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奥运来临之前,华文媒体的报道如何能够引发主流社会关注,必须有策略性的转变。要鼓励华文媒体用中性中立的第三种声音,实事求是地报道中国。中文媒体越中立,起到的正面效果就越大
中国正在全面走向世界,尤其是美国独霸的局面在某种意义上衰退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但是,从奥运之前的情况来看,西方媒体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挑战”中国,是一种一目了然的趋势和现象。而与海外华人护奥运火炬截然不同,海外中文媒体的力量还薄弱,无法承担“拨乱反正”的角色。而国内媒体对西方媒体认识不足,加之新闻全球影响力的差距,无法针锋相对、及时纠偏,这也是必须正视的现象。
加拿大英文媒体有国家报纸、地区报纸和小区报纸三种。中国人通常认为英文媒体都是一样,其实英文媒体的左、右立场鲜明:国家级报纸《环球邮报》代表的是自由派思潮;而《国家邮报》则是保守派立场;对移民问题等比较严厉。
地区报纸即省报在舆论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鉴于加拿大也是重视地方自治的国家,省报在政治立场上以批判联邦政治为主。但他们的专栏作家,尤其是国际问题的专栏作家,常常持批评中国的立场。不过,有时候因反对联邦政府,而对联邦政府的亚洲政策唱反调,比如总理哈珀不参加北京奥运开幕式,就遭到媒体多次抨击。
小区报纸是免费的,欧美很多人真正关心的是小区事务,小区报纸的立场会直接影响选民的立场,小区报于是成为加、美政客观察民意走向的重要风向标。中国官方或者媒体,因为惯性思维,以为大才是影响力,因此在对待西方小报上,极少有作为。这恰恰是一个重大的盲区。
其实,美、加的普通民众,对国际事务没有太多的热情,也懒惰,他们的观点是随着媒体的报道走的,既然小区报没有涉及国际事务,他们就跟着大报的舆论走。相反,如果小区小报有点报道,他们会十分关注,会有共鸣。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新闻系、新闻研究所其实可以与小区报纸合作,在奥运开始前,如果能够邀请一批小报、小区报的主编、专栏作家访问北京、上海,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中国,在民众中所产生的效果,将会十分重要。不但可以平衡西方大报的报道偏差,同时也会对西方的对华政策产生微妙影响。
此前加拿大对中国的报道分为三个阶段:由冷漠到跟随美国提倡“中国威胁论”,直至寻求独立报道。华人在美国发生影响力的机会微乎其微,而加拿大的华人在国会、省议会、市议会的人数远远超过美国,所以华人的选票还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影响整个国家的政策,华人社群在加拿大的成长发展也会令英文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温哥华是全球华文媒体密度最高的一个地方,共有三家日报、两家电视台、两家电台、八家简体字周报,华文媒体竞争非常激烈。在大英文媒体面前,分散的中文媒体生存将更为吃力。在华文媒体的作用转换上,一个大的转换是本土化势头加强,信息渠道增多导致华文媒体担任的“思乡”角色减弱;二是补充英文媒体对华人事务的漠视;三是要对主流政治产生影响力。
我们仿佛能看到华文媒体未来的趋势:其一,两岸三地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媒体整合不容易,华文媒体的恶性竞争对本地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其二,海外华人的经济力量很强,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把钱花在更“实惠”的支出上,而不愿拿钱来搞文学、做媒体,华文媒体想壮大不容易;其三,中国本土媒体依然向外扩张乏力。
奥运之前,华文媒体的报道如何能够引发主流社会关注,必须有策略性的转变,这也关系到华文媒体的发展。除了一些特定的华文媒体,总体来说,要鼓励华文媒体用中性中立的第三种声音,实事求是地报道中国。中文媒体越中立,起到的正面效果就越大。
从长远来看,华文媒体面临理论建构的问题。这种理论建构是根据第三种声音建立的第三种文化。华文媒体要在回馈原居地的基础上培养小区观念、文化观念、法律观念和市民纳税遵纪守法的观念,要开发自己的新闻题材和报道,要坚持独立报道和分析,最终从思维框架上不陷入萨伊德所定义的“东方主义”,惟此西方人才能客观地看到中国的好与不好。
从这个角度来说,华文媒体越融入主流社会,它的影响力可能就越大。
(作者为海外知名专栏作家、《世界日报》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