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度、风险承担与银行绩效——基于风险转移的视角

来源 :管理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eve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银行风险转移的视角,银行股东、存款人与非存款债权人均会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而产生道德风险行为.但之前并未获充分的研究.本文选取2008-2015年欧元区17个国家的289家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将银行股东、存款人与非存款债权人纳入到一个研究框架下,从风险转移的视角、结合存款保险制度在危机时期的变化,利用动态面板回归与GMM估计方法,考察了存款保险制度下各市场主体的风险承担关系及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存款保险制度下欧元区银行存在着明显的风险转移行为,非存款债权人是主要的风险承担主体;(2)危机时期的政府担保行为能够强化市场主体对于政府隐性担保的预期,来自股东的风险约束弱化,银行债权人表现出主动的风险承担;(3)存款保险制度保障程度的提高对银行绩效不存在显著影响,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并不能通过其风险转移行为提高银行绩效水平;(4)对于危机时期实施了政府担保的国家,非存款债务占比与银行股东回报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政府在危机时期的担保行为可能通过降低其资本回报要求,提高银行股东的回报率,反映出了非存款债权人对于银行价格约束的弱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研究内涵,有助于揭示存款保险制度下各市场主体的风险承担行为逻辑及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从而为构建完备的存款保险制度监管体系、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26个经济体的大型一般均衡数值模型系统,引入了全球价值链和增加值贸易的框架,加入了“内生货币”的贸易不平衡结构以及非关税壁垒的制度开放框架,使用最新的2018年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参数校准和估计,进而量化模拟疫情的全球蔓延对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模拟的结果发现,在考虑全球价值链的情形下,疫情对受到影响国家的就业和经济增长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和冲击;比较而言,全球疫情的冲击大于美国疫情,而美国疫情的负面冲击大于欧盟疫情.
本文在Melitz发展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和Chaney对其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多部门扩展,构建了一个包含生产异质性的量化贸易模型.本文构建的模型可与贸易数据结合,对国际贸易领域特别是和贸易政策相关的问题进行反事实模拟分析.在建模方法上,本文采用了一般均衡分析,这使得建模过程脉络清晰,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适用于多种问题的量化分析.利用比较静态研究方法,我们对用于数值模拟的一般均衡方程组进行了简化,消除了难以识别和估计的外生变量,这使应用模型开展反事实研究的难度大为降低.本文通过一些例子
基于2003~2015年投入产出表数据,文章从出口增加值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对非洲出口的价值构成,然后探讨中国对非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以及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产业联系或产能合作.文章的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的对非出口增加值在电气与机械、纺织与服装以及运输设备三类产品上主要满足了非洲的最终需求,而在石油化工和非金属矿物、电气与机械、金属产品、纺织与服装、运输产品的出口中包含了较多的间接增值,这表明非洲国家在这些行业承接了中国的下游分工环节.(2)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出口效应,主要促进了出口中的间接增值部分
文章以历史渊源追溯、技术机理探析、现实路径构建为主线,分析了认知基础、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历史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技术是经济增长对人类认知能力提出的新诉求;由此,从微观技术层面探讨了机器语言、机器学习等核心数字技术的认知路径及其经济作用机理;进一步地,从宏观架构出发,具体分析了数字技术对当前经济体系的重构路径.主要体现在:数字技术引导社会运行数字化;构建了“脱机”生产力,生产力这一抽象概念在数字技术下,拥有了具象的整体可操作性特征;数字平台是数字技术对经济组织进行改良的新架构;数字技术为探索经济规
聚焦bp公司近10年来的三次重大战略调整,分析其战略调整与转型的背景,新战略的重点方向和领域,以及配合战略转型而发生的组织结构调整。尤其是2020年最新的战略转型步伐最大,通过这次战略调整,bp将从由资源生产驱动的公司转变为一家专注于为客户提供能源解决方案的公司。为配合此次战略调整,bp大幅调整了其组织结构,其中最大的变化是首次将上下游业务板块整合到同一个业务板块,由此也体现了bp缩减石油产量,发展低碳能源,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决心。对中国石油公司的启示:一是通过组织优化调整,整合相关业务和职能部门,提升跨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研究表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具体的,必须建立在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并进一步为其奠定了经济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受制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其根本目的是为现实经济关系确立规范,奠定从抽象自由到具体自由的经济制度基础;服务于共同富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要求.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规律性、具体性和价值性,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提
当前,广西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期.文章认为,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广西金融现有基础及条件,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均存在正向影响,但农村金融信贷效率低、农村金融产品研发创新不足、相关配套政策引导不力、金融扶贫普惠性较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到位、农村金融潜在风险难以化解等问题仍亟待解决.因此,广西应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强金融精准性与普惠性,完善农村金融管理服务体制,加强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农
文章基于2004-2017年我国30个省份(除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外)的专利面板数据,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方法)构建超效率SBM-DDF模型,对其创新质量与绿色增长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并提出六种创新驱动绿色增长的类型.研究表明:我国区域创新质量对于绿色增长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有4个省份处于高质量—高效率状态,应当发挥好其辐射带动作用;有16个省份处于低质量—高效率状态,但其创新和经济产出水平均偏低,应通过加大创新力度获取持续增长的能力;有2个省份处于高质量—中效率状态,应进一步理顺其自身体制机制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和现实依据.它遵循了商品经济的循环规律,自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套经济循环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经验的理论升华,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主动化解外部风险的有效方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促进更高水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加快科技创新的产业转化.
新时代需求侧管理的鲜明特点和路径是需求侧改革,即改革影响经济循环的需求侧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需求侧改革要在推动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从外需驱动向内需驱动转型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构建城市和农村双向流动机制,打造统一、完整、竞争、有序的国内统一大市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振城乡居民消费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