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铜官,千年不还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yz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诗仙李白在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游历至安徽铜陵,对铜官山景色抒发出毫不掩饰的喜爱。铜陵“炉火照天地”,铜陵“红星乱紫烟”,铜陵电教人“古朴淳厚,敢为人先”——爱铜陵,是铜陵电教团队守护铜陵品牌最本真的初心。

老兵与他的“新战场”


  刚到“知天命”年纪的查云红是电教管理科科长。他1987年入伍,在海军服役期间表现优异,多次被部队嘉奖;1991年退伍后成为铜陵市第一代电教干部,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这铁疙瘩,还没枪拿着舒服。”第一次接触摄像机,在部队摸惯了枪的查云红就在心里就犯起了嘀咕。
  那时铜陵的电教工作刚起步,在摄像机这种新鲜玩意面前,大家都是“小学生”。咋办?查云红拿出了“钢牙啃硬骨头”的韧劲儿,不仅买来了大量电教教材翻腾书海,而且一有时间就登上自行车下乡采风、拍素材,常常是“一腿泥巴一脸灰”地从乡下回来,再一头扎进编辑室剪片子。
  从大二分之一录像带到VCD系列,从非线性编辑系统到微信平台云客户端,查云红扛起“技术大咖”的旗帜,一直“钢”到现在。
  别看查云红一身的军人气质,但铁汉也有柔情时。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铜陵市委组织部计划拍摄10部《我的初心》系列微视频。部队出身的查云红一眼就“叨”上了参加过解放战争、有着70年党龄的革命战士张贤斌老人。正式开拍时,没想到,曾叱咤战场的张老面对镜头竟变得十分紧张,“都不会说话了”。查云红知道这时候不能硬来,得通过聊天拉近与老人的距离,帮老人进入自然的状态。于是他耐心地陪老人回忆起战争歲月的那些往事,终于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是被山东老乡连夜抬到后方医院的,当时是12月下旬,他们怕我冷,把自己身上的棉衣脱下来盖在我身上……”进入状态的张老眼中闪烁着泪光,仿佛又回到战火纷飞的那段峥嵘岁月。
  将“拍片”比喻成“打仗”的电教人不少,但真正对这两种经历都有切身体会的电教干部却屈指可数。查云红就是这样一个“稀有”的“老电教”。他常说:“扛过枪、打过仗、拍过片、上过镜,就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纪念和回味的片段。”
  如今,查云红又牵头成立了“铜都红云工作室”,从《为了换届更圆满》《刘东盟事迹》到《城里来的“第一书记”》《擦亮“党”字招牌彰显责任担当》,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优秀电教片诉说着查云红精益求精的匠心,更践行着他孜孜不倦的初心。

不能碰的“宝贝”


  “你们谁又动我的ILCE-7RM3了!”清晨的办公室里,回荡着钟智刚振聋发聩般的“钟式咆哮”。一屋子人虽早已习惯,但仍面面相觑,互相报以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钟智刚是团队的技术担当,摄影、摄像、编辑样样精通,技术水平一点不亚于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他平时为人和善,总是笑呵呵的。当然,这是在别人不乱动他“宝贝”的前提下。
  在钟智刚的座位旁,有一个两米高的保险柜,据“消息人士”透露,里面的“宝贝”平时不给人看不给人碰,金贵得很。这保险柜里究竟都放了些啥?原来,里面摆的全是相机:佳能5D3单反相机、索尼A7M3微单相机、索尼FS5 4K摄像机、大疆御2无人机……每一件都让钟智刚爱不释手。他本人更是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这些“宝贝”,每天都要擦拭、清洁、润滑、保养,再分门别类地按照编号摆放整齐,甚至连摆放角度都有讲究。对这样一位完美主义者,同事们常笑他“养儿子都没这么尽心”。
  别看钟智刚“心比针细”,但面对工作中的硬任务,他也决不含糊,是个能战斗、能吃苦的汉子。去年全市“先锋在线”智慧党建平台上线前,市委组织部下达了任务,要在五天内做一部配合启动仪式播放的微动漫。战斗打响了!“我来准备文稿。”“我来寻求技术支持。”“我来收集素材。”……办公室变成“战场”,钟智刚冲锋在前,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找素材、改文稿、做剪辑的通宵。启动仪式当天,微动漫取得良好反响。眯着一双熊猫眼还在端详他那些“宝贝”的钟智刚听到这个消息,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一支笔”的遗憾


  从线索到成片,中间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脚本的创作。“创作的过程,时刻可见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激情的挥发、汗水的陪伴”,这是电教中心“一支笔”——戴玮的经典名言。
  2018年,中心决定拍摄“先锋扶贫故事”系列微视频。领到任务的戴玮第一时间就下了村。白天,他与扶贫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晚上,他与电脑来个“夜半约会”。
  七月的天,热得让人透不过气,他却不以为然,常常将自己代入片子的场景去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然后再跳出角色纵观全局。进进出出,来来回回,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体验”后,一份有血有肉、形神兼备的纪录片脚本跃然于纸上。而本来就瘦削的他,经此一遭又瘦了一圈。
  “很多有深度的东西没有表达出来,还要再想想,再改改”。这是戴玮干工作的口头禅,而这一“改”,就是九年。他用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使自己这个刚踏出校园大门的青葱少年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电教干部。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在戴玮的心中一直有个遗憾,就是没能第一时间见证自己的孩子出生。在他爱人待产当天,戴玮接到通知,要马上起草一份重要的汇报材料。时间紧任务重,他只能把即将进入产房的爱人托付给家里人。
  午夜时分,材料完成后,他赶到医院,儿子已经呱呱坠地。爱人带着埋怨地问他:“你怎么才来?”一瞬间,这个七尺男儿泪流满面……
  呕心沥血,“虽九死其犹不悔”——只因这是铜陵,这是故乡,这是践行初心的地方,故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党员电教中心)
其他文献
看完纪录片《丰碑:东北抗联精神》,感慨万千。想起我们民族五千年始终没有断裂的文化,想起近代以来受人欺凌的历史,想起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更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讲的一句话——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自鸦片战争以来,长时间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中,人们终于意识到思想指导的不可或缺。民族需要英雄,国家需要先锋,乃有虎门销烟,乃有戊戌变
期刊
“血染白山黑水”是东北抗联浴血奋战的真实写照,是黑龙江“东北主战场”抗日胜利的缩影,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影片带我们穿越时空,再现英雄的丰功伟绩,感悟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激励“东北人”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历史不会忘记在白雪皑皑的深山与敌人战斗的英雄。《丰碑:东北抗联精神》用记录的形式,带大家穿越历史时空,走进了白雪皑皑的主战场。东北抗联战士以草根、树皮果腹,在冰天雪地的大山深处一次次痛击
期刊
光和光怎么打招呼?最黑的地方见。看完纪录片《丰碑:东北抗联精神》,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跳出了这句话。越是黑暗的地方,越需要光;越黑暗的时候,越能彰显光的可贵。  长达14年的抗战,让祖国处于被侵占、被践踏、被蹂躏的黑暗中,东北三省无疑是最黑暗的地方。早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将东三省作为全面侵华的突破口和大本营,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疯狂掠夺各种资源,对
期刊
近日,观看了《丰碑:东北抗联精神》这部纪录片。该片讲述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不屈不挠,抗战到底,最终熔铸成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伟大的精神铸就伟大的事业,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在环境恶劣、物资匮乏、孤立无援的绝境中,始终以坚定的信仰、必胜的信念和坚强的信心,谱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最悲壮、最令人动容
期刊
东北抗联故事曾是我儿时常听爷爷奶奶讲述的枕边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故事逐渐尘封在记忆的深处,在某些时候受到触动脑海里还会回旋起英雄的影子,但已经不是很清楚了。近日,观看了《丰碑:东北抗联精神》,又恰逢其会地参加了省里举办的“重走抗联路”活动,我的记忆被唤醒,那些故事又一次重温,并由于阅历和思想的成熟,进一步深刻感受到了故事后面蕴藏的精神与热血。  80多年前,在中華民族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中国
期刊
为了让党员教育更有针对性,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远程办拓展新思路、妙用新形式,利用红色教育资源,以互动式、共享式、体验式、情景式多元化方法教学,在党员教育形式上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创新实践。把传统“我听讲党课”宣讲模式变成  创新“听我讲党课”互动模式。全州县远程办组织动员,在基层党员干部中选取积极分子,通过看红色短片、读红色家书、重温入党誓词和分享红色家书等,使之由单纯的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互动参与者。光
期刊
纪录片《丰碑:东北抗联精神》生动记录了一个个英雄人物信仰坚定、不怕牺牲、勇于斗争、誓死如归的光辉事迹,提炼了可歌可泣、感天动地、彪炳史册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之一,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大力弘扬伟大抗联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加快实现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弘扬抗联精神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作家丁玲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
期刊
看完《丰碑:东北抗联精神》,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44分6秒的纪录片,每一秒画面都让人难以忘怀,都触动着人最敏感的心弦。我也陷入深思,是什么让我热泪盈眶?  虽然从没到过东北,但东北抗联的故事却耳熟能详。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这些英雄的名字,应该是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铭记在心的。但实事求是地讲,我过去对东北抗联历史的了解还是笼统而模糊的,知道一些梗概,以及英雄人物,但对这段历史的整体,以及这段历
期刊
远程教育想真正在基层有所作为,就必须学会借力借势,走出统筹资源、凝聚合力的自我发展之路。广西贺州市远程办创新工作理念、开拓工作思维,自2013年7月以来,紧密把握贺州市委组织部与贺州学院开展“市校合作”的有利契机,与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建立了“基地共建、论坛共办、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工作模式,既为贺州学院莘莘学子的实习实践、就业创业提供了腾飞的翅膀和翱翔的空间,又破解了贺州市
期刊
“自從使用‘掌上红鹰’,感觉科技服务无时无刻不在身边。果园出了问题,只要用手机拍下果树情况图片,专家就能在线提供技术指导,既方便又快捷。”河南省鲁山县的种桃大户赵国会对记者描述着如今的基层实用技术服务情况。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思维全面植入远程教育,鲁山县创新传播平台通过“一站三加”丰富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新模式,实现科技服务到身边、公共服务到基层、教育服务到地头。  “一站三加”,简而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