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有传家宝,校有藏珍堂,厦门大学里有一所神秘的人类博物馆,
因其收藏的众多珍贵文物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著名博物馆,
建立之初更是中国大陆唯一的一所人类学专科博物馆。
提到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就不得不提到第一任馆长、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1929年和1935年,林教授两度跨越海峡,深入台湾高山族村社,开展民族调查和采集民族文物标本,成为我国第一位系统研究高山族的学者。1951年林教授把十余年来搜集积累的数以千计的文物标本捐献给厦门大学,1953年正式成立了厦门大学博物馆。博物馆展厅分为上下两层,共有6000多号(一号为一件或数件)展品。由于林惠祥教授对于台湾民俗文化的喜爱,人类博物馆中有关高山族等的展品非常丰富。
镇馆之宝最有可能是什么?
学校中人类博物馆的藏品如此之多,在校的三年里我却多次“过其门而不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认真地参观过博物馆,实在是很遗憾。借着开学招募讲解员的契机,我决定认真参观一次博物馆,了解一下文物历史。在讲解完人类博物馆历史,带领我们参观展品之前,讲解员搞了个竞猜活动:“大家根据我的讲述猜猜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最可能是什么?”
大家来了兴趣,纷纷猜测:“我猜是古代的钱币!”“我来之前看到有唐三彩呢。”既然林惠祥教授对台湾文化情有独钟,那镇馆之宝很可能与台湾文化相关,但至于是什么,我就猜不到了。我把我的推测告诉讲解员后,她笑着点了点头,先领着大家参观了镇馆之宝——彩绘台湾地图,解开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彩绘台湾地图
讲起这份彩绘台湾地图,讲解员一脸骄傲,因为它是国家一级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绝对名副其实。
地图长530厘米,宽44厘米,四周都裱以绢帛,装饰可以看出十分用心。由于太长,左右两段都被卷起,放置在玻璃展柜中较高的一个展台上,只展出了其中一部分。
讲解员介绍道,地图缩尺为六万分之一,图例方位为前西、后东、左北、右南,南自凤山以下微缺。其绘制时间约为明末清初,具有相当长的历史,也是大陆现存最早的一卷珍贵的手工绘制地图,属军用综合性地图,据考证可能是郑成功时的军事地图,实用性很强。
在仔细查看了这份地图展出的部分后,我发现它的绘制颇具特色:上面并没有像现代地图一样标有经纬线,而是用黑线描绘地形和用不同色线描绘水路交通线,还运用了洗练的彩绘图画形象地标明山川形状、水路交通、军事布局、行政区属、居民分布、某些物产和贸易社所等,山川脉络走势十分清晰,并有翔实的文字标注。整幅地图的画风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传统工笔山水画,而地图也确实是用中国传统的绘图法绘制而成,并不是应用西方传入的经纬绘图法。地图绘制一丝不苟,虽然色彩繁多但卷面整洁,标注清晰,认真辨认文字标注,还能看出地图上的厝名出自闽南、闽西的县名,其中许多地名还保留闽南方言的称呼。整幅图形象生动,若作为当时的军事地图的话,不仅信息丰富,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非常有可能是郑成功时期的军事地图
由于展地限制和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虑,我只能看到台湾地图的一小部分,但这怎么能满足我的好奇心呢?我连它是如何辗转到了人类博物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都还不知道呢。于是回去之后我就急忙在网上搜索资料,想再了解一些有关于台湾地图的信息。
原来地图是林惠祥教授于1950年在厦门市旧书摊搜集而得,后来连同其它文物一起捐献给厦门大学。这图很可能是清朝官吏后代所藏, 后由旧书摊所收购。台湾自康熙二十三年设府, 隶属台湾厦门道管辖。明清以来, 福建人民相继移台,台、厦间人民往返频繁,所以该图在厦门市区发现也就是非常自然的。
我还从校图书馆借了一本《厦门大学馆藏文物珍品》,这本书上展示了一些博物馆内没有展出的部分。该图以台湾府城为中心, 北起大鸡笼城, 南迄凤山县署、自北向南、立体彩绘。凡山川、港湾、河流、岛屿、沙洲、县城、村落、蕃社以及沉区、炮台, 甚至饭店、城楼、庙宇等均一一标明。从其余部分的绘制内容上看,这幅地图中除了标明两个地区之间的距离、方位及地形外, 着重绘出了军事上的布防,对驻守官兵的人数、炮台的设置以及各地城防的布局, 都是用彩色的立体图例绘成的,旁边辅以详细的文字说明。它的尺寸、地形和现在的军用地图相差无几,这样看来,这幅地图是郑成功时期用兵台湾的军事地图就是非常有可能的了。
有趣的发现接二连三
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地图上出现的熟悉地名。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从福建移居台湾的居民点有同安厝、龙岩厝等,同安、龙岩都是福建地区现在使用的地名,而“厝”这个字是福建方言中专门用来命名地名的,这足以说明闽台亲缘关系由来已久,这幅地图更是台湾和祖国大陆血肉相连的见证物。
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这幅彩绘台湾地图已经是公认的大陆现存最早的一卷珍贵手工绘制地图,但文献记载在它之前还有两幅台湾地图,只是没有流传于世,也就无从查阅。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手绘台湾地图,当推沈光文所作的《台湾舆地图考》。沈光文是一位中国南明时期的文人、官吏,后半生独自在台流寓多年,留下一些感时怀身和记述当地风土民情的诗文以及若干记录当时台湾风土民情的第一手资料,著述有《台湾舆图考》、《台湾赋》、《流寓考》等,是从事台湾文献的第一人。另一幅则是台湾爱国志士何廷斌献给郑成功的台湾地图。何廷斌所献台湾地图应属台南鹿耳港的港道图,《台湾外记》卷十曾载:“何廷斌于永历十一年阴历五月, 令小通事郭平暗测鹿耳门港道, 密驾小舟作钓鱼状, 顺鹿耳门至赤嵌城边, 暗将竹篙打探, 测绘而成。” 可见该图仅限台南鹿耳门港航道及赤嵌城一带的地形图, 何廷斌至厦门拜见郑成功时,“遂出袖中地图以献”。目测这应属手绘的台湾简图。
除了镇馆之宝台湾地图外,人类博物馆中还有许多台湾地区文物,分为史前文物和民族文物两大部分,这些文物深深吸引着海峡对岸的考古专家。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著名台湾史前文化专家连照美女士,看到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内展出的台湾文物后十分惊讶,连称“出人意料”。已故的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世界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院士来过这里数次,并与厦大学者进行交流。他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就是,台湾原住民来自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厦大人类博物馆的这些台湾文物恰恰为张光直院士的论点提供了论据。包括台湾地图在内的这些台湾文物,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价值,更为验证闽台同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责任编辑:徐玲玲
因其收藏的众多珍贵文物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著名博物馆,
建立之初更是中国大陆唯一的一所人类学专科博物馆。
提到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就不得不提到第一任馆长、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1929年和1935年,林教授两度跨越海峡,深入台湾高山族村社,开展民族调查和采集民族文物标本,成为我国第一位系统研究高山族的学者。1951年林教授把十余年来搜集积累的数以千计的文物标本捐献给厦门大学,1953年正式成立了厦门大学博物馆。博物馆展厅分为上下两层,共有6000多号(一号为一件或数件)展品。由于林惠祥教授对于台湾民俗文化的喜爱,人类博物馆中有关高山族等的展品非常丰富。
镇馆之宝最有可能是什么?
学校中人类博物馆的藏品如此之多,在校的三年里我却多次“过其门而不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认真地参观过博物馆,实在是很遗憾。借着开学招募讲解员的契机,我决定认真参观一次博物馆,了解一下文物历史。在讲解完人类博物馆历史,带领我们参观展品之前,讲解员搞了个竞猜活动:“大家根据我的讲述猜猜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最可能是什么?”
大家来了兴趣,纷纷猜测:“我猜是古代的钱币!”“我来之前看到有唐三彩呢。”既然林惠祥教授对台湾文化情有独钟,那镇馆之宝很可能与台湾文化相关,但至于是什么,我就猜不到了。我把我的推测告诉讲解员后,她笑着点了点头,先领着大家参观了镇馆之宝——彩绘台湾地图,解开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彩绘台湾地图
讲起这份彩绘台湾地图,讲解员一脸骄傲,因为它是国家一级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绝对名副其实。
地图长530厘米,宽44厘米,四周都裱以绢帛,装饰可以看出十分用心。由于太长,左右两段都被卷起,放置在玻璃展柜中较高的一个展台上,只展出了其中一部分。
讲解员介绍道,地图缩尺为六万分之一,图例方位为前西、后东、左北、右南,南自凤山以下微缺。其绘制时间约为明末清初,具有相当长的历史,也是大陆现存最早的一卷珍贵的手工绘制地图,属军用综合性地图,据考证可能是郑成功时的军事地图,实用性很强。
在仔细查看了这份地图展出的部分后,我发现它的绘制颇具特色:上面并没有像现代地图一样标有经纬线,而是用黑线描绘地形和用不同色线描绘水路交通线,还运用了洗练的彩绘图画形象地标明山川形状、水路交通、军事布局、行政区属、居民分布、某些物产和贸易社所等,山川脉络走势十分清晰,并有翔实的文字标注。整幅地图的画风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传统工笔山水画,而地图也确实是用中国传统的绘图法绘制而成,并不是应用西方传入的经纬绘图法。地图绘制一丝不苟,虽然色彩繁多但卷面整洁,标注清晰,认真辨认文字标注,还能看出地图上的厝名出自闽南、闽西的县名,其中许多地名还保留闽南方言的称呼。整幅图形象生动,若作为当时的军事地图的话,不仅信息丰富,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非常有可能是郑成功时期的军事地图
由于展地限制和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虑,我只能看到台湾地图的一小部分,但这怎么能满足我的好奇心呢?我连它是如何辗转到了人类博物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都还不知道呢。于是回去之后我就急忙在网上搜索资料,想再了解一些有关于台湾地图的信息。
原来地图是林惠祥教授于1950年在厦门市旧书摊搜集而得,后来连同其它文物一起捐献给厦门大学。这图很可能是清朝官吏后代所藏, 后由旧书摊所收购。台湾自康熙二十三年设府, 隶属台湾厦门道管辖。明清以来, 福建人民相继移台,台、厦间人民往返频繁,所以该图在厦门市区发现也就是非常自然的。
我还从校图书馆借了一本《厦门大学馆藏文物珍品》,这本书上展示了一些博物馆内没有展出的部分。该图以台湾府城为中心, 北起大鸡笼城, 南迄凤山县署、自北向南、立体彩绘。凡山川、港湾、河流、岛屿、沙洲、县城、村落、蕃社以及沉区、炮台, 甚至饭店、城楼、庙宇等均一一标明。从其余部分的绘制内容上看,这幅地图中除了标明两个地区之间的距离、方位及地形外, 着重绘出了军事上的布防,对驻守官兵的人数、炮台的设置以及各地城防的布局, 都是用彩色的立体图例绘成的,旁边辅以详细的文字说明。它的尺寸、地形和现在的军用地图相差无几,这样看来,这幅地图是郑成功时期用兵台湾的军事地图就是非常有可能的了。
有趣的发现接二连三
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地图上出现的熟悉地名。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从福建移居台湾的居民点有同安厝、龙岩厝等,同安、龙岩都是福建地区现在使用的地名,而“厝”这个字是福建方言中专门用来命名地名的,这足以说明闽台亲缘关系由来已久,这幅地图更是台湾和祖国大陆血肉相连的见证物。
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这幅彩绘台湾地图已经是公认的大陆现存最早的一卷珍贵手工绘制地图,但文献记载在它之前还有两幅台湾地图,只是没有流传于世,也就无从查阅。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手绘台湾地图,当推沈光文所作的《台湾舆地图考》。沈光文是一位中国南明时期的文人、官吏,后半生独自在台流寓多年,留下一些感时怀身和记述当地风土民情的诗文以及若干记录当时台湾风土民情的第一手资料,著述有《台湾舆图考》、《台湾赋》、《流寓考》等,是从事台湾文献的第一人。另一幅则是台湾爱国志士何廷斌献给郑成功的台湾地图。何廷斌所献台湾地图应属台南鹿耳港的港道图,《台湾外记》卷十曾载:“何廷斌于永历十一年阴历五月, 令小通事郭平暗测鹿耳门港道, 密驾小舟作钓鱼状, 顺鹿耳门至赤嵌城边, 暗将竹篙打探, 测绘而成。” 可见该图仅限台南鹿耳门港航道及赤嵌城一带的地形图, 何廷斌至厦门拜见郑成功时,“遂出袖中地图以献”。目测这应属手绘的台湾简图。
除了镇馆之宝台湾地图外,人类博物馆中还有许多台湾地区文物,分为史前文物和民族文物两大部分,这些文物深深吸引着海峡对岸的考古专家。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著名台湾史前文化专家连照美女士,看到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内展出的台湾文物后十分惊讶,连称“出人意料”。已故的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世界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院士来过这里数次,并与厦大学者进行交流。他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就是,台湾原住民来自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厦大人类博物馆的这些台湾文物恰恰为张光直院士的论点提供了论据。包括台湾地图在内的这些台湾文物,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价值,更为验证闽台同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责任编辑: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