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视角的微课设计与应用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gxia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微课比赛火、优秀微课作品数量多、但微课的应用凸显度却并不高的现状,指出很多优秀微课作品仅仅是微课大赛的产物,应提高其在课堂应用中的价值。尝试从应用的视角,提出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应该具有课程观、系列化和任务型。结合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通过具体的案例,探讨了微课的制作与应用。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设计;微课应用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XHDY2015066)
  作者简介:冯满堂,男,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2-0005-03
  当前,微课这股“热风”已吹遍我国各个层次、各个级别的学校,不管是中小学、大学还是职业学校,都举办了一系列微课比赛。如2010年,佛山市教育局率先组织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选活动;2012年,《中国教育报》举办了全国首届微课大赛;2013年,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5年,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举办了“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微课的普及和推广,使得以微课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受到了教育研究者以及广大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
  然而,笔者认为,通过各种微课比赛来推广微课的应用值得商榷,因为微课比赛的形式基本上是各个学校的任课教师从所教学科中选取1~2节微课来参加比赛,参赛作品的时长短则几分钟,长则十几分钟,即使学校以最好的资源甚至请专业公司来打造这一精品微课,但微课在课堂应用中的价值仍不是很大。不管微课的形式、微课设计还是采用的技术手段多么的可圈可点,微课的落脚点应在应用上。微课比赛的主要作用就是举办方通过比赛收集了零散的、不成系列的优质微课资源,但要使这些微课资源高效地应用在课堂上还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些微课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成主题,不成系列,学习者或教师很难利用这些比赛作品来进行学习和教学。
  本文从应用的视角来探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并以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探讨微课在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微课在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微课”一词国内最早见于《佛山日报》《南方日报》和《广州日报》。在“微课”一词诞生之前,国内常用表达有“教学视频案例”、“视频课例”等。如苏州大学的鲍建生教授对视频案例研究比较系统。以短小精悍为特点,时长10分钟左右的微课兴起于2011年,由广东佛山市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首提,它特指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胡铁生认为,微课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1]
  微课以“短小精悍”著称,所谓“短”是指时长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但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会表现出差异,针对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讲,微课时长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所谓“小”是指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主题简短,教学资源的容量要小,以便在网络上存储和传输;所谓“精”是指主题突出,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设计精细化,教学过程精彩生动、简短完整;所谓“悍”是指短小聚焦且交互性强,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随需学习的需要,且学习效果好。[2]
  “C语言程序设计”是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所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该课程理论深,实践性强,灵活多变,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学。同时,课堂教学中课时少,每周只有4节课,学生明显感觉上课进度快,学起来比较困难。而对于这些90后的高职生来讲,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不满足于灌输式、教条化的学习,很难按照逻辑推演上完一节课或看完一本书。在这种情形下,微课就很好地体现了其作用和价值。微课以学生为中心,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满足个性要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所学。可见,微课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微课在认知习惯、认识策略等方面都特别贴近当下学习者,并成为微时代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它很好地切合了互联网+语境下的“零存整取”的策略。在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微课是完全可行的。
  二、基于应用视角的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
  当前关于微课的讨论很多,一些专家和一线教师对微课进行了高度的关注,但高关注并没有产生相应的应用凸显度。现在制作的微课主要用来参加各个层级的微课比赛。通过参加比赛,微课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通过微课比赛的方式,可获得社会和其它学校对其个人和所代表的学校的认可;另一方面,微课比赛是各学校和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学习的途径。简言之,微课并没有真正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它脱离了实际教学应用。然而,微课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方式,其所有优势必须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得以发挥,它应该也必须同实际教学联系起来。[3]微课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实际应用,才能凸显其价值。
  因此,为了加强微课在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高效应用,在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中,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观
  基于知识的孤零零的几个微课片断很难在实际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微课在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应用中应考虑其所具有的课程观。这里的课程观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应从整门课程来考量微课的制作与应用,也就是说,应围绕着整门课程开发系列微课,组成微课程。在整门课程的微课开发时,内容要覆盖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知识体系应关联清晰,模块划分合理,重难点突出,启发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将原来的课程按照学习者学习的规律,形成一系列包括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在内的微课程体系。二是每一个微课也应具有课程观,具有课程的形态。微课是一个自足的学习系统,应能够满足学习者的知识需求并帮助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微课不能仅仅提供微视频,还应提供微目标、微教案、微讲义、微练习等课程要素,微课的内容越丰富,服务越周到,对教与学分离情况下的学习内化和应用知识就越能起作用。[4]   (二)系列化
  由于微课 “资源粒度小”,长则十几分钟,短则几分钟,围绕着某个知识点来进行讲授,因此,知识过于碎片化,造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表浅化。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且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对一般问题进行分析和程序设计,并能编写出高效的C语言应用程序。通过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学生掌握C语言的系统知识还是必需的,而从微课的应用视角来看,通过制作系列化专题化的微课来解决微课的碎片化问题,不失为一种良策,进而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课程的知识体系。
  C语言程序主要由顺序、分支和循环三种结构组成,其中,循环结构又是重中之重。现以循环结构为例,分析系列化微课的设计与制作。针对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循环结构部分,选取了“购物管理系统”中的两个子功能模块(商品信息查询结算和用户登录信息验证)为中心任务,围绕着这两个任务为主题,系列化为以下几个微课:什么是循环,什么是while循环,while循环的应用,什么是do-while循环,do-while循环的应用,什么是for循环,for循环的应用,break和continue语句的应用,商品信息查询结算功能的实现和用户登录信息验证功能的实现。
  在制作系列化微课时,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任务或问题为主题,然后,针对所选择的主题,根据知识内在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其序列化为若干个微课。微课间要互为联系,后一个微课应包含前一个微课中的相似知识点,并增加新知识点,最后一个微课应包含教学目标所需的所有知识点。在进行讲解时,要通过一个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任务讲授来引出技术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微课的趣味性,也很好地承载了知识,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向现实中迁移,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型
  任何教学活动,不管是一节课还是一个单元,甚至一门课程,都应该以任务为中心,即当学习者获取的知识或原理来源于现实世界的任务时才能促进学习,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5]微课也不例外。微课作为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和教学方式,要想达到良好的学习和教学效果,必须以任务为中心,且该任务最好来源于学习者的真实生活背景。要明确告知学习者学完微课中的任务后能够做什么,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就是说,微课最好是任务型的。
  明确了微课的教学任务后,应该对这一任务进行适当的序列化,对序列化后的任务细分教学成份,并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微课制作与应用。以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中的switch语句为例,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受快餐文化影响的现状,微课可围绕简单计算器实现为中心任务展开。通过windows自带计算器的使用,导入到新课,在聚焦简单计算器实现的任务下,展示论证新知(switch语法,switch执行过程)、尝试应用(练一练强化新知识的学习)、领会贯通(简单计算器实现)等三个课堂环节,开展教学。该微课以任务为中心,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知识讲“透”讲“活”,学生通过学习,既掌握了知识的应用,又培养了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式,不仅支持学习者网上学习,还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因而受到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但由于微课开展过程中,太注重于微课比赛,制作中又太关注内容的表现形式,造成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远没有达到人们所期待的效果。本文通过探讨微课在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问题,以期为微课在五年制高职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63-67.
  [2] 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4):33-35.
  [3] 唐燕儿,魏旭阳.“微课”的优势与发展——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4-87.
  [4] 赵兴龙,詹伟华.“微课”再解:回归应用价值的认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4):53-59.
  [5] 盛群力.五星教学过程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1):35-55.
  [责任编辑 盛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高职教学走上了信息化发展道路,它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职业院校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学角度出发,提出烹饪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即优化信息环境,提高信息化意识;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完善奖惩制度,以赛促教;加强教师自主学习。  关键词:职业院校;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作者简介:张晖,女,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
期刊
摘 要:以柯布-道格拉斯模型为基础,运用Eviews软件建立并修正了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计量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山西省为研究个案,测算了2005-2015年山西省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据此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山西省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山西省;职业教育;经济增长贡献率;直接贡献;间接贡献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期刊
摘 要:利用江苏省常州市六所高校的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大学生整体创业意愿强烈水平不高。回归分析表明,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母从商经历、创业教育参加程度、创业实践活动参与程度、创业政策熟悉程度等变量,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比较显著。基于调查结果,也提出了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
期刊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是理想化的职业农民,具有职业性与多样性、限定性与开放性、独立性与自主性等群体性特质。依据人力资源素质评价KSAIBs模型、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尝试对新型职业农民素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建构模型。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建构依据;认定标准;KSAIBs模型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农科教统筹的新型农民培训的研究与实践”(项目
期刊
摘 要:通过调查法,向企业发放调查表,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动机、顾虑和制约因素,目的是研究如何建立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保障机制,最后得出结论,要从法律、政府施政和学校三个层面,建立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保障机制,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去。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企业利益;保障机制;辽宁省  作者简介:赵东明,男,满族,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
期刊
摘 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所追求的目标,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从阐述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出发,然后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专业为例,详细论述基于校企合作的“共建、共培、共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共建、共培、共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强的生命力,能够显著提高办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共制、共培、共推”机制;校企合作
期刊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从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德能教育的基本内涵入手,在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能教育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能教育应对机制,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学生头脑,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能教育。  关键词:中职;德能教育;礼仪教育;弟子规;中华优秀传统文
期刊
如何培育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民队伍,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顺利展开,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恰当此时,2015年12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建富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专著《职业教育视域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基于职业教育的视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展开了系统而又深入的剖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纵观全书,可以发现这本书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学术特点。  首先,统揽全局的宏大气势
期刊
摘 要: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很晚,尚未引起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目前,除了少数重点大学开展了创业教育外,绝大多数高校还停留在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就业指导层面。在京津冀一体化大环境下,京津冀的开放大学,尤其是河北省的开放大学承载着巨大的提升社会教育功能责任,需要在继续教育中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虽说开放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课程实施体系及系统地开展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规
期刊
摘 要:浙江省在 “普职融合”的大趋势下进行中职课程改革,由点到面,已基本在全省铺开,进入中职课改由量向质转变的新阶段。为此,必须在对《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出台的背景和内容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中职课程改革的“形”与“质”的思考。以就业之形,显示生涯可持续发展之质;以选择之形,凸显学生主体之质。“普职融合”下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需进一步厘清课程原则,界定学校的组织形式,探索微观层面的具体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