及理解“翻转课堂”的真正内涵。
一、关于MOOC的研究现状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以下简称 MOOC),产生于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以下简称OER)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与OER类似,MOOC也是一种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教育形式。
(1)MOOC的分类及特点
现在被人们认可的MOOC分类是基于关联主义的cMOOC和基于行为主义的xMOOC。袁莉、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2014)认为,cMOOC是建立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强调在非正式情境下的一种学习。而xCOOC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教学模式是高校内部教学模式的一种迁移或者延伸。他们两者的主要争议在与强调学习过程还是学习内容。相对应地不同的学习理念,衍生出不同的MOOC机构。
(2)关于MOOC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
J.Cabiria(2012)认为,关注技术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学习方法、学习经验以及学习理论和原则;Kop(2011)认为,自我学习能力和文化水平能够为成功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保障,使用不同学习工具时还需要自信,合作、创造力、心态等;Kop,Foumier和Make(2011)认为,在学习者和课程调控者之间可以积极创造学习资源用以支持学习方面的教育方法是可以互相迁移的。
二、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一词来源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国外“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将“翻转课堂”运用于教学实践。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仍处于引进、介绍的阶段。
(1)关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
Gersten(2011)构建了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包括体验参与、概念探索、意义建构和展示应用四個阶段。各个阶段设计有相应的学习活动;金陵(2012)认为,“翻转课堂”是把老师白天上课,学生晚上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在课堂外完成知识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钟晓流、宋述强(2013)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关于“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曾贞(2012)指出“反转”教学有三个关键步骤。首先是观看视频前的学习,讨论并提出问题。其次是观看视频时的学习,根据问题寻找答案。最后是应用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深入问题进行探究;张金幕(2012)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构建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包括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在这两个过程之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MOOC背景下“翻转课堂”的研究概述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在北美“翻转课堂”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并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浪潮,在我国“翻转课堂”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对“翻转课堂”的主要研究表现在两部分,一是概念和特征的界定。我国学者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讨,并形成了较成熟的观点;二是多样的“翻转课堂”模型设计思路。对于“翻转课堂”模型设计,国内学者借助多种教学理念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进行了设计,形成不同的“翻转课堂”模型。
(2)MOOC背景下“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部分。一是研究主题比较粗糙。较多的是关于“翻转课堂”的表象描述、现状分析,模式的深入分析研究较少;二是实践指导价值不高。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是对“翻转课堂”理论的研究,也有具体的实践步骤和环节研究,但是针对性不强,对实际应用的指导价值不强。
(3)MOOC背景下高校实行“翻转课堂”范式改革的建议
通过上文对 MOOC和“翻转课堂”的分析,我们认为如果将MOOC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高校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在MOOC平台上学习最优秀的授课视频,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这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另外针对 MOOC平台课程完成率较低的现状,老师通过课堂交流和讨论刺激学生学习主动性,把 MOOC课程结业证书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结合“翻转课堂”等模式,打造“教学共同体”,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创新。
参考文献:
[1] 金陵,2013a:《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中国电化教育》第10期。
[2]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2013:《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开放教育研究》第1期。
[3] 曾贞,2012:《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教学实践与研究》第7期。
[4] Grabinger,R.S & J.C.Dunlap,1995:Rich environments for active learning:a definition,the second issue of Association for Learning Technology Journal.
一、关于MOOC的研究现状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以下简称 MOOC),产生于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以下简称OER)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与OER类似,MOOC也是一种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教育形式。
(1)MOOC的分类及特点
现在被人们认可的MOOC分类是基于关联主义的cMOOC和基于行为主义的xMOOC。袁莉、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2014)认为,cMOOC是建立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强调在非正式情境下的一种学习。而xCOOC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教学模式是高校内部教学模式的一种迁移或者延伸。他们两者的主要争议在与强调学习过程还是学习内容。相对应地不同的学习理念,衍生出不同的MOOC机构。
(2)关于MOOC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
J.Cabiria(2012)认为,关注技术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学习方法、学习经验以及学习理论和原则;Kop(2011)认为,自我学习能力和文化水平能够为成功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保障,使用不同学习工具时还需要自信,合作、创造力、心态等;Kop,Foumier和Make(2011)认为,在学习者和课程调控者之间可以积极创造学习资源用以支持学习方面的教育方法是可以互相迁移的。
二、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一词来源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国外“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将“翻转课堂”运用于教学实践。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仍处于引进、介绍的阶段。
(1)关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
Gersten(2011)构建了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包括体验参与、概念探索、意义建构和展示应用四個阶段。各个阶段设计有相应的学习活动;金陵(2012)认为,“翻转课堂”是把老师白天上课,学生晚上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在课堂外完成知识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钟晓流、宋述强(2013)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关于“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曾贞(2012)指出“反转”教学有三个关键步骤。首先是观看视频前的学习,讨论并提出问题。其次是观看视频时的学习,根据问题寻找答案。最后是应用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深入问题进行探究;张金幕(2012)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构建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包括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在这两个过程之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MOOC背景下“翻转课堂”的研究概述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在北美“翻转课堂”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并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浪潮,在我国“翻转课堂”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对“翻转课堂”的主要研究表现在两部分,一是概念和特征的界定。我国学者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讨,并形成了较成熟的观点;二是多样的“翻转课堂”模型设计思路。对于“翻转课堂”模型设计,国内学者借助多种教学理念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进行了设计,形成不同的“翻转课堂”模型。
(2)MOOC背景下“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部分。一是研究主题比较粗糙。较多的是关于“翻转课堂”的表象描述、现状分析,模式的深入分析研究较少;二是实践指导价值不高。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是对“翻转课堂”理论的研究,也有具体的实践步骤和环节研究,但是针对性不强,对实际应用的指导价值不强。
(3)MOOC背景下高校实行“翻转课堂”范式改革的建议
通过上文对 MOOC和“翻转课堂”的分析,我们认为如果将MOOC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高校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在MOOC平台上学习最优秀的授课视频,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这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另外针对 MOOC平台课程完成率较低的现状,老师通过课堂交流和讨论刺激学生学习主动性,把 MOOC课程结业证书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结合“翻转课堂”等模式,打造“教学共同体”,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创新。
参考文献:
[1] 金陵,2013a:《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中国电化教育》第10期。
[2]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2013:《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开放教育研究》第1期。
[3] 曾贞,2012:《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教学实践与研究》第7期。
[4] Grabinger,R.S & J.C.Dunlap,1995:Rich environments for active learning:a definition,the second issue of Association for Learning Technolog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