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烟云映眼万壑松风洗心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u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仁杰,1957年生,湖南常德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会员、益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益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益洲印社常务理事、湖南长沙致公书画院特聘书画家,曾获“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和“当代书画家艺术成就奖”等荣誉称号。其美术、书法作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优秀作品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等。作品在日本、韩国、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被收藏。
  青绿山水在唐朝是山水画的主流,宋元以后渐渐让位于水墨山水。青绿山水注重青绿的颜色,所以山石设青绿色,再施以石青、石绿。而在石青绿设色之前,先用墨色或绿色打底,再一层一层染石青、石绿,染一层色,便加一次矾水,使其色彩固定而有厚度,古称“三矾九染”。
  元代画家用生宣纸,这是中国画的一次工具材料改革。在生纸上用皴法表现山石骨骼,立即渗入纸里,需用干擦的方法,使其连绵一气,因此擦便独立成法了。淡墨、焦墨、渴墨、用笔交叉互绵,排比重叠,乃至在林木之间,黑白交割之间,都广泛地使用了擦的方法。本来行话说用笔要发毛,指的是披麻皴的用线方法要老辣,擦法使用之后,要求全图远望要有草木蓬松、深厚润润、毛茸茸的感觉。常说:千山万水,无一山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笔墨山川,浑然一体。
  染是山水画的重要步骤,青绿重彩要三矾九染,水墨浅绛也要多次渲染。因为中国画的染法总是淡淡的一层一层渲染,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古人说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这十水五石也包括染要一次又一次的功夫在内。
  平日所见的有些山水画,多半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像是吃包饭一样,令人乏味。贵仁杰的画,有一股清新之气,边款小字,亦很有韵味。讲师承,从表面上看,似从清四王一派入手,且对宋元诸大家,都有真正的理解。学四王的,可谓多矣,只是烟火气十足,望而生厌。
  贵仁杰的画,首先强调气势,经过艺术实践,他对“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有了自己的体会,而把“气韵生动”放在艺术效果与艺术鉴赏的第一位。
  如何达到“气韵生动”,从读书养气,到落实至一些艺术处理上的具体要求,自从南齐以来,文人画家,对“六法”这一条不是搞形而上学,就是交白卷。贵仁杰为自己作品在“取势”上,于空间分割、斜线、直线等处理外,在画面上留出白线,正是所谓“留白之法”。这似云似水、或非云非水、蜿蜒曲折、风云流动,使画面产生“空灵”“生动”的作用,即书法上的“计白当黑”的道理被他应用到绘画上,而且加以发展了。
  贵仁杰的山水画气势磅礴,虚实相应,如飘渺的云雾、巍峨的群山、奔腾的川江、汹涌的激流、滚滚的浪花。在他笔下,极目矗立的山巅,九曲八弯的溪水汇成瀑布,顺势直泻,尤如银河落地。近观突兀的奇峰,古树临风,雄厚之中蕴藉意韵,构成一幅虚极静笃的天地大美,令人有远离尘世、超旷空灵之感。贵仁杰善于捕捉诗意的形式、意象与笔墨语言,以自己的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赏读他的画,能感受到他那份借景生情、“万物富于胸中”的优游自信,以及其笔墨中于天地之外的一种灵奇诗韵,让人仿佛看到了生命和情感的流淌。
  当代的中国山水画家,往往追求简单的图式个性化,不再重视对笔墨的讲究和意境的构筑,重视者也往往止于“画中情”,不曾有诗人般善感的心灵升华画境。贵仁杰作品中“画中情”与“象外意”的突出特点是清新与悠远。它的清新,是摆脱了习见的老套,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引人的美,强烈地渲染了动人的感受;它的悠远,是那感受联系着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文化的积淀。因此,读贵仁杰的画,不仅可以获得现代人视觉的满足感,而且可以引发人们的遐想,使个人的身心融入自然与历史的怀抱中。
  贵仁杰山水画由线描写生入手,又攻书法篆刻,使他的作品里线条意识特别浓重。在新青绿山水画中,不论夹叶点皴,还是每一根线条都能坚持骨法用笔,每一笔都努力使意到、笔到,讲求起、行、止三个过程,力量均衡,充分表达线条在造型功能外的情感性。基于这点,他的作品从实景中来,总结出自己的图案符号,夹叶造型,特别是松和杉,如冷杉、红杉、南洋杉和枫、槭、桧及丛林的特写,造型中有具象的描写,表现中又有抽象的手法,既有北宋画的坚实、苍莽和厚重,又有个人对时代审美取向和对生活认识的展示。
  色彩是他艺术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色彩,不是张大千式随机泼彩,也不是刘海粟的任性积彩,而是将用彩和书法化用笔融为一体,在用色处见笔趣,在挥写中见色彩。作画从容不迫,一幅画反复多次由墨而彩,由淡彩到重彩,或水破色,或色撞色,或色撞墨,或色彩叠加,将书法用笔作为色和纸的中介,按中国传统随类赋彩,因之画上带有明显的装饰性,而这种装饰性突出了画家的审美取向,突出了作品的个性化。
  贵仁杰擅长作大画,大格局、大气势,鸿篇巨构,意境深远。这继承了唐宋盛世青绿山水的传统,构图奇伟,讲求开合有理、龙脉蜿蜒、源流有序。整体调子统一,细节变幻和谐。千百里江山,尽收笔下,深厚华滋,朴茂丰盈。
  一个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自己的职业,逆境中能坚持,顺境中不懒惰,必定有所成就。德国著名画家凯绥·珂勒惠支说过:“天才将走在时代的前面,而优秀的画家能够代表时代的精神。”贵仁杰山水有宏观饱满的构图,有金碧青绿的雄风,有独特的审美视野,有一种明朗亲和自然的情感,必定能够代表时代的精神。
其他文献
晴雨楼藏清代龙尾石圭形砚,砚体呈长方形,砚面雕有精致的席地纹,砚堂与砚池整体作圭形。砚岗上刻璧形纹饰,璧直径仅半寸余,但璧面所琢乳钉纹、中心所开圆孔,皆历历可见。砚背开圭形覆手,形制与砚面相对。整砚雕琢风格细致入微,这样的雕琢手法在龙尾古砚中并不常用,这主要是由于龙尾石的结构决定的。  龙尾砚石属变质岩,这是地下岩石受高温作用而改变原石结构形成的一种新岩。龙尾石的岩层属性为片页状板岩,石理分层明显
期刊
余本海,别号凹居,1965年元月生于湖南岳阳。现居北京宋庄,书画为业。2009年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霍春阳传统绘画研究室专修绘画。自幼爱好书画,曾师从钟增亚、黄定初、甘霖、霍春阳等名家。作品入展全国名家中国画邀请展等展览并被多家博物馆、机构和私人收藏,出版多种个人专集。2012年2月在河北衡水举行余本海画展;2015年3月在四川乐山当代艺术研究会举办余本海书画作品展;2015年4月在北京琉璃厂博艺雅
期刊
近几年来,笔者偶尔尝试了一些指画创作,结果这批习作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馈意见,可谓有褒有贬。其中,有几位关系相当要好的朋友在私下都劝我不要再画指画了,他们说指画是跑江湖的人耍的伎俩,不入流。首先,我要感谢这几位朋友对我的关爱,但是有一点我不太认同,我认为指画绝对不是江湖杂耍。要说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把指画的前世今生弄个明白。  不可否认,目前网络上流行很多用嘴作画的,用胸部作画的,甚至用生殖器作
期刊
时间:2015年10月28日  地点:杭州古运河畔俞建华庸福斋  采访人:倪旭前(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美术学副教授)  俞建华,字驾沧,1944年出生于浙江海盐。1972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毕业后在浙江人民出版社任美术编辑、编审、研究室主任等。曾得陆维钊先生指点,书法创作以隶、行见长。曾任浙江省书协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期刊
阮元(1764—1849),字梁伯、一作良伯,改字伯元,号云台,一作芸台,又号瀛舟仙客、雷塘庵主、云翁、苍山画仙,晚号节性斋主人、揅经老人、研堂老人、怡(颐)性老人、选楼老人等,谥号“文达”。江苏扬州人,占籍仪征,故文人笔下又有“阮仪征”之谓。斋馆名称甚多,有学寿斋、小琅嬛仙馆、积古斋、小沧浪亭、白圭诗馆、八砖吟馆、谱研斋、文选楼、揅经室、雷塘庵、节性斋等。  阮伯元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阁老,
期刊
“古韵留馨——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历代名家梅花展”于2016年3月25日起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国历代绘画馆展出。  梅花原产于我国南方,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繁多,已成为世界性的著名观赏花木。梅花是传统绘画中常被表现的题材之一,梅、兰、竹、菊四君子中,梅花居首,梅花又与松、竹合称“岁寒三友”,寓意与“四君子”相同。历代传世的梅花图数不胜数,文人墨客喜好通过咏梅、画梅,表达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自
期刊
敖普安,又名甫安,号老傲,别署潭州一傲、菊叟、清湘逸士等,祖籍江西清江,1942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省美协会员、天心印社名誉社长、岳麓印社艺术顾问、湘潭市书协名誉主席。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入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集》等书;并多有展出、获
期刊
我1962年出生于南投县最南端边陲小镇“竹山”,一个“浊水溪”与“清水溪”交汇处的农家庄。由于辽阔、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养成了我质朴的性灵及创作题材。退伍之后,在台北繁华的都会生活了6年,这是另一种压迫、紧张又冷漠的不同环境氛围,而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也在作品里互相交错融合出对立又共存的风貌。我的创作历程先接触平面绘画,36岁之后才转换立体的创作。很庆幸:十年的绘画经验,给予我立体雕塑及陶艺
期刊
认识贵仁杰先生,是在朋友的酒局上,朋友推荐我有时间看看先生的画。我很惶恐,是因为我的不懂,我很好奇,是因为我想看懂。在惶恐与好奇之间,我选择了好奇,尽管好奇中更多的是惶恐。先生武陵人士,客居益阳,醉意于山水,潇洒风流。  我欣赏美者,我更向往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的创造者。虽然,他的美不一定得到所有人的赞美,这自然是角度和层次的差别。阅读先生之画,有种苍凉之感,却依然言尽而意无穷,也有小家碧玉之风韵。这
期刊
李莹波,字玉湖,号崑堂,1981年出生,湖南益阳人。本科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艺术硕士,现在大学任教,能诗,善画,工篆刻,篆书、行草书也有较高的造诣。著有《中国篆刻百家·李莹波卷》《醉墨淋漓——李莹波书画》。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岳麓印社理事、益阳市书协副秘书长、益阳市青年书协副主席。  因为担任《艺术中国》杂志主编和做收藏的缘故,经常有朋友问我:“你最看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