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团,大舞台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多年的教育改革實践,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小社团,大舞台——社团活动可以让核心素养在基层学校落地生根。一是在构建社团活动的课程体系中培养核心素养:创新社团活动的课程开发、建设社团活动的课程载体、挖掘社团活动的课程资源;二是在转变社团活动的学习方式中培养核心素养:把“自主”作为社团活动的基本理念,把“合作”作为社团活动的重要方式,把“探究”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特征,让社团活动从“兴趣化”发展走向“课程化”实施。
  【关键词】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17-03
  【作者简介】王旭平,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江苏镇江,2120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
  作为校长,我常常思考:除了分数,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这个简单而又令人深思的教育话题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这也是2004年办学伊始,我们对每一位校长、每一个中层干部、每一个教师乃至每一个员工的提问,我们称之为“建校之问”。如今,这一“建校之问”,我们一问就12年了。因为我们知道,学生没有分数,就没有今天;但只有分数,就没有明天。每一次提出这一“建校之问”,我们对学校教学定位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对学生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生根就更加清晰。
  作为一线的教师和校长,我们在自己创建的这片热土上开展了一些基于教育基本规律的探索,期待能促使学生全面、多元、个性地发展。十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小社团,大舞台——社团活动可以让核心素养在基层学校落地生根。
  一、在构建社团活动的课程体系中培养核心素养
  1.创新社团活动的课程开发。
  社团是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舞台,对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升素养、涵养心灵,促进学生多元化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不仅可以给校园生活带来生机和活力,也给校本课程注入新鲜的因素,带来清新的空气,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我校六年级“环保社团”的研究活动就曾得到许津荣副省长回信鼓励!——每年秋收季节,我市城乡秸秆焚烧现象十分严重,屡禁不止。这期间,学校连续几天都笼罩在雾霾之中,六年级“环保社团”的几位学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们查资料、搞实验,在家长的支持下,动手研制出“田间秸秆处置方案”。市农科专家看了直夸他们想法好、设计科学合理。许津荣副省长了解到这件事,专门给他们写来贺信,称赞他们做得好,鼓励他们积极研究、服务农村。读了许副省长的来信,学生们都兴奋不已。还有比这样的活动更能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吗?
  如果说国家课程奠定了学生的文化基础,那么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则在更多层面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和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社团活动中,他们得到心智和精神的不断修炼,逐步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素养,从而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建设社团活动的课程载体。
  我校社团活动按照“相同兴趣、共同爱好、自发参与、教师引导、自主组织”的基本特征来开展活动。在社团里,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例如七、八年级的“历史研究社团”,就把课程学习的现场放在了距离学校10公里之外的“丹阳天地石刻园”,他们把“丹阳天地石刻园”作为课程学习的载体。60多名学生为此忙乎开了:上博物馆查找资料、到网上收集信息、在学校图书馆查阅《丹阳县志》、登门拜访退休的老专家……一切准备妥当后,去现场进行课程学习的活动开始了,他们穿着校服、扛着校旗……一个个就像进入课堂那样兴奋。而走在社团前面,在行进中带着60多名团员讲解的是他们自主选出来的“所长”。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样的社团活动中,联系交通工具是他们自己,联系讲解是他们自己,联系活动摄像的也是他们自己,他们学会了利用各种资源,自己解决考察过程中的困难。难怪家长连连称奇:“想不到,社团课程化拥有这么大的魅力,一个个都那么认真,就像上课一样,社团活动真被他们搞活了!”
  我们深知,社团课程建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社团活动的项目本身,还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的眼光从只关注课堂到关注生活,从只关注分数转向关注社会的发展。同时在这种关注探索性的自主设计、组织的社团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奠定了未来发展的人生基础。因此,各社团普遍把设计问题、开展调查、充分实验等作为社团课程的主题。他们设计了各种参考样表,如资料搜集表、访谈表、实验表、观察记录表,引导大家在活动过程中加强使用。学期结束后各个社团都有文本资料、电子资料存档。而每学期“活动课程计划”,则明确了辅导教师的活动要求和管理要求。社团的课程学习平台具有了实实在在的开发行为,社团不仅仅是学生组织,更是课程化学习的一个平台。
  3.挖掘社团活动的课程资源。
  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书本到生活,我校努力把社团活动当作课程资源来挖掘。记得去年在丹阳市自来水公司净水厂办公室里,吴光平厂长和我校八年级“环保社团”团长黄虹有这样一番对话:
  “我说,你们这些初中学生怎么对我的水厂发生了兴趣?”“厂长,我们社团最近课程学习的专题是‘水’,请您支持一下!”“行啊,说说你们社团学习的安排。”……
  终于,“认水—知水—惜水—爱水”这一课程学习专题,引起了吴厂长的极大兴趣。第二天,他全程接待并指导了这个社团18名成员为期半天的课程活动。
  吴厂长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水厂的规模及未来设想,带领着大家仔细参观了自来水的生产流水线:一级泵房—沉淀池—加药处(聚氧化铝)—清水池。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时提出之前预设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吴厂长的一一解答,大家都感到收获颇丰,深切感受到水资源的宝贵和来之不易,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大大增强。   不僅如此,我们还把社区资源变成了学校社团建设的课程载体。如小学中年段的“春蚕社团”成员主动到“田园圣树”——丹阳大型科普公益现代农业基地实地考察、实地研究植桑养蚕,这一深入到现代农业科技第一线的社团课程学习,得到了“田园圣树”的响应和市科协、农林等部门的扶持,产生了辐射效应。
  纵向上,学生的社团课程活动延伸了学科知识学习;横向上,它充实了校本课程容量。思考和探索结合,实践与探究同步。一次次社团课程活动就是一次次校外、课外特色作业的设计,一次次社团课程活动就是与校外、课外学科教育的一次次对接,一次次社团课程活动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一次次延伸,一次次社团活动就是不同个性学生潜能的一次次深度发展……
  二、在转变社团活动的学习方式中培养核心素养
  1.把“自主”作为社团活动的基本理念。
  在社团中,学生“自主”搭建舞台,远离“被教育”“被组织”的活动模式。2015年至今的少科院“院长”“部长”竞选,各研究所“所长”“副所长”竞选,要求每位成员都参与,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然后由各研究所推荐正副所长参与院长、部长竞选申报。学生从竞选优势、工作设想、竞选感言等方面交演讲稿,接着确定候选人进行现场竞选,组织学生投票,最后产生竞选结果。再如,邀请“校外集邮专家来校讲座”“校外农技员来校讲座”等活动,都由学生在辅导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去解决,从而体现社团活动真正的主人是学生。
  2.把“合作”作为社团活动的重要方式。
  各个学段社团体现出不同的合作特点,如:低年级学生参照社团建设的要素,主要以教师指导下的兴趣小组为主,社团合作要求“有模有样”;中年级学生主要开展自主性的兴趣活动,社团合作要求“像模像样”;高年级学生则立足社团建设的基本模式,社团合作要求“好模好样”。如我校低年级的“小蜜蜂”成语社团、3~6年级的“小数探究社团”的活跃,为我们推进小学社团、初中社团课程化建设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2015年全省小学生数学竞赛,我校3~6年级数学社团的15名成员获一等奖,占全市的56%。
  3.把“探究”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特征。
  首先,探究突破课程学习的学科化制约,实现课程的大融合、跨学科大整合、课内外校内外大衔接,以及研究性、实践性学习的大延伸。
  其次,探究突破课程学习的模式制约。目前,我校学生社团已经催生了“艺术类百花齐放、文学类百家争鸣、科学类百科全书、体育类百炼成钢、研究类百思妙解、实践类百闻不如一见”等六大系列,学生全面参与,学生社团已经发展到110多个,学生参与率超过了92%,而且小学社团和初中社团的课程活动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还促进了教师社团的建设,形成“百团大战”的壮观景象。社团活动正从“兴趣化发展”走向“课程化实施”。
  第三,探究突破课程学习的空间制约。一是辅导教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小学科教师的辅导申报达到了100%;二是活动研究从个体作战到团队作战,有的研究所根据需要配备1~2名辅导教师,运用大家的智慧集中开展研究;三是在华校《社团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社团课程校本教材建设从量的积累进入到质的拓展,开发编写社团校本教材20多册,累计200万字。2014年4月,省《初中生世界》系列报道了我校社团活动成功经验。
  第四,探究突破课程学习的资源瓶颈制约。一是借鉴上海华师二附中、苏州十中等名校社团课程化实施经验,整合、形成自己“挖掘社团课程资源,提升社团实施水平”策略;二是在巩固家长、社会、政府部门资源的基础上,借力丹阳的大学力量,引进“智源”;三是借助与省丹中及南京、镇江的高校资源,引进电子科技社团项目;四是借用与中国气象局资源,进行“校园气象观测”项目的创新研究等,并被确定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
  丰富、活跃的社团活动体现着我校的“绿色质量发展观”,标志着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多元路径。2016年6月,在我校举行的社团成果展示会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另一面:他们不是“学霸”,但是和他们比——你会做寿司吗?你会包5种不同形状的饺子吗?你会折28种纸花吗?你会编程吗?你会CAD制图吗?……
  当下,教育界最热的词儿就是“核心素养”,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指向。教育者只有找准切入点,核心素养的各种要素才能相互融合并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发挥整体教育效能,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与能力。
  一个个社团,就是一门门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差异,我们要搭建广阔的平台,给他们最合适的教育——让小社团,成为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大舞台!<\\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2\KT1.TIF>
其他文献
【摘 要】学历案注重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经历学习的过程,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分享课堂的权利,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历案课堂相比起传统课堂,在把握学情、教师角色、学习方式、学习目标这四个方面都带来了显著变化。  【关键词】学历案;分享;经历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9-0012-03  【作者簡介】孙谦,南京市五
【摘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进行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为了解小学生学习需求的具体情况,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适合生长”理念引领下获得江苏省课程建设基地的合兴小学进行调查,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偏好、实施方式的倾向以及学习目标的需求等方面进行实然剖析,得出课程建设既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需求,也要准确把握其合理范围的结论。  【关键词】学习需求;课程建设;调查研究  【中图分
【摘 要】“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所描绘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教师为了追寻教育的诗意,在课堂教学上重视文化传承的教育使命,在争鸣声中成就诗意课堂;在教学研讨上看重争鸣的价值,组织诗意沙龙,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在课题研究上不满现状,立足田野,使研究境界不断攀升。争鸣是高品位的对话,教师只有在与专家、同侪、自身的争鸣中一路追梦,才能走在教育的诗意田野间。  【关键词】争鸣;课堂教学;沙龙研讨;课题研究
【主持人语】  “习李新政”给中国、给中国教育不断打开一扇又一扇巨幅窗口。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依法治教、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到教育的“简政放权”和“管办评分离”,带给我们对于“教育变革”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的“自信”和期盼,也带给我们关于教育、学校、教学变革的丰富甚或大胆的想象。  本专栏三篇文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从不同的侧面,
【摘 要】绘本已经成为一种独特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并逐步进入学校课程体系。绘本课程最初是为语言学习服务的阅读类课程,后来逐步突破独立的阅读教育价值,与语文国家课程结缘。近些年来,在国际教育倡导融通和整合的大背景下,绘本课程逐渐走向多学科课程,追求全方位发展。在绘本课程建构“热”的大趋势下,需要认识到,绘本课程是存在于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种课程形态,需符合课程的基本特点;又因绘本的特殊性,带来其与众不
【摘 要】在现代学校管理体制建设过程中,创新学校管理方式,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以期实现学校从“管理”走向“治理”的转变,对于建立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教育自身发展需求的现代学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治理”区别于学校“管理”主要表现为从人治走向法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控制走向协调、从单一走向系统、从约束走向自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基于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转型期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建设实践,我们对于学校
【摘 要】提升薄弱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这对促进基础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在此过程中,校长要准确定位,明确角色意识,生命与使命同行,做精神家园的缔造者;人本和精细齐驱,做改革发展的设计师;立德与修业兼容,做师生成长的领跑人;探索与创新并举,做品牌立校的奠基石,才能使学校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中;内涵发展;校长;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核心素养;計算教学;分数乘整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3-0060-02
【摘 要】校园足球特色建设,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目标,通过建立领导机制,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成才机制,做到确保校园足球建设的顺利实施。江苏省太仓市在校园足球特色建设上,切实做好精英教练培训工程、品牌赛事打造工程、后备人才培育工程,充分落实专项经费支持、专业师资保障、赛事活动观摩以及建设评价制度等,打造独具特色的区域校园足球文化。  【关键词】校园足球;区域教育;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527
第十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研究主题是“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学力”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学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课程目标中,并要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落实中累积。在本届“杏坛杯”中,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的丁文敏老师较好地诠释了这个主题。  一、善解人意:“充分理解”是基础  “理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