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存自救能力培养的高校游泳课程教学改革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256595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除了对物质文明的需求外,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对健康的追求尤为明显,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与日俱增。而游泳运动是集健身、休闲娱乐、医疗、实用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被认为是体育与健身运动中最好的运动项目之一。由于游泳运动的特殊性,只有学会游泳,才能在水中自我保护,才能进行身体锻炼;只有不断提高游泳技能,才能在水中遇险情况下的生存自救与他救[1],体现它的实用性。由于人在水中特殊环境下的呼吸与陆地上有不同的方法,人只能吸入空气,不能吸入水,否则就会被水“呛”着,发生“溺水”事件。每年夏季,都有学生“溺水”事件的不断发生。尤其是大学生“溺水”悲剧的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普通高校游泳课教学的反思。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游泳课的教学,应由竞技性向实用性的转变。教学目标应该从掌握运动技能的目标向生存自救的目标转变。所谓水中生存自救,即人在水中遇险情况下,通过借助水的浮力和自身给水的作用力等,使身体浮出水面,以达到自身生存目的的活动,称之为生存自救。游泳课程应该在传授游泳技能的同时,更多的是基于生存自救为目标的生存技能学习和安全救生常识学习。
  我们对开设游泳课的本科院校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工学院、钦州学院、玉林师范学院,以及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中山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部分游泳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游泳课教学的基本情况。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高校游泳课教材和相关高校的游泳课程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目前高校游泳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高校大学生中会游泳的人数男生大约在30%~40%左右,女生大约在15%左右,还有大部分的学生不会游泳,尤其是长江以北,不会游泳的学生比例更高些。现在,不少有条件的高校把游泳课作为体育必修课来开设。但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游泳课程从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办法等都是基于传授竞技游泳技术的教学模式。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游泳并非是为了参加比赛,而是为了学会游泳,为了健身,更是为了遇险情况下的生存自救[2]。如果基于生存自救为目标的生存自救技能学习和安全救生常识学习的角度去看,目前高校游泳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教学思想观念滞后
  对于游泳课程的认识,绝大部分的教师还是基于游泳是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因此,在游泳的教学过程中,游泳的技术、技能的传授,游泳的动作的规范性的学习,就成为游泳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等泳姿其中的竞技技术动作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教学的要求。而学生却认为只要会游就行,不在于动作的规范与否。绝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游泳是为了学会游泳,为了健身,更是为了遇险情况下的生存自救。
  2课时无法保证
  由于受到地区差异、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课时无法保证。学生下水练习的时间不多。如果是室外场地,南方春季期由于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要5月份才能下水,秋季期10月以后就无法下水了,西部和北部地区学生下水时间还要短些。因此,一个学期的课程大约有半个学期是无法下水练习的。高校一个学期的体育课时一般为34学时,减去无法下水的时间,能下水的时间只有约16~18学时。实践教学的课时也就无法保证。
  3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调查的13所学校中,所有的学校教学内容都是安排蛙泳为主要教学内容,安排自由泳教学的有11所,安全救生教学的有4所,仰泳、蝶泳等泳姿的有2所。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的中竞技游泳的比重偏大,对学生的技术动作的规范性要求较多[3]。对于大众游泳、水上救生的教学内容安排较少。按竞技游泳的技术动作要求学生,由于动作的协调性、呼吸的配合等要求相对较高,对于普通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直接学习游泳的技术动作,既要注意手脚的配合和动作的规范,还要注意呼吸的配合,学生往往是顾此失彼,造成学生的动作不协调、不连贯,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4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合理
  绝大部分教师在教授游泳课时都是从竞技游泳的技术动作入手,采用游泳的竞技动作的规范要求去教学生,如陆地模仿练习、水中呼吸、蹬边滑行、腿部、手臂练习等,学生较难掌握。学生缺乏熟悉水性和自主体验,加上有的学生从来没下过水,容易导致学生畏水而对游泳产生恐惧感。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教学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只能是讲解示范后,学生按要求练习,教师很难在水中进行单一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对于不会游泳的学生而言,没有老师在身边保护,恐惧心理就无法消除,就很难学习,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5教材编写不合理
  经查阅现行多个版本的教材,编写的内容都是以竞技游泳的技术动作要求的学习过程为主,安全救生方面的内容有部分教材只有一个章节的介绍[4],有部分教材没有相关的内容[5 ]。在所有查阅的教材中,基于生存自救为目标的生存自救技能学习和安全救生常识学习,都没有相关的学习内容。
  6考核方法不合理
  不少的高校游泳课程的考核采用的是“技评+达标”的考核方式,既要看学生的掌握技术动作达到的级别要求,同时,还要看学生的能游的距离,对于公共体育而言,要求偏高。
  二游泳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更新思想观念
  游泳教学应从传授游泳竞技技术转变为学会游泳生存自救技能的转变。首先是要教会水中生存的需要,自己会游,然后才是健身、竞技、医疗、遇险情况下的自救与他救等的需要。在水中,无论动作正确与否,只要能游就行,这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因此,我们的教学的思想观念应由传授游泳竞技技术转变为学会游泳生存自救技能的转变,确立“学生学会游泳生存自救技能”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计划的改革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时数每学期一般在34学时,除受到地区差异、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能下水的时间大约在16~18学时/学期,大多数的高校一般都计划分别用8~10学时学习蛙泳、自由泳等游泳技术动作,学习时间短,无法掌握相关的技术动作。尤其初学者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因此,基于生存自救的目标,教学计划安排更多的教学时数学习生存自救的内容。教学计划的改革应考虑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不下水的教学时间,安排游泳安全自救和他救、水中救生相关知识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教育,同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安排观看生存自救的教学录像;在气候条件允许,能下水进行教学的时间内,安排更多的课时学习和练习水中生存自救和他救的技能训练。在不增加教学时数的前提下,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利用早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等形式,增加学生的下水练习的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才能达到学会生存自救的目标。   3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生存自救的目标,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应放弃常规的蛙泳、自由泳等竞技游泳的教学,首先学习水中自救的方法。如先学习“踩水”(即身体直立水中,双手在体前或体侧压水,双脚同时或交替蹬水)。再学习反蛙泳和水中漂浮。或者学习把头抬起保持在水面上游蛙泳或自由泳,或蹬蛙泳腿、划自由泳臂的混合式泳姿。只要学会把头抬出水面呼吸、保持身体不下沉就行,就可以达到生存自救的目标。学会了“踩水”,掌握了水中平衡,反蛙泳或混合式等,只要能在水中游就行。再学习水中遇险救生方法。然后再学习蛙泳,其次是学习仰泳、自由泳等。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为了达到生存自救的目标,教学同样是从熟悉水性开始,但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而有所改变,采用浅水区游戏式的“水中快走”、“水中寻宝”、“打水球”等方法,让学生在水中直立行走,消除学生“畏水”的恐惧心理。再练习“踩水”“反蛙泳”“混合式”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常规的讲解示范外,一定要在水中指导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身边指导,学生心里有安全感,对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掌握动作要领有很大帮助。
  5教材内容编写的改革
  根据教学目标,重新编写教材,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着重安排生存自救为目标的生存自救技能学习和安全救生常识学习,以及游泳健身锻炼的常识和安全防范。其次才是竞技游泳的介绍。如教材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先学习“踩水”、水中漂浮、反蛙泳、混合式泳姿、安全救生常识学习等。再介绍竞技游泳的内容。
  6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教学目标,重新修订考试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既然教学是以生存自救为目标,就应放弃竞技游泳的考试内容,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就以围绕目标而设定。如以距离达标为准,学生能游的距离作为衡量的标准,动作不限,如男生50米、女生25米为及格。或者采用理论+实践的考核方法,即:生存自救或他救的理论考核占一部分,游泳生存自救与他救的技能考试占一部分。或者只进行游泳生存自救与他救的技能考试。
  总之,游泳被誉为21世纪人们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无论从实用价值还是终身体育的观点看,确立大学生必须学会游泳、提高学生生存自救能力都应该成为游泳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游泳课程的教学由始至终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而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内容的编写、以及考核方法等的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宋义增.普通高校游泳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393-394.
  [2]马秀梅.高校游泳教学改革思考[J].游泳,2006(5).
  [3]田娇玉.我国体育院校游泳教学改革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5):74-77.
  [4]许明荣,谢东.体育运动与健康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5]王永盛.大学体育教育教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7.8.
其他文献
文化是高校得以生存的“元气”,向前发展的“底气”,也是新办院校立足并后来居上的灵魂和关键。当前,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而在创设环境、建立制度、探索载体的过程中,逐渐沉淀出一种特色独具、历久弥新的创业文化,推动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内涵。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下称Z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Z学院创业教育的背景、途径及成果  1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土壤  
期刊
一  教学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学建设项目对于全校教学改革具有引领、示范和带动的重要功能,对于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开始实施以来,各高校通过实施“校-省-国家”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不断推进各类本科教学项目建设,追求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可喜成
期刊
近年来,公安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取得了长足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至今,全国各省市的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除极少数外,都已经升格为公安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公安本科教育的重头戏。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新生力量,新建公安本科院校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应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质量较高、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合格的本科院校。  
期刊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创新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新形势下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要求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依据人才成长及医学教育工作规律,将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作为中心,积极迎合医学领域交叉整合的趋势,创
期刊
一道德管理实践中的合法性危机  大学校园作为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更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主力军,道德教育管理更加备受社会关注,然而目前大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凝聚和示范作用不强、影响力不持久、有效性不显著以及德育与学育、心育相脱离等问题,德育工作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叩响了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警钟,德育生活系统中所确定的德育规范秩序受到了大学生认知系统的严重质
期刊
一师德为先  《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论的第一条就是“师德为先”,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政教合一的传统,教师是社会文化道德的维系者,所谓“师之所以存,道之所以存”。教师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多地体现在对职业道德的强调上,更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师范作用。  (一)热爱教育事业  孔子成为万世师表,流传千古,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教
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意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90后”大学生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前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期刊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句互联网上非常流行的话,今天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幕幕现实。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微信作为一款跨平台的通讯工具,支持单人、多人参与,也支持网络传送语音、图片、视频和文字等功能。伴随着微信软件的不断发展,微信也正在不断延伸自己的功能和价值,比如最近出现的“微商”,很多人通过微信平台开了“微店”,现在很多人支付用微信、打车用微信
期刊
本文使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两种方法,以民办高校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民办高校大学外语教师动机策略教学现状;重点梳理和综合运用现有研究成果分析我国民办院校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的特点和现存问题,理清外语学习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如何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为提供对策和建议,同时也为民办高校大学外语课程改革提供具体的参考。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学习者动机的研究已较为深刻和全面。
期刊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职业岗位加大了对技术应用、开发创新人才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的重要组织部分,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色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