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夏将逝,清秋近古滇故里,高天流云。
轻煎流水,敲闲句一期一会,且吃茶去。
正值立秋之令,得众茶友襄力共举,筹备多日的“无上清凉云茶会”于景星花鸟市场旁的千典会馆成行。“无上清凉”取自于弘一法师“无上清凉”之句,寓意吃茶清心,也正好对应了初秋轻寒消酷暑的时令。
午后未时,群贤毕至,少长成集,众人未及落座先赏美席。
六席茶分别取吟秋佳句为题。王柏取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湛蓝的粗麻席布上撤落点点莹石,犹如夜空繁星新雨后,洒釉陶碗里插了几只小白菊,一派疏朗秋意;刘亚梅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秀灵动。一方覆着青苔的山石入景,点染出般般清灵生趣;龚志琼的“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色彩稠丽。茶器选的是稳重厚实的建水紫陶,草拟出一山滇南秋色;裴芮“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两句,化日本“枯山水”之意,碎石成溪,几片红叶随意飘零;郑寅山的“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融入了云南大理腊染布和华宁窑陶器等元素,敞口陶盏里斜插一枝秋海棠,画题点睛。
我选了“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两句,啡色麻席布上铺一帘竹丝,清末民窑青花瓷钵里一枝竹一盏荷,铜盏托,手工紫砂盏,竹席上三两只青莲子,席那一端的碗里漂了两朵碎菊。
各席上又各有茶笺一帧,擅绘没骨花鸟画的桂镜子先生用小楷为每张笺题写了诗句,字迹清劲,徒增茶间一丝文气。琴案畔的香席由枝红所设,三足承盘上隔水设香座供印尼水沉线香,席布上一串枫叶色泽由暖渐寒,似辞春入秋,巧思精妙。一旁再设手拉坯窑变花尊,供金桂一枝。
静赏雅席,不觉芳辰已到,主持人吴涯先生宣布开席。枝红行香,子珺奏琴,各席同时引泉侍茶。
前3款茶甄选的都是云南本土茶。山泉水沸之时,一曲《古风操》悠远澹如,伴着琴声冲瀹的是由听茶轩青檀提供的2010年春“墨江迷帝茶”。此茶鲜爽清心,犹如夏末的雨后清风,引人渐入茶境;第2道茶是2006年春昔归古树茶,昔归茶是临沧茶区的代表茶,由三味清心工作室提供,由临沧当地茶农遵古法手工揉制的人头沱,制程完满,储存良好,色香味平衡。
七弦问如闻松风绕梁,然后再低回于苍白之沙汀,《平沙落雁》就这样和着昔归茶带出了疏旷的清远之意。
第3道茶是由一水间提供的陈年熟普洱散茶“黛玉茶”。“黛玉茶”是上世纪80年代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特制的礼品茶,在昆明干仓存放20多年,可谓是熟普洱散茶里一个有代表性的标本茶。其汤色呈琥珀色,荷香里交融着淡淡药香。
丹岩琴馆的贺红刚和周云琴箫合奏《阳关三叠》,琴与箫的对话回旋缭绕,恰如茶叶在往昔岁月里的厚积蓄香,今夕与水的完满交融,兀自是,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了人间无数。而千典会馆特别备好的妙高寺山泉,更为今日茶品的演绎带来了静美的茶姻水缘。
幽幽茶境,人们静静体味着如斯清凉茶境,但见才子轻拍和琴韵,佳人晗首嗅冷香。远处香席上偶尔飘过淡淡却甜凉透鼻的印尼沉香,若春风轻拂,不经意遁入鼻根,妙处自难与他人说。吃茶设席,茶自为君,席为辅,花草器物陶壶瓷盏,端的是为了成就那一口茶汤的美妙。以简朴贴切茶意为上,太过繁琐则有矫情之嫌。有的时候,仪式感是对主体事物的一种尊敬,譬如庙堂之于信仰,婚姻之于爱情。秋意清凉,只在一盏一茶间。
白驹过隙,一期一会。今日今时,泡茶者专心泡茶,喝茶的专心喝茶。茶助诗兴,书画家张励民老师濡墨展卷写下“金秋玉殿清凉地,琴声指下韵生心。香茗一盏味中味,明月在天照古今。”滇派花艺师赵应江先生现场传授花艺知识,并示范了插花技巧;著名茶人陈露云女士也对今次茶席设计和茶会理念做了精彩中肯的点评。
第4泡茶是各席主泡自选的乌龙茶,但闻各席竞香斗奇,有1993年的单丛蜜兰香,有2010年的永春佛手,还有2009年春季的木栅铁观音……前3泡茶众人安坐静品,这一泡是自由饮,可以离座四处蹭茶喝,安静的茶会一时熙攘。海琼老师和李静早准备了茶点,并将黛玉茶和昔归古树茶的叶底一起熬煮,还细煎着一壶蜜韵幽远的沉香水。
再次落座静安,但闻《流水》骤起,琴声时若流泉跳珠,时若静水流深,汩汩流泻而来。一壶一盏,知交会意。玄默不语,却可泽被炎凉。黛玉茶和昔归古树茶的叶底一生一熟,熬出的茶汤极尽滑绵劲韧,色如蜜珀;而沉香汤微微淡金,看似无味,嚼之生香,也颇得了清凉神韵。
申时到,茶尽,意尤绵,诸友还未离去就笑问何日再续。
今日不复,且散去。茶不需约,或许待冬来,素问腊梅意。
庚寅秋于昆明一水间
轻煎流水,敲闲句一期一会,且吃茶去。
正值立秋之令,得众茶友襄力共举,筹备多日的“无上清凉云茶会”于景星花鸟市场旁的千典会馆成行。“无上清凉”取自于弘一法师“无上清凉”之句,寓意吃茶清心,也正好对应了初秋轻寒消酷暑的时令。
午后未时,群贤毕至,少长成集,众人未及落座先赏美席。
六席茶分别取吟秋佳句为题。王柏取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湛蓝的粗麻席布上撤落点点莹石,犹如夜空繁星新雨后,洒釉陶碗里插了几只小白菊,一派疏朗秋意;刘亚梅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秀灵动。一方覆着青苔的山石入景,点染出般般清灵生趣;龚志琼的“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色彩稠丽。茶器选的是稳重厚实的建水紫陶,草拟出一山滇南秋色;裴芮“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两句,化日本“枯山水”之意,碎石成溪,几片红叶随意飘零;郑寅山的“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融入了云南大理腊染布和华宁窑陶器等元素,敞口陶盏里斜插一枝秋海棠,画题点睛。
我选了“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两句,啡色麻席布上铺一帘竹丝,清末民窑青花瓷钵里一枝竹一盏荷,铜盏托,手工紫砂盏,竹席上三两只青莲子,席那一端的碗里漂了两朵碎菊。
各席上又各有茶笺一帧,擅绘没骨花鸟画的桂镜子先生用小楷为每张笺题写了诗句,字迹清劲,徒增茶间一丝文气。琴案畔的香席由枝红所设,三足承盘上隔水设香座供印尼水沉线香,席布上一串枫叶色泽由暖渐寒,似辞春入秋,巧思精妙。一旁再设手拉坯窑变花尊,供金桂一枝。
静赏雅席,不觉芳辰已到,主持人吴涯先生宣布开席。枝红行香,子珺奏琴,各席同时引泉侍茶。
前3款茶甄选的都是云南本土茶。山泉水沸之时,一曲《古风操》悠远澹如,伴着琴声冲瀹的是由听茶轩青檀提供的2010年春“墨江迷帝茶”。此茶鲜爽清心,犹如夏末的雨后清风,引人渐入茶境;第2道茶是2006年春昔归古树茶,昔归茶是临沧茶区的代表茶,由三味清心工作室提供,由临沧当地茶农遵古法手工揉制的人头沱,制程完满,储存良好,色香味平衡。
七弦问如闻松风绕梁,然后再低回于苍白之沙汀,《平沙落雁》就这样和着昔归茶带出了疏旷的清远之意。
第3道茶是由一水间提供的陈年熟普洱散茶“黛玉茶”。“黛玉茶”是上世纪80年代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特制的礼品茶,在昆明干仓存放20多年,可谓是熟普洱散茶里一个有代表性的标本茶。其汤色呈琥珀色,荷香里交融着淡淡药香。
丹岩琴馆的贺红刚和周云琴箫合奏《阳关三叠》,琴与箫的对话回旋缭绕,恰如茶叶在往昔岁月里的厚积蓄香,今夕与水的完满交融,兀自是,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了人间无数。而千典会馆特别备好的妙高寺山泉,更为今日茶品的演绎带来了静美的茶姻水缘。
幽幽茶境,人们静静体味着如斯清凉茶境,但见才子轻拍和琴韵,佳人晗首嗅冷香。远处香席上偶尔飘过淡淡却甜凉透鼻的印尼沉香,若春风轻拂,不经意遁入鼻根,妙处自难与他人说。吃茶设席,茶自为君,席为辅,花草器物陶壶瓷盏,端的是为了成就那一口茶汤的美妙。以简朴贴切茶意为上,太过繁琐则有矫情之嫌。有的时候,仪式感是对主体事物的一种尊敬,譬如庙堂之于信仰,婚姻之于爱情。秋意清凉,只在一盏一茶间。
白驹过隙,一期一会。今日今时,泡茶者专心泡茶,喝茶的专心喝茶。茶助诗兴,书画家张励民老师濡墨展卷写下“金秋玉殿清凉地,琴声指下韵生心。香茗一盏味中味,明月在天照古今。”滇派花艺师赵应江先生现场传授花艺知识,并示范了插花技巧;著名茶人陈露云女士也对今次茶席设计和茶会理念做了精彩中肯的点评。
第4泡茶是各席主泡自选的乌龙茶,但闻各席竞香斗奇,有1993年的单丛蜜兰香,有2010年的永春佛手,还有2009年春季的木栅铁观音……前3泡茶众人安坐静品,这一泡是自由饮,可以离座四处蹭茶喝,安静的茶会一时熙攘。海琼老师和李静早准备了茶点,并将黛玉茶和昔归古树茶的叶底一起熬煮,还细煎着一壶蜜韵幽远的沉香水。
再次落座静安,但闻《流水》骤起,琴声时若流泉跳珠,时若静水流深,汩汩流泻而来。一壶一盏,知交会意。玄默不语,却可泽被炎凉。黛玉茶和昔归古树茶的叶底一生一熟,熬出的茶汤极尽滑绵劲韧,色如蜜珀;而沉香汤微微淡金,看似无味,嚼之生香,也颇得了清凉神韵。
申时到,茶尽,意尤绵,诸友还未离去就笑问何日再续。
今日不复,且散去。茶不需约,或许待冬来,素问腊梅意。
庚寅秋于昆明一水间