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书将认知心理学家最近的研究成果用于文学研究,主要是讲关于通过潜在的心理状态来解释行为的这种能力,也就是阅读心灵(mind-reading)的能力,运用到解读文学文本中可以带来的许多新视角。
关键词:心灵理论(ToM);元表征(metarepresentation);信息源头(source of representation)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
《我们为什么阅读小说——心灵理论与小说》的作者丽萨·詹塞恩(Lisa Zunshine)是美国肯塔基大学研究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专家,目前正倾向将认知科学与文学相结合进行文学研究。她的这本著作提供了认知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一种可能,这本书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归因于心灵(Attributing Minds);追踪心灵(Tracking Minds);和隐藏心灵(Concealing Minds)。
一、心灵阅读与小说
第一部分“归因于心灵”中提到了本书中第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阅读心灵(mind-reading),也叫作心灵理论(Theory of Mind,簡称ToM)。“心灵理论是用来描述我们根据人们的思想、感情、信仰以及欲望来解释他们行为的能力。”[1]6归因于心灵是我们建构自身社会环境和在其中生存的默认方式,但会经常出现错误。认知科学家通过对心灵理论的研究,开始感激我们阅读心灵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我们每天的交流和文化表征成为可能。
作家能够激发我们随时准备去想象别人思想这一点,在《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写出克拉丽莎看到彼得在见到她时颤抖的身体活动,作者首先讲到,彼得“心里感到她比以前见老了”,然后写到克拉丽莎想“他一点也没变,……依然是那种格子衣服;……丝毫没变”。[2]40彼得的“颤抖”是这个场景中的一部分,作者要求我们读者需要自己补上缺少的那部分信息(就像“他再次见到她一定很激动”),这样才会使得小说的叙述连贯。伍尔夫可以使彼得的“颤抖”“自说自话”,因为我们认知的进化趋势是假定每一个身体动作后面都必定有心理活动,即使作者只留下了极少的线索,这个心理活动也是存在的。
回到“我们为什么读小说”这个问题上,詹塞恩认为,通过想象小说人物隐藏的心理活动,跟随叙述者所提供的对心理活动的解释,对比我们对一个人物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的解释与我们所认为的作者自己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到关于认知的心灵理论的许多启发。
二、元表征能力与小说
第二部分是“追踪心灵”,讲述作者第二个理论概念:元表征。作者认为我们主要通过元表征能力来理解小说人物的心理状态。
元表征可以看做是“关于表征的表征”,一个元表征包括两部分,表征的源头,例如,“我认为……”和表征的内容,比如,“……要下雨了”。
元表征能力在理解大多数小说作品中都显得极为重要。在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班内特(还有通过她的读者)最终可以消除对达西先生的偏见,是因为一个很重要的表征在她的脑子里变成了元表征,这个表征(现在可以看做元表征)就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不喜欢是基于维克汉姆关于达西过去是如何对他不好的这一叙述。这时关于具体人物的源头出现了,“维克汉姆说……”这就使得达西的残忍和目空一切很难成为伊丽莎白世界观的一部分。
三、心灵阅读与侦探小说
本书的第三部分“隐藏心灵”主要就侦探小说和心灵理论及元表征能力的关系展开。
侦探小说会开发我们元表征能力的最大限度,因为侦探小说使读者沉浸在阅读心灵中,有很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元表征框架需要读者去追踪。
奥斯汀的小说被称为“最难懂的侦探小说”,《爱玛》这本小说的结尾确实需要我们用阅读侦探小说的认知心理活动。在读一本典型的偵探小说时,杀手一旦找出,作案动机展示出来,我们就必须对故事中发生的种种事件进行重新阐释,做出重要的元表征上的更正。在读《爱玛》这本小说时,过程是相似的。我们知道弗兰克·邱吉尔与简·菲尔费克斯的真正关系后,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回顾整个故事,改变我们之前对某些“线索”的解释,例如,弗兰克第一次到达哈特菲尔德的时间,简收到的钢琴,简一定坚持自己去取信件,等等。
任何小说作品都会涉及心灵理论,侦探小说也不例外,与此同时还会涉及我们的元表征能力。侦探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可能说谎,在阅读是我们会最大限度地仔细分析自己和别人的心理状况以及各种信息的来源。
四、结语
詹塞恩在《我们为什么读小说》中,将认知科学中的心灵理论、元表征能力运用于小说分析。书中详细分析的小说范围很广,有十八世纪的书信体小说,十九世纪早期的风俗喜剧,侦探小说,意识流小说,还有以不可靠叙述者为特点的小说(如《洛丽塔》),作者将认知中的心灵理论、元表征能力与小说文本很好地结合起来。
当然这部著作也受到有些文学评论家的质疑,其中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布赖恩·博伊德(Brian Boyd)对这部作品提出了质疑, “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适合用心灵理论来分析”[3],而詹塞恩只选取了理查德森、伍尔夫、纳博科夫的适合这样分析的作品,所以这不足以成为“我们为什么读小说”的解释。
参考文献:
[1]Zunshine, L. Why We Read Fiction: Theory of Mind and The Novel [M]. Columbu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弗吉尼亚,伍尔夫. 达洛卫夫[M]. 孙梁,苏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Boyd, B. Fiction and Theory of Mind [J].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2006, 30: 590-600.
关键词:心灵理论(ToM);元表征(metarepresentation);信息源头(source of representation)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
《我们为什么阅读小说——心灵理论与小说》的作者丽萨·詹塞恩(Lisa Zunshine)是美国肯塔基大学研究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专家,目前正倾向将认知科学与文学相结合进行文学研究。她的这本著作提供了认知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一种可能,这本书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归因于心灵(Attributing Minds);追踪心灵(Tracking Minds);和隐藏心灵(Concealing Minds)。
一、心灵阅读与小说
第一部分“归因于心灵”中提到了本书中第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阅读心灵(mind-reading),也叫作心灵理论(Theory of Mind,簡称ToM)。“心灵理论是用来描述我们根据人们的思想、感情、信仰以及欲望来解释他们行为的能力。”[1]6归因于心灵是我们建构自身社会环境和在其中生存的默认方式,但会经常出现错误。认知科学家通过对心灵理论的研究,开始感激我们阅读心灵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我们每天的交流和文化表征成为可能。
作家能够激发我们随时准备去想象别人思想这一点,在《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写出克拉丽莎看到彼得在见到她时颤抖的身体活动,作者首先讲到,彼得“心里感到她比以前见老了”,然后写到克拉丽莎想“他一点也没变,……依然是那种格子衣服;……丝毫没变”。[2]40彼得的“颤抖”是这个场景中的一部分,作者要求我们读者需要自己补上缺少的那部分信息(就像“他再次见到她一定很激动”),这样才会使得小说的叙述连贯。伍尔夫可以使彼得的“颤抖”“自说自话”,因为我们认知的进化趋势是假定每一个身体动作后面都必定有心理活动,即使作者只留下了极少的线索,这个心理活动也是存在的。
回到“我们为什么读小说”这个问题上,詹塞恩认为,通过想象小说人物隐藏的心理活动,跟随叙述者所提供的对心理活动的解释,对比我们对一个人物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的解释与我们所认为的作者自己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到关于认知的心灵理论的许多启发。
二、元表征能力与小说
第二部分是“追踪心灵”,讲述作者第二个理论概念:元表征。作者认为我们主要通过元表征能力来理解小说人物的心理状态。
元表征可以看做是“关于表征的表征”,一个元表征包括两部分,表征的源头,例如,“我认为……”和表征的内容,比如,“……要下雨了”。
元表征能力在理解大多数小说作品中都显得极为重要。在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班内特(还有通过她的读者)最终可以消除对达西先生的偏见,是因为一个很重要的表征在她的脑子里变成了元表征,这个表征(现在可以看做元表征)就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不喜欢是基于维克汉姆关于达西过去是如何对他不好的这一叙述。这时关于具体人物的源头出现了,“维克汉姆说……”这就使得达西的残忍和目空一切很难成为伊丽莎白世界观的一部分。
三、心灵阅读与侦探小说
本书的第三部分“隐藏心灵”主要就侦探小说和心灵理论及元表征能力的关系展开。
侦探小说会开发我们元表征能力的最大限度,因为侦探小说使读者沉浸在阅读心灵中,有很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元表征框架需要读者去追踪。
奥斯汀的小说被称为“最难懂的侦探小说”,《爱玛》这本小说的结尾确实需要我们用阅读侦探小说的认知心理活动。在读一本典型的偵探小说时,杀手一旦找出,作案动机展示出来,我们就必须对故事中发生的种种事件进行重新阐释,做出重要的元表征上的更正。在读《爱玛》这本小说时,过程是相似的。我们知道弗兰克·邱吉尔与简·菲尔费克斯的真正关系后,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回顾整个故事,改变我们之前对某些“线索”的解释,例如,弗兰克第一次到达哈特菲尔德的时间,简收到的钢琴,简一定坚持自己去取信件,等等。
任何小说作品都会涉及心灵理论,侦探小说也不例外,与此同时还会涉及我们的元表征能力。侦探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可能说谎,在阅读是我们会最大限度地仔细分析自己和别人的心理状况以及各种信息的来源。
四、结语
詹塞恩在《我们为什么读小说》中,将认知科学中的心灵理论、元表征能力运用于小说分析。书中详细分析的小说范围很广,有十八世纪的书信体小说,十九世纪早期的风俗喜剧,侦探小说,意识流小说,还有以不可靠叙述者为特点的小说(如《洛丽塔》),作者将认知中的心灵理论、元表征能力与小说文本很好地结合起来。
当然这部著作也受到有些文学评论家的质疑,其中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布赖恩·博伊德(Brian Boyd)对这部作品提出了质疑, “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适合用心灵理论来分析”[3],而詹塞恩只选取了理查德森、伍尔夫、纳博科夫的适合这样分析的作品,所以这不足以成为“我们为什么读小说”的解释。
参考文献:
[1]Zunshine, L. Why We Read Fiction: Theory of Mind and The Novel [M]. Columbu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弗吉尼亚,伍尔夫. 达洛卫夫[M]. 孙梁,苏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Boyd, B. Fiction and Theory of Mind [J].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2006, 30: 59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