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研究综述

来源 :音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a29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世纪,法国“六人团”中唯一的女性音乐家——热尔梅娜·塔耶弗尔在被限制、被质疑、被歧视、被虐待等多重无形的压力中脱颖而出,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盛誉。在国外,对塔耶弗尔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国内文献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稀少的关注忽略了作曲家的生平与创作,这是有待思考的问题,所以笔者对该课题做出尝试,以既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而梳理、反思,忠实于原作,试图揭示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热尔梅娜·塔耶弗尔;女性音乐家;音乐创作
  热尔梅娜·塔耶弗尔(G e r m a i n e Tailleferre),1892年4月19日出生于法国帕尔克-圣-摩尔(Parc-Saint-Maur),1983年11月7日在法国巴黎去世。塔耶弗尔从小听着母亲和姐姐的钢琴声长大,尽管遭到她父亲的强烈反对,她还是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1904年,12岁的塔耶弗尔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便崭露头角,作为一个有着惊人记忆力的钢琴神童,1913年获得了和声学一等奖的奖章,同年遇见了米约、奥涅格和奥里克;1914年获得了对位法一等奖、伴奏一等奖的荣誉。1917年,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在听到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双钢琴的《单旋律曲调的游戏》(Jeux de plein air)后印象深刻,将她称为他的“音乐女儿”(musical daughter),也是她第一次将她作为他的新青年(Nouveaux Jeunes)的成员而声名鹊起,成为六人团在1919-1920年成立时唯一的女性成员。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文献资料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热尔梅娜·塔耶弗尔”“泰莱菲雷”“塔勒弗”“泰费尔”“Germaine Tailleferre”为关键词检索,均为空白;以“六人团”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1980年至今共有文章42篇,在这些文章中,多数讨论六人团其他成员,对塔耶弗尔单独的介绍笔者仅在沈旋《出于友情的结合》与钟子林《萨蒂和“六人团”》这两篇文章中找到不到一百字的描述,“但作品很少”,“不过没有作出引人注目的成绩”,对于这位作曲家来说实在过于草率了。
  除此之外,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在讲述“六人团”时仅顺带提及“泰费尔(Germaine Tailleferre),1892-1983”;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则在此基础上简述关于作曲家的创作与评价;罗伯特·摩根著、陈鸿铎等译的《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 二十世纪音乐》,[英]斯坦利·萨迪等主编、孟宪福主译《剑桥插图音乐指南》,卢西恩· 詹金斯等著、何萌等译《西方音乐1500年》,[英]约翰·布罗斯等编、刘春英等译《古典音乐大百科》等著作中,都在“六人团”的章节里仅仅简短提及热尔梅娜· 塔耶弗尔,对作曲家的生平与创作并没有进行概述。
  当前,唯一一本较为详细的书籍是《六人团》,其中主要围绕乔治·奥里克、路易·迪雷、阿蒂尔·奥涅格、达律斯·米约、弗朗西斯·普朗克和热尔梅娜·塔耶弗尔六位成员进行论述。在塔耶弗尔章节中,作者简单介绍这位作曲家的生平和部分作品:芭蕾舞剧《鸟贩子》(1923)、《钢琴、弦乐叙事曲》(1920)、《钢琴二重奏及声乐协奏曲》(1934)、《忠贞协奏曲》(1982)等。不可忽略的是,文中引用了阿尔弗雷德·科尔多(Alfred Cortot)、科莱特(Colette)、米约、保尔·克洛岱尔、拉威尔等人对塔耶弗尔的评价以及作曲家自己的回忆,收录于《记忆》与《谈话汇编》中。该书中文版出版于2005年,在目前是国内对塔耶弗尔的生活经历、音乐创作、音乐风格等方面较为详细论述的书籍。然而,中文版中缺少详细的注释使笔者费解。
  值得注意的是,《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热尔梅娜·塔耶弗尔”词条里罗列了歌剧、芭蕾舞剧、管弦乐、室内乐、人声与乐器、钢琴曲的部分作品,是重要的学习工具之一。
  二、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研究文献极少,然而在国外网站JSTOR上以“Germaine Tailleferre”为关键词检索到可访问的文献共374篇。在ProQuest上通过图书馆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登陸,以 “Germaine Tailleferre”为关键词可检索到1245篇文献,出版物类型如下表1所示;继续以“Les Six Germaine Tailleferre”为关键词则有725个检索结果,其中,学位论文有324篇,部分重要的音乐期刊如表2所示;最后以“Germaine Tailleferre”为标题或关键词的期刊与论文约15篇。笔者在下文“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中进行概述。


  按照年份归类,如表3,最早关于塔耶弗尔的一篇文章来自The Musical times——PARIS.作者回忆了于1918年1月15日在香榭丽舍剧院上演了有趣的音乐会,节目是由六个年轻作曲家的作品组成,虽然作品并不完美,但令人惊讶的是整体上充满活力、真诚与技巧。作者对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弦乐奏鸣曲(Sonatina for Strings)的评价是:“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似乎借用了拉威尔的一些魅力和微妙的秘密,她使用了女人的优雅但不做作。”


  有趣的是,笔者发现文献的数量与作曲家的生平与创作接近吻合:1920-1930年数量骤增,其中,以典藏报纸与史学期刊为主,在这个阶段,塔耶弗尔创作了三十多首作品,正值创作上升期,此外,作曲家在1923年创作了芭蕾舞剧《鸟贩子》(Le Marchand d’oiseaux)赢得了好评,该剧从5月23日首演后连续上演了28个晚上,并在两年内一共表演了94次,如此殊荣很难不被关注。然而,青春美丽的塔耶弗尔却遭受了两次不幸的婚姻,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毁掉了她大部分的作品。不可否认,她是一位精神贵族,即便遭遇离婚创伤、经济困难,还一直坚持创作。可不平衡的是作品并不被待见,因此在1930-1950年的相关文献呈递减的趋势。戏剧性的是,到1950年竟比前十年文献数量翻了四倍,于此时,蜕变后的塔耶弗尔创作了五十多部作品。从1960年起,可清晰地看出总数呈折线上升,尤其是自1990年以来,1983年过世的塔耶弗尔更是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详细明了的数据有力地证明作曲家不应该被轻描淡写。按照这个趋势,笔者相信研究这位作曲家的文献将会不断增长,在音乐史中的比重也将不断扩大。   尽管有众多的文献,可是大部分文章仅仅提及到作曲家的姓名,并未展开探讨,如Jane M. Bowers:Teach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Women in Western Music、C. Lahourcade and D. Poggi:Musique en feu : il y a toujours eu des résistantes等,为了将研究对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还有赖于对资源的整合。
  下面,以国外的音乐辞典、著作、期刊论文的研究成果为主,进一步借鉴和参考研究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崭新视角。
  (一)音乐辞典
  Nicolas Slonimsky:Baker’s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Musicians(第六版,1978年)、Oscar Thompson:The International CYCLOPEDIA of MUSIC and MUSICIANS(第十一版,1985年)等音乐辞典中对“热尔梅娜·塔耶弗尔”词条仅做简要概述;相比之下,更为深入的介绍还需参考斯坦利·萨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第一版(1980年)与第二版(2012年)。
  通过对比《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一版第18卷与第二版第24卷中“热尔梅娜·塔耶弗尔”词条,发现第一版“尽管她的父母强烈反对她的音乐生涯”在第二版中更改为“尽管她父亲的反对”;此外,第二版在第一版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生平简介,让我们对作曲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为何塔耶弗尔没能像其他成员那样尽人皆知?原因之一是由于两次不幸的婚姻耗尽了她的创作精力,持续不断的经济问题使她创作了许多不平衡的、快速完成的作品,然而苦尽甘来,在20世纪30年代的协奏曲获得了成功,此后作为电影音乐作曲家受到欢迎。暮年的塔耶弗尔还一直致力于儿童和他们的音乐,这有助于解释她的最佳作品所具有的自发性、新鲜感和魅力。另外,笔者在黄腾鹏《西方音乐史》(第二版)中看到作者对塔耶弗尔的描述:“泰莱菲雷作为著名的女钢琴家,1942年结婚后定居美国,没有什么作品问世。”真的是这样的吗?强烈的好奇心让笔者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二版)中了解到,1942年后问世的作品有一百多首,如此庞大的数据不应该被搪塞抹去。
  值得注意的是,《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二版详细列出了塔耶弗尔的作品:歌剧、芭蕾舞剧、配乐、电影和电视乐谱、管弦乐队和管乐队、合唱和歌曲、室内乐和独奏器乐、钢琴作品、著作和十条参考书目,这些书目分别是:Roland-Manuel: ‘Esquisse pour un portrait de Germaine Tailleferre’, Revue Pleyel, no.38 (1926), 54–5 、J. Bruyr: ‘Germaine Tailleferre’, L’écran des musiciens, ii (Paris, 1933), 91–8 、R. Lyon: ‘Visite à Germaine Tailleferre’, Courrier musical de France, no.61 (1978), 3–4 、G. Auric: Quand j’étais là … (Paris, 1979) 、E. Hurard-Viltard: Le Groupe des Six, ou Le matin d’un jour de fête (Paris, 1987) 、L. Mitgang: ‘Germaine Tailleferre’, The Musical Woma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i: 1984–5, ed. J.L. Zaimont and others (Westport, CT, 1987), 177–221 、R.Orledge: ‘A Chronological Catalogue of the Compositions of Germaine Tailleferre (1892–1983)’, Muziek & Wetenschap, ii/2 (1992), 129–52 、C. Potter: ‘Germaine Tailleferre (1892–1983): a Centenary Appraisal’, ibid, 109–28 、J. Roy: Le Group des Six (Paris, 1994) 、R. Shapiro: Germaine Tailleferre: a Bio-Bibliography (Westport, CT, 1994) 。
  (二)著作
  2011年5月,Heel, Kiri L,美國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论文《热尔梅娜·塔耶弗尔超越了六人团,女本位主义、<鸟贩子>和<六首法国尚松>》 第二章“塔耶弗尔的生活” 中,将关于塔耶弗尔的三本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版的英文传记进行比较。其中,最早的一本是劳拉·米特冈:《热尔梅娜·塔耶弗尔:在“六人团”之前、期间和之后》,出版于1984-1985年,Heel, Kiri L认为,是三本书中篇幅最长、内容最全面的一本,它融合了传记、音乐分析、原始资料的引用和评论。虽然劳拉承认塔耶弗尔的教育、职业机会和家庭经历都是由她的性别决定的,但与后来的女权主义学术相比,这种解释似乎过于简单。
  第二本《热尔梅娜·塔耶弗尔(1892–1983):百年评估》出版于1992年,卡洛琳·波特考虑到人们很少关注塔耶弗尔的职业生涯,所以讨论集中在作品上,波特认为这些作品比非音乐事件更重要,并发现塔耶弗尔的音乐风格活泼、强烈、幽默,她表示所有这些品质都值得学者和表演者更多的关注。然而,波特承认,塔耶弗尔的过度谦虚已经对她音乐的发展构成了挑战。   Heel, Kiri L表示,三者中学术性最差、问题最多的是罗伯特·夏皮罗《热尔梅娜·塔耶弗尔:文献目录》这本书,原因是夏皮罗没有为他的任何材料提供任何引用,没有直接引用塔耶弗尔或其他人的话,也没有尝试音乐分析,更没有任何批判性评论。夏皮罗不认为塔耶弗尔的性别需要特别关注,他也不认为她的性别限制了她成为作曲家和音乐家的机会。此外,Heel, Kiri L还指出,夏皮罗对塔耶弗尔一生的探讨可以概括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系列淡化事件:特殊的孩子;非凡但不听话的年轻女子;在一个职业生涯因不安全感而停滞不前的男性世界里的女作曲家;事业因家庭责任而受阻的已婚妇女和母亲;苦苦挣扎的老年妇女转而从事不太知名的音乐工作,如电台和电影作曲、伴奏和教学,以养活自己和家庭;最后是一个虚弱的老妇人。在论文的脚注中,Heel, Kiri L甚至表示,如果不是因为关于塔耶弗尔的学术资料如此之少,是完全不信任夏皮罗的工作的,并将其排除在所有研究之外;但另一方面,尽管传记充满问题,他的参考书目还是有用的。
  还没阅读到此书之前,笔者觉得Heel, Kiri L的评价似乎过于偏颇,由于过分期待能了解到更多关于塔耶弗尔的文献资料,当笔者翻阅罗伯特·夏皮罗《热尔梅娜·塔耶弗尔:文献目录》的书时感到失望了,短短三十页的篇幅将作曲家的一生概括完毕,其中,确实如Heel, Kiri L所说的,通篇没有任何脚注,也没有相关谱例,就行文来说,如同“流水账”,不说文章该如何谋篇布局,也不说该怎样丰满生动,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亦或是作者的一份真情实感。
  但不得不肯定的是,书中约90%的内容是作者详细地收集整理了作曲家的作品、表演和唱片等,尤其是在第四部分參考书目中,收录了许多对塔耶弗尔的评价,还有引用作曲家的原话,是格外值得研读的部分。
  关于对该书的评价,1996年12月,Schmidt, Carl B在Notes上发表《罗伯特 夏皮罗<热尔梅娜·塔耶弗尔:文献目录>(书评)》,对塔耶弗尔的相关内容做出了非常受欢迎的补充。书中收录了197篇文章、67段录音和274条注释书目,并记录跨越了1930年到1993年限于商业上可获得的唱片,且表明很少有唱片是专门致力于塔耶弗尔的音乐。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报纸和期刊,包括50多份法语报纸,30份英语报纸,还有少量荷兰语、德语或其他语言的报纸和期刊。最后,Schmidt, Carl B指出在传记中存在缺陷的地方:交叉引用有时会包含相互冲突的信息、有些法语单词拼写错误,并且部分书目条目的日期错误。
  (三)学术期刊与学位论文
  1. 以音乐创作为切入点的介绍与剖析
  1994年11月,Jacinthe Harbec,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哲学博士论文《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作品:从动机到形式》。作者在文中为我们介绍,塔耶弗尔的作品见证了20世纪初在剧院咖啡馆和小酒馆里流行的一种新的音乐精神。塔耶弗尔在创作过程中坚持传统,关注线条和比例,以自己的方式从预先设计的元素中塑造新的组合。作曲家的形式是不断更新的,从简单的结构到最复杂的结构。作者演示以组合的生成元素模式为基础,证明塔耶弗尔作品中的有机凝聚力是本文的主题,并提出假设,即模式是构图形式的基础。为了回答这一假设,作者在第二章中建立了一种基于概念化原则的方法,动机(motivic)、还原论(reductive)和形式论(forma),这些不同的方法融合成一个整体,并应用于分析了塔耶弗尔三首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 Quatuor à cordes(1917-1919)、Image(1918)、Cantate du Narcisse(1938)。这些作品的音乐分析揭示了塔耶弗尔作品中的“有机凝聚力”(organic cohésion),它包含了动机和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
  1995年12月,Scheidker, Barbara Eileen,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音乐艺术博士论文《“六人团”钢琴音乐的文化影响》。作者表示,尽管“六人团”的存在时间较短,但它的成立标志着法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作者在文中指出,这六位作曲家的钢琴音乐反映了一战后巴黎艺术环境的重要文化和美学价值,文章探讨了这些价值如何反映在六人团成员的钢琴音乐中。其中,第二章考察了二十世纪早期影响“六人团”的三次艺术运动:立体主义(Cubism)、未来主义(Futurism)和达达主义(Dada),简要回顾三次运动的历史后分析了他们中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例证了这些乐章的美学价值。例如,塔耶弗尔的钢琴作品Pastorale en la-flat(1929)可以被理解为机械功能(mechanical function)和人类经验(human experience)的表达,它使用了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现未来主义风格,在这首作品中众多音乐要素反映了卡拉理论(Carrá’s theories),作品中的大部分旋律结构同卡拉在《声音、噪音和气味的绘画》(The painting of Sounds,Noises and Smells)中提出的圆形形式,并在Delaunay’s Le Prose du Transsibérien中纳入同心圆的弯曲形式相互映衬,圆形的旋律形态在作品的主题材料中得到了最清晰的体现,在有限的音高空间内,用波浪式的线条交替起伏,循环往复。
  1998年,Jacinthe Harbec,发表于《加拿大大学音乐评论》的文章《热尔梅娜·塔耶弗尔<意象>中的构图凝聚力》为我们介绍1918年塔耶弗尔早期完成一部新的作品Image,它适用于八种乐器:长笛、单簧管、钢片琴和弦乐四重奏,这短短的三分钟已显示出作曲家的风格特征。通过剖析音乐动机说明了音符是如何放置在作品之中的,这些音符与作品形式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同步的,从而强调音乐中的结构与形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引用塔耶弗尔的一次采访来证明音乐中存在的构图凝聚力,她将写作过程定义为一种思考的工作,一种固定的想法:“首先我用我的头脑思考——什么声音,什么形式,怎么做。接下来我在钢琴上找一个主题。如果找到了,我便开始工作,把它写下来,从那以后我就经常使用钢琴创作。如果主题找到了,作品通常会创作得很快。”


  1999年5月,Gelfand, Janelle Magnuson,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哲学博士论文《热尔梅娜·塔耶弗尔(1892-1983):钢琴和室内乐作品》发表,论文可分成两部分,首先第一章是塔耶弗尔根据她的回忆录、信件、采访和其他二手资料整理而成的传记。其次,剩下的章节是对塔耶弗尔钢琴作品和室内乐作品的全面审视;第二章是对双钢琴演奏、钢琴独奏作品的资料和分析;第三章讨论了钢琴和管弦乐的重要作品;第四章分析了塔耶弗尔对室内乐音乐的重要贡献,包括作曲家的弦乐四重奏、Image、小提琴奏鸣曲和1978年的钢琴三重奏;最后一章讨论了芭蕾舞、电影和钢琴曲谱中的配乐。作者指出,塔耶弗尔音乐的特点是她对旋律的天赋,以及对位创作的方法。塔耶弗尔几乎每一件作品,无论是管弦乐、芭蕾、电影音乐、协奏曲,还是室内乐,都是以双钢琴乐谱开始的。这一事实表明她习惯于在钢琴上创作,但更重要的是,作曲家能灵活地从钢琴乐谱上转换到其他体裁。塔耶弗尔在二三十年代的钢琴作品与1912-1913年早期的法国音乐相比,对旋律材料的运用更为节约,和声更具冒险性;然而,当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作曲家尝试无调性、序列主义、电子音乐和具体音乐时,塔耶弗尔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建立在传统实践的基础上。
  2001年,Gargiulo, Julian Lawrence,美国马里兰大学音乐艺术博士论文《热尔梅娜·塔耶弗尔钢琴独奏作品》。作者为了能够尽可能地贴近描绘塔耶弗尔的钢琴独奏作品,不仅要看作曲家的乐谱,还要关注她的生平,与哪些作曲家打交道,以及这些人和事是如何引导她成为一位音乐家。由于作曲家大部分作品并未出版,所以作者在风格和演奏方面需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者在文中指出,在塔耶弗尔漫长的一生中,经历了各种风格和影响,但从来没有明确的道路或方向。对她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中,无疑是斯特拉文斯基和拉威尔,以及斯卡拉蒂和巴赫。塔耶弗尔的基本音乐语言主要停留在全音阶和声的范围内,尽管平行和弦、非功能性和声、双调性、中古调式、固定音的使用等都可以在她的音乐中找到。总的来说,她的作品并不是在创造一种新的音乐语言方面具有开创性,因为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福雷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框架内创作的。
  2008年5月,Silva, Samuel Anthony,美国孟菲斯大学音乐艺术博士论文《在她自己的声音中:探索钢琴在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钢琴在<小提琴和钢琴第二奏鸣曲>中的作用》。塔耶弗尔对钢琴这件乐器表现出敏锐的意识,为了探讨钢琴在《小提琴和钢琴第二奏鸣曲》(1951年)中的作用,作者总结出了以下方法:首先,通过利用钢琴的独特资源:音色、音域、踏板等。其次,使用四种基本的创作手法:①提供和谐色彩的和弦;②与和弦本身不明显的带有旋律音符的和弦;③具有上层旋律线或对位内声部的和弦乐段;④二重唱中间隔的段落。塔耶弗尔對比并结合了这些手法,使用传统调性作为和声的基础,为音乐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另外,作曲家对每个乐章的调式选择强调了整部作品所基于的三进式形象(triadic figure),这进一步证明了作曲家对调性和声的坚持:第一乐章是降b大调,第二乐章是D小调,第三乐章是F大调。最后,作者为我们强调,作品的创作受到三位大师的影响:J.S.巴赫的对位写作、德彪西的和声色彩和拉威尔永恒的运动风格(perpetual motion style)。
  2017年3月,Melissa Cummins,美国堪萨斯大学音乐哲学博士论文《雅克·奥芬巴赫Opérettes与热尔梅娜·塔耶弗尔Du Style Galant au Style Méchant中模仿技巧的运用》。作者从具体作品中研究了奥芬巴赫和塔耶弗尔的模仿风格,并展示了她是如何成功地在她的作品中使用特定的模仿技巧重新创造奥芬巴赫的创作风格。作者在文中指出,从塔耶弗尔的职业生涯开始,就不时地在她的作品中模仿其他作曲家。塔耶弗尔的风格有时会变成变色龙般的,因为她能够从其他作曲家那里提取元素,并创造出一些材料,虽然听起来像是作曲家在模仿,但很少直接引用任何音乐材料。文中,作者引用了罗伯特·夏皮罗对塔耶弗尔的音乐的评价:“极具创新性,(揭示)一种持续的原创性。精心制作的,有趣的,旋律优美的,实质性的,复杂的和情绪化的。”
  塔耶弗尔留下了大量不同体裁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精力用在器乐作品上,在她的创作中表现出敏锐的意识,坚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对传统技巧与现代创新的对比使用,使得音乐色彩和结构达成一致。
  2. 在“新古典主义”学术语境中的关注
  2004年8月,Minor, Janice L,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艺术博士论文《他们真的是新古典主义吗?“六人团”:阿蒂尔·奥涅格, 热尔梅娜·塔耶弗尔, 达律斯·米约和弗朗西斯·普朗克精选单簧管奏鸣曲研究法国新古典主义》。作者首先在文中诠释什么是“新古典主义”,并指出,“六人团”中的部分成员,采用了当时新古典主义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和欣德米特的方式来遵循十八世纪的音乐实践,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坚决反对浪漫主义和印象派。作者通过分析四位作曲家的单簧管的奏鸣曲,认为,奥涅格的奏鸣曲中,既有新古典主义元素,也有非新古典主义元素;《单簧管独奏奏鸣曲》展示了塔耶弗尔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米约尽管在作品中使用了新古典主义的元素,但奏鸣曲的整体特征并不符合新古典主义的方向;普朗克是新古典主义的强烈倡导者,他的单簧管和钢琴奏鸣曲仍然忠实于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审美。总而言之,在音乐史上,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法国新古典主义。
  2017年9月,Colleen Corey White,美国俄勒冈大学音乐艺术博士论文《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单簧管独奏和室内作品选集:史学、创作和教学的视角》。作者表示,塔耶弗尔以新古典主义为创作方法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并通过从单簧管演奏角度出发,研究塔耶弗尔的单簧管独奏作品:奏鸣曲、阿拉伯式(Sonata、Arabesque),与单簧管室内乐作品:室内奏鸣曲、小快板、小夜曲、小步舞曲、萨拉班德、合唱和双人变奏曲(Sonate Champêtre,Allegretto, Sérénade en La Mineur, Menuet en Fa, Sarabande、Choral et Deux Variations),揭示作曲家大量采用新古典主义的原则。此外,从历史、作曲和教学意义的背景下,引起单簧管教师、学生和学者的注意,在教授、表演、分析和录制她的音乐来深入研究她的音乐。由于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文献较少,所以论文中除了引用她的自传外,还有相关回忆录、采访的文字记录,除此之外,作者与Musik Fabrik的Paul Wehage进行电子邮件通信来获取关于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信息,为了解这位女性作曲家做出卓越贡献。   2018年5月,Patterson, Brittney Elizabeth,美国阿拉巴马大学音乐艺术博士论文《长笛和女性:热尔梅娜·塔耶弗尔长笛室内乐选曲研究》。本文对塔耶弗尔发表的三篇长笛作品进行讨论:Pastorale for flute or violin and piano(1942、1946)、Forlane for flute and piano(1972)、Concertino pour fl te et piano solistes, orchestra à cordes, timbales et harpe(1952),并對新古典主义风格下的特征进行分类。虽然塔耶弗尔的许多作品反映了新古典主义元素,但作曲家的作品也体现了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的性质和基调。作者指出,塔耶弗尔为长笛创作了一种非常地道的风格,因为她的音乐是以一种允许长笛发光的方式创作的。塔耶弗尔与让-皮埃尔·拉姆帕尔(Jean-Pierre Rampal)和勒内·勒罗伊(Rene le Roy)等出色的长笛演奏家合作,使得作曲家知道如何最好地为长笛谱曲。另外,作者同时提及到塔耶弗尔为电影Tante Chinoise et les autres配乐,这段音乐直接联系到荒诞主义(absurdist)元素,虽然这部电影的配乐已经丢失了,但是一些例子已经被抄写在这份文件中,以说明作曲家用来唤起电影图像的各种技巧。总的来说,塔耶弗尔的长笛作品和这部特殊的电影配乐是她的音乐美学的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现,使它们成为讨论她的生活和创作成果的理想选择。
  3. 将“女性”因素介入音乐本体的考察
  2003年5月,Rebecca Billock,美国华盛顿大学音乐艺术博士论文《精选20世纪七位女性的中级钢琴作品:马里恩·鲍尔,热尔梅娜·塔耶弗尔,露丝·克劳福德·西格,索菲亚·古柏杜丽娜,艾玛·卢·迪默,陈怡,和凯伦·田中》。作者参考了Maurice Hinson:At the Piano with Women Composers和Gaily Smith:Great Women Composers这两部在女性音乐家中级钢琴作品中做出不可估量贡献的书籍,汇编了20世纪七位女性作曲家创作的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的中级钢琴作品,以增强学生对历史时期的了解之外有助于塑造他们对作曲家的印象,其中,在“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章节中,作者详细分析部分钢琴作品音乐片段,这对钢琴教学和演奏具有实际意义。此外,细心的作者在传记里加入作曲家的幽默轶事,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除了在音符上能与作曲家产生共鸣外,还能与作曲家有精神上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完整地演奏音乐。


  2010年,Laura Hamer,发表于《音乐戏剧研究》的文章《热尔梅娜·塔耶弗尔与海伦娜·佩尔得里亚的<鸟贩子>(1923):法国女性主义芭蕾》,由塔耶弗尔创作的芭蕾舞音乐、女艺术家兼诗人海伦娜·佩尔得里亚(Hélène Perdriat)设计的剧本、服装和布景的芭蕾舞剧《鸟贩子》,于1923年5月25日在香榭丽舍剧院上演立即受到巴黎观众的欢迎,从首演到1925年一共表演了94次,是瑞典芭蕾舞团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塔耶弗尔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为这部单幕芭蕾舞剧作曲,她把乐谱分成六个乐章:序曲、华尔兹、小快板、Jardinières、帕凡和终曲。这部芭蕾舞剧围绕着两姐妹和她们的仰慕者之间的差异:傲慢的姐姐与谦逊的妹妹,帅气的鸟贩子和老黑人商贩展开,最终妹妹与鸟贩子共舞胜利的结局。在战时法国环境中,在被压制、否定女性权利的情况下,女性艺术家的出现是不同寻常的,导致一些评论家将这部作品解读为女性主义的表现,然而作者认为表演中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女性主义特征,相反是女性良好行为的典范,是赞美传统女性美德的简单舞台情节而绝不是激进的女性主义作品。作者提出,解读为新古典主义芭蕾舞会更加合适。
  2011年,Heel, Kiri L,发表于《女性和音乐》的文章《热尔梅娜·塔耶弗尔在《六首法国尚松》中的创伤与恢复(1929)》,作者从自传的角度分析了《六首法国尚松》:1. “Non, la fi délité……” (不,忠诚……);2. “Souvent un air de vérité”(通常是一种真实的气氛);3. “Mon mari m’a diffamée”(我丈夫诽谤我); 4. “Vrai Dieu, qui m’y confortera”(真神,谁能安慰我呢);5. “On a dit mal de mon ami”(他们说我爱人的坏话);6. “Les trois présents”(三件礼物)。作者将歌曲解释为以塔耶弗尔从动荡的婚姻和毁灭性流产的创伤中恢复为核心,把文本和音乐元素客观结合起来理解,从而揭示相对鲜为人知的作品细节。这是作曲家回忆录中一段破碎的经历,作为六人团的成员之一,这个身份对她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另外一个身份——女性,却给作曲家带来被限制、被质疑等多重无形的压力,她的性别身份定义了她,将她锁在一个由男性主导的音乐世界中。作者细致地探索了这部作品,以表达塔耶弗尔为重塑她的身份而进行的创伤后的努力。
  2011年5月,Heel, Kiri L,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论文《热尔梅娜·塔耶弗尔超越了六人团,女本位主义、<鸟贩子>和<六首法国尚松>》发表,这是一篇以热尔梅娜·塔耶弗尔为主并围绕“性别”深刻讨论的博士论文。塔耶弗尔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她是“六人团”中唯一的女性成员。在当时的社会里,那些被认为是男性化的或者与男性化创新和自主相关的东西,都会被尊重而排斥其他的,所以在这种体系中,女性被定位为低人一等。文中,Heel, Kiri L考察了来自三位不同作者劳拉·米特冈、卡洛琳·波特和罗伯特·夏皮罗关于塔耶弗尔的传记,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基调。此外,作者指出,对塔耶弗尔来说,“六人团”对她的职业生涯来说既是一种祝福,也是一种诅咒:一方面,这个小组给她带来了关注和认可,否则她可能一直默默无闻下去;另一方面,乐队的五位男性作曲家公认比她更有才华。但无论如何,塔耶弗尔还是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成功。   综上所述,近三十年来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研究文献有着不同的视角,主要集中于从作品角度、女性身份和对“新古典主义”的关注进行解析。目前,国外学术界的研究可概括为以下特点:
  第一,立论新颖,创造性强。以Scheidker, Barbara Eileen的博士论文《“六人团”钢琴音乐的文化影响》为例,把“六人团”的钢琴音乐置于大的艺术环境背景中,将音乐要素结构与美术视觉艺术相互渗透,從跨学科的交流切入获益良多,于1995年是相当超前的;此外,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对塔耶弗尔作品的研究,而是与其他作曲家进行量化对比。
  第二,紧跟时代,信息量足。对女性的研究,是当前最值得关注的层面之一,Rebecca Billock贯穿文化与历史的重要性,严谨地选择了二十世纪重要的七位女性作曲家:《精选20世纪七位女性的中级钢琴作品:马里恩·鲍尔,热尔梅娜·塔耶弗尔,露丝·克劳福德·西格,索菲亚·古柏杜丽娜,艾玛·卢·迪默,陈怡,和凯伦·田中》;除此之外,作者不仅以“女性音乐家”为关键词,更是把当前普遍的钢琴教育融入研究。
  第三,研究深入,缜密度高。作者Jacinthe Harbec于1994年发表博士论文《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作品:从动机到形式》,四年后,将其中研究作品之一的Image结合塔耶弗尔更新的文献进一步推敲,再一次刷新对作曲家的钻研,进而发表文章《热尔梅娜·塔耶弗尔<意象>中的构图凝聚力》;另一篇Minor, Janice L. 的博士学位论文《他们真的是新古典主义吗?“六人团”:阿蒂尔·奥涅格, 热尔梅娜·塔耶弗尔, 达律斯·米约和弗朗西斯·普朗克精选单簧管奏鸣曲研究法国新古典主义》,作者通过深入研究作曲家的音乐结构、创作特征,从而提出质疑,引人瞩目。
  第四,覆盖较广,层次感强。国外学者对塔耶弗尔的探求用功颇深,从已获得的文献中,得知研究作曲家的创作包括钢琴作品、室内乐作品、歌剧、芭蕾舞剧、电影配乐等体裁均有涉及,材料丰富详实,从各位作者的研究视角、整体把握都给笔者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借鉴。
  诚然,国外对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众多的研究也让笔者眼花缭乱。但国内尚未有系统的探讨,这是有待思考的问题,所以笔者对该课题做出尝试,以既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而梳理、反思,忠实于原作,试图揭示研究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研究现状。
  结 语
  在那个女性几乎沉默的时代,即使才华横溢,也总是被男性主宰的音乐浪潮所淹没。直到近代,研究女性音乐家的学者逐渐发声,然而,她们的名字还是很难被铭记,除非,挂上男性的字眼:玛利亚·安娜·莫扎特、范妮·门德尔松、克拉拉·舒曼……二十世纪,热尔梅娜·塔耶弗尔能够得到如此盛誉,这种现象是不同寻常的,自然也少不了所谓的溢美之词。目前国内学者对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研究大部分只停留在介绍她为“六人团”的成员之一,鲜少的关注从而忽略了作曲家的生平与创作;而在西方,尤其是在近三十年来对作曲家的关注却逐渐深入,研究成果也不断出现,不仅有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分析,还有细致、深入的人物的刻画。此外,在当下,对女性音乐家的研究已成为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是热尔梅娜·塔耶弗尔诞辰130周年,笔者也由衷地希望热尔梅娜·塔耶弗尔的音乐能够被更多人欣赏。
  参考文献
  ①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七版。
  ②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1月。
  ③黄腾鹏:《西方音乐史(第二版)》[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
  ④沈旋:《出于友情的结合》[J].音乐爱好者,1987年,第2期。
  ⑤钟子林:《萨蒂和“六人团”》[J].人民音乐,1982年,第11期。
  ⑥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恩编,唐其竞等译:《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⑦Nicolas Slonimsky:Baker’s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Musicians.
  ⑧Oscar Thompson:The International CYCLOPEDIA of MUSIC and MUSICIANS.
  ⑨Stanley Sadie: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⑩罗伯特·摩根著,陈鸿铎等译《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二十世纪音乐》[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01-01
  11斯坦利·萨迪等主编,孟宪福主译:《剑桥插图音乐指南》[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12卢西恩·詹金斯等著,何萌等译:《西方音乐1500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2011年12月1日。
  13约翰·布罗斯等编,刘春英等译《古典音乐大百科》[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18年8月1日。
  14让·鲁瓦著,张燕、冯守农译:《六人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15Hapiro, Robert.Germaine Tailleferre:A Biobibliography.Westport,Conn.: Greenwood Press, 1994.
  16PARIS.The Musical times,1904-1995;London/New York Vol.59,less.900,(Feb 1918):82-82.
  17Jane M.Bowers:Teach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Women in Western Music,Women’s Studies Newsletter , Summer, 1977, Vol.5, No.3 (Summer, 1977), pp.11-15.   18C. Lahourcade and D.Poggi:Musique en feu:il y a toujours eu des résistants,Questions Féministes,février 1979,No.5,fait féminin et fait raton (février 1979), pp.107-127.
  19Schmidt, Carl B:”Germaine Tailleferre: A BioBibliography”, by Robert Shapiro (Book Review),Notes for the Music Library Association(July 1934-Winter 1966).
  20Jacinthe Harbec:Cohésion compositionnelle dans Image de Germaine Tailleferre,Canadian University Music Review,Revue de musique des universités canadienne.
  21Jacinthe Harbec:OEUVRES DE GERMAINE TAILLEFERRE:DU MOTIF à LA FORME,UniversitéMcGill.Ph.D,Novembre 1994.
  22Scheidker,Barbara Eileen:Cultural influences on the piano music of “Les Six”,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D.M.A.December 1995.
  23Gelfand,Janelle Magnuson:Germaine Tailleferre(1892-1983):Piano and chamber works.University of Cincinnati,Dissertations & Theses.Ph.D.1999.
  24Gargiulo,Julian Lawrence:Germaine Tailleferre’s solo piano works,Doctor of Musical Arts,2001,Professor Santiago Rodriguez Department of Music,University of Maryland.
  25Minor,Janice L.:”Were they truly neoclassic ”.A study of French neoclassicism through selected clarinet sonatas by “Les Six”composers: Arthur Honegger, Germaine Tailleferre, Darius Milhaud, and Francis Poulenc,University of Cincinnati,Doctor of Musical Arts,August 2004.
  26Silva,Samuel Anthony:In her own voice: Exploring the role of the piano in the Deuxième Sonate pour Violon et Piano by Germaine Tailleferre,The University of Memphis, Dissertations&Theses,2008.
  27Melissa Cummins:Use of Parody Techniques in Jacques Offenbach’s Opérettes and Germaine Tailleferre’s Du Style Galant au Style Méchant.University of Kansas,Ph. D.2017.
  28Colleen Corey White:Selected Solo and Chamber Works for Clarinet by Germaine Tailleferre:Historical,Compositi onal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s.Presented to the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of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Doctor of Musical Arts,September 2017.
  29Patterson,Brittney Elizabeth:La fl te et la femme: A Study of Selected Chamber Music for Flute by Germaine Tailleferre,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Doctor of Musical Arts.2018.
  30LAURA HAMER:Germaine Tailleferre and Hélène Perdriat’s Le Marchand d’oiseaux (1923):French feminist ballet Studies in Musical Theatre,Volume 4 Number 1,2010.
  31Heel, Kiri L:Trauma and Recovery in Germaine Tailleferre’s Six chansons fran aises (1929),Women&Music;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11
  32Rebecca Billock:Selected Intermadiate Piano Pieces by Seven Wome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Marion Bauer, Germaine Tailleferre, Ruth Crawford Seeger, Sofia Gubaidulina,Emma Lou Diemer,Chen Yi,and Karen Tanak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Graduate School,Doctor of Music Arts,2003.
  33Heel, Kiri L:Germaine Tailleferre Beyond Les Six, Gynocentrism and Le Marchand D’oiseaux and the Six Chansons Fran aises,Stanford University, Dissertations & Theses.DOCTOR OF PHILOSOPHY,2011.
  34Germaine Tailleferre[ J].The Musical Times Vol.125,No.1691(Jan.1984), p.44(1 page).
  指導老师:杨柳成
  作者简介
  张章蔓,硕士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
其他文献
〔摘要〕喉部是重要的发声器官,对于歌唱而言,其作用尤为关键。在人体的生理结构中,喉部不仅承担着发声体的角色,更是一个重要枢纽,让整个口咽腔体得以上下连通、共同运作,这实际上也就决定了在歌唱中保持“打开喉咙”状态的重要性。本文针对声乐教学中的喉部训练展开讨论,阐述了“打开喉咙”对于歌唱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怎样通过日常练习以在歌唱过程中正确地“打开喉咙”,以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建议,也让喜爱歌
期刊
2013年,中国民族声乐界的旗帜、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从教五十周年,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民歌榜》将终身成就奖颁给了金铁霖教授。《中国民歌榜》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文艺部制作的一档公益性、立体化、全方位的音乐品牌栏目,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专业化、类型化,开创中国民歌广播领域崭新篇章的广播节目,是我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民歌主题品牌之一。开播以来,受到广大听众欢迎。2003年创立,2004年
期刊
她,视职工和群众文化事业为自己的生命,并为之倾注满腔的热血,全身心地投入;她,是个“拼命三郎”, 忘我地拼搏,从没有八小时工作的概念;她,就像熊熊燃烧的一团火,始终充满着激情,传递着正能量;她,始终牢记服务职工、服务群众的宗旨,坚持为基层送演出、送策划、送辅导、送爱心。6年来,她以文化大篷车为演出载体,率工人文工团行程12万余公里,为辽沈职工与群众献上300余场精彩节目,并培养了数千名基层文艺骨干
期刊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少儿声乐艺术备受关注,这一艺术形式离不开学生的用心感悟以及体会。教师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抓住声乐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及形式,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确保少儿能够在艺术感知的过程中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自身的情操。  〔关键词〕新时期背景;少儿声乐教学;策略分析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教育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比较基础,
期刊
〔摘要〕音乐感觉统合训练是以感觉统合为本,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各方面发展为目的,加入作为辅助性作用的功能性音乐,针对儿童感觉统合发展的专门训练。本文在对儿童身心发展与音乐感觉统合训练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后,发现多功能性的音乐感觉统合训练会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得出该训练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感觉统合训练;儿童身心发展  感觉统合是机体在特
期刊
英国威尔士音乐剧院推动歌剧的多元化发展  英国威尔士音乐剧院歌剧团(Music Theatre Wales)正在通过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转型来吸引观众。剧团聘请了导演、剧作家伊莱丝·伊斯梅尔(Elayce Ismail)和艺术合伙人迈克尔·麦卡锡(Michael McCarthy)一同合作、深化转型。该剧院决定支持在歌剧领域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艺术家,包括非裔、亚裔及多元种族背景人士、残障人士等群体。
期刊
2020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让世界“听见索玛”  11月7日-24日,2020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在四川省西昌市举行。本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以“回归和凝望”为主题,“云上”“云下”同步举行,有超过35部剧目和近300场活动。戏剧节以戏剧展演、戏剧论坛、戏剧孵化、戏剧教育、戏剧生活、戏剧文创、戏剧旅游为七大内容支点,发起全球首创直播带戏等活动,探索并践行“文旅融合”,以文旅产业发展助力凉山脱贫攻坚。  在本
期刊
〔摘 要〕述说古琴背后的故事,“敷咏天渊”说“龙璈”。对“四唐琴”之一的“龙璈”琴的渊源一探究竟。  〔关键词〕古琴;“龙璈”琴;背后的故事  一、因缘  2020年3月初,青年古琴演奏家郑晓韵博士来电,告知她的系列古琴讲座“晓韵谈琴”即将在四川大学博物馆设坛开讲,作为前期准备工作的一部分,馆方请她入库探访馆藏古琴,她诚挚邀我一道赴四川大学博物馆访琴,对此因缘,我欣然随喜。  近几年,因为学琴,连
期刊
〔摘 要〕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电影市场收益的两极分化明显,大部分电影面临亏损的困境,中国电影的营销模式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如今,大数据精准营销作为中国电影营销模式的新发展路径,已显现出其正向价值。电影的大数据精准营销是大数据分析技术与精准营销理念的融合,其贯彻于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助于提高电影创作者与观众的互动效率,从而加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有助于电影市场化
期刊
〔摘 要〕藏族作曲家昌英中,在多民族话语体系中,自我追问与回答“民族”与“世界”的诸多问题。他用音乐阐释恢弘与微细、豪放与内敛、朴素与奢华、严谨与圆融的审美选择。  〔关键词〕民族音乐;语义  “藏族语言音调纹路近似于心电图波形,在一条水平线上上下起伏,在音乐中,那条水平线犹如风筝线牵扯着飘逸的风筝,犹豫不定的非调性音总是回落在某个主音上。”  ——昌英中  平素间,昌英中的言语不多,大概“话”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