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对解经“传”文体的改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hy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司马迁创作《史记》时,继承了许多已有的文体,其中包括多种儒家经典与解经文献中的文体,尤其是“传”体对后世文体发展影响至为深远。《史记》“传”体继承了解经“传”体的阐释性和记事性,具有义理与史事两种途径。在继承之外,司马迁又为“传”文体加入了情感变数和体例变数。“传”这个由解经而来,跨界到史学、文学中的文体,在司马迁手上完成了关键性的拓展。
  关键词:《史记》 传 文体 解经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司马迁将写作《史记》的追求总结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一家之言”看起来是强调独创,其实也受到经学家法的影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亦可以自经典中看出其渊源。后来的《汉书·艺文志》中,史书都附于“六艺略”中的“春秋”类,“史”与“经”,有着莫大的渊源。司马迁创作《史记》,并没有脱离经学的背景,但是,他却在经学的领地里打开了史学的独立天空。这一点,我们从“传”,这个在经学和史学中都非常重要的文体,就可以看出司马迁的继承和创建。《史记》的文体构成,受到解经文体的影响很深。《本纪》与《世家》《列传》之间的关系,与《春秋》经与传之间的关系并无不同,但是司马迁又极有创新,他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文体皆单独排列,突出了每一种文体的独特价值,可以看作是将传与经在文体意义上放置到了同等地位。
  一 《史记》对经学文体的广泛继承
  《史记》中的各个文体,体现着司马迁强大的创造性,也体现着他对先前文体良好的继承眼光。他继承了许多已有的文体,其中,儒家经典与解经文献中的文体,是主要部分。顾荩臣先生在《经史子集概要》中曾经对《史记》诸体的承传做过总结,他认为“本纪”继承自《竹书纪年》和《吕氏春秋》中的“纪”。所谓“纪”者,是说用以纲纪庶品、网罗万物。“世家”和“本纪”没有什么差别,不过要使诸侯异于天子,故另起名称而为“世家”。“列传”与“本纪”相配合,“‘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记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述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年表”源于古书的“谱牒”。“书志”盖出于“三礼”。“太史公《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傳’、‘书’、‘表’等,都能‘本之于经’而自创为‘体例’的”。除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这诸多体式,还有“序”。方苞《又书太史公自序后》将《史记》的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与《毛诗》中的大、小《序》相比照,认为《太史公自序》可分为两部分,“‘自黄帝始’以上,通论其大体,犹《诗》之有《大序》也;百三十篇各系数言,犹《诗》之有《小序》也。”这种类比也很有道理。
  而其中与两汉主要的解经文体特别相关,又体现了司马迁的创造性,对后世文体发展影响至为深远的,是“传”体。司马迁《史记》并不是解经之作,但是它采用的传体与解经的传体关联甚强。传体在司马迁的手上,完成了前所未有的一次脱离,使得传体从解经之文体转移到了一种出入于经、史之间的文体,并开始具有独立的文学文体的价值。
  二 《史记》“传”体与解经“传”体的关联
  《史记》“传”体与解经“传”体的关联,首先在于它的阐释性。“纪”即是一种编年的纲目,“传”是对于事状的记述,虽然年月与事件的整合排列方式不同,但是《史记》中“纪”与“传”的关系与《春秋》和它传记的关系非常相似。在《史记》中,“纪”的部分就如同经,“传”的部分就如同解经,这种对应关系与儒家经典与解经文献之间的关系是同质的。
  其次在于它的记事性。两汉时期,传体在解经著作中的采用非常广泛,又有内传、外传之分。内传之体以义理讲论为主,外传之体以征引史事为主。而在先汉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的《春秋》三传中,也存在着义理与史事两途之分,《公羊传》《 梁传》主义理,《左传》主史事。《史记》的传体篇章,主要是承接《左传》与外传之体而来,其中也不乏发明义理的内传之体。朱东润先生就认为史传文体来自于解经之传,但是在司马迁的手上完成了向文学性文体的转化。他举了《史记·项羽本纪》为例,认为“在创作的时候,司马迁想把楚汉之间五年的故事有所系属,和其余的本纪一样‘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但是因为作者对于项羽的热情,借着他底文学的天才,完全透露,这篇文章便成为不朽的名作。《项羽本纪》如此,许多列传更如此。写作底动机尽管止是一种训释底工作,其结果则成为独立的篇幅,并且在文学上开创了传叙底体裁。”
  后世的史传文体,是以记事、记人为主,但《史记》中之列传并不全然是叙事为主的,看来好似是变体,但是,这是以后世的史传体来范围《史记》,孰不知在司马迁的时代,“传”这个文体承接解经而来,是有义理与史事两途的。司马迁正是仿效解经的传体,用这些以“传”命名的篇章,来解释、阐发、补充“纪”部分的纲领。七十列传的第一篇《伯夷列传》,就是一篇以发明义理为主的传。
  《伯夷列传》之中,只有“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至“遂饿死于首阳山”这一段两百余字,是记事的部分。其余的部分,皆是以议论性文字而入传,是司马迁对天道与人世的悲愤诘问。解经之传体,记叙性与议论性的文字往往会根据义例寻求编排,而司马迁的夹叙夹议,则更加随意,依据文气而流走。在这一点上,它是比较疏远了对“纪”的解释对照,而是更加接近于将传文看作独立的文章而营造。
  三 《史记》“传”体的情感变数
  从《伯夷列传》中,不仅可以看出《史记》列传的义理与记事兼及的体裁,也可以看出,司马迁的“传”体文字,与解经的“传”体文字有一个很有冲击力的差异,那就是司马迁大胆地在“传”体文章中,渗入了许多个人情感。解经之传中虽亦不乏对原文的断章取义,但无论如何解读,都很难看到作传之人与个体遭际相关的个体情感,但司马迁却将这一点广泛地置入了《史记》的传文里。他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记录,似乎都是拿自己的生命与之对话,传中人物的客体人生,与作传笔者的主体人生高度地融合在一起,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往往带着司马迁的观点,有着司马迁的影子,以至于整个一部《史记》,不仅历数了上古至汉武帝时代的众多人生,而且这些人生的记录合并在一起,分明烘托出一个司马迁的生命、性格形象。这里的伯夷叔齐的故事,表面上,是替伯夷叔齐发出的诘问,实际上,是司马迁基于自己的人生遭遇,有感而发的。   司马迁对“传”文体,加入了“个人情感”这个变数。这与他写作《史记》的背景有很大关系。《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表明自己发愤著书的态度,这与温柔敦厚的诗教大异其趣,这种写作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史记》的文体与材料大量继承前人的成果,但是司马迁本人的个体性情还是无法阻挡地在《史记》文本中喷薄而出。经之传情感隐,迁之传情感显,两传体之别于此而分。
  四 《史记》“传”体的体例变数
  除了情感上的变数,司马迁在传体体例上的变数更是直接为“传”这个体裁打开了大片天空。《史记》中“纪”与“传”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继承经与传之间的训释关系而来,但是却在司马迁体大思精的整部书的体例设计中有了变革。尽管在汉人看来,《史记》依旧可以归属于《春秋》类,但是《史记》与《春秋》和它的传记的体例已经有了显著差异。“纪”的部分,与《春秋》相比照,皆是以时间顺序排下,历数主要史事。但是,《春秋》以一国之历为纲,《史记》则是为各国、诸君分别作纪。这样,统一的时代,纪是唯一的,而政权分立的时代里,同一个历史阶段,被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历数。这从历史的叙事角度上,大大扩展了《春秋》式史书的空间。本来,历史的发展是线性的,是历时性的,但是司马迁这种写法,为线性发展的历史拉开了垂直方向的网格,从体例建设上充分打开了历史中共时性认识的书写空间。在这样的“纪”的结构里,“传”也如鱼得水,在历时与共时的网络里纵横捭阖,上古至汉武帝的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或独立、或联合、或群体,或为同时之人,亦可跨越多年,皆可以并为一传,突出特点。
  例如,《游侠列传》的开篇,并不即进入叙事,而是相当篇幅的议论。司马迁引用《韩非子·五蠹》里的话:“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以驳论开篇,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 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这篇文章的写法,是先用论说语为游侠群体立像,然后再叙写两位代表性人物朱家和郭解的事迹。在立像的过程中,司马迁又写到游侠的一种特别意义:得道仁人尚且常会遇到许多危急之事,何况是没有什么特别才能的普通人呢!身处乱世,或是遭逢灾难,在这个时候,谁能来解救他们呢?有力量的人常不讲道义,讲道义的人常没有力量,将力量与道义集合于一身的侠客们,寄托着人们脱离困境的企望。联系司马迁曾经遭遇的人生困厄,竟无人可伸出援手,《游侠列传》之中的这一段缓急之论,是太史公呕心沥血道出的辛酸语。
  《史记》之中为这些“儒、墨皆排摈不载”的布衣之侠立传,这种选择亦是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所形成。可见,在驾驭“传”的写作之时,对传主的选择与组合,司马迁注入了强烈的个性色彩。行文至此,司马迁又将暴虐的豪强与游侠区别开来,那些结党营私、仗势欺人的豪强,是游侠之士认为可耻的。可惜世俗之人不能明察其中的区别,而错误地把他们看作同类加以嘲笑。在将游侠的特点和意义从多个角度架构起来之后,司马迁方才进入史事记录的部分。这篇《游侠列传》,因为他的题材和观点,在史书中显得很特殊,班固甚至批评司马迁是“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不过,虽然题材特殊,但是《游侠列传》的写法,却是《史记》传体篇章中所常见,有鲜明的观点,还有对此观点的论证,论说与叙事,这两种传文体中的主要语体,都在司马迁的手上得到广泛运用。相对于“经”的“纪”部分和相对于“解经”的“传”部分的安排,都体现着司马迁的体例创新意识。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正史的固定体裁,在后来的发展史上,“传”文体甚至脱离出经与史而成为独立的文学文体,在这个过程里,司马迁对由解经而来的“传”文体的改造,有一种导源性的影响。
  《史记》对解经文体的借鉴,既有这样显性的体式继承,也有隐性的文笔上的影响。司马迁在处理史料的时候,不是简单的攒聚,而是进行了文辞的改造。这种改造的方法,多是以当代语翻译古代语,以浅易语代替繁难语,这个过程,正如同一个训诂、转受的过程。将原文中的古字、难字进行训释,将原文难明的意义进行转述,这是在解经工作的重要方面,是解经文献的主要组成方法。司马迁在寫作史书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了对史料的处理中,可见,解经“传”体对史籍“传”体的影响,是从结构到文辞全方面的。
  司马迁撰著《史记》,宏大的志愿是继承家族的事业和《春秋》的传统,以史记来记录事实、明辨是非。所以,《史记》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在思想上,都鲜明地体现出了对《春秋》等经典的继承。但是他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又在固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创造,体现出了著作者鲜明的个人性情和卓越的文体革新意识。作为中国史学的早期经典,“传”这个由解经而来,跨界到史学、文学中的文体,是这条经脉中的桥梁,甚至是康庄大道,一直通往后世传文体的众多辉煌篇章。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汉代解经文体类型研究”(项目编号:ZY20110218);防灾科技学院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古典文学‘年谱式’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2B14)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顾荩臣:《经史子集概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 朱东润:《八代传叙文学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5]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作者简介:唐元,女,1983—,河北邢台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北京东燕郊防灾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欧·亨利与萨姆赛特·毛姆均为短篇小说巨匠,前者将漫画技法运用于人物创作,而后者则善于运用简洁、冷静和客观的白描式笔调,挖掘人物性格特征,揭露人性弱点。本文试图对二者力作《警察与赞美诗》和《患难之交》人物形象刻画技法进行评析,分析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欧·亨利 萨默塞特·毛姆 人物刻画技法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家欧·亨利(1862-1910)与英国作家萨默塞特
期刊
摘要 《红字》是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虽然霍桑的《红字》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美国的文学宗教传统,但是他对于女主人公个性特征的描绘却处处反映出了当时充满矛盾、极其复杂的一种宗教意识。我们不难从女主人公勇敢地追逐爱情并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出的反抗精神当中看出,当时霍桑意识中的女权主义思想也是比较复杂的。本文试从《红字》着手,分析作品中的女权主义的体现。  关键词:《红字》 纳撒尼尔·霍
期刊
摘要 寻找是季奥诺小说“潘神三部曲”中屡屡出现的主题。20世纪20年代初的精神迷惘是其寻找的基础,作者用冷静理性的眼光思考和传达着人们对自我生存意义的追寻价值,着重构建了“寻找”这一文学母题,通过对情节、意象与人物的多重构建,理性地关照人物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深度空间,彰显出了别具一格的文学魅力,实现了文学精神上的一次攀升。  关键词:让·季奥诺 “潘神三部曲” 寻找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
摘要 苏联著名幽默讽刺作家左琴科的《一本浅蓝色的书》被作家称为“一部人际关系的简史”,作家将历史叙事的话语权交予民众,在真实与虚构的融合中,历史呈现出与传统历史文本迥然不同的面貌与特征,充盈着民众理解历史的精神旨趣。  关键词: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左琴科 历史记忆 民间笑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历史记忆的诗学尝试  历史包含了人类过去的一切生活、活动以及对它的诠释
期刊
摘要 戴维·威廉森戏剧《死去的白种男人》的文学价值在于,它以澳大利亚学术界为背景,反映了人物间的诸多矛盾冲突和社会文化问题,揭示了人的两面性,具有普世意义;通过揭露一系列人物的秘密,让读者和观众能更清楚地触及角色的真实,了解人性的真实与丰富。  关键词:戴维·威廉森 《死去的白种男人》 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戴维·威廉森(1942-)是当代澳大利亚最杰
期刊
摘要 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毛猿》描绘了游轮锅炉工扬克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寻求个人归属感的历程。除了深刻的内容以外,该剧细致多样的表现主义手法使其成为美国戏剧史上的典范。这些手法既体现在每场独到的舞台布景、光怪陆离的灯光、精心设计的音效、切合实际的人物语言、重复出现的意象和别出心裁的面具上,又体现在不同场景和不同人物形象之间的强烈对比上。  关键词:《毛猿》 美国戏剧 表现主义手法 心理外化  
期刊
摘要 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戏剧《理想丈夫》以喜剧的方式对被上流社会广泛赞誉、被妻子崇敬膜拜的“理想丈夫”的真实面目进行了讽刺和揭露,其中喜剧性元素贯穿始终,让人印象深刻。本文主要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对其所展现的喜剧艺术进行解读。  关键词:《理想丈夫》 喜剧艺术 喜剧情节 人物性格 喜剧性语言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奥斯卡·王尔德,19世纪与萧伯纳齐名的英
期刊
摘要 在西方复仇文学现代性的进程中,怀疑精神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气质。在对旧事物、旧秩序、旧观念否定的基础上,它不仅促使了传统复仇文化的提升,更加深了现代人对人性与道德这一主题的理解,从而使现代复仇文学具有了新的道德特性和宽容的高贵精神。  关键词:复仇文学 怀疑精神 现代性品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同爱情主题、死亡主题一样,复仇主题也是从古到今永不磨灭的文学主题,是世界文学宝库
期刊
摘要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以丰富的叙事技巧、深远的历史主体、史诗般的语言而备受推崇。在长篇小说《宠儿》中,莫里森使用了大量的叙事策略,将其个人魅力与远见和后现代思想相结合,从而使这部小说成为“黑人文学历史上的里程碑”。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宠儿》 叙事策略 后现代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作品揭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左传》为中心,探讨了春秋晋国历史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对春秋晋国历史文学进行了界定,揭示晋国政权变化的原因,说明了春秋晋国历史文学的战争特色,并充分表现了春秋晋国历史文学中的趣味性。  关键词:古代文学史 春秋晋国 战争特色 历史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春秋时期,先秦典籍中记载最为丰富的是晋国,晋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如在《左传》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