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宣传“升学率”重塑公众教育观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y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在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强调“要全力以赴实现平安高考。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一旦发现严肃处理”。笔者认为,再次明确将禁止宣传状元、升学率纳入高考总体安全框架,有着重要意义。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十项禁令,就包括“严禁初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教育行政部门也不得对学校中高考情况进行排名,以及向学校提供非本校的中高考成绩数据”。可见,教育部门纠正炒作“状元”、升学率等行为的迫切之情。
  尽管多年前教育部就明确要求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各高校禁止对新生成绩进行排名,但每到高考高招期间,“高考状元”总会成为最引人关注的话题,各种高考成绩排行榜层出不穷,并且其炒作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炒作已经影响甚至是误导了公众的教育价值观,强化了应试之风,恶化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环境。
  状元的炒作在中国古代亦有,古人曾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黄金屋”来激励读书人奋发读书以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状元郎骑高头马、着状元袍、踌躇满志、荣归故里,何等荣耀。但与古人侧重于激励学子不同,当今的“状元”炒作已经严重异化,形成了隐在“状元”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一是“状元”的炒作提高了“状元”所在学校所谓的社会知名度,为日后争夺优质生源提供便利;二是炒作直接带给“状元”经济效益和各种荣誉,让这些还未真正走入社会的单纯学子开始关注甚至是崇拜虚名和功利;三是各种培训机构、企业不遗余力的宣传、代言,赚得盆满钵满;四是进一步强化了以升学率为导向的考试评价体系,使学校背上无法摆脱的沉重的升学包袱。
  逐渐地,各种炒作影响了公众的教育价值判断,形成以“得”为主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中更为重要的“善”“美”被放逐。“得”属于经济学价值范畴,“善”属于伦理学价值范畴,“美”属于美学价值范畴,将“得”置于首位明确了教育的功利取向,首先强调的是教育的效率和效用,在实际运行中很容易成为不同群体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进行博弈的、赤裸裸的工具。比如无休止的补课、考试、训练,学校希望借此提高升学率,家长希望借此孩子能升入好的大学,教育管理部门希望借此提高“政绩”。当教育纯粹为功利驱动时,教育本身就变成了工具,人们追寻的只能是教育以外的利益。被物化和利益化的教育不再关注育人的根本目的,不再关心人的心灵世界,不再企盼精神的解放与崇高。
  要引导教育摆脱过分功利的束缚,回归育人的本质,需要把握好此次将严禁炒作“高考状元”、升学率纳入高考总体安全框架的契机,重塑公众教育价值观。一是要明确教育的首要价值。教育的首要价值取向应该是求善,求善有三层含义:首先,教育是人的教育,人的教育首先是人心灵的教育,求善无疑是心靈成长的正途;其次,求善实际上是精选人类历史上的人文精神并转化为学生现实的生气勃勃的精神过程;再其次,社会的发展需要高尚道德的引领,高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教育的求善。二是要引导教育回归生活。要引导公众跳出冰冷的知识世界和分数王国,转而关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学生,因为,学生自主精神的唤起,生命灵动性的释放,生命活力的展现以及生命意义的表征都根植于现实的生活中。现实生活强调“活”与“动”,前者是对人的存在的强调,后者是对人的实践的指引。因此,也只有生活才具有“存在”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只有公众和教育者都能坚守教育的精神和原则,抵抗各种相对落后的教育价值观,使科学理性的教育价值秩序占据主导地位,才能使教育回归常态,获得应有的尊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王凯/文)
其他文献
学生上课期间去厕所需要填写请假条,还要找两位老师签字,填写请假的起止时间,而且每天限量100张?近日,云南临沧市某中学的一张课堂特殊请假条引发了网友热议。对此,该校相关老师回应称,这个请假条主要针对的是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防止他们在上课期间请假外出去厕所抽烟或进行一些和学习无关的违纪行为。  然而,有专家却认为,校方这样的做法会让学生心理有不愉快,“生理受到了约束,心理就不会阳光”。  尽管该学校
期刊
明明是四川广安市邻水县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上周末被父亲带到乡下老家进行了一次“苦难教育”——挑粪。据媒体报道,明明在连续两天未完成作业的情况下,跟父亲保证如果再犯就回乡下挑粪,但第三天,他仍然没有完成作业。父亲“兑现承诺”,整个上午,明明挑着三四十斤重的粪桶向300米远的玉米地里来回七八趟。  孩子的父亲首先向孩子讲明了犯错应该受罚的道理,孩子自己也表示認同。因此,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体罚或者变相
期刊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小学生减负”“课后三点半”等问题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这些都是长期被诟病的“老问题”,多年来反复治理却始终存在。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不能是“头痛医头”的末端治理,而需要从源头上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教育生态,将家长、學生从种种纠结中解放出来,重新树立对教育功能的价值认同。就此话题,记者近日与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进行了
期刊
很多年前在和朋友谈论读书,就听他说读书定要“三净”:一要净手,二要净口,三要凈心。  在我看来,书是一种极具灵性的圣物,作家将其毕生的才华与人生遭际凝于笔尖,并附有思想的波澜、苦闷、彷徨与喜乐,化成智慧的文字集结成卷,静下心来一页一页阅读,还真似一个奇妙的精灵在你眼前呈现。因此,净手是要告诫自己万不得弄脏书页;净口则是要求在高声诵读时,切勿让口水沾染了书卷;净心就是要在每次阅读时除去心底的杂念,以
期刊
60年,一个甲子。  从1958年2月11日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批准并决定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起,至今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60个年头。如今,汉语拼音已经深入每一个人的学习与生活,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汉语拼音使很多人能够在互联网上学习、写作、互通信息,能够利用互联网处理公务、商务等事务,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好工具、好伙伴。  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60周年座谈会近日在北京
期刊
校外培训在过去10多年里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校外教育的诟病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全民参与”校外培训,给学生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而加剧了教育不公;其次,校外培训给学生带来沉重不堪的学业负担;第三,补习机构野蛮生长,对全日制学校的教学秩序造成了冲击。  尽管学界对校外培训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校外培训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游离于各项教育治理和改革政策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校
期刊
2008年到2017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凌旻华对上海60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了跟踪研究,记录他们求学时经历的制度歧视、地区发展和社会文化差异等困境。  他们在上海长大,大多就读打工子弟学校,从未获得在上海中高考的资格,要么留下读职校,要么独自回乡上学,只有极个别人能最终考上大学。然而不管经历过什么,他们去了又回,仿佛这个自己没有户籍的城市,才是家的所在。  轨道交通10号线的
期刊
“我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吗?”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自己的“饭碗”。而随着人工智能进军教育领域,许多教师也开始忧虑起来:“机器人会让我失业吗?”  实际上,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2016年5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教授艾休克·戈尔,在自己的网络课程中,将一款聊天机器人安排为自己的助教。这一聊天机器人在后台回答问题的功能非常强大,学生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聊天对象是机器人
期刊
近期,一段采访河北衡水中学学生与家长的视频流传于网络。有学生表示,高考结束后最大的心愿,是能慢慢地“啃下骨头吃条鱼”。  用“争分夺秒”来形容衡水中学的学习节奏,一点也不夸张。视频里,一位学生看了眼手表,说自己从教室跑出来到吃完饭只花了8分钟。在如此紧张的氛围中,“啃下骨头吃条鱼”的确堪称奢侈。  近年来,在高考前后,河北衡水中学、安徽六安市毛坦厂中学等“高考工厂”被媒体集中关注,几乎已成惯例。这
期刊
韩国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被人工智能打败后,很多人开始担心,人类如何抗衡人工智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回答高中生的提问“人工智能对世界的影响”时,幽默地说:“你们要好好学习,未来还是你们的,不是机器人的。”  “学习”的确是人们面对人工智能首先要采取的姿态。  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重塑人脑  “在计算机擅长的领域中,人类绞尽脑汁来战胜人工智能是不明智的。与其在这个领域中和机器较劲,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