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语空间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game12093272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與柯和根教授的聊天中,柯教授说:“越是平面的,越具当代性。”
  在我早期艺术学习的过程中,所受到绘画的训练大都是焦点透视,因为那时候受俄罗斯绘画影响比较大。这种思考的惯性,贯穿着对绘画的基础认知。当然后续就慢慢打开视野,接触了很多绘画方面的理论,有平面的,有空间关系,也有多维关系的。
  今天我们谈到陶瓷绘画形式美感的架构,其实更多地受中国画的影响,中国画是散点透视法。我个人理解,它是介于焦点透视与平面化之间的方式。中国画里有“高远”“平远”的透视法则。在对自然物象收集的过程中,中国画注重体验式的感悟,然后进行比较主观的描绘;而西方焦点透视,更提倡写生过程中对客观对象的描绘。
  当然陶瓷丰富的表现力,在塑造方面,有它的特殊性。它既可以去模仿油画的真实再现,又可以去模仿水墨的自然韵味。但是,毕竟是模仿,而无法代替,这都是陶瓷语言建构的初级形态,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模仿嫁接,是远远不够的。今天所谈到的画面“平面化”,我认为对当下陶瓷绘画艺术发展,有它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打破我们过去架构方式的惯性思维。因为从历史来看,陶瓷绘画是从陶瓷装饰演化而来,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语言形态,由于历史上陶瓷绘画多具装饰性,它可能会在画面呈现时,平面感比较强。这可能是我们古代人对陶瓷透彻的认知,就是陶瓷语言属性可能更具备平面感的装饰性。这也是陶瓷材料表现力的突出传递形式。
  第二,平面感的提出,会在陶瓷绘画领域里面,展现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创作语境的表达。或许能开启更广阔的对陶瓷绘画的认知。就像我们在颜色釉的创作过程中,由于它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对陶瓷绘画的局限性,限制对焦点透视、三维空间表达语境的展现。可能对于平面传达,更为直接。
  第三,陶瓷平面感的提出,它是现代艺术走到今天的一个新方式,也即是塞尚提出关于“形式美架构”的一些探求,所演化而来的平面形式感塑造,更加强调了艺术的传达性和表现性,而弱化了艺术的再现性。对于上一章节“自由状态的行走”和陶瓷绘画“纯粹性”,我认为“平面化”体现了更为确切的形式传达。
  第四,由于当今陶瓷绘画处于一个初级架构时期,平面化的提出或许可以让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更注重审视自我对陶瓷绘画多元化的理解。陶瓷绘画如何在平面中凸显张力,拉近艺术家与画面感的距离,个人认为,平面化要强于焦点透视。我们可以在平面化的创作过程中,更加认知到艺术的形式法则,通过研究形式法则,来认知当下绘画本身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因为今天的绘画,不是对于事物简单摹写,也不是对自然物象的再现,而是更多地回归到犹如韩子丰老师所说的“探讨人的存在,和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思考”,从而有助于加强陶瓷绘画本体特征的识别度,调动人的主观意识,从而达到个人精神的释放,开启瓷画艺术深度的本体认知。
  平面感的认知,某种意义上是寻找突破,同时又是在寻找“存在”。
  今天的“平面感”的提出,不是停留在装饰画的平面认知上。装饰画与绘画本身具有差别,它的差别在于艺术家在突破与寻找自我的存在意义,而不是追求装饰画的形式设计感。当然它们之间存在形式的关联性,但是其终极目的是不同的。
  塞尚对于画面结构的打破与重构,提到了对于绘画本身意义在形式感架构上面的探求,更注重于艺术家主观的传达,改变了历史上绘画对物象摹写的依赖,走向了绘画“纯粹”的开始。他在绘画上凭借梯形、三角形、平行线,甚至对于物象描写的偏移,来探求绘画形式美感的方向。又比如马蒂斯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了对中国剪纸艺术的借鉴,以平面造型和对线条的深切体悟,高度概括了物象,提高了画面的节奏与韵律,把自我对精神的传达,跃然于画面,开启了现代绘画走向平面模式的先河。
  平面化的意义,它舍去了焦点透视和三度空间的虚设,加强人视觉感应的“第四度”空间。在平面中,感知“时”“空”的延伸。由画面感的纯粹性中,观赏者对画面中“一秒触及”后续的视觉延伸。绘画的呈现是倒叙的,不像音乐或者文学,有时间段。绘画是一触及即结束,如何不让它结束,就是通过“第四度”空间的延续,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可读性。
  在陶瓷绘画过程中,如何达到视觉延伸?我曾提出“不守方寸之间,而立方圆之外”。每一幅画的尺寸,是有限度的。而在艺术传达方面,在立意上要有广阔的思维延续,这是方圆,而不是方寸。这是对画面感的“第四度”空间的理解和最好的阐述。如同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先有本我,再有自我,再追寻超我的状态。艺术本身它是灵魂的载体,而不是对知识的解读。在架构平面化的绘画过程中,我们脱离了物象对艺术家意识形态的形体限制,走出了本我状态,寻找自我意识形态的认知,从而达到“立方圆之外”的超我境界。
  艺术家对“第四度”空间,是追寻“存在”的探索。
  因为平面化再现方式,具有强大的自由度,在打破和重构的过程中,逐渐寻找形式法则与心灵的契合点。它更多在于灵魂的载入和意识形态的拓展延伸,是艺术家由本我达到自然状态的超我方式。
  平面化——形式法则的建构,对物象的打破与重构,甚至非物非象,更多是关注内心的感触,和延展出的心率跳动,是作品赋予生命的思考。
  平面化的东西,因为建立在打破与重构之上,其自由状态更注重艺术的纯粹性,不被物象所束缚,艺术家更能寻找自我的状态,是存在与寻找存在的关系,是自我与本我、超我的转换。
  正如道学所说:无生有,有即一。打破“无”的状态,重新架构,产生“有”的状态。“一”即是法则,艺术形式美感根本在于“一”,由“一”派生出来万物,让人产生更广阔的遐想。
其他文献
邱含,1961年生于景德鎮,祖籍临川。13岁陶瓷启蒙,1976年进入景德镇市艺术瓷厂美研室当学徒,1978年成为景兴瓷厂美研室初创成员,198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  他深谙传统技法,综合能力强,全面掌握粉彩、青花、墨彩、新彩、釉里红、高温颜色釉等技艺,深入研究陶瓷山水和人物,创作不拘一格,讲求“稚趣”、追求“拙味”、喜欢“出新”、力求“变化”,注重传承与创新,善于意象处理,作品透着
期刊
摘要:牛是从古至今都与人为伴的家畜,作为中原最常见的役畜,牛在拉车、耕地等生产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夏时期,统治者积极学习汉文化,其经济发展的同时,畜牧业也高度发达。牛因忠诚、坚韧的品质和可靠的劳动力深受西夏人的喜爱。西夏的牛图式不仅是党项民族的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产物,其中包含了中原文化与西夏文化的碰撞。在塑造牛图式时,艺术家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较为写实或者写意的手法,以线造型,突
期刊
摘要:基于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以民族文化为基点,时代潮流为导向,本文力求发扬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使鹿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为传统兽皮画艺术的创新提供借鉴实例,以便为中外兽皮画艺术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兽皮画艺术;文化传承;艺术发展  一、使鹿鄂温克兽皮画艺术的背景  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
期刊
摘要: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传统文化面临外来文化的入侵和挑战。加强对我国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的保护,积极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世人感受到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国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在世界艺术之林中闪闪发光。玉屏箫笛作为我国著名的两种竹管乐器,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品质优良、做工精细、造型独特、音韵清越,且先后荣获多项国际、国内大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本文就玉屏箫笛手工艺品的
期刊
摘要:青铜器经过漫长的地下埋藏,其表面与水、氧气、土壤等相互作用生出铜锈。铜锈大多黏着在器物表面,形成粗糙的凹凸面。但在中国出土的铜镜上,常常出现一层平滑、诱人的黑色表面,人们把它叫作“黑漆古”。对于“黑漆古”铜镜的研究,宋代即已开始[1]。目前,学术界倾向于土壤腐殖酸对“黑漆古”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这一观点。本文从“黑漆古”成分结构、腐蚀机理及形成原因入手,综合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大家讨论
期刊
婴戏图,也叫戏婴图,这里的“婴”指孩子,不单指婴儿,主要是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是我们的美好祈愿;儿孙满堂、四世同堂的祝福中,透出人们的热忱期盼;我国最早在汉代就有了婴戏图,以后历代各有发展和特点,这种祈愿、这些形象体现在瓷器上,就诞生了陶瓷婴戏。  《饮流斋说瓷》有云:“绘小儿游戏之画,亦自明始,谓之耍娃娃。有五子,有八子,有九子,有十六子,有百子。百子之制,道光时尤为盛行”,
期刊
摘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古代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技艺不仅为文物复制了诸多摹本,延续了文物的生命,对传统绘画的传承、研究和学习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开展该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时,应该以日常临摹任务为中心,加强科技辅助、课题研究、技艺成果的输出和转化、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从而全面提升古代书画临摹复制技艺水平和应用价值,这也是“学术故宫”和“活力故宫”的具体践行。  关键词:古代书
期刊
摘要:涂鸦艺术属于街头文化的一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画者把喷漆瓶当作画笔在地铁站、车站、桥洞等地方绘画,表达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发展,涂鸦艺术逐渐多元化,不再只是情感的宣泄方式,国内涂鸦艺术开始融入中国特色纹样和图腾。黎族图腾是一种很古老的艺术,也是黎族人民区分族群的标志。当代潮流文化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图腾文化的挖掘叫作“潮古”,可以推动中国潮流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黎
期刊
江建民(见鸣),出生陶瓷世家,自幼酷爱书画,毕业于景德镇学院美术系,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现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创作室主任。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青花釉里红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协会常务理事。其作品清淡雅逸,造微入妙,空灵蕴藉,极富古意。他擅长粉彩、青花及综合装饰,尤精于人物画,爱画山林隐士、历史典故,兼涉山水花鸟。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
期刊
摘要:木雕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木质材料作为雕塑创作中常见的材料,有着独特的特点,带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不同于一般材料。不同的阶段对材料有不同的用法,传统木雕注重实用性。在现代木雕塑中,艺术家更偏向个人情感的表达。正是这种差异,使木雕艺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关键词:木质材料;雕塑创作;器木雕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木质材料的认识不断加深。在木雕艺术由传统转向现代以及后现代发展的过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