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紫禁城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588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艺术使北京成为一座宝石一样的城市,一座金碧辉煌的城市;是艺术安排了长长街道、高高门楼,为生活增添了魅力。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还有故宫博物院和琉璃厂的绘画艺术、雕塑艺术、陶瓷艺术、古董艺术、木版印刷的古书
  所有这些使北京成为一座重要城市。故宫博物院内有许多世纪以来留下的无价的历史财富,它们被保存在皇宫内,很少被世人看到。它们原被贮藏于中央太和殿左右两侧的文华殿和武英殿中。1933年,由于抗日战争来临的迹象已非常明显,那些珍宝被转移到了南京。后来这些珍宝再一次被极小心地从南京转移到台湾,贮藏在台湾的地下室里。中国最出色的艺术都在那儿,它被称为故宫博物院,可在人们头脑中仍旧将这些珍宝与北京联系在一起,就像我们把卢浮宫的珍宝与巴黎联系在一起一样。
  中国建筑的特点——形式、线条、色彩和结构
  是构思的基础,与西方建筑大相径庭。西方宫殿建筑中色彩的运用不很明显,如凡尔赛宫和汉普顿庭园。这种情况同样表现在英国和法国的古城堡中。欧洲宫殿的主要色彩,像凡尔赛宫,似乎都呈流行的白色或是一种显示时代荣耀的暗黄色、灰色。它们在绿树的环绕下,衬托在绿地中,显得极其美丽。相反地,北京的宫殿及其附属建筑,被建筑师们设计得色彩缤纷。这可能是运用琉璃瓦造成的效果,由此获得漆釉的红、黄、蓝、绿、淡紫或蓝绿等色调,运用油漆和清漆装饰木质建筑也有同样的表现力。
  对石头建筑材料的忽视束缚了中国的建筑。劳动力的丧失对于那些暴君来说并不算什么,使用木质材料的结果就是朽坏得快,这使有着数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国今天可引为骄傲的古老建筑也就屈指可数了。使用石头的建筑,可保存几个世纪,例如悬崖上和皋碑上的雕刻题字。旧颐和园(圆明园)毁于1860年清军与英法联军之战。当人们参观它的残迹时,便会感触至深。在这有着极多亭榭和塔楼的大规模的皇家庭园中,在这堪称世界上最大的乐园中,唯一存留至今的便是“意大利残垣”或者说残存的意大利王宫,它是洛可可派建筑师们用石头建筑的。洛可可式石柱横陈在那儿,还有隐现于茂草之间的壁缘和三角顶。它们都是用石头建成的,所以会残留至今。可当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奇妙乐园中修建的玩具大小的西方式庭园已烟消云散了,留下的只有池塘和芦苇。
  坐落在西安附近的秦、汉、唐代的宫殿也是如此。在秦始皇(公元前三世纪)所建的著名的阿房宫废墟,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座梯形土丘,有五六十英尺高,一百码长,极像一条飞机跑道。汉武帝(公元前二世纪)的宏大的未央宫,就外表而言,今天看来只是一座位于城市西北角的土丘。在今日西安北部,杨贵妃(公元八世纪)的赛马场和宝塔被麦田和农房所取代。所有北京的古建筑都完全消失了一一例如12世纪的金中都。古老的蒙古泥墙现在看起来像一片毁坏的土垒,渐渐地成为历史的陈迹。
  当我看到北京的金銮殿时,最令我震惊的是殿内高台和宝座本身的残破之状,它们是用质量不是很好的木头制成的,表面覆着龟裂的褪色的油漆。当然,论理若是每年重新漆饰一次,它看起来就会像新漆的朱红色、金色和绿色,但要永远不褪色却是不可能的。
  总的说,中国宫殿不同于西方宫殿。中国宫殿不像一个平行封闭的军队列阵,却像展开的、分别行进的队阵。欧洲的宫殿通常包括庞大的建筑,前面有花园,像卢浮宫前面的杜伊勒里花园,它们都有环绕四周的封闭走廊,以此连结无数房间,这样人们便很少需要通过露天的宽大庭园进入另一建筑了。凡尔赛宫的花园很大,但也是如此。换句话说,一个宫殿就是一座完整建筑。相反,北京的宫殿却遵循了一家之内分屋别室的观点,就是在不同的庭院建起不同的建筑物,由长长的石道和遮荫走廊相连结,它们被人分成不同的生活空间,最后它们又都贯通集中在行礼大厅的开阔空间,突出强调的是梯形大理石台阶、围栏和它们之间的景色。
  宫殿都被高高的带有枪眼的嘹望塔的粉色城墙紧紧地围在紫禁城内。它酷似一个设防的城池,厚重的城墙上是有着大约三四十英尺高、五十英尺宽的基础的塔楼。环绕紫禁城的是皇城,它也围有一囵较矮的粉墙,却没有那样的防御性外观。在皇城城墙和紫禁城的中间地带西面被西苑占去,东面则有各种官方机构的建筑,诸机构负责宫廷生活的管理和供给事宜。祀,或出征凯旋时,这些中央大门才被打开。平素朝臣们只从两侧的西华门和东华门进入宫廷。
  如此看来,入宫大道的设计构想已显而易见。太和殿前的庭院很大,大约长宽各有200码。其开阔的空间是体现庄严壮丽所不可少的要素。永乐年问的建筑师曾精细地测算出怎样获得预期效果,因为这种建筑只能站在一定距离处欣赏。宽广的御道,太和门前金水河上的五座汉白玉桥,上达太和殿的三级殿陛,还有较低处蜿蜒展开的大殿金屋顶,交织成浑然一体,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建筑观念。大殿总是坐落在砌高的台基上,白色汉白玉的台阶穿过栏柱直达殿上,拾阶而上,给人以登临圣境之感。庭院的两侧有覆顶的迥廊。台阶被分成三段,中间0部分是刻有蟠龙和其它象征图案的石板,给皇上乘轿子时享用。大殿前的露台是一条宽阔的石道,摆放一座大理石日暑,一只大理石嘉量和一对象征长命百岁的鹤、龟,还有一些大铁缸用来装防火用水。
  太和殿有110英尺高,200英尺宽,100英尺进深,其规模与忽必烈汗的听政大殿相仿。这个殿现在是空着的。中央是高台,有30平方英尺,可从三面登上御座,殿顶井藻涂着绿色、金色的方形图案。御座上方悬有一方匾额,上有4个金色大字:
  “正大光明”,强调正直、坦率、光明磊落的思想品质。我已讲过御座高台破烂不堪的情形,表面主要靠清漆维持华彩。但却不难想象,当皇帝被宫廷侍卫和朝臣们围绕着坐在宫廷之上时,显出一副威严壮观的气派。日本出版的《唐土名胜图绘》一书,以木版画生动地展现了太和殿上大臣们的娱乐活动和午门外的景象。
  被这些木版画所表现并被中国文献所证实的一个有趣景象,就是一对对大象面对面地站在道路两旁。当朝臣们通过时,大象就聚到一起,挽起象鼻,挡住午门外的中央大路。大象平时被关在顺治门内的大象房里。太和殿后面就是略小些的中和殿。1898年的一天,当光绪皇帝途经这里准备上朝时,被慈禧太后捉了去。
  宫殿建筑的宁静风格并非由巍峨高耸的屋脊,而是由起伏延展的屋脊所造成。朱丽叶·布莱顿正确地注意到,整个屋顶外面没有一根直线。他说:
  “甚至房瓦的主坡面也有轻微的弧度,有一种波纹。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地用来美饰外形,使其赏心悦目,却没有减少直线形的单纯和闲适质朴的美感。”这情形颇似希腊卫城的柱子,它们并不完全是垂直的,而是向内倾斜,因弯曲的幅度很小,故而人们很难觉察。有一种说法曾很流行,即认为中国建筑的顶部曲线源白蒙古包的天然线条。这种说法似乎颇有道理,实则纯属主观臆想,因为它忽略了中国人对于形式和线条的天然趣味。
  当人们站在那儿,深为这些宫殿和天坛的线条的完美纯净而震惊时,必定会感觉 到那种对形式和结构的敏锐直觉,以及对比例、结构、曲率的精密鉴别。它们直接源于中国书法中的美学修养。
  书法艺术的一条基本纲领是“刚柔桕济,宽猛相兼”。很明显,拱形屋顶大约占建筑物一半的高度,与平直的基础和下面的术子形成和谐的整体。没有坚实结构的曲线产生的是柔弱有加、力量不足的效果,而直线形若曲线的配合,所产生的则是僵直之感。在这方面,纽约的联合国大楼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给人的印象便是稳健有力,但并不优美。它拥有的是戒尺一样笔削的直线,不过此外它一无所有。只有通过直线与曲线的交互配合,线条的并用才能产生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由此可见,不论是建筑,抑或人的形象与性格,刚韧与柔和都是达到美所必不可少的两种因素。
  在北京的宫殿建筑中,屋顶是整体结构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在它上面,所有的线条都展示无余。耀眼的屋顶瓦的使用,颜色的选用,又一次突出了屋顶的重要。因此,正像我们将在宫殿庭院看到的色彩效果那样,单层屋顶和多重屋顶的复杂结构几乎构成了建筑中修饰性最强的部分。这一特点在日本的寺庙宫殿建筑中亦可看到。
  在中国社会,祖先崇拜在生活中历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坐落在皇城东南角的皇室祖庙
  太庙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年中每个季节的头一天都要供奉牛羊来祭祀先帝的灵魂。按照古代赶庙的习俗,每当做出影响皇族前途命运的决策时,都要在此向死去的亡灵一一通告。与普通人家的祖庙不同,皇家太庙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殿堂被分成各个祭室,每个祭室供奉一位皇帝,而且为每位皇帝和他的后妃设有御位。皇帝御位置于中央,两侧是皇后的御位。例如,康熙有四位皇后,便另设有四个御位:乾隆有两后,咸丰有三后,可怜的光绪只有一位皇后。庭院里有古老的松柏,许多乌鸦栖聚在上面。这些鸟凭经验已经知道这个场所是禁止射猎的,在中国其它地区的许多祭祀场所也是如此。
  然而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却要数文华殿后面文渊阁中的皇家藏书处。那是一座两层楼阁,里面的藏书都套在丝或织锦的书套里,书套旁边用玉别针别住。那儿还有皇帝的御书房,分布在底层和顶层,皇帝可以在此读书。那儿有乾隆皇帝的四部大型藏书中的一部,即著名的《四库全书》。藏在圆明园的一部同样图书在l 8 60年被战胜的英法联军烧毁了。那时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极为欠缺,英法联军的士兵们全然不知他们烧掉的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当年乾隆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寻有价值的古书,这些书被送往首都,由学者编辑们着手逐一进行研究,并与已有的书籍进行对照。将选出的图书列出书目,用手抄下来,纳入这个庞大的总集。
其他文献
是艺术之美,让那些砖瓦木石组合显出灵动,让那些车水马龙的城市眨现出了柔情。帝吲的旧梦虽远,建筑艺术的倩影却清晰如故。寓殴的画栋畦梁,倾诉着千年如诗如歌的往事;园林的廊榭残垣,见证着帝国建筑璀璨的历史。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欣赏色彩趔异的帝国梦幻美景。  红色调一一紫禁城的高墙、宫殿、廊柱,红得肃穆,红得醒目:皇帝寝宫内的雕花龙床、堆绣锦被、精致帘幕,红得高贵,红得喜庆。这红,并不会给人一丝烦躁之感
期刊
几千年来,中国官员有不解的官府和官邸情结。  如果说完全没有文化也不尽然,至少这是官场文化的体现。官府建筑,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  在封建社会里,等级森严,州、府、县的衙门,在营造中要受到诸多的限制,远不像今天这么开放和自由,满怀壮志地营造豪华气派巨构——书记、市长、县长就是“整出”天安门广场,“整出”皇宫、中南海、白宫来,也没有人说你大逆不道。山东半岛某县,在很有气魄的办公大楼前,修建了如同北京
期刊
身居伟大祖国首都,我一直伴随荣耀。在汉语语汇中,外地来京叫“上”京,从京城去外地则称为“下”某地。京师的官多也是出了名的,到一些省市出差,一说是北京来的,往往会多享受一点尊敬:没准还有拦住你告状的,恍惚问,会觉得自己真成了微服私访的钦差。  北京人历来以住在“天子脚下”自豪自大,自吹自擂的毛病也这样惯出来了。但北京人也有必须“情绪稳定”的时候,那是在每年的若干特定时段。比如全国“两会”期间,警力高
期刊
草人怎么活了?!只见人们围着几个身穿芒草绒衣、头戴木制面具的活蹦乱跳的草人,这场面不知道的一定会以为是在举办化妆舞会。正月初九,我在“百节之乡”广西融水县北部的香粉乡岩脚村,体验了当地苗族独特的芒蒿节风情。  这些草人是在扮演“芒蒿”,也就是苗族民间传说中的祖先神、保护神。据说芒蒿还有公母之分。公芒蒿手持稻草把,面具以黑色为底,上面勾画粗犷的线条:母芒蒿身背鱼篓,面具在黑色底上夹杂着红、黄渚色。在
期刊
对雪顿节的深刻印象,源于这个奇特的名字。望文生义,我猜它是个在冬天举行的和雪有关的节日,后来才知道“雪”不是白雪,而是酸奶的意思,而“顿”是宴会。恍然大悟之后,却对这“酸奶宴”愈发好奇起来。  公历8月9日,我来到了拉萨,专为揭开雪顿节的神秘面纱。据说著名的佛学大师阿底峡在聂当安居时,规定各寺庙僧人在春天万物复苏之时不许出门,以免踩踏生命犯下罪孽。直到夏天来临,喇嘛们才重获自由,所以各寺庙在这个时
期刊
藏历5月是林卡最美妙最舒适的季节。15日被称为卓林吉桑,意思是“南瞻部洲焚香祭祀诸神的美好日子”,就是世界焚香节。相传这个节日始于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时代,当时神通广大的莲花生大师降伏了西藏雪山冰湖里的妖魔鬼怪,藏地因此变得祥和、洁净。藏王赤松德赞为此在海布日神山之巅砌一巨大香炉,亲自焚烧香草香树,传给天空、大地和江河里的一切神灵,烟云袅袅,艳阳照射,大有弥漫世界之势,故有南瞻部洲焚香日的美誉。  
期刊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上世纪8 O年代由韩天衡执笔,集体讨论的《中围篆刻艺术》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  60多年来,中国篆刻研究院院长、前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收藏的艺术品已不知凡几。  走进韩天衡在上海市中心的寓所,好似跨入一座小型博物馆。收藏之于韩天衡,不仅足金钱的贮藏,更多的是艺术情怀的寄托和延伸。收藏家选择艺术品的标准大都为自己“喜欢”,对于韩天衡来说,这喜欢背后还另
期刊
陆康先生的名字,我是从书法家颐志新那里听说的。那次他从澳门来深圳,跟我谈起澳门的书坛人物,对陆康推崇备至,还转赠我一册陆康的印谱。这是我得到的第一本陆康先生的书。  书前有篆刻大家陈巨来先生的序言,文中说:“陆生康乃吴中文学大师澹安先生之文孙”,由此透露出陆康先生的家学渊源。翻阅其印谱,亦工亦写,亦豪亦婉,亦粗犷亦秀润,既蕴江南之“杏花春雨”,复得北国之“铁马金戈”,这在当今诸多篆刻家中是颇为少见
期刊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印面的形式构成美。  世上任何物象都具有一定的外观形式,但不一定都是美的。有的稚拙,有的成熟,有的粗率,有的完美,而有的甚至丑陋。篆刻艺术也一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的作品形式完美,能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这类作品,只要看过一眼之后,虽事隔多年,仍能记忆常新,历历在目;而一般性的作品,则给人以平庸印象;若是劣作,更是不堪入目。因此,历代印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其形式的构成进
期刊
没有电,当今的世界无法运转:没有车,人类的一半时间重新消耗在路途上。如果没水、没粮食、没钱、没法律、没文字、没钥匙,生活都会一塌糊涂。如果没艺术呢?这问题谁想过?我却经验过一次。  20年前,“文革”浩劫扫荡一切艺术。电影院关闭,博物馆被封,书店没书,剧团都在搞批斗会,我被从家中撵出来。在一问七八平米的小屋,用砖块和借来的铺板架起一张床,把一个躺柜砸坏的一边贴着地立起来,当做立柜放衣服。没有窗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