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诗为引,余生结缘歌词
即便对屈塬的名字还不够熟悉,但你一定不可能对屈塬的作品陌生,一首《天路》声动大江南北,一曲《西部放歌》传遍四面八方。但屈塬却谦虚地表示,一切成就不过是始于兴趣。
童年时的屈塬很少与同龄人游玩,反而在文学的天地中徜徉了另一番天地。屈塬至今还记得他拥有的第一本诗集《陆放翁全集》,在读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时,这些经由生动意象堆砌而成的奇妙意境跃然纸上,屈塬就如打通任督二脉一般对文学无师自通,对诗词一见倾心。艰难岁月中,文学成为了照亮他生活的一道光,屈塬也自此陷入了古典诗词的园地中难以自拔。
屈塬与歌词的渊源更是来自诗词的启蒙,在他的眼里,诗词和歌词是同根同源的,“诗”“词”从来是一家。这里的“诗”指的是唐诗、宋词和元曲等中华传统诗词和现代诗词的创作,“词”指的是歌词的创作。屈塬认为诗词与歌词确有差异,“古典诗词是正步,自由诗是漫步、散步,歌词是齐步。所以对这三者而言,押韵、对仗乃至于平仄,最好都讲究一些” 。在歌词的创新中,屈塬并不只是追求传统诗词的克制与统一,更寻求着诗词的规整与律韵之美。古诗词是有节奏的,有音律之美与意境之幽的,歌词也理应如此。歌词是一种特殊的诗,是诗意的延伸。这是屈塬一以贯之的观点。
歌词的创作不能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不能只是空泛无力的讴歌。歌词应和诗词一般,是由独特的意象构成的美好意境,然后为一首歌带来灵魂与生命。屈塬特别推崇李叔同的《送别》,认为《送别》的歌词堪称“用意象说话”的典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仅这第一段的25个字里就蕴藏着长亭、古道、芳草、碧天、晚风、杨柳、残笛、夕阳、远山9个意象。在客观、直白的景色描写中绘出一种浓得化不开的离愁别绪,百年来也难以消散。在屈塬看来,这样的歌词才算是真正的艺术品,而每一位词作者的目标就是能创作出这样的一首佳作。
时代在进步,与需要受众主动去理解其文意与情感的诗词相比,歌词更能伴随着歌曲的传播直接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也是屈塬进行歌词创作的原因之一,他想通过诗意化的歌词让人们重新感受到诗词之美。
屈塬的《天路》是其诗意化创作的代表之一。2014年6月,语文出版社以诗歌形式将《天路》的歌词收录自该社修订出版的小学二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材中。青藏铁路的修建是《天路》的创作命题,这个命题既宏大又厚重。作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的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对于此类重大主题,屈塬认为,歌词的表述越要单纯、干净,歌词的意象越要生动、超脱。
在《天路》的歌词中,屈塬通过黄昏与清晨的意象对比,描绘出藏族姑娘站在山岗上对铁路到家的翘首盼望与欢快心情,营造了极具故事性的画面,曲尽其妙,更显生动。
屈塬始终认为,好的歌词非常难得和珍贵,词作者往往要厚积薄发才能驾轻就熟地写出贴合曲调、内容得当的歌词,但这样的观点与当下浮躁且快餐化的歌词创作市场有所相悖。屈塬坦言道,“那些认为歌词没有门槛的人,齐步走不好,更不会走正步。上下联都分不清,还写什么?说歌词没有门槛,认为歌词门槛低甚至没有门槛的人,是根本就没找到歌词的门在哪里。”故而创作者不能让外界的想法和观点影响自己内心对艺术真谛的追求,只有找到那扇“门”,作品才会慢慢地染上自己的的特色和氣质。诚然,创作门槛在创作者自己的心中,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高度,只有砥砺前行,才能找到“门”,打开“门”,迈入艺术的美丽新世界。
少年时期的屈塬颇为迷恋唐诗宋词,当时的他想,能一辈子从事跟这些诗词、这些美好的字句打交道的事业该是何其的幸运。而对诗歌的热爱,让屈塬在歌词创作中有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技巧与别样的风格魅力。如今,在被问及今后的创作理想时,已得偿所愿、以歌词创作为终生事业的屈塬表示,自己的目标会越来越具象化。“现在就是要关注当下,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写好每一首歌。”
因情显真,作品恒久流传
屈塬的作品大多被奉为经典,这得益于其作品中洋溢的生命力与激情。屈塬的歌词作品之所以如此情感充沛,其一在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深厚的诗词底蕴。
屈塬生于西北,在陕西咸阳的乾县度过了与诗词相伴的童年;屈塬长于西北,18岁的他就参军入伍,在河西走廊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我人生的30年都在西北,所以你能从我的作品中感受到我对西北的浓厚情感。”这在屈塬的作品中就体现为对陕西博大厚重的感叹,对甘肃辽阔苍凉的体悟,这也是屈塬偏爱且想要一直保留的独有情怀。和张千一合作的《一个也不能少》就是一首极具陕北风情的民歌;西部三部曲中的《西部放歌》是在西部大开放的背景下,屈塬有感于西部在国家建设中将会焕然一新的雀跃与激动而创作。《西部放歌》于2001年获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获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和河北省廊坊市联合主办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铜奖,歌手王宏伟也凭借该曲在2003年获得首届中国轻音乐学会“学会奖”最佳民歌男歌手奖。
在西部和北方的生活和阅历,让屈塬的作品染上了一层独有的西部情怀与北方韵味,但他又不拘囿于此。“掀开一帘雨,幕后是江南。谁的巧手绣出这碧水和青山。”这样的清新婉约之词,同样出自这位词作家之手。被认为是屈塬第一首歌词的《一梦千年》亦是缱绻温情,其中的“都在平平仄仄的时光里,挥着那双红酥手”“卷帘人说已过了许多春秋,多少次雨疏风骤”“一梦千年,你在何处等候。知否谁约黄昏后,知否谁比黄花瘦。谁在寻寻觅觅的故事里,留下这枝玉簪头”等灵感源自陆游的《钗头凤》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也让屈塬好好过了一把宋词的瘾。正是出于丰富的人生阅历与长期的诗词积蕴,让屈塬厚积薄发,得以在两种甚至多种的创作风格中游刃有余地行走。既有南方的柔情蜜意,也有北方的狂放大气,更多的是对祖国大地的炙热情感,这才是令屈塬的创作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屈塬作品中那炙烈得快要溢出的情感,难以让人忘怀,尽管寥寥数语,听来字字凝情。 情感充沛的原因之二在于屈塬对采风的看重,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让他更能轻易找到创作所需要的情感与突破口。一年中,屈塬有一半的时间都在采风,而且尤其喜欢去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边境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那些难以抵达的远方更契合他在作品里所追寻的纯粹与本真。
由屈塬作词的《盟》,就是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采风后有感而成。目睹了因沙土而呈黄色的金沙江迤逦而行,看到了烂漫的索玛花(杜鹃花)绽放山野,“江里流着金沙,花儿名叫索玛”这样的词段便自然而出。2017年,屈塬在甘肃陇南采风后,特别创作了扶贫歌曲《橄榄梦》。“勤劳的儿女,富饶的期盼,托付给一枚枚心形的橄榄。一个传奇诞生。在陇上江南,米仓山下。许下梦的诺言。天地的灵气,雨露的浸染,凝聚成一枚枚心形的橄榄。”屈塬将自己对陇南的美好祝愿凝练在了精简的歌词中。由屈塬作詞、印青作曲的《天路》已然家喻户晓,是屈塬的满意之作。正是在青藏铁路施工现场的采风过程,屈塬和印青发现铁路工人和藏族群众都把青藏铁路形象地称为“天路”,这首歌的歌名便由此诞生。这首经典之作的歌词创作并没有花费屈塬多少功夫,他表示,大概是去过太多次西藏了,那个情景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
哪怕没有创作任务,屈塬也会为创作灵感和生活体悟的获取而进行采风,在自己歌词创作状态最好的当下,屈塬不会给创作题材设限,而是心之所向、行至所至、兴之所达。
永不止步,就差那一首歌
在创作中,屈塬总是这样要求自己:“每次都是初学者。一生都在初恋。理干净心,清空自己,以前的一切都不存在。每一次采风,每一次写作。调动自己,找亮点,找动情点。只要心里一动,作品大都错不了。不动心,不动笔。不应付,不忽悠,对表达的对象有敬畏。”在歌词创作生涯中,他也在不断反思中总结经验。拿西部三部曲(《西部赞歌》《西部放歌》《西部情歌》)来说,尽管其被认为是屈塬极具西部风格的优秀代表作,但他却表示这三部曲是自己歌词创作初期的作品,里面对于西部情怀的抒发尚未到位,仍有一定的概念化、口号化的创作痕迹。自三部曲之后,屈塬认为才算入了歌词创作的门,此后的歌词创作才能够驾轻就熟地将自己意图表达的理念。
尽管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文艺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大奖、国家文化部艺术歌曲比赛金奖等荣誉,但在感恩这些奖项对自己进行了肯定的同时,屈塬也如同对待自己的作品一般,选择将它们抛之脑后、继续前行,而终点是更好的创作、更好的自己。正如屈塬自己所言:“我相信,好东西在后面,更好的是下一首。”表面上看,各个阶段的作者,都只差那一首歌:初涉者,只差一首就可以推开歌曲创作的大门,登堂入室;有一定经验和经历的从业者,只差一首成名作就可以扩大影响,提升段位;有代表作的创作者,就差一首歌就可以增加分量,巩固地位;卓有成就的名家、大师,就差一首歌就可以追随时代保持队形,永葆活力。
大家都走在“就差一首歌”的路上,但对“就差一首歌”理解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对此,屈塬所理解的是:就差一首歌,是一种态度。知道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是永远的动力。就差一首歌,是一个标准。是提升的方向,促使自己更美、更好、更高、更强。就差一首歌,是一种精神。永不知足,鞭策自己艺无止境,这条路永无尽头。就差一首歌,是一个过程。不断丰富、完善,接近理想境界。就差一首歌,也可能是一道天堑。有可能终生在彼岸徘徊,却无法企及。因为就差一首歌,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首歌,写好每一首歌;因为就差一首歌,就要不断地去学习、去创作。
“就差一首歌”的精神不仅推动着屈塬向艺术的巅峰不断行进,还激励着不同行业的文艺创作者以臻完美。只有对艺术的追求永不满足,才能向那至高境界近一点,再近一点;只有对歌词的诗意进行追寻,才能让歌词里的浪漫与情感尽情流淌与显露。而这不仅仅是屈塬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技艺,更应是每一位文艺创作者的创作目标。两千多年前,屈原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今,与屈原一字之差的屈塬,在创作歌词的漫长道路中亦是上下求索、永不止步,即便难以“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也会就绽放出自己独有的光辉来感染后辈、影响他者。
即便对屈塬的名字还不够熟悉,但你一定不可能对屈塬的作品陌生,一首《天路》声动大江南北,一曲《西部放歌》传遍四面八方。但屈塬却谦虚地表示,一切成就不过是始于兴趣。
童年时的屈塬很少与同龄人游玩,反而在文学的天地中徜徉了另一番天地。屈塬至今还记得他拥有的第一本诗集《陆放翁全集》,在读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时,这些经由生动意象堆砌而成的奇妙意境跃然纸上,屈塬就如打通任督二脉一般对文学无师自通,对诗词一见倾心。艰难岁月中,文学成为了照亮他生活的一道光,屈塬也自此陷入了古典诗词的园地中难以自拔。
屈塬与歌词的渊源更是来自诗词的启蒙,在他的眼里,诗词和歌词是同根同源的,“诗”“词”从来是一家。这里的“诗”指的是唐诗、宋词和元曲等中华传统诗词和现代诗词的创作,“词”指的是歌词的创作。屈塬认为诗词与歌词确有差异,“古典诗词是正步,自由诗是漫步、散步,歌词是齐步。所以对这三者而言,押韵、对仗乃至于平仄,最好都讲究一些” 。在歌词的创新中,屈塬并不只是追求传统诗词的克制与统一,更寻求着诗词的规整与律韵之美。古诗词是有节奏的,有音律之美与意境之幽的,歌词也理应如此。歌词是一种特殊的诗,是诗意的延伸。这是屈塬一以贯之的观点。
歌词的创作不能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不能只是空泛无力的讴歌。歌词应和诗词一般,是由独特的意象构成的美好意境,然后为一首歌带来灵魂与生命。屈塬特别推崇李叔同的《送别》,认为《送别》的歌词堪称“用意象说话”的典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仅这第一段的25个字里就蕴藏着长亭、古道、芳草、碧天、晚风、杨柳、残笛、夕阳、远山9个意象。在客观、直白的景色描写中绘出一种浓得化不开的离愁别绪,百年来也难以消散。在屈塬看来,这样的歌词才算是真正的艺术品,而每一位词作者的目标就是能创作出这样的一首佳作。
时代在进步,与需要受众主动去理解其文意与情感的诗词相比,歌词更能伴随着歌曲的传播直接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也是屈塬进行歌词创作的原因之一,他想通过诗意化的歌词让人们重新感受到诗词之美。
屈塬的《天路》是其诗意化创作的代表之一。2014年6月,语文出版社以诗歌形式将《天路》的歌词收录自该社修订出版的小学二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材中。青藏铁路的修建是《天路》的创作命题,这个命题既宏大又厚重。作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的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对于此类重大主题,屈塬认为,歌词的表述越要单纯、干净,歌词的意象越要生动、超脱。
在《天路》的歌词中,屈塬通过黄昏与清晨的意象对比,描绘出藏族姑娘站在山岗上对铁路到家的翘首盼望与欢快心情,营造了极具故事性的画面,曲尽其妙,更显生动。
屈塬始终认为,好的歌词非常难得和珍贵,词作者往往要厚积薄发才能驾轻就熟地写出贴合曲调、内容得当的歌词,但这样的观点与当下浮躁且快餐化的歌词创作市场有所相悖。屈塬坦言道,“那些认为歌词没有门槛的人,齐步走不好,更不会走正步。上下联都分不清,还写什么?说歌词没有门槛,认为歌词门槛低甚至没有门槛的人,是根本就没找到歌词的门在哪里。”故而创作者不能让外界的想法和观点影响自己内心对艺术真谛的追求,只有找到那扇“门”,作品才会慢慢地染上自己的的特色和氣质。诚然,创作门槛在创作者自己的心中,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高度,只有砥砺前行,才能找到“门”,打开“门”,迈入艺术的美丽新世界。
少年时期的屈塬颇为迷恋唐诗宋词,当时的他想,能一辈子从事跟这些诗词、这些美好的字句打交道的事业该是何其的幸运。而对诗歌的热爱,让屈塬在歌词创作中有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技巧与别样的风格魅力。如今,在被问及今后的创作理想时,已得偿所愿、以歌词创作为终生事业的屈塬表示,自己的目标会越来越具象化。“现在就是要关注当下,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写好每一首歌。”
因情显真,作品恒久流传
屈塬的作品大多被奉为经典,这得益于其作品中洋溢的生命力与激情。屈塬的歌词作品之所以如此情感充沛,其一在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深厚的诗词底蕴。
屈塬生于西北,在陕西咸阳的乾县度过了与诗词相伴的童年;屈塬长于西北,18岁的他就参军入伍,在河西走廊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我人生的30年都在西北,所以你能从我的作品中感受到我对西北的浓厚情感。”这在屈塬的作品中就体现为对陕西博大厚重的感叹,对甘肃辽阔苍凉的体悟,这也是屈塬偏爱且想要一直保留的独有情怀。和张千一合作的《一个也不能少》就是一首极具陕北风情的民歌;西部三部曲中的《西部放歌》是在西部大开放的背景下,屈塬有感于西部在国家建设中将会焕然一新的雀跃与激动而创作。《西部放歌》于2001年获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获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和河北省廊坊市联合主办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铜奖,歌手王宏伟也凭借该曲在2003年获得首届中国轻音乐学会“学会奖”最佳民歌男歌手奖。
在西部和北方的生活和阅历,让屈塬的作品染上了一层独有的西部情怀与北方韵味,但他又不拘囿于此。“掀开一帘雨,幕后是江南。谁的巧手绣出这碧水和青山。”这样的清新婉约之词,同样出自这位词作家之手。被认为是屈塬第一首歌词的《一梦千年》亦是缱绻温情,其中的“都在平平仄仄的时光里,挥着那双红酥手”“卷帘人说已过了许多春秋,多少次雨疏风骤”“一梦千年,你在何处等候。知否谁约黄昏后,知否谁比黄花瘦。谁在寻寻觅觅的故事里,留下这枝玉簪头”等灵感源自陆游的《钗头凤》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也让屈塬好好过了一把宋词的瘾。正是出于丰富的人生阅历与长期的诗词积蕴,让屈塬厚积薄发,得以在两种甚至多种的创作风格中游刃有余地行走。既有南方的柔情蜜意,也有北方的狂放大气,更多的是对祖国大地的炙热情感,这才是令屈塬的创作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屈塬作品中那炙烈得快要溢出的情感,难以让人忘怀,尽管寥寥数语,听来字字凝情。 情感充沛的原因之二在于屈塬对采风的看重,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让他更能轻易找到创作所需要的情感与突破口。一年中,屈塬有一半的时间都在采风,而且尤其喜欢去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边境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那些难以抵达的远方更契合他在作品里所追寻的纯粹与本真。
由屈塬作词的《盟》,就是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采风后有感而成。目睹了因沙土而呈黄色的金沙江迤逦而行,看到了烂漫的索玛花(杜鹃花)绽放山野,“江里流着金沙,花儿名叫索玛”这样的词段便自然而出。2017年,屈塬在甘肃陇南采风后,特别创作了扶贫歌曲《橄榄梦》。“勤劳的儿女,富饶的期盼,托付给一枚枚心形的橄榄。一个传奇诞生。在陇上江南,米仓山下。许下梦的诺言。天地的灵气,雨露的浸染,凝聚成一枚枚心形的橄榄。”屈塬将自己对陇南的美好祝愿凝练在了精简的歌词中。由屈塬作詞、印青作曲的《天路》已然家喻户晓,是屈塬的满意之作。正是在青藏铁路施工现场的采风过程,屈塬和印青发现铁路工人和藏族群众都把青藏铁路形象地称为“天路”,这首歌的歌名便由此诞生。这首经典之作的歌词创作并没有花费屈塬多少功夫,他表示,大概是去过太多次西藏了,那个情景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
哪怕没有创作任务,屈塬也会为创作灵感和生活体悟的获取而进行采风,在自己歌词创作状态最好的当下,屈塬不会给创作题材设限,而是心之所向、行至所至、兴之所达。
永不止步,就差那一首歌
在创作中,屈塬总是这样要求自己:“每次都是初学者。一生都在初恋。理干净心,清空自己,以前的一切都不存在。每一次采风,每一次写作。调动自己,找亮点,找动情点。只要心里一动,作品大都错不了。不动心,不动笔。不应付,不忽悠,对表达的对象有敬畏。”在歌词创作生涯中,他也在不断反思中总结经验。拿西部三部曲(《西部赞歌》《西部放歌》《西部情歌》)来说,尽管其被认为是屈塬极具西部风格的优秀代表作,但他却表示这三部曲是自己歌词创作初期的作品,里面对于西部情怀的抒发尚未到位,仍有一定的概念化、口号化的创作痕迹。自三部曲之后,屈塬认为才算入了歌词创作的门,此后的歌词创作才能够驾轻就熟地将自己意图表达的理念。
尽管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文艺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大奖、国家文化部艺术歌曲比赛金奖等荣誉,但在感恩这些奖项对自己进行了肯定的同时,屈塬也如同对待自己的作品一般,选择将它们抛之脑后、继续前行,而终点是更好的创作、更好的自己。正如屈塬自己所言:“我相信,好东西在后面,更好的是下一首。”表面上看,各个阶段的作者,都只差那一首歌:初涉者,只差一首就可以推开歌曲创作的大门,登堂入室;有一定经验和经历的从业者,只差一首成名作就可以扩大影响,提升段位;有代表作的创作者,就差一首歌就可以增加分量,巩固地位;卓有成就的名家、大师,就差一首歌就可以追随时代保持队形,永葆活力。
大家都走在“就差一首歌”的路上,但对“就差一首歌”理解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对此,屈塬所理解的是:就差一首歌,是一种态度。知道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是永远的动力。就差一首歌,是一个标准。是提升的方向,促使自己更美、更好、更高、更强。就差一首歌,是一种精神。永不知足,鞭策自己艺无止境,这条路永无尽头。就差一首歌,是一个过程。不断丰富、完善,接近理想境界。就差一首歌,也可能是一道天堑。有可能终生在彼岸徘徊,却无法企及。因为就差一首歌,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首歌,写好每一首歌;因为就差一首歌,就要不断地去学习、去创作。
“就差一首歌”的精神不仅推动着屈塬向艺术的巅峰不断行进,还激励着不同行业的文艺创作者以臻完美。只有对艺术的追求永不满足,才能向那至高境界近一点,再近一点;只有对歌词的诗意进行追寻,才能让歌词里的浪漫与情感尽情流淌与显露。而这不仅仅是屈塬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技艺,更应是每一位文艺创作者的创作目标。两千多年前,屈原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今,与屈原一字之差的屈塬,在创作歌词的漫长道路中亦是上下求索、永不止步,即便难以“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也会就绽放出自己独有的光辉来感染后辈、影响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