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精神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及教育意义

来源 :人民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fe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抗洪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rn抗洪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在抗洪抢险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抗洪精神极大地展示出中国人民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甘于奉献的优秀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坚韧不拔、敢于胜利,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1]
其他文献
由于教育普及力度的增大、办学布局的优化和学校规模办学的需要,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目前学校管理理论往往以小规模学校研究为基础,导致学校内部协作管理难度加大、学生受教育机会减少、师生对学校归宿感减弱和学校变革动力过小.这就需要强化学校信任系统建设,增加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并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对师生的文化引领和以文化育人功能.
新时代推进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生为本”的“牛鼻子”,实施“两点一线”战略.以中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为“突破点”、人格发展为“着力点”,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或课程内容建设为“生命线”,以点画线,点线结合,提供适合中小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牢固夯实他们全面发展的心理素质基础.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一个系统工程.宏观层面是由国家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政治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育系统;中观层面是省市区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奖励政策、设计荣誉制度,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起正向引导作用;微观层面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这个层面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环节,是每位教师工作的具体条件,也是党和国家教育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期刊
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立足健康生长的育人理念,回归生命教育,营造教育契机,唤醒学生内心“自爱”“他爱”“大爱”的种子,以活动为载体,搭建桥梁,实现“诚朴”“理解”“担当”的责任转化,以爱润责,让生命的姿态更优美、更舒展.rn一、构建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rn1.校园物型课程打造rn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曾经说过: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对于学校而言,环境育人的要旨在于打造物化课程,建构校园育人场域.学校倡导温馨、精致的生态理念,重点建设“一
期刊
1998年夏天,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地区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抗洪抢险战役全面打响.在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rn红色精神是大思政育人极其丰富和宝贵的课程资源,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红色灵魂”.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进一步发扬包括“抗洪精神”在内的“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本文以抗洪精神课程开发为例,从后视镜、放大镜
期刊
教师工作积极性是现代学校治理变革的第一动力.在部分校长看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可以通过强化执行力达成.但从很多对学校的调查来看,在追求执行力的变革过程中,表面上轰轰烈烈,但教师积极性并没有真正提高,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师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已经异化了,教师本人成为执行某种外在教育教学意图、政策、质量要求和进度安排的工具”.[1]学校执行力与教师工作积极性呈负相关.
期刊
在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讲学旧址“安定书院”创办的江苏省泰州中学,自1902年建校以来一直坚持传承和弘扬胡瑗教育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对标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发掘胡瑗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持续深化育人方式改革,积极推进新时代胡瑗教育思想的校本化创新实践,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高品质示范高中.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指出,要“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如何让教师评价真正指向教师内涵发展,通过科学且合理的教师评价让教师有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期刊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载人航天精神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形态,内涵十分丰富,与其他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载人航天精神蕴含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是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红色资源.
期刊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期间教育领域的战略任务.当下,对很多地区而言,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仍相对不足.近年来,一些优质学校不断扩建校区、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班级和招生人数;一些薄弱学校采取调整与合并,形成新的大规模学校;一些新开发地区直接规划了大规模学校;还有比较普遍的通过名校承办分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等等.无论哪种形式的大规模学校,本质上都是一种优质资源集中利用的教育发展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