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众对这档节目的期待是对歌手身份的推理和猜测,“难猜”才能激起兴趣
2016年接近尾声,近40档音乐综艺节目的出现让竞争白热化。升级有之,创新有之,但疲态难掩。
主打明星歌手竞赛的《我是歌手》和面向草根进行选拔的《中国好声音》都曾以“现象级”姿态出现,但在播出几季后,观众渐渐产生审美疲劳,收视辉煌与舆论热潮似乎难以复制。
创新是个难题,更难的是找到刺激观众新鲜感的看点。
在这种背景下,11月末收官、由灿星公司制作的《蒙面唱将猜猜猜》却获得突破13亿的网络点击量和同档期综艺收视7连冠,收视率突破2%,成为一年来音乐综艺中的翘楚。
从第一季《蒙面歌王》的默默无闻,到第二季改版后的逆袭,复盘整个改版过程,节目总导演车澈说得最多的是:“之前,我们对观众有太多的‘误以为’了。”
有的放矢的模式创新
伴随综艺节目在国内的爆发式增长,观众的眼光“越来越毒”,在节目研发过程里,几乎所有综艺制作团队都面临这样的压力——做固有模式太老套,而创新又存在风险。
摆脱掉“好声音”版权之争后,灿星团队在《中国新歌声》中所做的创新,仍给观众“换汤不换药”之感,以致毁誉参半。
而大背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限制海外模式节目的播出,模式创新成为整个综艺行业目前最大的课题,灿星也曾宣布不再购买海外节目模式。
因应变化,曾在2015年播出过的《蒙面歌王》更名为《蒙面唱将猜猜猜》。
“这让制作团队能放开手脚去做改版。”资深音乐产业观察者流水纪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此前,购自韩国节目模式的《蒙面歌王》过于照搬韩国模式,“没有考虑到两个国家音乐生态和观众审美的不同”。
节目的核心元素是,歌手戴上面具,取一个代号在台上演唱,由专业音乐人和歌手组成的猜评团以及观众根据他们的歌声猜其身份。
2015年的《蒙面歌王》被观众诟病为表演色彩太重,很多歌手已经被观众猜出身份,猜评团却仍在“装傻”,导致收视表现平平,其豆瓣评分为5.5分。而在同一平台,《蒙面唱将猜猜猜》则获得了6.8分,社交网络热度和收视率也证明,创新性改版收到了效果。
“改版过程里,我们经过了认真调研,明白观众真正喜欢什么再去做。”车澈说。
通过调研,灿星团队发现,观众对这档节目的期待是对歌手身份的推理和猜测,“难猜”才能激起兴趣。这使得制作团队在寻找创新逻辑时拨开了云雾,进而舍弃了《蒙面歌王》竞技性的赛制。
不管是选秀节目中素人草根的竞技,还是《我是歌手》这种成名歌手的竞技,对观众来说都已经不新鲜。
“如果还是放大歌手之间的比拼就没有太大意思了。”流水纪说,“原来那种歌手比拼的赛制、在歌手选择和包装上悬念性的不足,使得节目的标识性被减弱了,观众的反应是‘就像看戴着面具的《我是歌手》’,作出改进是必要的。”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冷凇认为,改版后,节目把重点放在了悬念设置上:“创造性地主动构建‘悬念事件’,建立起了和观众的持续勾连性。”
由此,赛制也就将重点放在了可持续的悬念性上——猜中的歌手揭掉面具,每一期都有猜中和未被猜中的歌手,这使得竞猜的参与感和悬疑的神秘感贯穿到了整季节目当中。
可以说,《蒙面唱将猜猜猜》给面临创新危机的综艺行业的一大启示在于,形式创新不在于“前无古人”,而在于抓住大众的心理预期,有的放矢。
“面具”的学问
“它不是一个以你的身份、名气来论英雄的地方,而是用音乐说话。”歌手罗中旭对《瞭望东方周刊》总结参加《蒙面唱将猜猜猜》的感受。
20多年前,罗中旭曾因一首《星光灿烂》走红,2006年后,罗中旭与诸多流行歌手一样,经历了唱片产业的低迷。他认为,《蒙面唱将猜猜猜》这类音乐综艺的出现“重新唤起了大众对音乐的热情”:“在节目中回归音乐这一点,对于纯粹做音乐的歌手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一张面具,就实现了“不以过往论英雄”。冷凇认为,对于演唱者来说,面具犹如“保护壳”,也是他们去除表演杂念、回归音乐本质的关键助攻。
摘下面具的一瞬间,又极有可能是扯掉标签的时刻。一个例子是,歌手谭晶以“阿凡达妹妹”为代号,在节目中突破了大众对她“晚会歌手、歌唱艺术家”的固有印象,演唱和改编了多首流行歌曲,一度登上网络热搜排行榜。
其实,《中国好声音》《中国新歌声》也是通过“转椅”“挡板”等道具的设置,让导师以“盲听”的形式对素人选手进行初次判断,突出了“不以貌取人”的特点。
但《蒙面唱将猜猜猜》的“面具”,作用不止于此。
“虽然都号称回归声音,但这个面具后面是一个明星歌手,对观众来说,趣味性和刺激性一下提高了。”流水纪认为,这是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利用“面具”,节目可以将音乐节目的综艺性发挥出来。
“我们之前做过很多节目,包括音乐比赛、音乐真人秀等等,竞技的成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综艺感。”灿星副总裁陆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综艺化”是这一年来灿星制作音乐综艺时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歌手需要尽可能来隐藏自己,所以这不仅仅是歌手之间的歌艺比拼,更是歌手和猜评团、观众之间的智力比拼。” 陆伟认为,面具给了节目制造互动性话题的空间,而面具掩护下娱乐感十足的才艺展示、以网络热词为歌手起代号,进一步增加了节目的“综艺感”。
但陆伟也坦言,要做到“一张一弛”不容易,作为一档音乐综艺节目,“要先把音乐守住了,再多做一些观众喜欢的能玩能猜的东西。”
为了在音乐性上玩出新变化,《蒙面唱将猜猜猜》把歌手表演分为合唱和独唱两个阶段,歌手在演唱时需要尽量掩饰自己的声音,以防被猜出,因此常常选择不同以往的曲风、音域甚至嗓音。 在节目中,罗中旭的代号是“蓝瘦的海盗很香菇”,以加勒比海盗的造型出现。擅长气声唱法的罗中旭在演唱《往日情》时,故意模仿张学友的唱法,瞒过了猜评团和观众。
而在合唱环节,孙楠隐藏在“西楚霸王”的代号下,以项羽的京剧造型,与“加勒比海盗”站在一起。“不同的声音,就像不同的色彩搭配在一起,这种搭配迸发出了新的火花和音乐元素。”罗中旭说。
在流水纪看来,创新性地加入合唱环节,也是制造悬念感的一种形式:“合唱中两个歌手会配合着适应歌曲编排,其实就让观众更难猜出身份了。”
“面具”背后是谁
“面具”背后的歌手选择也很重要。
流水纪曾在2015年的《蒙面歌王》中担任媒体评审,当时他曾给节目组提出这样的建议:“在歌手选择上,应该注意到那些近年来曝光率不高、又很有实力的‘遗珠’。”
当时,流水纪提到了周蕙和金海星的名字,而这两个歌手也的确出现在了《蒙面唱将猜猜猜》的舞台上。
“我们之前误以为这档节目无法消化大量歌手。”车澈说,在改版前,节目每期只增加一个歌手,并且保留身份信息已很明显的歌手,正是由于这种误判。
改版后参与《蒙面唱将猜猜猜》的歌手人数大大扩充,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当红歌手,如林宥嘉、杨丞琳;二是具有实力但沉寂已久的老歌手,如罗中旭、周蕙、品冠、金海心;三是一批从《中国好声音》走出来的选秀歌手。
“我们选择的歌手首先要在某一个领域很有知名度,而这个领域可能恰巧是猜评团或观众所不熟悉的,这可以提升悬念感。”车澈认为,在流行音乐唱片卖得最紧俏的时代,这种玩法走不通,因为那时还不具备大众音乐审美细分化的条件。
流水纪认为,不同类型的歌手在节目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当红歌手拉动收视、冲击话题,老歌手主打情怀牌引起观众共鸣。
不能否认的是,周蕙、金海星这类遗珠歌手在中国乐坛不在少数。罗中旭对本刊记者说:“一些有实力的老将在音乐综艺出现,至少让大家关注到这些人的发展,这对音乐产业来说,是一件好事。”
而启用一些知名度较低的选秀歌手,其实是灿星“内部消化”的手段,却让观众有了这种评价:“有些选秀歌手,摘掉面具我也不知道是谁。”
流水纪说:“在《中国好声音》积累的大量新人资源,有相当一批销声匿迹,这对灿星自身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作出了这种选择。”
但这也暴露了音乐综艺歌手资源有限的窘境,以及灿星自身“造星力”不足的尴尬。
让老牌歌手咸鱼翻生、让新人迅速走红——虽然这档节目在这方面的功力还无法媲美《我是歌手》等节目,但无论如何,《蒙面唱将猜猜猜》是灿星在面临原创危机后一场可圈可点的试水。业内的普遍评价是:它在国内音乐综艺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下,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
(实习生鲁雨涵、史怡对此文亦有贡献)
2016年接近尾声,近40档音乐综艺节目的出现让竞争白热化。升级有之,创新有之,但疲态难掩。
主打明星歌手竞赛的《我是歌手》和面向草根进行选拔的《中国好声音》都曾以“现象级”姿态出现,但在播出几季后,观众渐渐产生审美疲劳,收视辉煌与舆论热潮似乎难以复制。
创新是个难题,更难的是找到刺激观众新鲜感的看点。
在这种背景下,11月末收官、由灿星公司制作的《蒙面唱将猜猜猜》却获得突破13亿的网络点击量和同档期综艺收视7连冠,收视率突破2%,成为一年来音乐综艺中的翘楚。
从第一季《蒙面歌王》的默默无闻,到第二季改版后的逆袭,复盘整个改版过程,节目总导演车澈说得最多的是:“之前,我们对观众有太多的‘误以为’了。”
有的放矢的模式创新
伴随综艺节目在国内的爆发式增长,观众的眼光“越来越毒”,在节目研发过程里,几乎所有综艺制作团队都面临这样的压力——做固有模式太老套,而创新又存在风险。
摆脱掉“好声音”版权之争后,灿星团队在《中国新歌声》中所做的创新,仍给观众“换汤不换药”之感,以致毁誉参半。
而大背景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限制海外模式节目的播出,模式创新成为整个综艺行业目前最大的课题,灿星也曾宣布不再购买海外节目模式。
因应变化,曾在2015年播出过的《蒙面歌王》更名为《蒙面唱将猜猜猜》。
“这让制作团队能放开手脚去做改版。”资深音乐产业观察者流水纪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此前,购自韩国节目模式的《蒙面歌王》过于照搬韩国模式,“没有考虑到两个国家音乐生态和观众审美的不同”。
节目的核心元素是,歌手戴上面具,取一个代号在台上演唱,由专业音乐人和歌手组成的猜评团以及观众根据他们的歌声猜其身份。
2015年的《蒙面歌王》被观众诟病为表演色彩太重,很多歌手已经被观众猜出身份,猜评团却仍在“装傻”,导致收视表现平平,其豆瓣评分为5.5分。而在同一平台,《蒙面唱将猜猜猜》则获得了6.8分,社交网络热度和收视率也证明,创新性改版收到了效果。
“改版过程里,我们经过了认真调研,明白观众真正喜欢什么再去做。”车澈说。
通过调研,灿星团队发现,观众对这档节目的期待是对歌手身份的推理和猜测,“难猜”才能激起兴趣。这使得制作团队在寻找创新逻辑时拨开了云雾,进而舍弃了《蒙面歌王》竞技性的赛制。
不管是选秀节目中素人草根的竞技,还是《我是歌手》这种成名歌手的竞技,对观众来说都已经不新鲜。
“如果还是放大歌手之间的比拼就没有太大意思了。”流水纪说,“原来那种歌手比拼的赛制、在歌手选择和包装上悬念性的不足,使得节目的标识性被减弱了,观众的反应是‘就像看戴着面具的《我是歌手》’,作出改进是必要的。”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冷凇认为,改版后,节目把重点放在了悬念设置上:“创造性地主动构建‘悬念事件’,建立起了和观众的持续勾连性。”
由此,赛制也就将重点放在了可持续的悬念性上——猜中的歌手揭掉面具,每一期都有猜中和未被猜中的歌手,这使得竞猜的参与感和悬疑的神秘感贯穿到了整季节目当中。
可以说,《蒙面唱将猜猜猜》给面临创新危机的综艺行业的一大启示在于,形式创新不在于“前无古人”,而在于抓住大众的心理预期,有的放矢。
“面具”的学问
“它不是一个以你的身份、名气来论英雄的地方,而是用音乐说话。”歌手罗中旭对《瞭望东方周刊》总结参加《蒙面唱将猜猜猜》的感受。
20多年前,罗中旭曾因一首《星光灿烂》走红,2006年后,罗中旭与诸多流行歌手一样,经历了唱片产业的低迷。他认为,《蒙面唱将猜猜猜》这类音乐综艺的出现“重新唤起了大众对音乐的热情”:“在节目中回归音乐这一点,对于纯粹做音乐的歌手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一张面具,就实现了“不以过往论英雄”。冷凇认为,对于演唱者来说,面具犹如“保护壳”,也是他们去除表演杂念、回归音乐本质的关键助攻。
摘下面具的一瞬间,又极有可能是扯掉标签的时刻。一个例子是,歌手谭晶以“阿凡达妹妹”为代号,在节目中突破了大众对她“晚会歌手、歌唱艺术家”的固有印象,演唱和改编了多首流行歌曲,一度登上网络热搜排行榜。
其实,《中国好声音》《中国新歌声》也是通过“转椅”“挡板”等道具的设置,让导师以“盲听”的形式对素人选手进行初次判断,突出了“不以貌取人”的特点。
但《蒙面唱将猜猜猜》的“面具”,作用不止于此。
“虽然都号称回归声音,但这个面具后面是一个明星歌手,对观众来说,趣味性和刺激性一下提高了。”流水纪认为,这是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利用“面具”,节目可以将音乐节目的综艺性发挥出来。
“我们之前做过很多节目,包括音乐比赛、音乐真人秀等等,竞技的成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综艺感。”灿星副总裁陆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综艺化”是这一年来灿星制作音乐综艺时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歌手需要尽可能来隐藏自己,所以这不仅仅是歌手之间的歌艺比拼,更是歌手和猜评团、观众之间的智力比拼。” 陆伟认为,面具给了节目制造互动性话题的空间,而面具掩护下娱乐感十足的才艺展示、以网络热词为歌手起代号,进一步增加了节目的“综艺感”。
但陆伟也坦言,要做到“一张一弛”不容易,作为一档音乐综艺节目,“要先把音乐守住了,再多做一些观众喜欢的能玩能猜的东西。”
为了在音乐性上玩出新变化,《蒙面唱将猜猜猜》把歌手表演分为合唱和独唱两个阶段,歌手在演唱时需要尽量掩饰自己的声音,以防被猜出,因此常常选择不同以往的曲风、音域甚至嗓音。 在节目中,罗中旭的代号是“蓝瘦的海盗很香菇”,以加勒比海盗的造型出现。擅长气声唱法的罗中旭在演唱《往日情》时,故意模仿张学友的唱法,瞒过了猜评团和观众。
而在合唱环节,孙楠隐藏在“西楚霸王”的代号下,以项羽的京剧造型,与“加勒比海盗”站在一起。“不同的声音,就像不同的色彩搭配在一起,这种搭配迸发出了新的火花和音乐元素。”罗中旭说。
在流水纪看来,创新性地加入合唱环节,也是制造悬念感的一种形式:“合唱中两个歌手会配合着适应歌曲编排,其实就让观众更难猜出身份了。”
“面具”背后是谁
“面具”背后的歌手选择也很重要。
流水纪曾在2015年的《蒙面歌王》中担任媒体评审,当时他曾给节目组提出这样的建议:“在歌手选择上,应该注意到那些近年来曝光率不高、又很有实力的‘遗珠’。”
当时,流水纪提到了周蕙和金海星的名字,而这两个歌手也的确出现在了《蒙面唱将猜猜猜》的舞台上。
“我们之前误以为这档节目无法消化大量歌手。”车澈说,在改版前,节目每期只增加一个歌手,并且保留身份信息已很明显的歌手,正是由于这种误判。
改版后参与《蒙面唱将猜猜猜》的歌手人数大大扩充,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当红歌手,如林宥嘉、杨丞琳;二是具有实力但沉寂已久的老歌手,如罗中旭、周蕙、品冠、金海心;三是一批从《中国好声音》走出来的选秀歌手。
“我们选择的歌手首先要在某一个领域很有知名度,而这个领域可能恰巧是猜评团或观众所不熟悉的,这可以提升悬念感。”车澈认为,在流行音乐唱片卖得最紧俏的时代,这种玩法走不通,因为那时还不具备大众音乐审美细分化的条件。
流水纪认为,不同类型的歌手在节目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当红歌手拉动收视、冲击话题,老歌手主打情怀牌引起观众共鸣。
不能否认的是,周蕙、金海星这类遗珠歌手在中国乐坛不在少数。罗中旭对本刊记者说:“一些有实力的老将在音乐综艺出现,至少让大家关注到这些人的发展,这对音乐产业来说,是一件好事。”
而启用一些知名度较低的选秀歌手,其实是灿星“内部消化”的手段,却让观众有了这种评价:“有些选秀歌手,摘掉面具我也不知道是谁。”
流水纪说:“在《中国好声音》积累的大量新人资源,有相当一批销声匿迹,这对灿星自身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作出了这种选择。”
但这也暴露了音乐综艺歌手资源有限的窘境,以及灿星自身“造星力”不足的尴尬。
让老牌歌手咸鱼翻生、让新人迅速走红——虽然这档节目在这方面的功力还无法媲美《我是歌手》等节目,但无论如何,《蒙面唱将猜猜猜》是灿星在面临原创危机后一场可圈可点的试水。业内的普遍评价是:它在国内音乐综艺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下,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
(实习生鲁雨涵、史怡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